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復活期第二週星期三

3:16-21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致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因為他沒有信從天主獨生子的名字。審判就在於此: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的確,凡作惡的,都憎惡光明,也不來就光明,怕自己的行為彰顯出來;然而履行真理的,卻來就光明,為顯示出他的行為是在天主內完成的。」——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以梅瑟打造的銅蛇,作為自己將要被釘十字架的預像,說明凡仰望銅蛇的人,因轉向和信賴天主而獲得醫治。因此,若望總結:「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致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天主的愛是所有愛的基礎,他讓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生到這個世界,是要人信靠他的救贖恩典,擺脫罪惡,轉向服從天主旨意的生活,跟天主恢復合宜的關係,然後才能進一步與人也有合宜的關係。

「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因為他沒有信從天主獨生子的名字。」「拯救」和「審判」,是《若望福音》的主題之一。雖然耶穌到世上來的目的主要不是定世界的罪,但人的得救或被定罪,仍在乎他對耶穌的態度,是信或不信,是愛真光(善)或愛黑暗(惡)。世人最大的罪,是不相信主耶穌,「愛黑暗甚於光明」,輕視、忽略天主的救恩。我們都是罪人,需要有人將我們帶到主耶穌面前;我們在黑暗中行走,需要有人帶我們去親近那光明。

在讀經一,越來越多人加入教會的信仰團體,當時宗徒所行的奇蹟,幫助了許多人,讓這個信仰團體越來越壯大,因此惹來司祭和撒杜塞人的嫉妒與恐慌。他們「嫉妒」伯多祿等人深得民眾喜愛而將他們拘禁,印證福音所說:「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他們的無知如同法利塞人由於「嫉妒」而要求比拉多處死耶穌。相反,尼苛德摩向耶穌請教生命之道,尋找光明,也靠近光明。耶穌降生的目的,正是要拯救身處黑暗的人。我們原本都活在黑暗中,因著罪惡的勢力而失去接受從天上而來的能力,所以天主聖神要來改變我們,帶領我們完全歸向基督。

實踐

福音所到之處,就是光明所到之處,身處黑暗的人不接受「光明」,顯示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罪人,抗拒接受救恩。因此,這樣的人埋沒良知,繼續犯罪,抗拒真理,在黑暗中徘徊,最終吃虧的是他們自己。我們屬於哪一種人?是喜愛光明,或憎恨光明?由此可見,信或不信,全在乎我們怎樣抉擇。幾時我們願意敞開心扉,迎接真光,相信耶穌,人生就有一個全新的轉變,就像當年被蛇咬的人,他們的生命有一個新的出路一樣。我們若願意相信天主,把生命的主權交給他、順從他的真理,無論前路是順利或坎坷,都將走在溫暖的陽光下,領受那永恆生命的祝福。

是日金句

「請你們體驗,請你們觀看:上主是何等的和藹慈善!投奔他的必獲真福永歡。」(34:9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聖加大利納 (貞女、聖師)(紀念)

3:7-15 

那時候,耶穌對尼苛德摩說:「你不要驚奇,因我給你說了,你們應該由上而生。風隨意向那裏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那裏來,往那裏去: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尼苛德摩問說:「這事怎樣能成就呢?」耶穌回答說:「你是以色列的師傅,連這事你都不知道嗎?我實實在在告訴你:我們知道的,我們才講論;我們見過的,我們才作證;而你們卻不接受我們的見證。若我給你們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我給你們說天上的事,你們怎麼會信呢?沒有人上過天,除了那自天降下而仍在天上的人子。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裏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使凡信的人,在他內得永生。——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用「風」比喻聖神的工作,在希伯來文或希臘文,「神」這個字也可以解作「風」,因此,「凡由聖神而生」就有跟隨聖神的引導去生活的意思。雖然人無法完全參透聖神的作為,但可以從所結的果實,看見聖神的效果。

但尼苛德摩不明白,耶穌就把自己比喻為梅瑟在曠野高舉的那條銅蛇。在梅瑟的時代,百姓因為發怨言得罪天主,天主就打發火蛇咬死咬傷許多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後悔了,就請求梅瑟向天主求情。天主命令梅瑟做一條銅蛇,凡瞻仰銅蛇就必保存性命,被高舉的銅蛇就是耶穌釘十字架的預像。

當然,銅蛇沒有法力可使人痊愈,仰望銅蛇只是表明人願意相信天主的話。耶穌以此預告自己將要被釘在十字架上,指出人子就是那要成就救恩的主,唯有信靠釘十字架的天主,人才能夠重生。所以,關鍵在於相信與否,如果我們相信天主的獨生子耶穌能夠帶來拯救的大能,就能得到永生。當我們仰望耶穌,敞開心扉接納他進入我們的生命時,便能擺脫罪惡的控制而獲得救恩。

實踐

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被釘十字架了,我們是否明白他的救贖之恩?只要全心仰望,憑信德接受就可以得到永生。永生就是聆聽天主的話,並和天主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為此需要與聖神時刻保持聯繫,否則仍在舊我中生活,無法活出天主所喜悅的新生命。

是日金句

「上主為王,以尊威作衣冠,上主身著德能,腰束大權。」(93:1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復活期第二週星期一

3:1-8 

有一個法利塞黨人,名叫尼苛德摩,是個猶太人的首領。有一夜,他來到耶穌前,向他說:「辣彼,我們知道你是由天主而來的師傅,因為天主若不同他在一起,誰也不能行你所行的這些神蹟。」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見到天主的國。」尼苛德摩說:「人已年老,怎樣能重生呢?難道他還能再入母腹而重生嗎?」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由肉生的屬於肉,由神生的屬於神。你不要驚奇,因我給你說了:你們應該由上而生。風隨意向那裏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那裏來,往那裏去。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上主的話。

反省

尼苛德摩有一顆尋求真理的心,雖然身為法利塞人,仍願意向耶穌請教。或許避免引起猶太人的敵視,他不得不在夜間尋訪耶穌。「晚上」,象徵天主子民身處「屬靈的黑夜」,這位活在黑暗中的尋道者,渴望向耶穌——生命之光——請教。

