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聖母訪親(慶日)

1:39-56 

瑪利亞就在那幾日動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一座城。她進了匝加利亞的家,就給依撒伯爾請安。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的腹中歡躍。依撒伯爾遂充滿了聖神,大聲呼喊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我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裏,這是我那裏得來的呢?看,你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瑪利亞遂說:「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因為他垂顧了他婢女的卑微,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因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他的名字是聖的。他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賜與敬畏他的人。他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驅散那些心高氣傲的人。他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他曾使饑餓者飽饗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他曾回憶起自己的仁慈: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正如他向我們的祖先所說過的恩許,施恩於亞巴郎和他的子孫,直到永遠。」瑪利亞同依撒伯爾住了三個月左右,就回本家去了。——上主的話。

反省

為堅固瑪利亞的信德,天主向她透露素不生育的依撒伯爾已經懷孕六個月,瑪利亞立即前往探望。當瑪利亞看到依撒伯爾,充滿喜樂、平安,使她更確信天主有美好的旨意。瑪利亞向依撒伯爾請安時,依撒伯爾的胎兒(若翰)在她腹中歡躍,連胎兒也認出瑪利亞所懷孕的是天主而向他致敬。兩個女人都因天主的恩賜而懷孕,而兩個孩子的誕生都出於天主的眷顧和許諾。路加將若翰和耶穌的誕生和使命,緊扣於天主在猶太歷史中的許諾。從舊約時代到若翰洗者,再到耶穌,無不指向天主對以色列人的救贖之恩。

依撒伯爾稱呼瑪利亞是「我主的母親」,顯示聖神使她知道瑪利亞腹中的孩子就是默西亞,因此耶穌也是「她的主」,在天主的救恩計畫中,耶穌是最關鍵的角色。期待已久的上主,終於來到他子民中間,他們為此歡喜踴躍。

被聖神充滿的人必讚美天主,不僅依撒伯爾如此,瑪利亞也是一樣。瑪利亞以讚美天主來回應從天主而來的祝福,她憑著堅定的信德,信賴天主的慈愛,認出他是顧念卑微人的天主。她以信德的眼光,看見在她身上所發生的事,乃天主極大的祝福,為此心存感恩。因天主在她身上成就大事,她讚美稱揚天主的憐憫、正義和權能,也讚美天主的信實,因他從未忘記對亞巴郎和以色列百姓所作的許諾,他們日夜所期盼的救世主即將來到自己百姓中間施行救援。

實踐

瑪利亞、依撒伯爾,兩位平凡的婦女,竟有份參與天主救贖的計劃。依撒伯爾雖承受著生產的痛苦,卻難掩內心的喜悅,而瑪利亞的謙卑服從,更是由於對天主的信賴,以致她可以經歷到天主的話應驗的恩寵。「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從依撒伯爾的讚頌,肯定了相信天主的話的重要性。從兩位婦女身上,我們看到因著服從,不但讓人更多的經歷天主,並且能夠更真實地深入認識所相信的天主;相反,沒有服從的心,人就無法經歷天主,與天主的關係也將停滯不前。

是日金句

「你們要愉快地從救援的泉源裏汲水。」(12:3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復活期第六週星期五

18:9-18 

當保祿在格林多時,夜間,主藉異象對保祿說:「不要害怕,只管講,不要緘默,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向你下手加害你,因為在這城裏有許多百姓是屬於我的。」於是,他就在那裏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在他們中講授天主的聖道。

當加里雍作阿哈雅總督時,猶太人同心合意地起來攻擊保祿,把他帶到法庭說:「這個人勸人違法敬拜天主。」保祿剛要開口,加里雍就向猶太人說:「猶太人啊!如果有什麼犯法或邪惡的罪行,我自當容忍你們;但問題既是關於道理、名目和你們自己的法律的事,你們自己管吧,我不願作這些事的判官。」就把他們逐出了法庭。於是眾希臘人拉住會堂長索斯特乃,在法庭前打了他;而加里雍全不理睬這些事。

保祿又住了些日子,就與弟兄們辭別,乘船往敘利亞去;和他一起的,有普黎史拉和阿桂拉,因為保祿許有誓願,在耕格勒剃了頭髮。——上主的話。

反省

當保祿來到格林多,當地充滿色情與敗壞,連教會也受到影響。保祿也意識到他因為宣講,生命受到威脅,所以天主在異象中肯定保祿的工作﹐並且鼓勵、安慰他:「不要害怕,只管講,不要緘默,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向你下手加害你」,同時賜給他勇氣繼續宣傳福音,因為這地方有許多百姓是屬於天主的。舊約時代,厄里亞先知也曾因為逃避追殺,一度意志消沉,那時天主安慰他:「在以色列我要為我自己留下七千人;他們全是從未向巴耳屈過膝,未與巴耳親過嘴的人。」(列上19:18

天主在異象中對保祿的許諾,並非一張空頭支票,因為他的應許馬上就要實現。雖然格林多城市充滿罪惡、墮落,但在紛擾不安的人心中,仍有對真理的探索與渴望的靈魂。格林多城裡有很多人因為聽到保祿的宣講而相信耶穌,成為他的子民。保祿在第二次傳教之旅中,在格林多就住了一年半的時間,這是除了厄弗所之外,保祿傳福音最長的一段時間了。在這裡,保祿不僅傳授天主的聖道,還教導信徒,堅固在格林多新建立的教會。

「不要害怕,有我與你同在」,天主這番安慰的話尤如一支強心針,打進保祿的心,使他剛強壯膽。同樣,今天的福音說:「你們心裏要喜樂,並且你們的喜樂誰也不能從你們奪去。」在保祿身上充份印證了這番話,在患難中保持喜樂的秘訣。他雖然受盡苦難,但卻不害怕,因為知道所受的苦是有價值的,也知道有光榮和冠冕等待著他;他知道是為誰受苦,所以對所受的一切苦難毫不在意,因為喜樂和希望,已經消滅了苦難的權勢,他深信將來還要和耶穌基督永遠在一起。

