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聖依納爵.羅耀拉司鐸(紀念)

13:47-53 

那時,耶穌對群眾說:「天國好像撒在海裏的網,網羅各種的魚。網一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放在器皿裏;壞的,扔在外面。在今世的終結時,也將如此:天使要出去,把惡人由義人中分開,把他們扔在火窰裏;在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是的。」他就對他們說:「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裏,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耶穌講完了這些比喻,就從那裏走了。——上主的話。

反省

海洋象徵世界,以色列人認為大海是由惡魔支配的領域。耶穌說天國好像撒在海裏的網,網羅各種的魚。「網羅」有「聚集」的意思,「聚集」代表救贖。傳福音就像撒網捕魚,把網撒得寬廣很重要,因為天主希望所有的人都得救,把四散的民族重新聚集在耶穌基督之下。

然而,不代表天主會照單全收所有人。耶穌告訴我們,並非所有自稱基督徒的人,最後都能進入天國,必須經歷去蕪存菁的篩選過程,好比漁夫先捕捉各樣的魚,上岸後再逐一挑選、分類,好的留下,壞的扔掉。猶太人有潔淨和不潔淨的魚,有魚鰭、魚鱗的,屬於潔淨的,可以食用;無鰭、無鱗的魚,是不潔的。天國也是這樣,到世界末日,天使要將義人和惡人分開,跟「麥子莠子」的比喻「異曲同工」,是用不同的比喻講論同樣的道理。

究竟誰人可以進入天國?那些願意回應福音的,會被永遠存留;拒絕回應的,則被丟棄。因此,凡接受耶穌基督,認罪悔改,被耶穌的寶血洗淨的人,才可以進天國。

實踐

「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裏,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耶穌的意思是說:我們必須將聖經中眾先知所得到的啟示融會貫通,清楚明白天主的話,並依照各時代人心的需要,清楚詮釋天主的話,將天主的心意明白指示人,使人知道天主的奧秘就在耶穌基督。確實,耶穌就是天主應許的默西亞,我們不應私藏這寶貝,而應像富有的家主將他的財富拿出來跟窮人分享,我們領受這些教導的人,也該將這福音教導他人。

是日金句

「我寧願站在我天主殿宇的門限,也不願逗留在惡人的帳幔裏。」(詠84:11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十七週星期三(單數年)

13:44-46 

那時,耶穌對群眾說:「天國好像是藏在地裏的寶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來;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天國又好像一個尋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找到一顆寶貴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它。」——上主的話。

反省

比喻中的寶貝和珍珠,是指天國。當發現天國的價值,會不惜一切得著它。只有經歷過天主豐盛的慈愛,體驗過他的救援,才體會到天國好比寶貝和珍珠,因為天主透過耶穌帶來的恩典和拯救實在寶貴。了解到耶穌和他提供的救恩,遠勝於世間所有一切事物,就值得我們犧牲一切去換取。尋找天國需要付出代價,但這項寶貝實在太珍貴,它是一切喜樂的源頭,我們的代價相對就無關緊要了。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給予這個珍寶應有的重視呢?把家庭、事業、學業看得比一切都重要,那麼我們跟耶穌的關係呢?還會有空間容納耶穌和他的福音嗎?

家庭、事業等等都是好的,但如果我們讓它們擋在我們和耶穌之間,它們就會成為我們的偶像。今天普遍流行的態度是,有信仰就可以了,別太認真,只要不影響我們的生活,什麼都無所謂。在這兩個比喻中,耶穌邀請我們把福音,以及我們跟他的關係看作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沒有什麼比認識耶穌更有價值。

實踐

人的一生,都在尋找不同的價值,一旦我們認定很好、很重要的,就會願意付上代價去得到。耶穌透過這兩個比喻,告訴我們關於天國的價值,以及作門徒的代價。耶穌告訴我們:任何事情的價值都比不上跟隨他。聖保祿說:「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斐3:8),我們是否高興地放下一切來追求基督?抑或不太甘心地追求基督,服侍天主?願我們的眼光能夠辨認出天主的國是一切寶貝中的無價珍寶,不要跟耶穌「擦身而過」。因為藉著相信,就可以得到.讓我們將天主白白賞賜的救恩視為至寶般倍加珍惜。

是日金句

「請你們尊崇上主,我們的天主,還要向他的聖山伏地叩首,因我們的天主是神聖無比的。」(詠99:9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聖瑪爾大、聖瑪利亞及聖拉匝祿(紀念)

11:19-27 

那時候,有許多猶太人,來到瑪爾大和瑪利亞那裡,為她們兄弟的死,安慰她們。

瑪爾大一聽說耶穌來了,便去迎接他;瑪利亞仍坐在家裡。瑪爾大對耶穌說:「主!如果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天主求什麼,天主必要賜給你。」

耶穌對瑪爾大說:「你的兄弟必定要復活。」

瑪爾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時,他必要復活。」

耶穌對瑪爾大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

瑪爾大回答說:「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抵達時伯達尼時,拉匝祿已埋在墳裡四天了。猶太人相信,人的靈魂在死後的三天會徘徊於屍身旁,尋找機會回到身上,可是第四天屍體開始發臭腐爛,靈魂便沒法再進入身體,拉匝祿絕對不可能復活了。在絕望的時候,天主的權能是人唯一的出路。瑪爾大和瑪利亞不約而同對耶穌說:「主!如果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表達出她們對耶穌遲來的失望,同時相信耶穌在她們兄弟還活著的時候,如果及時到來醫治他,不至於死亡。