尼苛德摩肯定耶穌是由天主而來,否則他沒有能力施行任何奇蹟。耶穌卻告訴他,沒有人能夠憑自己的能力認識天主,即使是亞巴郎的後裔,也不能靠血緣關係進入天國:「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見到天主的國。」

尼苛德摩對「重生」的理解,是指經由母腹再誕生,這是用人有限的思維理解耶穌的說話。屬靈的事,當然要靠聖神的啟示才能明白。因此,耶穌進一步解釋:「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水有潔淨的能力,所以水代表洗禮,象徵洗淨生命中的罪污。因此,「由水和聖神而生」,就是指重生。「聖神」賜下新生命給我們,使我們成為新的受造物。耶穌用風來形容聖神,甚為貼切,因為風來去自如,不受人的限制和操控,聖神也是這樣,來無踪、去無跡。而且,人雖然感受到風的吹動,聽到風吹動時發出的聲音,但因為看不見它,所以憑肉眼難以理解「風」這東西。聖神在人身上的工作也是如此,雖然肉眼看不見,然而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實踐

我們重生了嗎?抑或仍活在罪惡中?重生的人,擁有新生命,天主會完全改變他的生活、態度、價值觀。許多基督徒都有類似的經歷:水的洗禮是可見的,而聖神的洗禮卻是肉眼不能看見的,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發生,連當事人也難以察覺,唯有旁觀者清,察覺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有所改變。因此,依靠聖神、藉著聖神、人在聖神內才能獲得重生。

是日金句

「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見到天主的國。」(3:2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復活期第二主日 (救主慈悲主日) (丙年)

20:19-31 

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吧!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保留誰的罪,誰的罪就被保留。」

十二人中的一個,號稱狄狄摩的多默,當耶穌來時,卻沒有和他們在一起。其他門徒向他說:「我們看見了主。」

但多默對他們說:「除非我看見他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膀,我決不信。」

八天以後,耶穌的門徒又在屋裡,多默也和他們在一起。門戶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說:「願你們平安!」然後對多默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吧!並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膀,不要做無信德的人,但要做個有信德的人。」

多默回答說:「我主!我天主!」

耶穌對多默說:「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

耶穌在門徒前,還行了許多其他神蹟,沒有記在這部書上。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

——上主的話。

反省

門徒因害怕猶太人而躲在緊閉門窗的屋裡,就在這個封閉的空間,復活的主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他以超越物理限制的能力,直接超越門窗和牆壁,證明自己已經戰勝罪惡和死亡。耶穌對門徒說:「願你們平安!」平安是以色列人常用的打招呼方式,但耶穌不只是和門徒打招呼。在短短不到十節的經文,「願你們平安」出現了三次,可見這句話並非一句普通的問候。在他受難的前夕,和門徒共晉逾越節晚餐的時候,耶穌曾經告訴他們:「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你們心裏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若14:27)因此,「平安」是耶穌受難以前,應許要賜給門徒的恩典。在他復活後,「願你們平安」這句話,向門徒表達安慰、治癒、以及他神聖的臨在。

接著,耶穌向門徒噓氣,將聖神賜給他們,噓氣這個行動,跟天主創世時,在人的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有某種意義上的聯繫,如同再創造一樣,給予門徒新的生命和能力,去完成他們的使命。因此,耶穌不但給予門徒平安,也賦予他們赦罪的權柄——成為慈悲的工具。

當耶穌向門徒顯現時,多默並不在場,當其他門徒告訴多默,他們看到主耶穌時,多默表示懷疑。他要求一個可以經由感官經歷和確實的證據,即讓他碰觸或親眼目睹耶穌手上和肋膀的釘孔,否則絕不相信。多默代表著每一個在信仰上掙扎的人。八天以後,耶穌再次向門徒顯現,並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然後,他把注意力轉向多默。他沒有責備多默的不信,而是慈悲地回應他的懷疑,邀請他觸摸自己手上和肋膀的傷痕,藉此讓多默成為真正有信心的人。我們不知道多默到底有沒有伸手觸摸耶穌的釘孔,只知他對耶穌說:「我主!我天主!」這是多默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告白,他不再懷疑,對耶穌的認識也完全改觀。他不只相信耶穌復活,更認識到耶穌基督的真實身分。復活的主使多默降服下來,把自己的主權交出來,不只口裡承認,心裡相信,而是有更深的委身,他後來到印度傳揚福音,並在當地殉道。

實踐

什麼是信德?「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希11:1)今日,耶穌也對我們說:「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我們相信耶穌,並非因為看見過復活的主,而是因為領受天主的話,領受從第一代親眼目睹耶穌復活的見證人開始,代代相傳下來的活潑見證,而成為耶穌口中有福的人。讓我們偕同聖詠的作者高唱:「請你們讚頌上主,因為他是美善寬仁,他的仁慈永遠常存。」因為每一天都是天主的恩典,他是我們的救恩和力量,讓我們敞開心門,接受救主賞賜的平安,信賴他的慈悲,跟隨他走向永生的國度。

是日金句

「不要害怕!我是元始,我是終末,我是生活的。我曾死過;可是,看!我現在卻活著,一直到萬世萬代。」(1:17-18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復活節八日慶祝期星期六

16:9-15 

一週的第一天。清早,耶穌復活後,首先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耶穌曾從她身上逐出過七個魔鬼。她去報告那些一向同耶穌在一起的人,那時,他們正在哀號哭涕。他們聽說耶穌復活了,並顯現給她,他們卻不相信。

此後,他們中有兩個人往鄉下去;走路的時候,耶穌藉了另一個形狀顯現給他們。他們就去報告其餘的人,但那些人對他們也不相信。

最後,當他們十一人坐席的時候,耶穌顯現給他們,責斥他們的無信和心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由死者中復活後,見了他的人。然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上主的話。

反省

四卷福音均有記載耶穌基督復活的事蹟,內容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遇到復活的主,並且非常震驚。雖然有瑪利亞瑪達肋納,或兩位往鄉下去的門徒的見證,門徒的態度始終是不信,他們很難接受,一個已經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如今竟然復活了。

