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聖若望鮑思高司鐸(紀念)

4:26-34 

那時,耶穌向群眾說:「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裏,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因為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滿了麥粒。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

他又說:「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裏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飛鳥能棲息在它的蔭下。」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按照他們所能聽懂的,給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給他們講什麼,但私下裏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上主的話。

反省

在種子自長的比喻,農夫只負責撒種,種子落在地裡就自然成長。至於如何成長,農夫並不知道,他只待莊稼成熟、收割的時節來到。比喻表面上是關於植物生長的過程,實際上的重點卻是:屬靈生命的成長。

從植物的外觀,可以看見它逐漸成長,卻看不出它是如何生長。屬靈生命的成長也是如此,因為天主會在人生不同階段工作,好使人的屬靈生命能夠健康地成長,旁人也可從我們的表現,即所結的屬靈果實看得出來。甚麼才能使我們的屬靈生命可以自然成長呢?撒種的比喻告訴我們,種子要撒在好地裡,即要有一個好的屬靈根基,屬靈生命才會健康地成長。因此,發芽最快的,並不健康,到最後反而乾枯了,相反,那發芽漸長的才健康,長滿了麥粒。

芥子的比喻,則強調植物生長的效果。在以色列,芥子象徵「極小」的意思,大部分人都嫌棄它,不受人重視。人的屬靈生命,開始時也是這樣,只有落在好地裡成長,屬靈生命也可以成長到一個地步,好像一棵枝葉茂密、結滿果實的大樹,不但可以遮蔭,也可以成為百鳥棲息的地方。

在眾多天國的比喻中,都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審判。耶穌說:「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這句話很清楚地說明審判的時刻已經來臨。所以,比喻所講的收割,並非一般的收成,而是講論天國的圓滿實現。

實踐

耶穌因材施教,按照門徒能夠理解的程度對他們講道。雖然門徒時常不明白,但耶穌從未停止教導他們,總是以耐心,按照他們所能領受的,給他們講解比喻的意思。的確,唯有有心追求的人才會明白比喻的豐富內涵。同樣,我們也要主動渴慕天主聖言,才能有所得著。尤其今天講求速成、速食,要理解天主的話,就要多花時間默想,當我們越花時間跟天主在一起,越能領受生命的力量,幫助我們克勝肉身的軟弱。每天給予天主多少時間和空間,就決定了我們今後屬靈生命的強弱。

是日金句

「你們已獲有更高貴且常存的產業,所以千萬不要喪失那使你們可得大賞報的勇敢信心。」(10:34-35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三週星期四(單數年)

4:21-25 

那時,耶穌向門徒們說:「人拿燈來,豈是為放在斗底或床下嗎?不是為放在燈台上嗎?因為沒有什麼隱藏的事,不是為顯露出來的;也沒有隱密的事,不是為彰明出來的。誰若有耳聽,聽吧!」耶穌又向他們說:「要留心你們所聽的:你們用什麼尺度量給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給你們,且要多加給你們,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從他奪去。」——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接著撒種的比喻,繼續講論人對天主聖言應有的態度。昨天福音說:「使他們看是看,卻看不見;聽是聽了,卻聽不明白,免得他們回頭,而得赦免」,這句話看起來似乎非常不合理,既然如此,耶穌為什麼要用比喻解釋天國的奧義?他並非要隱藏信息,這樣做只是針對那些無心聆聽、無意追求的人。天主的真理就像「點燈」一樣,是放在燈台上,是隱藏不住的,一定會讓「有心人」尋見。

另一方面,福音的光是無法隱藏的,天主的話如同火炬一般在黑暗中發出光明,顯露出我們的罪、我們的軟弱。這裡的「隱藏」還有另一個意思,是指故意曲解、誤會,例如宗教領袖故意誣蔑耶穌基督是靠魔王的能力驅魔。這種曲解、誤會並非只來自猶太的宗教領袖,還包括了一般群眾,連耶穌基督的門徒也會這樣。耶穌基督很清楚表示,不論怎樣曲解、阻止,天主拯救的福音,並非用人的力量可以阻擋、掩蓋起來,如同那些得到治癒的病人,他們會主動地將天主拯救的恩典傳播出去一樣,因此,遮蓋、隱藏的行為不會持久,天國的信息最終還是會很快顯露出來。因此,「誰若有耳聽,聽吧!」我們必須先把天主的話「聽」進耳朵,它才會在我們的「內心」發生作用,結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果實。