兩姊妹對耶穌的認識和關係,不下於耶穌的門徒;然而,她們對耶穌的了解,卻跟門徒一樣:唯有耶穌在場,才能讓拉匝祿不死。「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天主求什麼,天主必要賜給你。」雖然沒能看到耶穌醫治拉匝祿,但瑪爾大深信耶穌只要向天主祈求,必蒙垂允。瑪爾大對耶穌的認識,僅限於耶穌能治病驅魔,卻不知他也能使死者復活。所以,當耶穌說:「你的兄弟必定要復活」,表明他有使拉匝祿起死回生的能力;瑪爾大的回應卻顯示,她對於復活的概念僅限於末日,他的兄弟在末日必要和所有義人一起復活,完全沒有意會耶穌此刻就可以使拉匝祿死而復生。

「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耶穌清楚明確地宣告,他就是復活和生命,認識耶穌就是認識復活和生命,擁有耶穌的就是擁有復活和生命。他不僅有能力讓拉匝祿死而復生,更要讓瑪爾大和瑪利亞見證他是復活和生命的主;他不僅在末日使人復活,此時此刻就能賞賜人新的生命。因此,耶穌不僅喚醒了拉匝祿,更喚醒哀傷的瑪爾大、瑪利亞,也喚醒前來致哀的群眾,讓他們目睹天主的大能。雖然瑪爾大尚未完全明白,但她因著耶穌的話,以及對他本人的信德而宣告:「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

實踐

人在死亡面前,束手無策,與其說是害怕死亡,不如說是害怕無能為力的感覺。耶穌為瑪爾大、瑪利亞所作的大事(復生拉匝祿),不單是為了她們兩姊妹,也是為了我們這些相信他的人。耶穌說:「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耶穌也是問我們:「你們相信嗎?」這不只是信仰上的相信,更是生命的交託。耶穌藉使拉匝祿死而復生,讓我們知道且相信他是天主子,凡信賴他的人必獲得豐盛的生命。讓我們相信耶穌吧,相信他的愛和能力,緊握他的手,他必會救我們脫離罪惡,獲得永生。

是日金句

「尋求上主的人,卻不缺任何福樂。」(詠34:11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十七週星期一(單數年)

13:31-35 

那時,耶穌給群眾設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裏。它固然是各樣種子裏最小的,但當它長起來,卻比各種蔬菜都大,竟成了樹,甚至天上的飛鳥也飛來,在它枝上棲息。」

他又給他們講了一個比喻:「天國好像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裏,直到全部發了酵。」

耶穌用比喻給群眾講解了這一切,不用比喻就不給他們講什麼;這樣應驗了先知所說的話:「我要開口說比喻,要說出由創世以來隱密的事。」——上主的話。

反省

傳統上,這兩個比喻的解釋都很正面,是關於天國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但從另一角度看,兩個比喻其實隱含負面和警告的含義。中東一帶地方有一種芥菜樹,種子非常小,長成後高達三、四公尺,雀鳥可在它的枝上棲息。耶穌說:「它固然是各樣種子裏最小的,但當它長起來,卻比各種蔬菜都大,竟成了樹」,當中的「卻」字點出芥子長成大樹可能不是出於天主的原意,而是被仇敵破壞的結果。「飛鳥」,如果按耶穌之前的撒種比喻,是指「那惡者——魔鬼」的話,那麼,天國在發展迅速的同時,其實暗藏危機。

所以,天國在外表上過度的發展,反而容易成為敵人的藏身之所。我們要好像芥子,在外表看來微小的時候懂得謙卑、信靠天主。要保持醒寤,不要驕傲自大,不要尋求以世俗的標準來衡量天主事業的成效,卻要全心信賴天主。因為天國絕不能以外在的增長和發展來衡量它的成就,我們要加以警惕,當微小的種子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時,它很容易成為藏污納垢的地方。

整本新舊約聖經,酵母通常象徵邪惡。天主曾吩咐他的百姓要把酵母從他們的家中除去,誰吃了有酵之物,應從以色列剷除(出12:15),耶穌也警告門徒要防範法利塞人和黑落德的酵母。因此,將酵母放進三斗麵裏,耶穌是提醒門徒防範邪惡的勢力悄悄滲透天國,尤其要防避讓錯謬的事物以屬靈的外表包裝,悄悄地混進教會內。假使邪惡的酵母在教會內發酵、膨脹,將使教會在錯謬的路上越走越遠,最終使教會走向分裂和變質。

實踐

在芥子和酵母的比喻中,地上的天國正在不斷成長,這固然是天主聖神的工作。但是,魔鬼也會想盡辦法去破壞。當天國外在的特質可能隨著它的不健康成長而滲雜邪惡,它的內在特質可能也隨著邪惡酵母的入侵而從內部被腐化時,基督徒務必保持醒寤,為我們有形的教會祈禱。求主保護我們遠離錯謬的影響和邪惡酵母的滲透,免得在驕傲自滿中,忘記天主。讓我們堅持純正的信仰,保守正確的信德,使福音按天主的聖意廣傳。

是日金句

「我們的祖先在曷勒布製造了牛犢,竟崇拜了金鑄的一個偶像;將自己光榮的天主,變成了吃草的牛犢。」(詠106:19-20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丙年)

11:1-13 

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祈禱完了,他的一個門徒對他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願你名被尊為聖!願你的國來臨!我們的日用糧,求你天天賜給我們!寬恕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恕所有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有人有一個朋友,半夜去他那裡,給他說:朋友,借給我三個餅吧!因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這裡,我沒有什麼可以款待他。

「那人從裡面回答說:不要煩擾我了!門已經關上,我的孩子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來,拿給你。

「我告訴你們:這人即使不是為了朋友的原故,而起來拿給他,也要因他厚著臉皮,一直請求,而起來,把他所需要的一切,拿給他。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到;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門。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門。