那些見證人都是些有誠信的人,而且他們所說的也是他們自己的親身經驗,應該足以讓門徒相信耶穌已從死者中復活。因此,當耶穌向十一位門徒顯現時,「責斥他們的無信和心硬」,因他們沒有將耶穌基督的話銘記於心。歸根究底,是驕傲感作祟,門徒以為自己最認識耶穌,卻經常忘記耶穌的話,因此當耶穌「藉了另一個形狀顯現給他們」,他們卻無法認出他。事實上,在馬爾谷筆下的奇蹟,外邦人一看見就相信了,反觀耶穌的門徒卻一直疑惑、不信。因此,每一次在聖經中看到耶穌責備門徒的話,我們應引以為鑑。

馬爾谷清楚明確地教導我們:當我們有足夠、可信的見證人分享他們的見證時,耶穌預期我們能以信德作回應。那些親眼見過復活主的人,他們被賦予我們所沒有的特別恩典;但不論如何,我們的信心是建立在堅固的根基上,雖然沒有親眼目睹耶穌,但我們仍然相信,是由於福音所記載見證人的證詞。

實踐

什麼是信德?「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希11:1)雖然我們未曾見過耶穌復活,但一定經歷過復活的主在我們生命中所帶來的改變。《馬爾谷福音》強調一個事實,就是耶穌基督的死亡與復活是可信的,我們一旦將所相信的付諸行動,它就會改變我們。因此,讓我們聽從耶穌的吩咐,常常默想天主的話,數算恩典,以致於不斷成長,作他復活的見證人。

是日金句

「上主是我的力量與勇氣,他也始終作了我的救援。」(118:14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復活節八日慶祝期星期五

21:1-14 

那時,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又顯現給門徒;他是這樣顯現的:當西滿伯多祿,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加里肋亞加納的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和其他兩個門徒在一起的時候,西滿伯多祿對他們說:「我去打魚。」他們回答說:「我們也同你一起去。」他們便出去,上了船,但那一夜什麼也沒有捕到。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他是耶穌來。於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裏;其他的門徒,因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坐著小船,拖著一網魚而來。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上面放著魚和餅。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上岸來。網裏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吧!」門徒中沒有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向門徒顯現,這已是第三次。——上主的話。

反省

提庇黎雅海邊,是耶穌召叫伯多祿的地方。七個門徒相聚時,伯多祿主動提出去打魚,其他人齊聲和應。但勞碌了一整夜,一無所穫。

就在門徒最軟弱的時候,耶穌主動向他們顯現。當時,耶穌站在岸上呼喚門徒,他們聽見聲音卻認不出是主。耶穌問他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說沒有時,耶穌便建議他們「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門徒聽從他的建議,果然網到許多魚,竟不能拉上網來。這樣巨大的收穫不是巧合,這經驗使門徒的眼睛打開,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立即認出是復活的主,便對伯多祿說:「是主。」使伯多祿記起耶穌曾經通過打魚給他的教訓,立即跳入海裡,游回岸上。

按照古時的傳統,153條魚正是當時人們所知魚的種類的數目。對於這數目的意義,有很多有趣的解釋。其中一個解釋,是這數目代表著不同的人,他們來自各民族、各邦國,將要因福音傳遍地極而得救,人人都蒙召來相信耶穌,進入天主的生命。滿網的魚沒有使網破裂,照樣天主的教會也不會破裂,因為他會親自看顧,再次證明只要用天主的方法做事,是不愁沒有天主的供應。

實踐

耶穌已經烤好餅和魚,坐在岸邊等待我們。只有信賴耶穌,比只依靠自己的經驗和能力,更能事半功倍,也更有力量繼續跟隨耶穌的路上。因為耶穌要我們在正確的地方撒網,只要我們願意聽從,就會立即看見聽從他的話的效果。讓我們學習在平凡的生活中,親近、傾聽、緊緊地跟隨天主,持之以恆,每天定能變得不平凡,對天主、對萬事萬物也會有屬靈的新眼光與意義。雖然我們會迷失,會軟弱,一旦與天主相遇,但願我們緊緊抓住他不放手,就永不會錯過他。

是日金句

「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詠118:22-23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復活節八日慶祝期星期四

24:35-48 

那時,兩個門徒把在厄瑪烏路上的事,及在分餅時,他們怎樣認出了耶穌,述說了一遍。

他們正談論這些事的時候,耶穌立在他們中間,向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眾人害怕起來,想是見了鬼神。耶穌向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惶恐?為什麼心裏起了疑慮?你們看看我的手,我的腳,分明是我自己。你們摸摸我,應該知道:鬼神是沒有肉軀和骨頭的,如同你們看我,卻是有的。」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腳伸給他們看。他們由於歡喜,還是不敢信,只是驚訝;耶穌向他們說:「你們這裏有什麼吃的沒有?」他們便給了他一片烤魚。他就接過來,當他們面前吃了。

耶穌對他們說:「我以前還同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就對你們說過這話:諸凡梅瑟法律、先知並聖詠上指著我所記載的話,都必須應驗。」耶穌遂開啟他們的明悟,叫他們理解經書;又向他們說:「經上曾這樣記載:默西亞必須受苦,第三天要從死者中復活;並且必須從耶路撒冷開始,因他的名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人。」——上主的話。

反省

復活的主忽然在門徒中間出現,他們以為見到鬼魂。耶穌明白門徒的恐懼和疑惑,為了證實自己已經復活,就邀請門徒看和觸摸有釘痕的手和腳,又在他們面前吃東西,都是為了讓門徒真實地經歷復活,確信他們所看到的並非幻覺或鬼魂,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當門徒的心竅還沒被開啟的時候,耶穌雖然多次預言自己的死亡和復活,但他們始終不明白;甚至在耶穌復活之後,他們雖然多次看見復活的主,仍然對復活沒有把握和認識。於是,耶穌進一步向門徒解釋,「諸凡梅瑟法律、先知並聖詠上指著我所記載的話,都必須應驗。」他不厭其煩再次引用舊約經書中有關這方面的預言,給他們講解,向他們表明這一切如何應驗在他身上。路加列舉梅瑟法律、先知書及聖詠上有關默西亞的應許,都在耶穌的死亡和復活的事蹟中完全應驗了。耶穌打開他們的心,幫助他們明白經上的話,正如他為厄瑪烏兩位門徒所做的一樣。