實踐

「不要害怕,只管講,不要緘默,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天主的同在讓保祿不孤單;天主的同在,表示對保祿服侍的肯定;天主的同在,對保祿而言,也是一種保障,以致保祿雖然身處這樣的處境,仍然可以繼續宣傳福音。當我們感到疲乏時,要記得天主與我們同在,增添我們的力量。所以要信賴天主,因為天主必定為我們開路,正如他為保祿開了另一扇門,向外邦人宣傳福音。我們只需誠實地面對自己,就能經歷耶穌用生命和福音帶領我們進入真理和自由。

是日金句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要痛哭、哀號,世界卻要歡樂;你們將要憂愁,但你們的憂愁卻要變為喜樂。」(16:20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復活期第六週星期四

18:1-8 

保祿離開雅典,來到了格林多。在那裏遇見了一個猶太人,名叫阿桂拉,原籍本都,他同妻子普黎史拉最近從意大利來,因為喀勞狄曾命所有的猶太人都離開羅馬。保祿就投到他們那裏,因為是同業,保祿便留在他們那裏工作;原來他們是以製造帳幕為業的。每逢安息日,保祿就在會堂裏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及至息拉和弟茂德從馬其頓來到後,保祿就專心傳道,向猶太人證明耶穌就是默西亞。可是,因為他們反對,而且說褻瀆的話,保祿就拂拭衣服向他們說:「你們的血歸到你們頭上,與我無干,從今以後,我要到外邦人那裏去了。」於是離開那裏,進了一個名叫弟鐸猶斯托的家裏,這人敬畏天主,他的家緊靠著會堂。會堂長克黎斯頗和他的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格林多人聽了道而相信,也領了洗。——上主的話。

反省

格林多是一個貿易繁榮的海港城市,當地教會的成員,多數是由外教歸化的,或多或少會將原本的信仰與文化帶入教會,例如:在教會內分黨分派。羅馬皇帝將猶太人逐出羅馬,阿桂拉和普黎史拉夫婦便來到格林多,和保祿相遇,夫婦二人剛巧和保祿都以製造帳幕維持生計。夫婦二人不但在福音事工上有美好的見證,而且還提供自己的家作為聚會之所,天主為保祿預備了一對主內的合作者和朋友。保祿平日製造帳幕,安息日就到會堂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

當息拉和弟茂德從馬其頓來到後,保祿就全心宣講福音,他顧念同胞,迫切地向他們傳福音,可是他們抗拒、譭謗保祿,保祿就遵照耶穌的吩咐,拂拭衣服,抖掉衣服上的灰塵,對他們說:「你們的血歸到你們頭上,與我無干,從今以後,我要到外邦人那裡去了。」意思就是說:「要是你們滅亡,罪不在我,你們自己承擔後果吧!」

這已是保祿第二次表明他將要向外邦人傳福音;第一次是和巴爾納伯在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時,因為受到猶太人諸多阻撓和污衊,他說:「天主的聖道本來先應講給你們聽,但因你們拒而不受,並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看,我們就要轉向外邦人。」(宗13:46)保祿原本要向同胞傳福音,卻屢次遇到反對,於是他決心往外邦人中間去。保祿離開那裡以後,住在弟鐸猶斯托的家,他的家緊靠著會堂,可見保祿並沒有完全離開猶太群體,就如會堂長克黎斯頗和他的全家都信了主,還有不少格林多人也接受了福音。

實踐

聖神繼續在教會內工作,只要我們排除萬難,盡力把福音介紹給別人,聖神一定會幫助他們接受福音。當我們盡了力,人家不願意接受,罪不在我們,我們也無需灰心。讓我們不忘轉向天主聖神尋求幫助,他必來更新和轉化一切。

是日金句

「全球看見了我們天主的救恩。」(98:3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復活期第六週星期三

17:15, 22-18:1 

送保祿的人領他一直到了雅典;他們領了保祿的命令,叫息拉和弟茂德趕快來到他那裏,以後就走了。

保祿遂即站在阿勒約帕哥當中說:「眾位雅典人,我看你們在各方面都更敬畏神明,因為我行經各處,細看你們所敬之物,也見到一座祭壇,上面寫著「給未識之神」。現在,我就將你們所敬拜而不認識的這位,傳告給你們。創造宇宙及其中萬物的天主,既是天地的主宰,就不住人手所建的殿宇,也不受人手的侍候,好像需要什麼似的,而是他將生命、呼吸和一切賞給了眾人。他由一個人造了全人類,使他們住在全地面上,給他們立定了年限,和他們所居處的疆界;如他們尋求天主,或者可以摸索而找到他;其實,他離我們每人並不遠,因為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他內,正如你們的某些詩人說的:「原來我們也是他的子孫。」我們既是天主的子孫,就不該想:神就像由人的藝術及思想所製的金銀石刻的東西一樣。天主對那愚昧無知的時代,原不深究;如今卻傳諭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他已定了一個日期,要由他所立定的人按正義審判天下,他為給眾人一個可信的憑據,就叫這人從死者中復活了。」

他們一聽見死人復活,有的譏笑,有的卻說:「關於這事,我們後來再聽你吧!」這樣,保祿便從他們當中出去了。可是,也有幾個人依附保祿而信從了,其中有阿勒約帕哥的官員狄約尼削,和一個名叫達瑪黎的婦人;同他們一起信從的,還有其他一些人。此後,保祿就離開雅典,來到了格林多。——上主的話。

反省

保祿來到雅典,正在進行他第二次傳教之旅,看到滿城偶像,心中不是滋味。他知道這些人需要認識天主,認識他們的生命跟天主的關係,就去到猶太人的會堂,向猶太人和敬畏天主的外邦人宣傳福音。保祿沒有否定希臘人的信仰,他注意到他們是很宗教化的人,有各樣的祭壇,敬拜各樣的神明,似乎在不同領域都有各自的神明負責。其中一個祭壇,特地敬奉「未識之神」,因為雅典人深怕遺漏任何一個神祇,得罪不認識的神,既為了免遭災害,也為了撫慰自己的心而修建這樣的祭壇。

保祿用「未識之神」作為他向雅典人傳福音的起點,先肯定他們的做法,然後就把這位創造宇宙及其中萬物的天主介紹給他們認識。他沒有否定雅典人對宗教的渴慕,因為每一個偶像都證明人渴望尋到天主。但是,偶像並不能使人找到天主。保祿以「給未識之神」為題,回答了雅典人關心的事:「人從哪裡來?人在這裡做什麼?人往哪裡去?」

