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3:16-21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致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因為他沒有信從天主獨生子的名字。審判就在於此: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的確,凡作惡的,都憎惡光明,也不來就光明,怕自己的行為彰顯出來;然而履行真理的,卻來就光明,為顯示出他的行為是在天主內完成的。」——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以梅瑟打造的銅蛇,作為自己將要被釘十字架的預像,說明凡仰望銅蛇的人,因轉向和信賴天主而獲得醫治。因此,若望總結:「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致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天主的愛是所有愛的基礎,他讓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生到這個世界,是要人信靠他的救贖恩典,擺脫罪惡,轉向服從天主旨意的生活,跟天主恢復合宜的關係,然後才能進一步與人也有合宜的關係。
「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因為他沒有信從天主獨生子的名字。」「拯救」和「審判」,是《若望福音》的主題之一。雖然耶穌到世上來的目的主要不是定世界的罪,但人的得救或被定罪,仍在乎他對耶穌的態度,是信或不信,是愛真光(善)或愛黑暗(惡)。世人最大的罪,是不相信主耶穌,「愛黑暗甚於光明」,輕視、忽略天主的救恩。我們都是罪人,需要有人將我們帶到主耶穌面前;我們在黑暗中行走,需要有人帶我們去親近那光明。
在讀經一,越來越多人加入教會的信仰團體,當時宗徒所行的奇蹟,幫助了許多人,讓這個信仰團體越來越壯大,因此惹來司祭和撒杜塞人的嫉妒與恐慌。他們「嫉妒」伯多祿等人深得民眾喜愛而將他們拘禁,印證福音所說:「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他們的無知如同法利塞人由於「嫉妒」而要求比拉多處死耶穌。相反,尼苛德摩向耶穌請教生命之道,尋找光明,也靠近光明。耶穌降生的目的,正是要拯救身處黑暗的人。我們原本都活在黑暗中,因著罪惡的勢力而失去接受從天上而來的能力,所以天主聖神要來改變我們,帶領我們完全歸向基督。
實踐
福音所到之處,就是光明所到之處,身處黑暗的人不接受「光明」,顯示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罪人,抗拒接受救恩。因此,這樣的人埋沒良知,繼續犯罪,抗拒真理,在黑暗中徘徊,最終吃虧的是他們自己。我們屬於哪一種人?是喜愛光明,或憎恨光明?由此可見,信或不信,全在乎我們怎樣抉擇。幾時我們願意敞開心扉,迎接真光,相信耶穌,人生就有一個全新的轉變,就像當年被蛇咬的人,他們的生命有一個新的出路一樣。我們若願意相信天主,把生命的主權交給他、順從他的真理,無論前路是順利或坎坷,都將走在溫暖的陽光下,領受那永恆生命的祝福。
是日金句
「請你們體驗,請你們觀看:上主是何等的和藹慈善!投奔他的必獲真福永歡。」(詠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