最後,主對門徒託付重大的使命,不要他們只停留在享受他復活的喜樂中,而要他們出去傳揚他復活的信息:「因他的名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人。」確實,門徒經歷如此極大的改變,是由於耶穌開了他們的心竅,使他們明白聖經的話,也提醒我們,傳福音要由自己身邊開始,棄絕這世界的價值觀,改變自己、改變舊有的思想、行為、習慣,並預備好自己,裝備自己,為主作見證。

實踐

今天,不需要用任何方法證明耶穌已經復活,因為最好的方法,是我們自己成為主的見證人,在生活、工作,活出有耶穌臨在的生活方式,讓所有與我們生活的人都能感受到,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復活的主的臨在。願透過我們的一生來見證復活的主的福音,讓更多人在黑暗中、罪惡中看見、接受這位復活的主,歡喜領受跟你我一樣,有復活的喜樂、盼望、生命、力量的新人生。

是日金句

「世人算什麼,你竟對他懷念不忘?人子算什麼,你竟對他眷顧周詳?」(8:5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復活節八日慶祝期星期三

24:13-35 

就在那一天,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莊去,村名厄瑪烏,離耶路撒冷約六十「斯塔狄」。他們彼此談論所發生的一切事。正談話討論的時候,耶穌親自走近他們,與他們同行。他們的眼睛卻被阻止住了,以致認不出他來,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些什麼事?」他們就站住,面帶愁容。一個名叫克羅帕的,回答他說:「獨有你在耶路撒冷作客,不知道在那裏這幾天所發生的事嗎?」耶穌問他們說:「什麼事?」他們回答說:「就是有關納匝肋人耶穌的事。他本是一位先知,在天主及眾百姓前,行事說話都有權力。我們的司祭長及首領竟解送了他,判了他死罪,釘他在十字架上。我們原指望他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可是——此外還有:這些事發生到今天,已是第三天了。我們中有幾個婦女驚嚇了我們;她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裏,沒有看見他的遺體,回來說她們見了天使顯現,天使說他復活了。我們中也有幾個到過墳墓那裡,所遇見的事,如同婦女們所說的一樣,但是沒有看見他。」耶穌於是對他們說:「唉!無知的人哪!為信先知們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竟是這般遲鈍!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才進入他的光榮嗎?」他於是從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他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當他們臨近了他們要去的村莊時,耶穌裝作還要前行。他們強留他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吧!因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了。」耶穌就進去,同他們住下。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耶穌來;但他卻由他們眼前隱沒了。他們就彼此說:「當他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他們遂即動身,返回耶路撒冷,遇見那十一門徒,及同他們一起的人,正聚在一起,彼此談論說:「主真復活了,並顯現給西滿了!」二人就把在路上的事,及在分餅時,他們怎樣認出了耶穌,述說了一遍。——上主的話。

反省

這條通往厄瑪烏的路,好像人生旅途上,信德薄弱、生命困乏無力的時刻。耶路撒冷是在山上,厄瑪烏是附近的村莊,兩位門徒由山上走向山下,就像他們的心情也在走下坡。他們生命中一個核心價值被動搖了,耶穌本是他們所期望的默西亞,卻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心中充滿了憂愁。即使耶穌出現在他們眼前,「他們的眼睛卻被阻止住了,以致認不出他來」。

面對困難、壓力、抉擇時,我們常專注心中的愁苦,卻忘記天主一直與我們同行。這兩位門徒不但雙眼被蒙蔽,更是信心遲鈍。「無知」是指他們心智未開,一個人在屬靈的事上「無知」,信德就會軟弱無力。在他們看來,耶穌只是個先知,雖然他們曾親近耶穌,有很多關於耶穌的知識,看過他行各樣的大能,聽過他精闢的講道,但不相信他是天主子。我們必須相信耶穌是天主的獨生子,否則便沒有跟耶穌建立親密的關係,即使對教會事務很熱心,那些知識和工作都無法使我們得救。所以,耶穌用更大的愛和耐心,讓兩位門徒明白天主的應許和作為,就「從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他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

「當他們走近他們要去的村莊時,耶穌裝作還要前行。」兩個門徒強留耶穌跟他們一起住下。當耶穌拿起餅,祝福,擘開,遞給他們時,「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耶穌來;但耶穌卻由他們眼前隱沒了。」耶穌在他們面前隱沒,是要教導他們不要憑眼見,而要憑信德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天主。屬靈的眼睛打開了,才可以看見耶穌,從此不再迷路。這個醒悟使他們的眼光與行為立即改變,他們無法再停留在厄瑪烏,要「立即」啟程返回耶路撒冷,將他們路上的經歷與其他門徒分享。

實踐

厄瑪烏兩位門徒的經歷,也是我們的經歷。我們心中遲鈍的信德,要被天主的大愛,在聖神的幫助下被喚醒,當我們願意接待耶穌,相信他能將我們從罪的綑綁中拯救出來時,我們就能與復活的主相遇。透過每天的讀經和聖體聖事,耶穌扶助和安慰我們,他的話激勵我們,堅固我們的信德。我們要效法這兩位門徒一樣,邀請耶穌和我們一起住下,讓他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他要打開我們信德的眼睛,看見他一直在我們身邊。

是日金句

「請眾尋求上主和他的德能,要時常不斷追求他的儀容。」(105:4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復活節八日慶祝期星期二

20:11-18 

瑪利亞瑪達肋納站在墳墓外邊痛哭;她痛哭的時候,就俯身向墳墓裏面窺看,有兩位穿白衣的天使,坐在安放過耶穌遺體的地方:一位在頭部,一位在腳部。兩位天使對她說:「女人!你哭什麼?」她答說:「有人把我主搬走了,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裏了。」說了這話,就向後轉身,見耶穌站在那裏,卻不知道他就是耶穌。耶穌向她說:「女人,你哭什麼?你找誰?」她以為是園丁,就說:「先生,若是你把他搬走了,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裏,我去取回他來。」耶穌給她說:「瑪利亞!」她轉身用希伯來話對他說:「辣步尼!」就是說「師傅」。耶穌向她說:「你別拉住我不放,因為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裏;你到我的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我升到我的父和你們的父那裏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們的天主那裏去。」瑪利亞瑪達肋納就去告訴門徒說:「我見了主。」並報告了耶穌對她所說的那些話。——上主的話。