保祿介紹說天主是造物主,因此:人不能為造物主建造殿宇,而是創造萬物的天主為我們造了居所;不是天主依靠我們,而是我們依靠他;天主並非不可知,而是我們遠離了他,但他已經開始他的計畫,使我們能再次找到他;我們是天主所生的,他並非我們創造的。保祿一直向雅典人指出偶像崇拜的虛妄,因為崇拜偶像意味著藐視天主,並高舉人。

當保祿講到「死人復活」,群眾有的譏笑他,有的跟他說:「關於這事,我們後來再聽你吧!」可幸,聽的人也有一些聽從保祿而信從了。從當時人的反應,可以得知他們無法接受復活的信仰。然而,復活卻是基督信仰中最重要的核心。

實踐

的確,單憑人的理性,是無法理解耶穌基督復活的道理,耶穌說得好:「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他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聖神的工作,一方面要我們認識自己的罪,另一方面也要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真理。不單讓我們的理性能夠明白天主,還要帶領我們實際地經驗他。所以,需要時刻呼求聖神的光照和助佑,使我們明白天主的事理,並且鍥而不捨地尋找天主、渴慕天主。

是日金句

「請你們讚美上主的名字,因為只有他的名字高貴,他的尊嚴遠遠超越天地。」(148:13

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復活期第六週星期二

16:22-34 

斐理伯的群眾齊來攻擊保祿和息拉,官長就撕下了他們的衣服,下令用棍毆打。打了許多棍之後,就把他們押在監裏,吩咐獄警小心看守;獄警領命,就把他們關在內監,又在他們的腳上帶上木枷。

約在半夜時分,保祿和息拉祈禱讚頌天主,囚犯都側耳靜聽。忽然地震大作,甚至監獄地基都搖動了,所有的門立時開了,眾人的鎖鏈也解開了。獄警醒來,見監門全開著,以為囚犯都已逃走,就拔出劍來,想要自殺。保祿大聲喊說:「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還都在這裏。」獄警要來了燈,就跑進去,戰慄發抖地俯伏在保祿和息拉面前,然後領他們出來說:「先生,我當作什麼才可得救!」他們說:「你信主耶穌吧!你和你一家就必得救。」他們就給他和他家所有的人,講了主的聖道。當夜在那時刻,獄警就帶他們去洗傷,他和他的親人也都領了洗;遂又領他們到自己家裏,擺了宴席;他和全家因信了天主,都滿心喜歡。——上主的話。

反省

保祿和息拉在路上遇上一個附占卜之神的女孩,她跟著保祿和息拉,邊走邊喊叫。保祿不堪其擾,轉身奉耶穌的名驅逐女孩身上的惡神。女孩的主人一直用她來「占卜」,眼見自己生財獲利的指望失去,就揪住保祿和息拉,帶他們到官長面前,指控他們擾亂社會秩序。群眾也齊聲附和攻擊他們,官長就吩咐撕下他們的衣服,用棍毆打,然後押在監裡,命令獄警嚴密看守,又在他們腳上帶上木枷。

當保祿和息拉被拘禁時,兩人祈禱讚美天主。即使身處患難,仍不忘祈禱讚美天主,非但沒有抱怨,反而更堅定他們的信德。他們的「祈禱」,不是祈求脫離災難,而是歌頌讚美天主。他們真誠的祈禱,讓那些不認識神的人看到他們來自天上的喜樂,難怪保祿和息拉祈禱時,囚犯都側耳靜聽。

聖經記載,忽然發生大地震,連監獄地基都搖動了,所有的門立時開了,眾人的鎖鏈也都解開。獄警見監門全門,以為囚犯都已逃走,就拔劍想要自殺;因當時羅馬的法律很嚴酷,失職會讓他受審並被處死,不如乾脆自行了斷,總比受辱而死好。保祿理解他的絕望,立即大聲制止他自殺的行為,而且還安慰他說,所有囚犯並沒有因為牢門開了而逃跑。獄警拿著油燈,戰慄發抖地俯伏在保祿和息拉面前。他聽到保祿和息拉祈禱讚頌天主,也看到地震及其後果,這一切都在拷問他的良心。在天主面前,獄警知道他需要救恩,但他不知道唯一正確的道路在哪裡,所以他問:「先生,我當作什麼才可得救?」答案並不是「做」,而是「信」,他們說:「你信主耶穌吧!你和你一家就必得救。」獄警一家都領了洗,非常喜樂,由看守人變成尋道者,原本恐懼的、想要自殺的,現在充滿了喜樂和平安。

實踐

保祿和息拉明白受苦是基督徒成長的必經之路。如果不經歷苦難,我們就不會成長,就不會成為天主所要塑造我們要成為的模樣。因此,有兩件事值得我們學習:(一)在患難中,「應常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帖前5:16-18);(二)只要我們願意悔改,生命上的束縛和重擔會獲得釋放,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平安。當我們有這方面的體會時,在苦難中非但不哀嚎埋怨,反之,在苦難中更加喜樂、甘飴。

是日金句

「上主,我要全心稱謝你,因你俯聽了我的懇祈。我要在眾神前歌頌你,朝你的聖所伏地致敬。」(138:1-2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聖斐理伯.內利司鐸(紀念)

16:11-15 

我們從特洛阿開船,一直航到撒摩辣刻,第二天到了乃阿頗里,從那裏到了斐理伯,這是馬其頓一區的首城,羅馬的殖民地。我們就在這城裏住了幾天。安息日,我們出了城門,到了河邊,我們知道那裏有個祈禱所。我們遂坐下向聚集的婦女講話。有個敬畏天主的女人,名叫里狄雅,是提雅提辣城賣紫紅布的,她一直在聽;主開明了她的心,使她接受保祿所講的話。她同她一家領了洗,便請求說:「你們若認為我是忠於主的人,就請到我家去住。」遂強邀我們去了。——上主的話。

反省

斐理伯是羅馬的殖民地,居民大都是羅馬軍隊的退役軍人。這裡沒有猶太人的會堂,只有祈禱所,讓猶太人聚集祈禱。原來,只要有10個已婚的猶太男人,才可以成立一個會堂,在安息日敬拜天主;不足10人,只能成立「禱告所」。保祿每到一個城市就尋找猶太人聚會的地方,可見他在傳道之初,還是以猶太同胞為主要傳福音的對象。