「你們中間那有做父親的,當兒子求餅時,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而將蛇當魚給他呢?或者求雞蛋,反而將蝎子給他呢?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的東西,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豈不更會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

——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以「天主經」為例,教導門徒如何祈禱,由稱天主為「父」開始,清楚定位人在天主的眼中的身份:我們是他的子女,他是我們天上的父親;教導我們向天主敞開心靈,也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世界與他人——以信靠、寬恕、抵抗邪惡。耶穌期待我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天主,從看見天主的創造與拯救,到認識天主的神聖、正義、慈愛和憐憫的本性。當人認識天主的神聖,願意尊他為王,天主的旨意就能夠在人間實現。因此,我們不只誦唸天主經,更要活出天主經的精神。

然後,耶穌又用比喻教導門徒,祈禱時該有的信德與態度。比喻中這人忽然有朋友來訪,迫不得已跟鄰居借食物,他的朋友起初不情願,最終經不起他不斷祈求而起來幫忙。天主愛親近他的人,待我們如同自己的子女,更不會延遲俯聽我們的祈禱。因此,我們不要輕易放棄,要放膽向天主祈求。人生中隨時有無法預料的事情發生,「不斷祈禱」操練我們保持醒寤,察覺自己的不足,趕快來到天主面前依靠他。

「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到;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門。」天主必定會回應我們的祈禱,他知道甚麼對我們是最好的,即使沒有立即給我們「想要的」,但一定會及時給我們「需要的」,讓我們信賴天主,他絕對有最好的安排。祈禱,就是將我們的需要告訴天主,也表示我們願意信靠他,好像子女願意信靠自己的父親那樣。天主更把最好的賜給我們──就是聖神,聖神幫助我們明白天主的心意,當人常常祈求天主拿走挑戰與困難,聖神卻給予我們面對困難、挑戰的力量,使我們在困難中依然保持內心的平安,讓我們一生行在天主的旨意中,經歷他賞賜美好的人生。

實踐

祈禱不僅僅是祈求,也是跟天主建立關係,體會他的慈愛。一位耶穌會神父說過:「在祈禱的時刻做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渴望和天主在一起,就如跟一個好朋友待在一起就好,做什麼並不重要。只要覺察到自己渴望天主的臨在,就是意識到與天主的關係;這樣就是在祈禱。」因此,沒有任何事比祈禱,更能中悅天主,並給我們的生命帶來喜樂、勇氣和愛,讓我們信賴天父,並恆心祈禱,加深我們和天主的關係。

是日金句

「上主,你必為我完成這工程。上主,你的仁慈永遠常存;求你不要放棄你的作品。」(詠138:8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聖若亞敬及聖亞納 (聖母雙親)(紀念)

13:24-30 

耶穌給群眾設了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自己田裏撒了好種子;但在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人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就走了。苗長起來,抽出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了。家主的僕人就前來對他說: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裏撒了好種子嗎!那麼從那裏來了莠子?家主對他們說:這是仇人做的。僕人對他說:那麼,你願我們去把莠子收集起來嗎?他卻說:不,免得你們收集莠子時,連麥子也拔了出來。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在收割時,我要對收割的人說:你們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起來,好投入爐中燃燒,再把麥子收入我的倉裏。」——上主的話。

反省

莠子,是一種有毒的雜草,外表跟麥子非常相似。比喻描述敵人的惡計,他想要破壞撒種者的工作,將莠子撒在麥子中間。僕人疑惑主人為何不趁早把莠子拔出來?原來,莠子的根與麥子的根在泥土裡盤根交錯,加上兩者外形相似,在拔出莠子的同時,恐怕連麥子也拔出來。明智的主人當然不會讓敵人的陰謀得逞,只好暫時容忍它繼續生長,待收割的時候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由於莠子根淺,長得較矮,開花結果卻不會下垂;而麥子為了吸收養分,努力把根扎得更深,把枝葉長得更高,結出麥粒,又因為豐實飽滿而低頭下垂。這時候,收割的人就能清楚分辨,加上麥子已經成熟,不怕傷害到麥子。

比喻說明,天國雖然業已來臨,但在最後審判前,會有一段等候的時期,耶穌要我們耐心等候,不要急於把麥子和莠子分開,因為這樣做往往會傷害麥子。要耐心等待天主,只有他知道誰是麥子,誰是莠子,也只有他能在不傷害麥子的情況下,把莠子分別出來。同樣,世上有一股邪惡勢力,想要藉著有毒的莠子破壞麥子成長,所以務必警醒,不要因看見教會內、世上有不正義的事情,就失去信德,反應更加謹慎,專心信賴耶穌,堅定信德。

實踐

末世必有審判,雖然如今距離審判尚有一段時期,但終必來到。那時候,善與惡要被完全分別出來。耶穌基督禁止我們魯莽而急切地作出判斷,因此,不要把自己當成天主,急於審判別人,也不要因為別人的惡行而動怒,心存苦毒;我們要做的,是好好準備,醒寤祈禱,在天主聖言內深深紮根。只有在具備分辨的智慧後,方能以堅定的心戰勝迷惑,欣喜地面對天主最終而絕對正義的審判。因為天主絕不辜負任何一個信靠他慈愛的義人,也絕不姑息任何一個拒不悔改的惡人。

是日金句

「看,這是盟約的血,是上主本著這一切話同你們訂立的約。」(出24:8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聖雅各伯宗徒(慶日)

20:20-28 

那時,載伯德兒子的母親,同自己的兒子前來,叩拜耶穌,請求他一件事。耶穌對她說:「你要什麼?」她回答說:「你叫我的這兩個兒子,在你王國內,一個坐在你的右邊,一個坐在你的左邊。」耶穌回答說:「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麼,你們能飲我將要飲的爵嗎?」他們說:「我們能。」耶穌對他們說:「我的爵你們固然要飲;但坐在右邊或左邊,不是我可以給的,而是我父給誰預備了,就給誰。」那十個門徒聽了,就惱怒他們兩兄弟。