天主又會根據我們尋求的「尺度」,即我們「心中有多渴慕天主的話」,來決定我們被天主的話充滿的程度。如果對天主的話表現更多的渴慕,就會「凡有的,還要給他」;相反,如果沒有,天主就不會對他說什麼話,就像撒種比喻中第一種情況(落在路旁,飛鳥把它吃了),這類人認為自己對聖經真理有相當的認識,以致很容易輕視別人的教導,就像經師和法利塞人對耶穌的教導聽不進去一樣,結果當然是撒殫「把撒在他們心裡的『話』奪了去」。

實踐

耶穌當然非常希望所有人都能夠明白和接受天主的國,他用比喻教導,目的是要考驗聽道的人,是否願意繼續更深挖掘、探索與默想。所以,當我們不明白聖經的話時,不但可以向有識之士請教,更可以呼求聖神,祈求他啟示我們,幫助我們明白。我們所信仰的天主是一位願意多賜恩寵的主,只要我們渴求,他一定願意加倍地賞給我們。當我們越親近天主,越能得著他的恩寵。

是日金句

「我們就應在洗淨心靈,脫離邪僻的良心,和用淨水洗滌身體以後,懷著真誠的心,以完備的信德去接近天主」(10:22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三週星期三(單數年)

4:1-20 

耶穌在海邊上開始施教,有大顆群眾聚集在他跟前。他只得上了一隻船,在海上坐著,所有的群眾都在海邊地上。他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事。在施教時,他向他們說:「你們聽: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頭地裏,那裏沒有多少土壤,即刻發了芽,因為所有的土壤不深,太陽一出來,被曬焦了;又因為沒有根,就乾枯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把它窒息了,就沒有結實;有的落在好地裏,就長大成熟,結了果實,有的結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他又說:「有耳聽的,聽吧!」當耶穌獨自一人的時候,那些跟從他的人和十二門徒便問他這些比喻的意義。耶穌對他們說:「天主國的奧義只賞給了你們,但對那些外人,一切都用比喻,使他們看是看,卻看不見;聽是聽了,卻聽不明白,免得他們回頭,而得赦免。」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個比喻,又怎能明白其他的一切比喻呢?那撒種的人撒的,是所講的「話」。那撒在路旁的「話」是指人聽了後,撒殫立時來,把撒在他們心裏的「話」奪了去。同樣,那撒在石頭地裏的,是指人聽了這「話」後,立刻欣然接受;但他們心裏沒有根,不能持久,及至為了這「話」發生艱難或迫害,立刻就跌倒了。還有那撒在荊棘中的,是指人聽了這「話」後,世俗的焦慮,財富的迷惑,以及其它的貪慾進來,把「話」蒙住了,結不出果實。那撒在好地裏的,是指人聽了這「話」,就接受了,並結了果實,有的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用比喻講解天國的奧義,是為讓聽的人能夠意會。比喻裡提到四種人,有四種聽道的土壤,天主給每個人都有聽道的機會。但由於各自不一樣的「內心光景」,加上「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有不一樣的結局。

在解釋比喻的時候,耶穌把聽道的人分成兩大類,即「跟從他的人和十二個門徒」以及「外人」兩種,前者是領受天國奧義的,後者卻不是。對渴慕天主的話的人,「天主國的奧義只賞給了你們」,說明天國的奧義並非人可以主動地尋到,而是出於天主的恩典,是天主主動啟示,人只是領受者。但為那些對天主的話、天國沒有興趣的人,耶穌當然沒有什麼好說的了,以致「他們看是看,卻看不見;聽是聽了,卻聽不明白」。

在依撒意亞先知的時代,以色列人不斷離棄天主,他們沒有因為先知的宣告而悔改,反而變本加厲,心硬地拒絕天主的呼喚。耶穌引用先知的說話,顯然是要向當時的人發出一個嚴厲的警告,人們應當從耶穌的宣講和奇蹟中看出天主的作為,以致悔改和信靠福音。但大部分看見的和聽見的人仍然徘徊在天國的大門外,其中包括反對耶穌的經師和法利塞人,他們可說是故意心硬地拒絕相信,阻礙和破壞耶穌的工作,甚至除滅耶穌。就是這種故意抗拒福音的態度,使他們「看是看,卻看不見;聽是聽了,卻聽不明白」。