反省

伯多祿和若望因瑪利亞瑪達納的報信,說耶穌的遺體不見了,便跑來墳墓查看,只見到殮布和汗巾,卻沒有看見耶穌的遺體,就回家去了,剩下瑪達肋納留在墳墓外邊痛哭。在深切的悲傷中,兩位白衣的天使向她顯現,「女人!你哭什麼?」瑪達肋納向他們說:「有人把我主搬走了,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隨後,耶穌向她顯現,由於過度憂傷,沒有認出耶穌的聲音。在那個時刻,她也無法認出耶穌的面容,因為憂傷的心靈使她看不見基督的面容,甚至誤把耶穌當作園丁,以為是他把耶穌的遺體搬走了。

耶穌知道瑪利亞的愛,他以充滿憐憫的聲音打破她悲傷的圍牆;他呼喚她的名字,表明他不是陌生的園丁,而是她所愛的主。耶穌一聲「瑪利亞」,像一道光打進瑪達肋納的心靈,不僅撥開她的眼淚,更驅散、喚醒她心中的黑暗,好像牧羊人,呼喚自己的羊群,而羊群也認出牧羊人的聲音。當復活的主呼喚瑪達肋納時,她由消極、哀傷,轉化為喜樂、希望。

「你別拉住我不放」,瑪達肋納愛主心切,看見主復活顯現,恐怕再失去他,就緊緊拉住耶穌。耶穌告訴她,他還沒有要升到天父那裡,他的最終目的地是在天上,他要在那裡與天父相會重聚。耶穌已經完成在世上最偉大的使命,藉著死亡和復活,不僅成就了救恩,也重建了人和天主的關係。耶穌也吩咐瑪達肋納通知他的「弟兄」,說他已經復活了,這是主耶穌第一次稱門徒為「弟兄」。瑪達肋納立即回去向宗徒報告主復活的喜訊,也為自己親眼目睹復活的主給他們作證。

實踐

耶穌現在也在呼喚我們的名字。我們可能正身處黑暗,以致無法認出耶穌一直就在眼前。看!從死者中復活的主正向我們伸手,將陷在愁雲慘霧、黑暗中的我們拯救出來,用他的手擦乾我們的眼淚。因為他愛我們,願意主動親近、關心我們,就像復活的主,兩次主動招呼正處於憂傷、茫然、找不到耶穌的瑪達肋納。與主相遇能改變我們的困境,將我們的憂愁化為喜樂,將恐懼變為剛強,將疑惑變為信德。讓我們聽從他的聲音,撇下所有疑慮和罪過,投奔他的面前。

是日金句

「我們的靈魂仰望著上主,他是我們的保障和扶助」(33:20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復活節八日慶祝期星期一

28:8-15 

那時候,婦女們趕快離開墳墓,又恐懼又異常喜樂,跑去報告門徒。

忽然,耶穌迎上她們說:「願你們平安!」她們遂上前抱住耶穌的腳,朝拜了他。耶穌對她們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報告我的兄弟,叫他們往加里肋亞去,他們要在那裏看見我。」

當婦女離去的時候,有幾個看守的兵士來到城裏,把所發生的事,全告訴了司祭長。司祭長就同長老聚會商議之後,給了兵士許多錢,囑咐他們說:「你們就說:我們睡覺的時候,他的門徒夜間來了,把他偷去了。如果這事為總督聽見,有我們說好話,保管你們無事。」兵士拿了銀錢,就照他們所囑咐的做了。這消息就在猶太人間傳揚開了,一直到今天。——上主的話。

反省

「婦女們趕快離開墳墓,又恐懼又異常喜樂」,「恐懼」是因為親眼目睹天使將墓前的石頭滾開,「異常喜樂」是因為知道主已經復活了。在跑去報告門徒的途中,耶穌親自向她們顯現。復活的主對婦女們說:「願你們平安!」猶太人常以「Shalom」彼此請安,這個字也有「和平」的意思,即沒有戰爭。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平安」,就會更深刻了解「平安」的意義:因著主復活的緣故,消除了人和天主之間的隔閡,人與天主和好如初。另一方面,平安也消除了死亡所帶來的威脅,與永生結合在一起。因此,「願你們平安」不但帶給婦女們極大的安慰,也告訴她們:死亡不再可怕,平安、喜樂要充滿一切。

當經驗到復活的主時,她們重新開創另一個新的、充滿歡喜的人生,就是到處宣揚救主復活的喜訊。她們由恐懼、軟弱,轉變為勇敢、剛強、充滿活力。今天的福音是從瑪竇的角度,描寫耶穌復活的見證,我們看到耶穌身邊的婦女們成為首批耶穌復活的見證人。

並非所有人內心都有平安,例如:司祭長和長老。他們非但沒有心生敬畏、悔改轉向天主,反而心生惡謀,以保護士兵的名義,慫恿他們散播謊言、作假見證,把耶穌屍首不見的罪狀推卸給門徒,那麼士兵就毋需負責,而他們又能掩蓋耶穌復活的事實。他們不願意讓這件事情洩露出去,因為他們知道耶穌從死者中復活會改變一切,不僅證實耶穌指著自己所說的一切,也摧毀他們所有證明耶穌不是天主子的論據。他們無非想用人的力量阻止天主讓耶穌復活的作為為人所知,然而事實勝於雄辯,當復活的主一次又一次顯現在眾人面前,使原本非常害怕的門徒也都勇敢挺身作見證,我們不僅確信耶穌已經復活,而且他復活的能力也繼續彰顯在凡信靠他的人身上。

實踐

耶穌復活了,但他的復活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真的相信耶穌復活嗎?且看婦女們與復活的主相遇後,她們非常喜樂,從憂愁、哀哭中得到釋放。復活的主帶來平安的生命,使我們不再害怕黑暗的權勢、苦難,也不再害怕死亡,因為他已戰勝一切。當人遇見復活的主,充滿喜樂與平安時,一定會歡喜快樂地將這喜訊傳揚開去,讓別人也經驗這喜樂與平安。就讓我們把這位復活的主傳揚出去吧!