耶穌叫過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首長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在你們中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侍,而是服侍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上主的話。

反省

雅各伯是耶穌三位愛徒之一,耶穌曾帶著他和若望、伯多祿上山,讓他們目睹他的光榮。在他即將受難時,雅各伯和若望的母親帶著他們前來求耶穌,希望將來耶穌為王時,讓他們兩兄弟位居左右。雅各伯和若望雖然捨棄一切跟隨主,但內心追求的仍然是世俗的東西。其實,其他門徒也不遑多讓,當他們聽了兩兄弟的渴求後,就「惱怒」他們。他們既不理解耶穌基督,也不理解主在救贖計畫之中受死的意義。

許多時候,我們向天主祈求的,不見得符合天主的心意,只是為了滿足私慾。就像門徒所想的,很多時候都跟耶穌的心意有很大落差。耶穌一再向門徒提到,他將要被出賣、被戲弄、鞭打,甚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第三天將要復活。然而,門徒似乎未能領會耶穌的心意,他們尋求的是光榮和權力,耶穌心裡所想的卻是受苦和拯救。

除非我們的價值觀被天主完全更新,否則很難真正實踐天主的教導。耶穌問他們:「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麼,你們能飲我將要飲的爵嗎?」兩兄弟不明白耶穌的意思,爽快地回應:「我們能。」他們不了解在天主的國度裡,偉大之路是要經過謙卑及苦難,要得到冠冕,就要背起十字架。不過,他們將來必定親身體驗這痛苦的功課:雅各伯被斬首,若望則被流放終老。其實,耶穌所講的「爵」是指他將要承受的苦難:「我的爵你們固然要飲,但坐在右邊或左邊,不是我可以給的,而是我父給誰預備了,就給誰。」意思是凡跟隨他的人,命運必然與他相同,至於將來賞報如何,一切由天父定奪。

實踐

「誰若願意在你們中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耶穌顛覆了世人的原則,扭轉了世俗的文化,因為這世上人人都傲慢自誇,想要受到他人的服侍,但耶穌卻極力謙卑自己,成為我們的榜樣。因此,追隨他的人既不會成為專橫的主人,也不會成為獨裁者,而是一個像主一樣的僕人。人若無法領會這種心靈的更新,就無法繼續服侍基督。耶穌已經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又懷著怎樣的心情跟隨天主呢?

是日金句

「的確,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時常為耶穌的緣故被交於死亡,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會死的肉身上。」(格後4:11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十六週星期四(單數年)

13:10-17 

那時候,門徒前來對耶穌說:「為什麼你用比喻對群眾講話?」耶穌回答他們說:「因為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並不是給他們知道。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也不了解;這樣為他們正應驗了依撒意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聽,但不了解;看是看,但不明白。因為這百姓的心遲鈍了,耳朵難以聽見;他們閉了眼睛,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了解而轉變,而要我醫好他們。』但你們的眼睛有福,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有福,因為聽得見。我實在告訴你們:有許多先知和義人,想看你們所看見的,而沒有看到;想聽你們所聽見的,而沒有聽到。」——上主的話。

反省

要明白耶穌的話,先要弄清楚他宣講的對象,「你們」是指門徒,「他們」是指經師和法利塞人。耶穌對群眾講話時常引用比喻,這些比喻有如謎語,需要揣測,甚至需要耶穌進一步解釋才能明白。為那些接受耶穌的人而言,他們會用心聆聽,會請求耶穌進一步解釋;但為那些不接受耶穌的人,不但不用心聆聽,更別說有興趣想了解比喻的意義。

因此,為有信德,以及願意尋求真理的人來說,耶穌的比喻是淺顯易明的;但為不信、心硬、心盲的人,他們只當普通故事來聽。這些人既不願意改變自己來順從真理,又策劃陰謀陷害耶穌,真如耶穌所說的:「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也不瞭解」。

耶穌說:「你們的眼睛有福,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有福,因為聽得見。」我們是有福的,因為接受和相信了耶穌,但仍要常常對耶穌的信息保持興趣和敏銳度,用心尋求耶穌的話,對我們此時此刻有什麼新的啟迪,否則可能對耶穌的話失去興趣,把它視為老生常談,對我們的生命失去任何意義。

實踐

人的心硬,是由心靈開始,然後到耳朵和眼睛。祈求天主醫治我們的眼睛、耳朵、心靈,這樣才能看見天主的作為,聽見他對我們的召喚,然後我們的心靈才能熾熱起來,渴慕明白更多有關天國的事。

是日金句

「我要在濃雲中降到你前,叫百姓聽見我與你談話,使他們永遠信服你。」(出19:9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十六週星期三(單數年)

13:1-9 

在那一天,耶穌從家裏出來,坐在海邊上,有許多群眾集合到他跟前,他只得上船坐下,群眾都站在岸上。他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說:「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們吃了。有的落在石頭地裏,那裏沒有多少土壤,因為所有的土壤不深,即刻發了芽,但太陽一出來,就被曬焦;又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便把它們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裏,就結了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的,聽吧!」——上主的話。

反省

誰是撒種者不重要,因為比喻的重點在於結出果實。撒種者把種子撒在四種不同土壤,然後就有四種不同的成果。天主的話在人心中也產生不同的效果,並非天主的話有問題,而是人心,難怪有人聽了天主的話而沒有結出果實,有人卻結出一百倍的、六十倍的、三十倍的果實。