實踐

耶穌通過「撒種的比喻」,說明人聆聽的態度。天主已將「他的話」像種子般撒出去,比喻的開始和結束都強調「聆聽」,然而,只用耳朵聽是不夠的,還要用「心」。我們到底是耶穌口中的「外人」?抑或是可以和耶穌交心的「門徒」呢?耶穌又說:「免得他們回頭,而得赦免」,這是給「心硬者」指出一條明路,如果他們願意悔改,轉向天主,就可以得到寬赦。可以看出天主給我們這樣的罪人何等大的恩典!當我們願意謙卑地向耶穌尋問時,他一定會把天主聖言的奧義向我們顯明,讓我們明白清楚。

是日金句

「我要將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心中,寫在他們的明悟中」(10:16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聖多瑪斯.亞奎納司鐸 (聖師)(紀念)

3:31-35 

耶穌的母親和他的兄弟們來了,站在外邊,派人到他跟前去叫他。那時,群眾正圍著他坐著。有人給他說:「看,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在外邊找你。」耶穌回答他們說:「誰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遂環視他周圍坐著的人說:「看,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因為誰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上主的話。

反省

也許是因為耶穌被許多人重重包圍的緣故,使得他的母親和兄弟不能直接與他接觸,所以打發人告訴他。耶穌的回應,似乎不近人情,但他並非否認跟自己母親及兄弟之間的親情,相反,是藉著親情的關係作比喻,宣告一個超越狹獈家族和血緣觀念的新思想。這種新的人際關係,並非建立在血緣的關係,而是建立在一個共同信仰的基礎,藉此教導群眾:成為他的家人,不是靠血緣,而是靠願意聆聽他、期待他救援的人,因為血緣的關係有時會成為我們的束縛,使我們不自由,無法全心全意愛天主。

原生家庭內各成員,是藉血緣關係維繫;而耶穌所宣告的,卻是一個沒有任何界限存在的大家庭——天主的家。要成為這大家庭的成員,只需符合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奉行天主的旨意,正如耶穌所說:「誰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以耶穌召選的十二宗徒為例,他們背景各異,按照常理是無法組成團體,但奇蹟發生了,當他們奉行天主的旨意時,所有的隔閡立即消失。即使種族、國家、膚色、教育程度各異,但只要願意奉行天主的旨意,都可以同心同德,形成一個團體。

耶穌沒有割斷與世上親人的關係,而是重新定義家人的含義,讓凡是信靠天主的人,可以直接與耶穌以及所有信徒,建立一份最密切和寶貴的親情關係,成為他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實踐

「奉行天主旨意的人」,要有心理準備,將如同耶穌要面對的事和付出的代價,他因奉行天主的旨意去宣講、治病、驅魔,最終招來殺身之禍。對於他將要承受的苦難、被出賣和被殺害,耶穌從沒有逃避或嘗試免除這苦爵,他總是以「奉行天主旨意」的心態而甘願奉獻性命。因此,如果我們願意成為耶穌真正的兄弟或姊妹,就得願意與他同甘共苦、接受天主的派遣,珍惜他為我們獻上的十字架,願你我都成為當中的一份子。

是日金句

「我們就是因這旨意,藉耶穌基督的身體,一次而為永遠的祭獻,得到了聖化。」(10:10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三週星期一(單數年)

3:22-30 

那時候,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經師們說:「耶穌附有貝耳則步。」又說:「他賴魔王驅魔。」耶穌遂把他們叫來,用比喻向他們說:「撒殫怎能驅逐撒殫呢?一國若自相紛爭,那國就不能存立;一家若自相紛爭,那家也將不能存立。撒殫若起來自相攻擊紛爭,也就不能存立,必要滅亡。決沒有人能進入壯士的家,搶劫他的家具的,除非先把那壯士捆起來,然後搶劫他的家。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的一切罪惡,連所說的任何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但誰若褻瀆了聖神,永遠不得赦免,而是永久罪惡的犯人。」耶穌說這話,是因為他們說:「他附有邪魔。」——上主的話。

反省

一般人對耶穌的誤會或許出於無知,而經師對耶穌的指控絕對是抹黑,他們指控耶穌是被魔王附身才能夠施行奇蹟。

面對經師的詆譭,耶穌沒有退縮,反用比喻逐一擊破經師的說話如何自相矛盾。第一,「撒殫怎能驅逐撒殫呢?」被耶穌驅逐的邪魔是替撒殫服役的,跟耶穌的使命勢不兩立。既然如此,耶穌如何能以撒殫的力量來攻擊它們權下的邪魔呢?如同國與國、家與家的內閧,連魔鬼都明白不能自相殘殺,豈會削弱自己的勢力?況且,撒殫及其權下的邪魔的勢力,依然很猖狂,因此,經師對耶穌的指控與事實完全不符。