是日金句

「請你將生命的道路指示給我,唯有在你面前有圓滿的喜悅,永遠在你右邊也是我的福樂。」(16:11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耶穌復活主日 日間感恩祭

24:1-12 

一周的第一天,天還很早,婦女們便帶著預備好的香料,來到墳墓那裡,見石頭已由墓穴滾開了。她們進去,不見了主耶穌的遺體。

婦女們正為此事疑慮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穿著耀目的衣服,站在她們身邊。她們都害怕,於是把臉垂向地上。那兩個人對婦女們說:「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了,他已經復活了。你們應當記得:他還在加里肋亞時,怎樣告訴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付於罪人之手,被釘在十字架上,並在第三日復活。」婦女們於是想起了耶穌的話。

婦女們從墳墓那裡回去,把這一切事,報告給那十一位門徒,及其餘的眾人。這些婦女是瑪利亞瑪達肋納,及約安納,及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其餘同她們一起的婦女,也把這些事,報告給宗徒。但婦女們的這些話,在他們看來,好像是無稽之談,不敢相信。

伯多祿卻起來,跑到墳墓那裡,屈身向裡面窺看,只看見殮布,就走了,心裡驚訝所發生的事。——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基督被釘死後,門徒不知所蹤;《若望福音》則記載門徒很害怕,躲在屋裡。相反,婦女對耶穌的愛使她們克服恐懼,全程跟著一個叫若瑟的人,見證耶穌的安葬。雖然知道耶穌已經死了,但她們仍然對耶穌充滿無限的情感,在安息日開始前已經準備好敷抹耶穌遺體的香料。安息日一過,她們再次來到墓前,發現石頭已由墓穴滾開,他的遺體不見了。婦女們當時有三種反應,第一是「困惑」:「難道耶穌的遺體被別人偷走了?」第二是「害怕」:因為她們看到有兩個人「穿著耀目的衣服,站在她們身邊」第三是「恍然大悟」:當聽到天使說耶穌已經復活了,就想起耶穌曾對她們說過的話——關於他將死而復活的預告。

由耶穌受難、死亡、埋葬,到復活,婦女們一直參與和見證,好像我們經歷天主大能的旅程一樣。天主的話進入我們心中時,起初還不太明白,但到了人生某個階段、某種情況,忽然天主的話發出光明,好像這些婦女一想起耶穌說過的話,立即豁然開朗。

婦女們於是飛奔回去向宗徒報告她們的所見所聞,她們由最初的恐懼和困惑,轉化為喜悅和希望。原先,她們只想做一些美化遺體的工作,既表示對亡者的尊敬,也消化自己悲傷的情緒。現在,她們成了主復活的首批見證人,肩負著將這喜訊告訴門徒的任務。慶祝復活節一個最有意義的活動,就是把耶穌復活的喜訊傳揚出去,這些婦女趕快把耶穌復活的喜訊傳出去,因為要盡快讓所有認識耶穌的人,由死亡的悲傷中釋放出來,好與他們一起分享救主復活帶來的喜樂。顯然,門徒並不相信她們,視為是胡言亂語,在第一世紀,婦女的社會地位不高,她們的證詞通常被認為不可靠。慶幸聖史記錄了婦女們的第一手見證,證明她們並非憑空捏造,而是真有其事。伯多祿聽了婦女們的話,也跑去墳墓那裡,果然見到了空墳,卻沒有看到復活的主,他此刻還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只是內心驚訝。因此,我們對耶穌基督復活的事實和見證,心裡相信有幾分,就代表著我們的信仰生命力有幾分,這是相輔相成的屬靈溫度計。

實踐

今日的答唱詠宣告:「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聖詠118篇是一首感恩的讚美詩,邀請所有人一同感謝天主在歷史中的奇妙作為。今日世界支離破碎,時常令人感到不安與恐懼;人生的旅途也常滿佈荊棘和苦難,令人感到迷茫,甚至懷疑自己能否繼續走下去。就在我們軟弱無力的時候,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安慰我們:不要怕,耶穌在這裡,他已經得勝了,他的勝利也是我們的勝利。因此,我們能夠隨同聖詠的作者高呼:「請你們讚頌上主,因為他是美善寬仁,他的仁慈永遠常存。」因為我們的每個腳步,都有天主的恩典相伴;每次的掙扎,他的力量都支撐著我們。在每週的第一天,讓我們繼續歡慶救主的復活,默思耶穌的話,分享他的身體和寶血, 高唱感恩歌。讓我們在其中喜樂,擁抱它所帶給我們的新生命,並勇敢地與他人分享這個好消息。

是日金句

「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118:24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耶穌復活主日.至聖之夜逾越節守夜禮

6:3-11 

弟兄姊妹們:

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嗎?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

如果我們藉著同他相似的死亡,已與他結合,也要藉著同他相似的復活,與他結合,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已與他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屬罪惡的自我消逝,好叫我們不再作罪惡的奴隸,因為已死的人,便脫離了罪惡。

所以,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我們相信也要與他同生,因為我們知道:基督既從死者中復活,就不再死;死亡不再統治他了。因為他死,是死於罪惡,僅僅一次;他活,是活於天主。你們也要這樣,看自己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

——上主的話。

反省

天主分開海水,讓以色列人走過紅海。「走過紅海」是上主為以色列人所行的偉大奇蹟,他們開始朝著上主應許給他們的福地邁進。聖保祿宗徒將這段事蹟,視為洗禮的預像,說明基督徒都因著這件聖事獲得罪過的赦免,擺脫奴役,邁向基督,成為天主的子民。

每個基督徒都需要有「過紅海」這經驗,即「與主同死同復活」的經歷,通過洗禮,參與基督的死亡和復活,度新生活。不少信友在信仰的路上遇到挫折,就像以色列人一樣,不停埋怨,很想回到「埃及」,其中有些真的走回頭路,回去「埃及」去。聖洗聖事已經把我們跟世界分開,再也沒有辦法回去了。

通過洗禮,我們都要像死人一樣,與一切,包括罪惡切斷關係,「不再作罪惡的奴隸」。聖保祿宗徒提醒我們,接受洗禮,代表我們與耶穌基督合而為一。從此,我們不再在罪惡中生活,因為這罪過已經和耶穌基督一同釘死、埋葬;當耶穌基督復活時,新的生命也同時誕生。從今以後,我們成為主的門徒,和耶穌基督之生命密切結合,參與他的生命,跟隨他的足跡,實踐他的教訓。

實踐

在這神聖的晚上,我們紀念主的死亡,慶祝他的復活。今晚,整個禮儀的讀經都圍繞著救恩史,同時邀請我們再次深入這偉大的奧蹟,重申洗禮時決心跟隨基督的承諾。耶穌的復活,消除了我們的罪過,使我們開始一個全新的生命,成為新人,這是多麼大的恩寵啊!讓我們出去,把主復活的喜訊跟別人分享吧!