比喻原是為了引起聽眾尋求真理的興趣,為頑固的人,他們看不見,聽不懂,但為誠心尋求的人,真理就顯得清楚明白。「有耳的,聽吧!」「聽」並非指一般的聽覺,而是指屬靈的領悟力。若沒有天主親自解釋,我們永遠也不能認識、明白天國的道理;唯有天主主動啟示,我們才能明白。因為聽見的人,想要明白天主在我們身上的計畫、天國的奧秘跟我們的關係,有這顆願意追求的心,聖神自會幫助我們,提升我們的屬靈敏銳度。

當時聽道的群眾中,他們的心好像前三種土壤,雖然聽了耶穌的教訓卻無法結果實,因為沒有虛心領受。驕傲令人心硬,即使聽了也不明白,甚至誤解。因此,不在乎聽了多少道理,而在乎有沒有虛心領受。可見,如何聆聽和領受天主的話,用怎樣的態度去回應和實踐,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將決定和左右我們結果實的效果。

實踐

耶穌把人心分成四種,我們自己可以對照一下,自己屬於哪一種。福音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但人心決定了福音能否使他們的生命發生變化。如果我們渴望在信德中成長,那麼就在我們心中播下更多的種子,努力而勤奮的學習天主的話。聖教會編排了每日的讀經,我們有沒有細心閱讀和默想?聖言有沒有在我們的生命產生變化?祈求天主賜我們一顆謙卑的心,渴慕天主的話,讓聖神在我們心中動土,使種子能夠發芽成長,結出纍纍的果實。

是日金句

「天使的食糧,世人可以享受,他又賜下食物,使他們飽足。」(詠78:25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聖瑪利亞瑪達肋納(慶日)

20:1-2, 11-18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移開了。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他們便跑往墳墓那裡去。

門徒從墳墓回家去了,瑪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邊痛哭;她痛哭的時候,就俯身向墳墓裡面窺看,見有兩位穿白衣的天使,坐在安放過耶穌遺體的地方:一位在頭部,一位在腳部。那兩位天使對她說:「女人!你哭什麼?」她答說:「有人把我主搬走了,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說了這話,就向後轉身,見耶穌站在那裡,卻不知道他就是耶穌。耶穌向她說:「女人,你哭什麼?你找誰?」她以為是園丁,就說:「先生,若是你把他搬走了,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裡,我去取回他來。」耶穌對她說:「瑪利亞!」她便轉身用希伯來話對他說:「辣步尼!」就是說「師傅」。耶穌向她說:「你別拉住我不放,因為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裡;你到我的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我升到我的父和你們的父那裡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們的天主那裡去。」瑪利亞瑪達肋納就去告訴門徒說:「我見了主。」並報告了耶穌對她所說的那些話。——上主的話。

反省

「女人!你哭什麼?」耶穌曾是瑪利亞的力量和希望,現在主的遺體不見了,她的希望也消失了,這是她痛哭的原因。「女人,你哭什麼?你找誰?」瑪利亞沒有認出耶穌的聲音,因她十分哀傷,以致當耶穌稱呼瑪利亞為「女人」時,她認不出是主,還以為是園丁。

耶穌再次呼喚瑪利亞的名字時,她終於認出耶穌,並稱他為「辣步尼」(師傅)。他呼喚瑪利亞的名字,表明他不只是人,也不是陌生的園丁。主的聲音,像一道光打進她的心靈,更將她心中的黑暗驅散。主的復活,讓原本已經絕望的瑪利亞,重新得著希望,也使她充滿喜樂及勇氣,能夠面對未來的困難與挑戰。

錯誤的方向使我們必須花費更多的心思才能找回原來的路;錯誤的認知也讓我們即使遇見耶穌也認不出他。然而,天主愛我們,願意主動親近,關心我們。就像復活的主,兩次主動招呼正身處哀傷、若有所失的瑪利亞。因耶穌在她尋索不著時呼喚她,在她感到茫然與失落時在她面前顯現,使瑪利亞心中充滿欣喜與感激;而一句「辣步尼」也道出瑪利亞心中最深的愛。

實踐

門徒看見空墳墓就回家去了,剩下瑪利亞留守在墳墓,還有誰比瑪利亞更有資格成為第一位見證主復活的人?她不管死去三天的屍體有多臭,竟然要去取回他,這實在是由於她對天主的愛,驅使她這樣做。的確,在愛內沒有害怕,如果我們覺得跟隨主是一件難為的事,無非證明我們愛主的心仍然不夠。當瑪利亞聽到救主呼喚她的名字時,就從心裡湧出對他的愛;耶穌時刻都在我們身邊,呼喚我們的名字,我們能否像瑪利亞一樣從心裡湧出對他的愛?

是日金句

「你們看見我心愛的嗎?」(歌3:3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十六週星期一(單數年)

12:38-42 

那時,有幾個經師和法利塞人對耶穌說:「師傅,我們願意你顯示一個徵兆給我們看。」他回答他們說:「邪惡淫亂的世代要求徵兆,但除了約納先知的徵兆外,必不給它其他的徵兆。有如約納曾在大魚腹中三天三夜:同樣,人子也要在地裏三天三夜。尼尼微人在審判時,將同這一代人起來,定他們的罪,因為尼尼微人因了約納的宣講而悔改了;看,這裏有一位大於約納的!南方的女王,在審判時,將同這一代人起來,而定他們的罪,因為她從地極而來,聽撒羅滿的智慧;看,這裏有一位大於撒羅滿的!」——上主的話。

反省

雖然耶穌已向經師和法利塞人宣告了真理,也用奇蹟證明自己的身份,但他們仍然拒絕接受耶穌,更要求耶穌再向他們顯一個徵兆,目的是想要試探他。耶穌嚴辭斥責他們為「邪惡淫亂的世代」。奇蹟為相信天主的人才有用,對不信的人是無用的。如果我們懷疑天主並試探他,如同經師和法利塞人,正表示我們對天主缺乏信德,也不仰賴他和靠著他的話生活。