保祿向聚集的婦女傳福音時,其中有一個敬畏天主的女人,名叫里狄雅,可能是位富商,因為她在提雅提辣城販賣的紫紅布,是當時的高級貨品。聖經說她專心聆聽保祿的說話,「主開明了她的心」,她相信保祿所傳講的關於耶穌的福音;不但如此,還領著她的家人一同信主和受洗。一心追求天主的人,天主一定會幫助他們。「你們若認為我是忠於主的人,就請到我家去住。」出於對天主賜予她救恩的感激,里狄雅熱情款待保祿一行人,邀請到她的家庭歇息,把自己的家成為保祿傳福音的據點。相信里狄雅繼續利用她的地位和財富,資助保祿等人的傳教工作。

「主開明了里狄雅的心」,正像天主站在她的心門外叩門,只要她願意,天主就進去與她坐席。同樣,天主也在敲我們的心門,只要我們願意,他也會進來與我們一起坐席。信賴天主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並非由於人本身的能力,而是由於天主的神在人心裡工作。里狄雅因為「主開明了她的心,使她接受保祿所講的話」,才會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她和她全家生命的救主。願天主也幫助我們,樂意打開心門,專心聆聽天主的話。

實踐

讓我們效法保祿,主動來到人群中間,利用一切機會宣傳福音。我們也要知道,最終能夠讓人心甦醒的唯有天主,是聖神藉著我們所宣傳的福音在人心裡創造信心。求天主使我們每天的工作,也能成為天主手中的工具,為天國福音的廣揚而努力。

是日金句

「當護慰者,就是我從父那裏要給你們派遣的,那發於父的真理之神來到時,他必要為我作證」(15:26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復活期第六主日(丙年)

15:1-2, 22-29 

那時候,有從猶太下來的幾個人,教訓眾弟兄說:「如果你們不按梅瑟的慣例,接受割損,不能得救。」保祿和巴爾納伯,於是同他們發生不少爭執和辯論。大家就指定保祿和巴爾納伯,與他們中的幾個人,上耶路撒冷,去見宗徒和長老,討論這問題。

當時,宗徒和長老同全教會決定,從他們當中選幾個人,派他們同保祿和巴爾納伯,去安提約基雅。所派的,有號稱巴爾撒巴的猶達和息拉,是弟兄中的領導人物。

他們帶去的信如下:「宗徒和眾長老弟兄,問候在安提約基雅、敘利亞和基里基雅,由外邦歸化的眾弟兄。我們聽說,有幾個從我們這裡去的,而並非我們所派去的人,講話擾亂你們,混亂了你們的心。我們取得同意後,決定揀選幾個人,派他們同我們可愛的巴爾納伯和保祿,到你們那裡去。他們兩人,為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已付出了自己的性命。我們派猶達和息拉去,他們要親口報告同樣的事。因為聖神和我們決定,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除了這幾項重要的事:即不要吃祭過邪神的食物、血和窒死的牲畜,並戒避姦淫。如果你們戒絕了這一切,那就好了。祝你們安好!」

——上主的話。

反省

外邦人加入教會,是否需要遵守梅瑟法律及相關猶太傳統才能得救?當時有一班猶太基督徒堅持他們要遵守法律和行割損禮才能得救。為猶太人來說,割損禮是必要的,是選民的標記。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爭議,不妥善解決會造成教會分裂,因為外邦信徒會懷疑保祿和巴爾納伯所傳得救的福音,懷疑自己是否得救;更嚴重的是,信徒們不再依靠耶穌基督的救恩,而是依靠自己的行為,和靠遵守法律而得救。因此,宗徒們召開耶路撒冷會議的目的,正是為了討論什麼才是真正的福音,以及作出最符合天主心意的決定,透過對話、聆聽和發表意見,尋求共識,以彰顯天主的旨意。

會議上,伯多祿清楚表明他的信念:人靈的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寵;巴爾納伯和保祿也起來分享天主藉他們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蹟奇事,證實是天主派遣他們到外邦人當中傳揚福音。雅各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也起來發言,他認同伯多祿的論述,認為天主的百姓不再只是猶太人,也包括普天下所有的人,因為天主也接納外邦人為自己的百姓。任何人只要願意悔改,憑著信德,便可以白白地、永遠地接受罪的赦免、得著聖神的恩賜,被接納成為天主家中的一員。

經過長時間的辯論,大家一致決議:外邦人在皈依基督信仰時,毋須按照猶太習俗接受割損禮。從此,不再區分猶太人和外邦人,只有信與不信的分別。耶路撒冷的會議,充份體現「共議同行」的精神,也感覺到天主聖神在他們中間運行,親自領導他們。雖然割損禮的爭議曾經令教會團體發生分歧,但宗徒們願意尋求天主聖言的引導,沒有因意見不合而分裂,反而正視危機。通過聆聽和真誠的對話尋求共識,保持教會的合一。他們在信中更強調:「聖神和我們決定」,會議的決議雖然是宗徒和長老們的共同決定,但也是在聖神的帶領之下,跟聖神合作而達成的,這是《宗徒大事錄》常常強調的一個主題,聖神藉著宗徒們在工作。這是提醒參加會議的人必須保持謹慎和虔誠,決不隨個人的私意,卻要順從聖神的感動。

實踐

今天的讀經挑戰我們,是否願意進行對話和理解,尋求團結而非分裂?初期教會親自作出示範,提醒我們都是基督奧體的一員,應該彼此相愛、互相扶持。同時,也提醒我們,要正視教會的問題,不能為了保持和諧而視而不見,要明確的反對,要為真理發聲,更要用恰當的方式消除這些錯誤教導對教會的影響。

是日金句

「那城也不需要太陽和月亮的光照,因為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她;羔羊就是她的明燈。」(21:23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Saturday of the Fifth Week of Easter

Acts 16:1-10 

Paul reached also Derbe and Lystra where there was a disciple named Timothy, the son of a Jewish woman who was a believer, but his father was a Greek. The brothers in Lystra and Iconium spoke highly of him, and Paul wanted him to come along with him. On account of the Jews of that region, Paul had him circumcised, for they all knew that his father was a Greek. As they traveled from city to city, they handed on to the people for observance the decisions reached by the Apostles and presbyters in Jerusalem. Day after day the churches grew stronger in faith and increased in number.