第二,經師的指控完全不合邏輯。「壯士的家」是指撒殫的國度和權勢;耶穌把自己驅魔的工作,比喻為進入撒殫的大本營所進行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若要成功,必先把那壯士綑起,即撒殫本身。耶穌如今所做的,正是綑綁撒殫勢力的行動,宣告自己就是天主子。他要把許多人靈從撒殫邪惡的掌控中搶救出來,從而奪回撒殫的黑暗王國。因此,那些反對他的人應當清楚耶穌到底是站在撒殫那邊,還是在天主這邊。事實擺在眼前,反對耶穌的人是故意撒謊、詆譭耶穌,將聖神的工作誣篾為撒殫的事工是不可原諒的大罪,難怪耶穌向他們發出嚴正的警告:「誰若褻瀆了聖神,永遠不得赦免,而是永久罪惡的犯人。」

實踐

褻瀆聖神,就是明知故犯,故意抵擋、犯罪、抗拒聖神,消滅聖神的感動。當一個人經歷過天主的作為,卻硬著心腸,不肯悔改,不肯相信耶穌,還故意把天主的大能所成就的事歸功於撒殫,就是干犯了褻瀆聖神的罪過,不得赦免。「我實在告訴你們」,是一句語氣很重的話,在希伯來文和阿拉美語中可以音譯為「亞孟」,每次當耶穌這樣宣告時,有加強語氣的嚴重和權威性的意味。因此,務必格外謹慎,不可讓偏見蒙蔽我們的心,以致看不清楚天主的作為與心意,而陷入無知、可怕的後果。

是日金句

「上主已經宣佈了自己的救恩,將自己的正義已啟示給萬民。」(98:2

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天主聖言主日)(丙年)

1:1-44:14-21 

德敖斐羅閣下:有關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蹟,雖然已有許多人,依照那些從開始就親眼見過,並為聖言服務的人,所傳給我們的,編寫成書;我也從起頭仔細查訪了一切,認為有必要按次序,給你寫出來,為使你清楚知道:給你所傳授的道理,是正確無誤的。

那時候,耶穌充滿聖神的能力,回到加里肋亞。他的名聲傳遍了附近各地。他在他們的會堂施教,受到眾人的稱揚。

耶穌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的習慣,就在安息日,進入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他;他於是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著:

「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

耶穌把書卷捲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他。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上主的話。

反省

《路加福音》的開頭,提到收信人是一位叫「德敖斐羅」的人,這名字的意思是「天主的朋友」。他可能是一位基督徒,或者是一位正在尋求天主的人。無論如何,《路加福音》的對象是寫給所有當時及今日的每一個人。路加很清楚表達他寫作的目的,講述天主如何成就所應許的事,而這些資料,主要是依據那些由起初就跟隨耶穌的見證人所宣講的內容,表明他著書的資格與其著作的可靠性。這份嚴謹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因為路加所記載的是關乎全人類的福音,他盼望讀者可以領受這道理,幫助他們準確認識耶穌就是默西亞,是真正的救世主。

其實,當《新約》還未成書時,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只能透過宗徒的宣講了解耶穌的作為。但在宗徒一一死去後,需要有人把耶穌的事蹟記錄下來,而福音的作者便擔負這個重任。因此福音的寫作便如此重要,好使基督的福音可以不斷地流傳下去。

聖師熱羅尼莫曾說:「不認識《聖經》,就不認識基督。」所以,教會鼓勵基督徒透過研讀聖經,不但體驗天主救恩的計畫,也能更深入、更完整地與耶穌基督建立親密的關係。這卷福音,也啟發不少願效法耶穌積極參與社會關懷與正義的基督徒,在不同領域中盡力作地鹽世光的見證。正如耶穌在納匝肋的會堂中宣告:「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顯示耶穌的核心使命,不僅要來拯救靈魂,更要帶來人身心的醫治和社會的改變。我們有否努力深入了解天主的話和耶穌的生平,以紮根真理,增強我們的信德?