耶穌說,除約納的徵兆外,再沒有其他徵兆。約納在大魚腹中三天三夜,是耶穌將要死亡、埋葬、第三天從死者中復活的預像。耶穌的復活,是他作為默西亞的標記和最可靠的證據。如果連不認識天主的尼尼微人,尚且因約納的宣講而全國上下,從老到幼都悔改,猶太人豈不是更應因著耶穌的宣講而悔改嗎?耶穌又說,南方的女王千辛萬苦,遠渡而來聽撒羅滿超凡的智慧,反觀猶太人卻不願意花時間了解耶穌的教導。

耶穌以舊約這兩個事件,說明連外邦人都願意相信而悔改,但經師和法利塞人卻仍然執迷不悟。「看,這裏有一位大於約納的」、「看,這裏有一位大於撒羅滿的」,雖然耶穌大於約納(傳悔改信息給尼尼微人)和撒羅滿(宣講智慧的話),但猶太人的心仍是這般遲鈍和心硬,他們聽過耶穌的教訓,看過他的奇蹟,仍然不肯悔改。因此,審判之日來臨時,他們將承受極重的懲罰。

實踐

經師和法利塞人追求神蹟,卻忘記天主其實已在每天的生活中與我們親密同行,不斷向我們顯示他的美善和慈愛。耶穌的降生、死亡、復活和升天,以及他在歷代信徒生命中的工作,已經是最大的奇蹟,我們毋須再尋找額外的徵兆和奇蹟了。願我們不要再那樣心硬,但要聽從上主的聲音,以謙卑的心,接受天主在我們身上的教導。

是日金句

「上主是我的力量和保障,他作了我的救援。」(出15:2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Sixteen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Year C)

Luke 10:38-42 

Jesus entered a village where a woman whose name was Martha welcomed him. She had a sister named Mary who sat beside the Lord at his feet listening to him speak. Martha, burdened with much serving, came to him and said,Lord, do you not care that my sister has left me by myself to do the serving? Tell her to help me.The Lord said to her in reply,Martha, Martha, you are anxious and worried about many things. There is need of only one thing. Mary has chosen the better part and it will not be taken from her.

Reflections

The Gospel paints a picture of God comes to meet man: Jesus actively visits Martha and Mary, bestowing grace upon them. The hospitality Jesus receives is somewhat similar to Abraham's reception of the three men. While Martha is busy serving, Mary seizes the opportunity to sat beside the Lord at his feet listening to him speak. Martha expresses her love for Jesus through her actions, yet her busy work prevents her from focusing on Him, leading her to complain, become angry, and even blame her sister. When service turns into a source of frustration, the essence of serving is lost. People are not afraid of being busy; but fear chaos. Martha forgets the object of her service and the purpose of her busyness, which is to welcome Jesus, resulting in a “troubled heart”.

In contrast, Mary clearly understand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s a disciple: spending time listening to Jesus’ words. Jesus also explicitly states, “Mary has chosen the better part and it will not be taken from her.” When Jesus speaks among them, it should be a moment for listening rather than working. Mary quietly sits at Jesus’ feet, listening to Him speak, and His words draw her in; Martha, on the other hand, is not attracted by Jesus’ words but is busy with her tasks. This reminds us of the importance of prioritizing our relationship with God amid our busy lives.

Do we often get distracted by trivial matters and tasks, causing us to overlook intimate encounters with God? When we choose to listen to God's voice, we can experience His love more deeply.

Practice

If today we are the ones hosting Jesus, what would we do? Martha wholeheartedly wants to be a responsible host, while Mary is devoted to being a good disciple. In fact, the Gospel does not teach us to choose between “work or spirituality”, but rather to discover that Jesus is the true master of our lives and families. When we are willing to let Jesus be the master of our lives, we will, like Mary, enjoy “sitting at the Lord's feet, listening to Him speak”. This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response to Jesus, as a Christian's spiritual life is shaped by God's Word.

Today’s Bible verses

“He who does justice will liv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Lord.” (Psalm 15:1)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丙年)

10:38-42 

那時候,耶穌進入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裡。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

瑪爾大為侍候耶穌,忙碌不已,便上前來,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工作,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吧!」

主回答瑪爾大說:「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唯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上主的話。

反省

福音向我們描繪出一幅天人相聚的圖畫:耶穌主動探訪瑪爾大和瑪利亞,把恩寵賜給她們。耶穌所接受的招待,跟亞巴郎接待三位客人有幾分相似。當瑪爾大忙於伺候,瑪利亞卻抓住這個機會坐在耶穌的腳前聆聽他說話。瑪爾大用行動表達她對耶穌的愛,然而這些忙碌的工作導致她無法專注於耶穌:發怨言、生氣,甚至埋怨妹妹。因服侍而怨天尤人,就失去服侍的意義,人不怕忙,只怕亂。瑪爾大忘記侍奉的對象,忘記忙碌是為了歡迎耶穌,導致「心煩意亂」。

相對地,瑪利亞卻清楚了解身為門徒最重要的事情:花時間聆聽耶穌的話。耶穌也明確地說了:「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當耶穌在她們當中說話的時候,應是一個聆聽的時刻,而非工作。瑪利亞安靜地坐在耶穌腳前,聽他講話,那是主的話對她的生命產生吸引;瑪爾大剛好相反,她並未被耶穌的話吸引,而是忙碌在事工裡。這提醒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優先考慮與天主的關係是多麼的重要。