是日金句

「上主是我的力量和保障;他作了我的救援。」(15:2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聖週星期五.救主受難紀念

52:13-53:12 

請看,我的僕人必要成功,必要受尊榮,必要被舉揚,且極受崇敬。就如許多人對他不勝驚愕,因為他的容貌,損傷得已不像人,他的形狀,已不像人子;同樣,眾民族也都要對他不勝驚異,眾君王在他面前,都要閉口無言,因為,他們看見了從未向他們講述過的事,聽見了從未聽說過的事。有誰會相信我們的報道呢?上主的手臂,又向誰顯示了呢?

他在上主前,生長如嫩芽,又像出自乾地中的根苗;他沒有俊美,也沒有華麗,可使我們瞻仰;他沒有儀容,可使我們戀慕。他受盡了侮辱,被人遺棄;他真是個苦命人,熟悉病苦;他好像一個人們掩面不顧的人;他受盡了侮辱,因而我們也視他如無物。

然而,他所背負的,是我們的疾苦;擔負的,是我們的疼痛;我們還以為他受了懲罰,為天主所擊傷,和受貶抑的人。可是他被刺透,是因為我們的悖逆;他被打傷,是因為我們的罪惡。因他受了懲罰,我們便得到了安全;因他受了創傷,我們便得到了痊瘉。

我們都像羊一樣,迷了路,各走各自的路;但上主卻把我們眾人的罪過,歸到他身上。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默不作聲,他也同樣不開口。

他受了不義的審判,而被除掉,有誰懷念他的命運?其實,他從活人的地上被剪除,受難至死,是為了我人民的罪過。雖然,他從未行過強暴,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人們仍把他與歹徒同埋,使他同作惡的人同葬。

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難折磨他;當他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作了贖罪祭時,他要看見他的後輩延年益壽;上主的旨意,也藉他的手,得以實現。在他受盡了痛苦之後,他要看見光明,並因自己的經歷而滿足;我正義的僕人,要使許多人成義,因為他承擔了他們的罪過。

為此,我把大眾,賜給他作報酬,他獲得了無數的人,作為勝利品;因為,他為了承擔大眾的罪過,作了罪犯的中保,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以至於死亡,被列於罪犯之中。

——上主的話。

反省

這位上主的僕人「受盡侮辱」(3節),並非由於自己的罪過,而是因為他「擔負著我們的疾苦和疼痛」(4節)。他沒有罪過,卻為了我們這些罪人,甘心樂意,奉獻自己作為「贖罪祭」,如同被牽去祭壇上奉獻的羔羊。這位上主受苦的僕人,就是耶穌基督自己。

在舊約時代,人還不能理解默西亞為人的罪過受死的概念。但他們察覺到自己的罪,而且極欲擺脫,所以舊約中就以祭獻,用動物替他們贖罪。但是人的罪與動物之間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因此就以「代罪羔羊」來形容。先知告訴以色列人,這位天主的無罪之僕將自己祭獻犧牲,目的是為了我們的罪過而奉獻,也就是他成為為全人類的罪奉獻的代罪羔羊。

耶穌走過的路,猶如先知預言這位僕人的經歷,透過所受的苦難來醫治世人的苦痛,藉著背十字架的路程所受的凌辱,並在十字架上以死亡來救贖世人。只有復活的主能夠醫治人傷痛的心靈,帶給人希望。先知清楚地表明,上主的僕人不是以苦難和死亡終結,相反,他的苦難是他取得勝利的途徑,換句話說,耶穌基督分擔我們的苦難,為的是讓我們可以分享他的復活:「因他受了創傷,我們便得到了痊瘉。」

實踐

今天當我們默想耶穌的苦難,尤其讀到他受凌辱、鞭打時,要問問自己:「我是誰?怎麼配得這份恩寵?耶穌竟為我付上這極重的代價。」當我還是罪人的時候,耶穌就為我、為我們而死,我們的生命是藉著耶穌基督所付出的代價贖回來的,天主的愛就在此顯明出來。因此,我有珍惜這份禮物嗎?每年的此刻正是天主再給我們一次機會檢視自己,我們真的愛天主嗎?

是日金句

「我的命運全掌握於你手。求你救我脫離敵手;擺脫一切迫害我的仇敵。」(31:16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聖週星期四.主的晚餐 黃昏感恩祭

13:1-15 

在逾越節慶日前,耶穌知道:他離此世歸父的時辰已到;他既深愛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

正吃晚餐的時候,魔鬼已使依斯加略人西滿的兒子猶達斯,決意出賣耶穌。

耶穌因知道父已把一切,交在他手中,也知道自己是從天主來的,又要往天主那裡去,就從席間起來,脫下外衣,拿起一條手巾,束在腰間,然後,把水倒在盆裡,開始洗門徒的腳,用束著的手巾,擦乾。

及至來到西滿伯多祿面前,伯多祿對耶穌說:「主!你給我洗腳嗎?」

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現在還不明白,但以後你會明白。」

伯多祿對耶穌說:「不,你永遠不可給我洗腳!」

耶穌回答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

西滿伯多祿於是說:「主!不但我的腳,而且連手帶頭,都給我洗吧!」

耶穌向他說:「沐浴過的人,已全身清潔,只需洗腳就夠了。你們原是潔淨的,但不都是。」原來,耶穌知道誰要出賣他,所以才說:你們不是所有人都是潔淨的。

及至耶穌洗完了門徒的腳,穿上外衣,坐下,對門徒說:「你們明白我給你們所做的嗎?你們稱我為『師父』、為『主』,說得正對:我原來是。若我為『主』,為『師父』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上主的話。