They traveled through the Phrygian and Galatian territory because they had been prevented by the Holy Spirit from preaching the message in the province of Asia. When they came to Mysia, they tried to go on into Bithynia, but the Spirit of Jesus did not allow them, so they crossed through Mysia and came down to Troas. During the night Paul had a vision. A Macedonian stood before him and implored him with these words, "Come over to Macedonia and help us." When he had seen the vision, we sought passage to Macedonia at once, concluding that God had called us to proclaim the Good News to them.

Reflections

The 1st reading over the past few days have all centered around whether Gentiles need to undergo circumcision to join the Church. We know that St Paul’s position was very clear: repentant Gentiles can be saved without following the Mosaic Laws. When Paul met Timothy, he was in the process of proclaiming the decision of the Council of Jerusalem. He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imothy and wanted him to join his missionary work.

We might ask, why did Paul have Timothy circumcised? Isn't that contradictory to Paul's consistent stance? In fact, it was all for the sake of facilitating the work of the Gospel. This is related to Timothy’s background. His father was a Greek, and his mother was a Jew; according to Jewish law, he was considered a Jew. However, he did not grow up in a Jewish environment; instead, he grew up in Lystra, a city rich in pagan culture. Although Paul clearly opposed making circumcision a requirement for Gentiles to receive salvation, having Timothy circumcised did not contradict his faith or the decision of the Council of Jerusalem.

Paul did this because Timothy, as the son of a Jewish mother, did not want his uncircumcised status to hinder their work among the Jews and in the synagogues. Therefore, for the sake of the gospel and to help the Jews accept Timothy’s identity, that’s why Paul had him circumcised. In Paul’s letters, he refers to Timothy as his spiritual son. Circumcision was typically performed by a father for his son, so Paul performing the circumcision for Timothy also symbolically indicated his acceptance of Timothy as his spiritual son.

This serves as a guide for us on how to discern God’s will. We believe that Paul discerned this matter and listened to the Holy Spirit’s guidance. Just as he opposed having Titus circumcised, because doing so would have led to uncontrollable consequences. If he had allowed Titus—a young Greek and a Gentile—to be circumcised, it would have been a concession to legalism, turning circumcision into a doctrine of the Christian faith. But Timothy’s situation was different—because of his mother, he was considered a Jew. If there were uncircumcised Jews with Paul, it would make preaching to the Jews more difficult. Paul didn’t want to stir up controversy over something non-essential, so he followed the Old Testament custom and had Timothy circumcised. For Timothy, he was also willing to go the extra mile to facilitate the spread of the Gospel and gain the acceptance of the Jews.

Practice

Many of our plans often do not unfold as we expect, and sometimes they fail due to our weaknesses or various other reasons. However, God’s grace is not bound by human weakness; He can even accomplish His greater plans through our failures. In our own lives, we may face moments of uncertainty or challenges. It is essential to remain open to the Spirit’s guidance. When we seek God’s will in everything, the Holy Spirit will guide us on the right path and lead us away from error. Just as Paul was faithful in seeking God’s will, we too are called to discern God’s plan in our own journeys.

Today’s Bible verses

The LORD is good: his kindness endures forever, and his faithfulness, to all generations.” (Psalm 100:5)

聖母進教之佑(紀念)

2:1-11 

第三天,在加里肋亞加納有婚宴,耶穌的母親也在那裡;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婚宴。

酒不夠了,耶穌的母親向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女人,這於我和你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

他的母親給僕役說:「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在那裡放著六口石缸,是為猶太人取潔禮用的;每口可容納兩三桶水。耶穌向僕役說:「你們把缸灌滿水吧!」他們就灌滿了,直到缸口。然後,耶穌給他們說:「現在你們舀出來,送給司席!」他們便送去了。

司席一嘗已變成酒的水——他並不知道是從那裡來的;舀水的僕役卻知道——司席便叫了新郎來,向他說:「人人都先擺上好酒,當客人都喝夠了,才擺上次等的;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

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是在加里肋亞加納行的;他顯示了自己的光榮,他的門徒就信從了他。

——上主的話。

反省

在猶太宴會中,酒是很重要的,酒在婚宴中供應短缺為新郎、新娘是奇恥大辱。

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似乎看到他們的困窘,就向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雖然向瑪利亞表達自己的時刻尚未來到,瑪利亞卻以堅定的口吻吩咐僕人:「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這裡讓我們看見聖母對人性需求的敏銳和體貼,以及她對人生實況的洞察力。她看到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同時也看到她願意遵照耶穌的話去做的重要性。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7年寫給中國教會的書信表示,「五月廿四日是敬禮童貞聖母瑪利亞『進教之佑』的禮儀日。……可把它建立為全世界教友聯合為在中國的教會祈禱的日子。」因信仰而飽受迫害、內外交困的中國教會,就像這對新郎新娘一樣「沒有酒了」,聖母瑪利亞為中國教會的需要,向耶穌基督祈求恩寵和助佑。

水缸是猶太社會常見的器皿,這缸是猶太人為取潔禮盛水之用。水的用途有兩種,一是給人入屋時洗腳,二是用來洗手。嚴謹的猶太人不但在飯前洗手,而且在每道菜之間還要依規定洗手,否則就是不潔。當時那裡放著六口石缸,每口大約可容納兩三桶水,裝滿六個石缸的美酒,大大超乎客人的需求。換言之,當人懷著信德,按照耶穌的話去做時,耶穌所賜下的恩寵必定超出人們所求所想的。

實踐

在耶穌變水為酒後,司席對新郎說:「人人都先擺上好酒,當客人都喝夠了,才擺上次等的;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在猶太人的婚宴中,通常先把好酒給客人喝,等大家喝夠了,再拿次等的出來。聖史這句話想要強調耶穌所賞賜的是超乎人間的美酒,天主所做的永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耶穌的臨在,為一對新人帶來了驚喜,讓人生仍有「好酒」。我們的人生有時也會出現「沒有酒了」的時候,但因耶穌的臨在,讓原本平淡無味的水,變成芬芳甜美的酒,同樣,信仰也能帶給人「改變的力量」和「生之勇氣」。讓我們也為中國教會祈求這份恩寵,能夠苦盡甘來,獲得最終的勝利,在艱難痛苦中,為主勇敢作見證。