我們是否常被瑣事、雜務困擾,以致忽略了與天主親密的相遇?當我們選擇傾聽天主的聲音時,便能更深入地體驗他的愛。

實踐

如果今天我們就是接待耶穌的人,又會怎麼做呢?瑪爾大盡心盡意想做個盡責的主人,瑪利亞則盡心盡意要做個好門徒。其實,福音並非教導我們「工作或靈修」二選一,而是發現耶穌才是我們的生命、家庭真正的主人。當我們願意耶穌做我們生命的主人時,會如同瑪利亞一樣,喜歡「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這是回應耶穌最適合的方式,因為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是藉由天主聖言來塑造的。

是日金句

「上主,誰能在你的帳幕裡居住?」(詠15:1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十五週星期六(單數年)

12:14-21 

那時候,法利塞人出去,商討怎樣陷害耶穌,怎樣除滅他。耶穌知道了,就離開那裏;有許多人跟隨他,他都治好了他們;且警告他們不要將他傳揚出去:這是為應驗那藉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話:「看,我的僕人,他是我所揀選,我所鍾愛的;他是我心靈所喜悅的;我要使我的神住在他身上,他必向外邦人傳佈真道。他不爭辯,也不喧嚷,在街市上沒有人聽到他的聲音:已壓破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滅的燈心,他不吹滅,直至他使真道勝利。外邦人將要期待他的名字。」——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在會堂裡醫治人的行動冒犯了法利塞人,因為耶穌質疑他們對法律的理解,也挑戰了法利塞人的信仰體系和權威。法利塞人就商討除滅的陰謀,耶穌得知後就轉到其他地方,因為他離世的時間尚未來到,還沒有完成他在世的使命,所以還不能被法利塞人迫害致死。但仍然有許多人跟隨他,為避免激起更多反對,耶穌試圖讓他們安靜下來,吩咐群眾不要把他的事張揚。此舉並非要逃避反對他的人,而是為了避免加深法利塞人對他的誤會,妨礙他的使命。

耶穌的使命印證了依撒意亞先知所說那位天主的僕人——默西亞的特質:一,耶穌是天父所揀選、所喜愛的;二,耶穌領受聖神、依靠聖神行事;三,耶穌被召,不但為猶太人,也是為了要將真理傳給外邦人;四,耶穌柔和謙卑、不嘩眾取寵、不喧嚷;五,耶穌愛主愛人,特別關懷那些軟弱無助、孤苦無靠的人;六,耶穌傳揚真理、實踐真理。

猶太人常用蘆葦作笛子,當蘆葦被壓傷,吹不出聲音時,就把它折斷丟棄;他們也用麻作火把,澆上油點火發光,作照明之用,當油燒盡時,就會冒煙,發不出亮光,便索性吹熄。「已壓破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滅的燈心,他不吹滅」,是形容耶穌對待受傷和軟弱的人,從不以鄙視或輕蔑的態度相向。他來是要修補我們破碎的人生,用行動彰顯天主對人的慈悲。

實踐

百姓期望默西亞是一位君王,瑪竇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話指出默西亞確實是一位君王,是天主的僕人,他的工作是帶來審判,這個審判是讓萬民得救。他將以溫柔、謙卑的態度,為世界帶來正義。瑪竇藉此讓人了解,雖然法利塞人反對耶穌,計劃除滅他,但耶穌沒有聚眾反擊,也沒有躲避。他完成任務的方式總是溫和而堅定的,我們能否效法耶穌,在遇到反對的聲音,以柔和堅定的心完成天主交託我們的使命?

是日金句

「請眾感謝上主,因他寬仁,因為他的仁慈永遠常存。」(詠136:1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常年期第十五週星期五(單數年)

12:1-8 

那時,耶穌在安息日由麥田中經過;他的門徒餓了,開始掐麥穗吃。法利塞人一見,便對他說:「看,你的門徒作安息日不許作的事。」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沒有念過:達味與那些同他在一起的人,饑餓時,作了什麼?他怎樣進了天主的殿,吃了供餅?這供餅原是不准他吃,也不准同他在一起的人吃,而是只許司祭吃的。或者你們在法律上沒有念過:在安息日,司祭在聖殿內違犯了安息日,也不算為罪過嗎?但我告訴你們:這裏有比聖殿更大的。假如你們瞭解『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你們就決不會判斷無罪的人了,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上主的話。

反省

爭論的起點,在於門徒在安息日途經麥田時掐食麥穗。根據梅瑟法律,是容許人在安息日用手摘麥穗,但不能用鐮刀收割。法利塞人指控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做了不該做的事,因為他們掐食麥穗的動作與收割無異,違犯安息日不許工作的規定。

法利塞人喜歡從雞蛋裡挑骨頭,整天窺察耶穌和門徒是否違反安息日,耶穌就引用兩個舊約例子說明他們如何誤解法律的真正目的。當初達味和他的隨從,在逃避撒烏耳追殺的時候,進入聖殿,因飢餓吃了原只准司祭吃的供餅。隨後又列舉更有力的理由,法律規定,在聖殿中事奉的司祭也可以在安息日工作。以上兩種情況,按照法律的精神,對於安息日的規矩都有所折衷,因為在安息日救命及行善都是合乎法律的。既然天主都不加追究,為什麼門徒在安息日掐食麥穗卻有罪?