反省

在古代中東,在去別人家中作客前,都會先洗澡才出門。但路上沙塵滾滾,步行到別人家中,雙腳已不乾淨。所以主人會吩咐僕人,為客人洗腳。由於洗腳是僕人的工作,一般人都視為低賤的工作。所以,當耶穌竟然做只有卑賤的僕人才會做的事,著實嚇壞了他的門徒。耶穌透過為門徒洗腳表達他的心意,洗腳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並不輕鬆。「倒水、洗腳、用手巾擦乾」,一連串的動作都需要花費心神、氣力,耶穌並非為一個人,而是為十二位門徒洗腳,需要重覆以上動作十二次。洗腳時,必須彎下身,體貼地照顧被洗者的需要,小心翼翼把客人的腳捧在手中,檢查有沒有傷口,有的話還為它傅油。

在這世上,沒有任何人像耶穌,以這種愛到底的精神來愛我們,因為人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期待回報。但天主在我們還是罪人,還不認識他的時候,就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在我們還陷於罪惡中的時候,他用完全的愛、憐憫來愛我們。

耶穌為每位門徒洗腳,包括猶達斯。可以想像當他彎下身,撫摸猶達斯的腳,知道自己即將被這個人背叛時,一定百般滋味在心頭。然而,耶穌沒有揭露猶達斯的惡行,反而不斷提醒他,由暗示到明示,就是盼望他能夠悔悟。在這一刻耶穌依然想用愛的行動來挽回猶達斯的心,他說:「沐浴過的人,已全身清潔,只需洗腳就夠了。你們原是潔淨的,但不都是。」只可惜猶達斯最終沒有回到耶穌的身邊,落入自盡的悲慘下場。

實踐

今晚,我們紀念耶穌在晚餐廳建立聖體聖事,雖然若望福音沒有建立聖體聖事的記載,因為由為門徒洗腳,直到在十字架上捨生,都是耶穌「愛到底」的表現,他邀請我們參與這愛宴,也參與他「愛到底」的愛,即為他人奉獻自己,此乃聖體聖事的真諦。如果我們能夠從所領受的聖體聖血中,體會到天主對我們那份「愛到底」的愛,我們也會更有活力地生活,並能效法耶穌為門徒洗腳,去實踐這份無條件的愛。

是日金句

「的確,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11:26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聖週星期三

26:14-25 

那時,那十二人中之一,名叫猶達斯依斯加略的,去見司祭長,說:「我把耶穌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什麼?」他們約定給他三十塊銀錢。從此他便尋找機會,要把耶穌交出。

無酵節的第一天,門徒前來對耶穌說:「你願意我們在那裏,給你預備吃逾越節晚餐?」耶穌說:「你們進城去見某人,對他說:師傅說:我的時候近了,我要與我的門徒在你那裏舉行逾越節。」門徒就照耶穌吩咐他們的作了,預備了逾越節晚餐。

到了晚上,耶穌與十二門徒坐席。他們正吃晚餐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他們非常憂悶,開始各自對他說:「主,難道是我嗎?」耶穌回答說:「那同我一起把手蘸在盤子裏的人,要出賣我。人子固然要按照指著他所記載的而去,但是出賣人子的那人卻是有禍的!那人若沒有生,為他更好。」那要出賣他的猶達斯也開口問耶穌說:「辣彼!難道是我嗎?」耶穌對他說:「你說的是。」——上主的話。

反省

三十塊銀錢是當時買賣奴隷,或抵償一個奴隷性命的價錢。猶達斯曾為了瑪利亞用價值三百塊德納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耶穌的腳而感到被冒犯,現在竟用這樣的價錢出賣耶穌,可見他的心有多硬。猶達斯的故事為我們是一個警告,魔鬼會一點一點佔據我們的心,誘惑我們做違背良心做事,一而再,再而三,然後我們就不再為自己的罪悔改了。魔鬼總是在我們的生活所發生的事情上鋪設陷阱,好讓我們陷入其中,最終讓絕望進入我們的心。

耶穌與門徒吃逾越節晚餐時,心情相當複雜,一方面要向所摯愛的門徒道別,另一方面又要面對即將背叛他的猶達斯。猶達斯雖然沒有向其他門徒透露他即將出賣耶穌的計畫,但卻無法逃過洞察人心的耶穌。耶穌以不點名的方式揭露門徒中有人要出賣他,如此驚人的宣告,在門徒中間如同晴天霹靂,幸好他們沒有彼此猜疑,而是各自問耶穌:「難道是我嗎?」

耶穌知道人心的思念,他沒有揭發猶達斯的陰謀,就連在最後一刻,仍然尊重猶達斯自由意志的選擇,甚至以接近懇求的方式要求猶達斯面對他自己、也面對他的罪。由此可見,耶穌對猶達斯的愛,跟其他門徒是一視同仁的,他沒有乘機羞辱猶達斯或疏遠他,此刻仍盡力挽回他,希望他能回心轉意。「你說的是。」這話不是要定猶達斯的罪,而是叫他悔改。可以假定耶穌是帶著愛的眼神望著猶達斯說這話的,表明他是愛他的,即使知道他背信棄義。我們知道猶達斯沒有改變主意,反而出去向司祭長報信。

實踐

「那同我一起把手蘸在盤子裏的人,要出賣我。」耶穌故意說出來,是為了提醒猶達斯,表示已經知道了他的詭計,為的是希望給他一個悔改的機會。「人子固然要按照指著他所記載的而去,但是出賣人子的那人卻是有禍的!那人若沒有生,為他更好。」即使到了這個時刻,耶穌仍然做最後的努力,沒有責備或仇視,反而再三規勸,可惜猶達斯堅拒領受這份恩典。固然,耶穌的死,是天主的計畫,但猶達斯甘心被魔鬼利用,也不能作為他開脫負賣耶穌的罪責。同樣,天主樂意給每一個人都有悔改的機會,但並不干涉我們的「自由意志」,我們都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是日金句

「對於侮辱和唾污,我沒有遮掩我的面。因為我主上主協助我,因此我不以為羞恥」(50:6-7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路 9:1-6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