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6:1-15
那時候,耶穌往加里肋亞海,即提庇黎雅海的對岸去了。大批群眾,因為看見他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蹟,都跟隨著他。耶穌上了山,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在那裏。那時,猶太人的慶節,即逾越節,已臨近了。耶穌舉目看見大批群眾來到他前,就對斐理伯說:「我們從那裏買餅給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為試探斐理伯;他自己原知道要作什麼。斐理伯回答說:「就是二百塊『德納』的餅,也不夠每人分得一小塊。」有一個門徒,即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說:「這裏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吧!」在那地方有很多青草,於是人們便坐下,男人約有五千。耶穌就拿起餅,祝謝後,分給坐下的人;對於魚也照樣作了;讓眾人任意吃。他們吃飽以後,耶穌向門徒說:「把剩下的碎塊收集起來,免得糟蹋了。」他們就把人吃後所剩下的五個大麥餅的碎塊,收集起來,裝滿了十二筐。眾人見了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人確是那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耶穌看出他們要來強迫他,立他為王,就獨自又退避到山裏去了。——上主的話。
反省
增餅前,群眾看見耶穌在患者身上施行的神蹟,都跟隨著祂。他們覺得跟隨耶穌一定有好處,也許還可以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然而這種跟隨,若非以天主為中心,恐怕不能持久,很快就會離耶穌而去。就如讀經一所描述的群眾運動,起初很多人附和,但旋即消散。
「眾人見了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人確是那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在舊約,梅瑟曾用瑪納餵飽以色列人,現在耶穌也餵飽了他們,群眾因此推論耶穌是像梅瑟一樣的先知;就像梅瑟曾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耶穌也會帶領他們對抗羅馬政府。
人總是順從自己的需要,耶穌卻依據天父的旨意做事。他不僅是先知,更是默西亞。面對群眾的喧鬧,耶穌不發一言,選擇退避到山裡去,專心聽從天父的聲音。他不願成為群眾眼中的王,也不想建立一個地上的王國,而是要引導人悔改重生。若不重生,就沒有人能進天國。群眾不明白耶穌所行奇蹟的目的,他們心中所求無非是吃吃喝喝;而耶穌所宣講的信息,是要滿足人心靈深處的饑渴。群眾想到的是稍縱即逝的光榮,耶穌卻揀選十字架作為他國度的基礎。
實踐
我們對耶穌的身分有正確的認識嗎?抑或也常誤解耶穌的身分?正確理解耶穌的身分對我們的信仰至關重要,因為我們的信仰會隨著我們對耶穌的認識而生活出來。如果我們認為耶穌不過是一位先知,我們就不會俯伏敬畏他;如果我們以為耶穌是一位握有權力,傲視眾人的君王,那麼我們也會崇尚權力;如果我們認為耶穌是位體貼人需要的主,我們也會因此時刻為人設想;如果我們認為耶穌是由天主而來,我們也會認真地聽從他、信從他。因此,釐清我們對耶穌的認識是必須的,因為耶穌怎樣,跟隨他的人也必要怎樣。
是日金句
「他們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宗5: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