是日金句

「他使饑餓者飽饗美味,卻使富有者空手而回。」(1:53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復活期第五週星期五

15:22-31 

當時,宗徒和長老同全教會決定,從他們中選幾個人,派他們同保祿和巴爾納伯去安提約基雅。所派的,有號稱巴爾撒巴的猶達和息拉,是弟兄中的領導人物。他們帶去的信如下:「宗徒和長老弟兄們,給在安提約基雅、敘利亞和基里基雅由外邦歸化的弟兄們請安。我們聽說有幾個從我們這裏去的,而並非我們所派去的人,講話擾亂你們,混亂了你們的心。我們取得同意後,決定揀選幾個人,派他們同我們可愛的巴爾納伯和保祿,到你們那裏去。此二人為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已付出了自己的性命。我們派猶達和息拉去,他們要親口報告同樣的事。因為聖神和我們決定,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除了這幾項重要的事:即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奸淫;若你們戒絕了這一切,那就好了。祝你們安好!」他們去後,就下到安提約基雅,聚集了眾人,遞上公函。人們讀了,對這勸慰的話都十分歡喜。——上主的話。

反省

《宗徒大事錄》記述教會在聖神的指引下,向世界開展她的使命。聖神成了教會的最高領導者和有力的支柱:充滿要服務教會執事的心靈,藉宗徒的覆手堅固剛領洗的信友,訓示伯多祿向外邦人開放,也降臨到外邦人身上,引導他們相信耶穌,決定宗徒會議的議案等等,處處都可見天主聖神的足迹,帶領著初生的教會。

今天的讀經就記載耶路撒冷教會將宗徒會議的決定,以書信的方式送至「安提約基雅、敘利亞和基里基雅由外邦歸化的弟兄們」。這封信不僅是信仰團體的重要決定,更是由「聖神和我們決定」。宗徒們在處理這些爭論時非常謹慎,決不給魔鬼留地步。他們也澄清那幾個信教的法利塞黨人,並非耶路撒冷教會派去的人,跟奉派遣的猶達和息拉比較,就知道該聽誰的話,和不該聽誰的話。

眾人一致服從在聖神帶領下所做的決議,正式接納不行割損禮的外邦基督徒,同時要求他們幾項重要的事,包括:「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奸淫」。從此,由外邦歸化的基督徒不用接受割損,但他們需要在金錢、食物和性方面,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其中特別強調「聖神和我們決定」,這正是教會和民間組織的分別,因為我們深信在教會內召開的每一個會議都是因主耶穌基督的名義而開始和完成,其中聖神也臨在其中,而且我們看到宗徒們面對一個又一個危機,他們怎樣靠著聖神的德能解決這些衝突。即使當中有人的軟弱和魔鬼的挑釁,聖神卻一直帶領和保護著教會。

實踐

讓我們時刻都聽任天主聖神的帶領,尋求天主的旨意吧!因為如果是出於天主的旨意,沒有人能夠攔阻,也沒有人能夠改變。因為在天主的手中,每個衝突都在主內成為祝福,每個危機都可以變成轉機。

是日金句

「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並派你們去結果實,去結常存的果實」(15:16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復活期第五週星期四

15:7-21 

宗徒和長老辯論多時之後,伯多祿起來向他們說:「諸位仁人弟兄!你們深知,多時以前,天主就在你們中選定了,要藉我的口,叫外邦人聽福音的道理而信從。洞察人心的天主,已為他們作了證,因為賜給了他們聖神,如同賜給了我們一樣,在我們和他們中間沒有作任何區別,因他以信德淨化了他們的心。既然如此,現今你們為什麼試探天主,在門徒的頸項上,放上連我們的祖先和我們自己都不能負荷的軛呢?但是,我們信我們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寵,正和他們一樣。」於是眾人都緘默不語,靜聽巴爾納伯和保祿述說天主藉著他們在外邦人中,行了怎樣大的徵兆與奇蹟。

大家都不出聲之後,雅各伯接著說:「諸位仁人弟兄,請聽我說!西滿述說了天主當初怎樣關心外邦人,由他們中選拔一個百姓,屬於自己名下;先知的話也正與此相合;如經上記載:『以後我要回來,重建達味已傾倒的居所;已坍塌了的,要把它重建而豎立起來,為的是其餘的人,即一切以我的名得名的民族,要尋求上主:這是很久以前,公佈這事的主說的。』因此,按我的意見,不要再加給由外邦歸依天主的人煩難,只要函告他們戒避偶像的玷污和奸淫,戒食窒死之物和血;因為自古以來,在各城內都有宣講梅瑟的人,每安息日在會堂中誦讀他的書。」——上主的話。

反省

為猶太人,割損禮是提醒他們對天主當盡義務的記號,同時也有隸屬天主,以跟其他民族有所區別的特徵。隨著初期教會迅速發展,外邦人加入教會的數目大大增加,某些猶太信徒催促外邦信徒亦必須接受割損禮,他們相信這樣才能得救。宗徒為此在耶路撒冷召開宗徒會議,商討對策。這篇讀經,被視為《宗徒大事錄》的核心、轉捩點。

天主透過是次會議、討論,讓他們能明白他的心意。第一,把人的心意顯露出來。如果沒有討論,持正反立場的雙方很難明白彼此的觀點;唯有透過討論,才能把雙方的心意顯明出來。第二,把彼此的矛盾顯明出來,只有透過討論、辯論,聖神要把這些不同之處顯明出來,叫人看見自己的軟弱、自私、黑暗,為能重新聆聽天主的聲音。

在會議上,伯多祿分享他在外邦人中傳揚福音的親身經歷,並清楚表明他的信念:人靈的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寵」,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救恩都是在耶穌基督內白白的恩典;然後,巴爾納伯和保祿分享天主藉他們在外邦人中所行的徵兆和奇蹟,證實天主派遣他們到外邦人當中傳揚福音。雅各伯,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在與會者面前稱伯多祿為西滿,強調他的猶太血統,暗示他既然是「我們當中的一員」,他的話不應該被質疑。他援引亞毛斯先知的說話,以證明救恩臨到外邦人有聖經根據。不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都因著相信耶穌基督而被重建,成為天主忠誠的子民。