「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耶穌引用這句舊約的話,指出天主對法律的真正心意,是以仁愛來成就法律。耶穌告訴法利塞人,人的需要比形式大,人不能表面謹守法律,卻不體恤別人的需要。法利塞人的偽善,在於他們更注重祭獻,而不是憐憫人和認識天主,他們外表虔誠,內心卻不是。慈悲的主更喜歡以「仁愛」對待我們,也願意我們以同樣的精神對待別人。因此,我們應當體恤別人的痛苦和需要,而不是以任何藉口,忽視別人的需要。

實踐

法利塞人鑽研法律,結果沒有使他們更愛人,這是他們的不足之處。身為基督徒,我們如果在學習了耶穌的教導之後,沒有讓我們更加愛人,那麼我們仍不算懂得耶穌的教導。每日的親近天主,學習天主的話,必會讓我們更加反省和鞭策自己愛人的程度。祈求天主讓他的話滲透我們的思、言、行為,使我們充滿天主的仁愛和憐憫的心,不但實踐他的誡命,更關心人的需要。當我們相聚在一起,聆聽天主的話並彼此鼓勵的時候,就找到了真正的安息。

是日金句

「我應該要怎樣報謝上主,謝他賜給我的一切恩佑?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爵,我要呼籲上主的名號。」(詠116:12-13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十五週星期四(單數年)

11:28-30 

那時候,耶穌說:「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上主的話。

反省

勞苦和背負重擔的,是指受法律束縛,被經師和法利塞人的教導所箝制的人。那些渴求罪過得赦免,渴求從令人窒息的法律得到釋放的人,耶穌邀請他們到他跟前來得享安息。因為救恩是通過他的恩典得到的,並非靠人的努力,而且這恩典會帶給予人無法想像的平安。

耶穌知道我們背負很多重擔,包括罪過,也知道我們被各種煩惱壓倒,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透過遵守宗教規條而得救,他願意成為我們生命中能力的來源。耶穌曾經指責經師和法利塞人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所以他提議,邀請我們背起他的軛,跟他學習。「軛」是套在一對牛頸項上的工具,把兩隻牛拴在一起,使它們能一起拉動重物。法利塞人在解釋法律時,添加了許多禁令,成為百姓難以承受的重擔。生活上的難處和罪惡帶來的恐懼、擔憂和愧疚,都可以被耶穌的軛取代,因為他說:「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

耶穌用「軛」這個例子,表示他願意與我們同負重擔。如果獨自背著自己的軛,人永遠無法擺脫枷鎖與重擔;但我們當來到天主面前,背負耶穌的軛時,他也會背起我們的軛,這樣我們就輕省得多。原來當時不少猶太人竭力遵守法律,追求成為天主所喜悅的義人,但結果他們不但奴役自己,也奴役他人,成為沉重的軛;耶穌則呼籲人們背起他的軛,向他學習,因為唯有他的教導才能使人得生命,使人從奴役中得到釋放,得享安息。

實踐

耶穌說:「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柔和」不是軟弱,而是因為順從天主而不為自己堅持什麼;「謙卑」也不是自卑,而是不驕傲,完全服從天主的旨意。「柔和謙卑」是我們得到安息的條件,縱然外在的環境沒有改變,但我們的內心已經得享安息。讓我們投奔主耶穌的聖心吧,他能夠使我們由重擔中釋放,因為他所應許的安息是與他同在的愛、醫治和平安,與天主建立關係能使無意義、充滿愁苦的生命變得有方向,結出屬靈的果實。

是日金句

「他永遠懷念著自己的盟約,直到萬代不忘自己的許諾」(詠105:8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十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11:25-27 

那時候,耶穌發言說:「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是的,父啊!你原來喜歡這樣。我父將一切交給了我,除了父外,沒有人認識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人認識父。」——上主的話。

反省

看到耶穌所行的異能,聽到他的宣講,教導天國的事,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人覺得荒謬,拒絕聆聽,更不認為自己需要悔改。越覺得自己是智慧和明達的人,什麼都懂得的人,很難將耶穌的話聽進耳朵。在耶穌的時代,「智慧和明達的人」,也指當時的宗教領袖:經師和法利塞人。他們本應比其他人更明白耶穌的使命,但他們拒絕耶穌,更多次詆譭他。

這些人真的聰明、有智慧嗎?「智慧和明達」的意思是具有成熟度和理解力,假如他們願意保持謙卑,絕對有能力探究和尋求真理。可惜由於他們先入為主,自以為有智慧,卻往往得不到天主的智慧,把天主的智慧當成愚拙。這正是天主要向小孩子啟示自己的原因,因為他們有單純的心,容易接受真理。相比「智慧和明達的人」,「小孩子」謙卑、沒有學問,卻理解耶穌的使命,並且願意付上代價跟隨耶穌。在耶穌時代的漁夫、稅吏、罪人、妓女,他們都承認自己的罪過,也願意親近耶穌,相信耶穌是天主子,因此天父樂意賜給他們悟性,讓他們能夠領受福音而得救。天主的美意,本來是要拯救萬民,但有些人拒而不受,對耶穌的教訓充耳不聞,唯有在天主面前認罪悔改的人,才能真正領受救恩。可見,得到真理的途徑——不在於智商的高低、知識的多少,而在於謙卑的信德。

創造天地萬物的主,是一切智慧的根源。面對造物主,人應當像小孩子一樣,心存謙卑、單純的心,承認自己有限,才能從天主的啟示中得以認識天主。反之,當人不接受,拒絕,天主就不再啟示,因為多說也是無益。

實踐

耶穌強調天父與他之間的關係,是親密而合一的。他在世上所作的一切,都是按照天父的旨意。又說除了天父之外,沒有人真正認識耶穌基督;若不藉著耶穌基督,也沒有人能夠真正認識天父。因此,當世人以為憑自己的智慧就能認識天主時,天主卻樂意藉著世人視為愚拙的道理,即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基督,來拯救那些信賴他慈愛的人。同樣,除非人願意向天主敞開心靈,否則耶穌基督無法把為他們預備的救恩賜給他們。我們有沒有被自己的「驕傲」蒙蔽,以致無法在萬事萬物中發現天主的臨在?

是日金句

「我是你父親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出3:6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路 9:1-6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