最後,主持會議的雅各伯宗徒,作出決議:外邦人悔改相信耶穌,毋須附加任何條件;雅各伯並非靠著自己的權柄作出這決定,而是聖神早已顯明的真理。至於吩咐外邦人當注意的事項,並不是在他們的救恩上添加任何條件,而是勸勉外邦信徒要出於愛心與和睦的緣故,不要冒犯那些猶太基督徒,傷害他們的信心,影響教會內親密的關係。

實踐

宗徒透過商議,給予信仰正確的指引。教會日後召開的歷屆大公會議,都是本著這個原則和精神,以對抗和糾正那些製造信仰爭端的擾亂分子。如果宗徒們沒有透過祈禱和商議,初期教會或許早已分崩離析,中了魔鬼的圈套。因此,我們需要時刻為教會的大公性、合一性而努力不懈祈禱。

是日金句

「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內,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存在他的愛內一樣。」(15:10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復活期第五週星期三

15:1-8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園丁。凡在我身上不結實的枝條,他便剪掉;凡結實的,他就清理;使它結更多的果實;你們因我對你們所講的話,已是清潔的了。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在我內,也一無所能。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作。誰若不住在我內,便彷彿枝條,丟在外面而乾枯了,人便把它拾起來,投入火中焚燒。你們如果住在我內,而我的話也存在你們內,如此,你們願意什麼,求吧!必給你們成就。我父受光榮,即在於你們多結果實,如此你們就成為我的門徒。」——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是葡萄樹,基督徒是枝條,正如枝條必須連於葡萄樹,基督徒也必須「相連」於耶穌基督。有了天父的生命,透過耶穌基督,使我們既與天父相屬,也在耶穌裡面。就好像枝條必須連在葡萄樹上,才會生長並結出果實,這就是成長的表現,有相屬的生命才能夠使生命成長。

耶穌希望我們常常在他內生活,生活作息都跟耶穌基督相連,才能長大成熟,結出果實。從人與人的關係來看,「相連」是一份信賴的關係,兩個人「相連」,表示他們有能力可以分享彼此最深層的思想、需求、理想、感覺。同樣,我們越跟耶穌基督相連,就越能明白他的心情、心意,關係越親密,感情就越深厚和穩固。

「凡在我身上不結實的枝條,他便剪掉;凡結實的,他就清理,使它結更多的果實。」連於葡萄樹的樹枝愈生長愈粗壯,卻沒有結果,就好像某些基督徒,外表虔誠,內在的生命卻是空洞的,沒有結出果實。生命中許多雜質,會妨礙屬靈生命的成長,無法結出豐碩的果實。所以,若要結出果實,需要一顆謙卑受教的心,讓天主修剪我們身上的雜質,去蕪存菁,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發揮更大的功能。

實踐

基督徒的生命和耶穌的關係,就像葡萄樹和枝條的關係,是生命的連結,不能分開。天主修剪我們,是為了讓我們多結果實。過程或許痛苦,但修剪的是愛我們的天父,所以毋須想太多,只要安息在主內就可以。跟隨耶穌的一生,雖有修剪卻是一場不斷地結果實,經歷天主奇妙恩典的旅程。

是日金句

「我喜歡,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122:1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復活期第五週星期二

14:27-31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你們心裏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你們聽見了我給你們說過;我去;但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裏去,因為父比我大。如今在事發生前,我就告訴了你們,為叫你們當事發生時能相信。我不再同你們多談了,因為世界的首領就要來到;他在我身上一無所能,但為叫世界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命令我,我就照樣去行。」——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所說的「平安」,並非指無風無浪,而是即使有戰爭、疾病、災禍,仍然無法使人動搖,因為他賜給世人的,是一種帶有生命力,超越死亡、恐懼的平安。耶穌即將離開門徒時,預見門徒將要面對嚴峻考驗,認為有必要加強他們的信德,就應許將平安賜給他們,使他們能夠應付各種困難和挑戰。

耶穌一面安慰門徒不要憂愁,一面告訴他們:他雖然離開他們,但仍會再回來。因為他去,是為門徒預備地方,當預備好了,就回來接他們一起去。「如今在事發生前,我就告訴了你們,為叫你們當事發生時能相信。」事情發生後才說,是馬後炮、事後孔明,但耶穌知道門徒害怕,就預先說出來,目的是希望他們信賴他,不要害怕。

雖然耶穌將要受難、死亡,撒殫似乎取得了勝利,但他重申:「他在我身上一無所能」。因為耶穌的受難和死亡,並非失敗,而是出於對天父旨意的服從,一切都在天主的計畫中。

實踐

罪惡、恐懼、不安、疑惑、世間的動亂糾紛,叫人何處覓平安?為人不可能的事,為天主凡事都能。真正的平安既然來自天主,我們毋須害怕現在或將來。正如讀經一所講:「我們必須經過許多困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巴爾納伯和保祿在傳教過程中並不輕鬆,然而,他們早有心理準備,鎖定目標,就是要進入天主的國。耶穌基督就是我們效法的對象,求主使我們不要害怕,堅守不變的信德,有天主同行一切都值得。當他的平安一進入我們的內心,就會使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抵抗邪惡的勢力,內心自然感到平靜安穩。

是日金句

「讓世人盡知你的威能,和你王國的偉大光榮。」(145:12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復活期第五週星期一

14:5-18 

當外邦人和猶太人連同他們的官長蓄意侮辱保祿和巴爾納伯,和用石頭砸死他們的時候,保祿和巴爾納伯一聽說,就逃往呂考尼雅的呂斯特辣、德爾貝兩座城和周圍的地方去了,在那裏傳揚福音。

在呂斯特辣有一個人患軟腳病,常坐著,由母胎中即是跛子,總沒有行走過。這人聽保祿講道;保祿注目看他,見他有信心,可得痊癒,便大聲說道:「直直地站起來!」這人遂跳起來行走。

群眾看見保祿所行的,就大聲用呂考尼雅話說:「神取了人形,降到我們這裏了!」他們遂稱巴爾納伯為則烏斯,稱保祿為赫爾默斯,因為他是主要發言人。在城關的則烏斯的司祭,就帶著公牛與花圈來到大門前,要同群眾一起獻祭。巴爾納伯和保祿宗徒聽說這事,就撕裂了自己的衣服,跑到群眾中,喊著,說道:「人哪!你們這是作什麼?我們也是人啊!與你們有同樣的性情;我們只是給你們傳揚福音,為叫你們離開這虛無之物,歸依生活的天主,是他創造了天地海洋和其中的一切。他在過去的世代,容忍了萬民各行其道;但他並不是沒有以善行為自己作證,他從天上給你們賜了雨和結實的季節,以食物和喜樂充滿你們的心。」說了這些話,才算阻住了群眾,沒有向他們獻祭。——上主的話。

反省

當保祿和巴爾納伯在呂斯特辣宣講時,一個患軟腳病的跛子正在聽道,保祿見他有信心,就對他說:「直直地站起來!」那個人沒有任何的猶豫,立即跳起來行走。在我們身上,是否也是這樣「瘸腿」?無論是在肉身上、情緒上、或心靈上;我們都被困住,直到我們開始服從天主,天主就來釋放我們。當我們相信他的話那一瞬間,他就賜我們力量,使我們得到自由,獲得痊癒的能力。

群眾見狀,將保祿和巴爾納伯視為神明降世,要向他們獻祭。呂斯特辣是個拜偶像的城市,該城的百姓不認識天主,甚至認為天主會化身在他們中間。這事對保祿和巴爾納伯是個很大的挑戰,他們剛逃離依科尼雍,就被群眾高舉到這種程度,如果沒有清醒的頭腦和聖神的提醒,很容易陷入驕傲的陷阱。他們撕裂自己的衣服,表達他們的憤怒和對天主的熱忱:「人哪!你們這是作什麼?我們也是人啊!與你們有同樣的性情......」,短短幾句話道出了他們此行的目的:第一,他們是人,不是神;第二,邀請他們脫離虛無之物,皈依生活的天主,因為是他創造了天地;第三,宣講天主的恩典,天主已藉他的恩惠,即降雨和豐年,使他們滿足和喜樂。經他們這樣解說,才勉強阻止住群眾向他們獻祭。

神蹟的原意是讓人更認識天主或相信天主,然而在不認識造物主的人心中,神蹟帶來的卻是誤解與個人崇拜。假如我們放錯焦點,也會妨礙我們體驗天主的大能和眷顧,無法達到敬畏和親近天主的目的。

實踐

面對那些衝動、盲目要崇拜他們的群眾,保祿和巴爾納伯沒有得意忘形;相反,他們只願意將一切光榮歸於天主,並渴望群眾能夠認識生活的天主。當天主賜予我們恩寵,我們是更加謙卑,謙卑承認自己是蒙恩的罪人,抑或得意忘形,把光榮歸自己,僭奪天主的光榮?

是日金句

「上主,光榮不要歸於我們,不要歸於我們!只願光榮完全歸於你的聖名,那是為了你的慈愛,為了你的忠誠。」(115:1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復活期第五主日(丙年)

14:21-27 

那時候,保祿和巴爾納伯,在德爾貝城,傳揚福音,使許多人成為門徒,以後,回到呂斯特辣、依科尼雍和安提約基雅,到處堅固門徒的心,鼓勵他們堅持信仰,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困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兩人在各教會給他們選立了長老,在祈禱禁食以後,把他們託付於他們所信仰的主。

以後,保祿和巴爾納伯又經過丕息狄雅,來到旁非里雅,在培爾革,宣講道理以後,下到阿塔肋雅,又從那裡,乘船往安提約基雅。他們原來是在那裡,被託於天主的恩寵,做現在已完成的工作。他們一到,就聚集會眾,報告天主偕同他們,所做的一切大事,及怎樣給外邦人,打開了信德的門。

——上主的話。

反省

保祿和巴爾納伯在第一次傳教之旅,雖然遭遇很大的迫害,差點沒命,但他們沒有因此退縮。當他們重回呂斯特辣、依科尼雍和安提約基雅,到處堅固門徒,建立教會。從《宗徒大事錄》,我們不斷看到宗徒們遇到的困難和迫害,他們非但沒有畏懼,反而勇往直前。對保祿和巴爾納伯而言,相信耶穌和為主受苦,是分不開的。初期教會的遭遇,就像基督徒的信仰人生,跟一般人一樣,基督徒都要面對人生的喜怒哀樂、甜酸苦辣,過程中最重要是依靠天主。縱然外在環境會改變,但從聖神而來的喜樂、平安是不會被奪走的。

保祿和巴爾納伯鼓勵信徒:「我們必須經過許多困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這句話可說是他們第一次傳教之旅最大的體會。因此,對苦難沒有體驗,沒有認識,很難明白福音的真諦。甚至,也很難體會耶穌基督為何要藉著被釘死十字架,來見證天主的救恩。因為真正的信仰不應該只有天主給予的賞賜,還要有隨時為天主受苦的準備,為主犧牲的心志。

宗徒以見證激勵我們,無論身處何種處境,都會有基督賞賜的生命與信德,我們毋須懼怕,務要堅定守住不變的信德,天主一定會保守每一位願意付出代價、跟隨他的門徒。同樣,保祿和巴爾納伯早有心理準備,鎖定目標,就是要進入天主的國;他們有學習的對象,就是耶穌基督。當我們知道受苦的目的,心中有一個篤定的目標和學習的對象,苦難就不再苦,而是喜樂了。

實踐

面對苦難、考驗,有些人更加意志堅強,化悲憤為力量;他們從困難中學習和成長,並在逆境中找到希望,鼓勵他人。有些人則性情大變,變得冷漠,無法再感受愛與關懷。復活期第五主日的讀經,邀請我們學習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善良。而且,苦難也可以是人靈性成長的機會,讓我們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繼續前行。

是日金句

「這就是天主與人同在的帳幕,他要同他們住在一起;他們要做他的人民,他親自要『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天主。」(21:3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路 9:1-6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