實踐

聆聽天主的話和行動是相輔相承的。當我們聆聽天主的話時,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召叫我們去生活和行動。正如《聖詠》所說:「上主的法律是完善的,能暢快人靈」,當我們的心靈被喚醒後,更應努力實踐天主的教導。今天的讀經提醒我們,耶穌的來臨不僅是為了拯救,更要求我們肩負起傳揚福音的使命。讓我們珍惜這份召叫,並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愛,讓我們繼續耶穌已經開始的工作,將他的愛帶給每一個人,正如耶穌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是日金句

「因為今天是我主的聖日;你們不可憂愁,因為喜樂於上主,就是你們的力量。」(厄下8:10

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聖保祿宗徒歸化(慶日)

22:3-16 

那時候,保祿向群眾說:「我原是猶太人,生於基里基雅的塔爾索,卻在這城裏長大,在加瑪里耳足前,對祖傳的法律,曾受過精確的教育;對天主我也是熱忱的,就如你們大家今天一樣。我曾迫害過這道,直到死地;不論男女,逮捕捆綁送入獄中;就是大司祭和整個長老團,都可給我作證;我從他們那裏領了給弟兄們的文書往大馬士革去,有意把那裏的這樣的人加以逮捕,帶到耶路撒冷來處罰。當我前行臨近大馬士革時,約在中午,忽然天上有一道大光,環射到我身上,我便跌在地上,聽見有聲音向我說: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我回答說:主,你是誰?他向我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那個納匝肋人耶穌。同我在一起的人,只看見那光,卻聽不見那對我說話的聲音。我說:主!我當作什麼?主向我說:你起來,往大馬士革去,在那裏有人要告訴你,給你派定當作的一切事。由於那光的炫耀,我看不見了,就由我的同伴用手領著,進了大馬士革。有個人名叫阿納尼雅,是虔誠守法的人,所有住在那裏的猶太人都稱譽他。他來見我,站在旁邊向我說:掃祿兄弟,你看見吧!我當時向他一望,就看見了他。他說:我們祖先的天主,先揀了你,叫你認識他的意願,看見那位義者,並由他口中聽到聲音,因為你要向眾人,對你所見所聞的事,為他作證人。現在你還遲延什麼?起來領洗,呼求他的名,洗除你的罪惡吧!」——上主的話。

反省

保祿用希伯來話向猶太同胞講話,仔細描述自己如何被天主轉化。他先簡單介紹自己並非無名之輩,而是精通法律,熱心侍奉天主的法利塞人。曾在加瑪里耳的門下受教,加瑪里耳是當時極受猶太人尊敬的經師,聲望極高。保祿對法律的熟悉,以及對天主的熱心侍奉,反駁了群眾對他反對法律的指控。

保祿自述曾迫害過信奉耶穌的信徒,因為他的熱心,所以把所有的基督徒都視為背叛猶太教的人,要把他們趕盡殺絕,無論男女都逮捕捆綁送入獄中,這些事情有大司祭和整個長老團都可以作證。然後保祿開始回憶他重生得救的奇妙過程,希望藉著自己的經歷,告訴自己的同胞,既然耶穌可以改變他,同樣也可以改變他們,使他們認識耶穌。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耶穌親自向他顯現,跟他同行的人雖然聽到聲音,卻聽不清楚在說什麼,只看見那道大光。從天上有聲音對保祿說:「你為什麼迫害我?」保祿原是為了天主大發熱心而迫害基督徒,令他困惑的是,為何那聲音卻說保祿逼害他呢?於是問:「主,你是誰?」「我就是你所迫害的那個納匝肋人耶穌。」保祿如夢初醒,原來他逼害的基督徒,就是基督的肢體(教會),因此迫害他們,等於迫害肢體的首領——耶穌基督。

當天主的真光照耀在黑暗的心靈,人的心靈就被光明和希望充滿。這光驅散了保祿內心的黑暗,使他徹底改變。正午的陽光是人所能經驗最強烈的光,而保祿看到的是比正午的陽光還要強烈的光,以致他的雙目看不見東西。在短暫失明的三天,天主暫時拿走保祿的視力,目的是打開他的心目,使他專心仰望天主,由一個「狂熱的宗教份子」,變成一個沉靜聆聽、服從聖神的人,天主並且感動阿納尼雅為保祿覆手和施洗。這是保祿生命的轉捩點,與天主相遇後,他一生都為天主作證,努力傳揚福音。天主將頑固、迫害教會的掃祿,轉變為傳揚耶穌喜訊的保祿,彰顯出天主大能的奇妙。

實踐

保祿將他信仰的心路歷程毫無保留公諸於世,幫助我們反思:是否願意為了見證天主在我們身上的作為,向別人侃侃而談我們生命或信仰的歷程?天主的大能既然可以改變保祿,同樣,也可以改變我們,成為他的工具。天主的光明使他的眼睛暫時失去視力,聖神卻打破這深度的黑暗,帶領保祿進入悔改和信心。藉著阿納尼雅的覆手,保祿雙目重見光明,而且被聖神充滿。阿納尼雅對他說:「因為你要向眾人,對你所見所聞的事,為他作證人。」天主揀選保祿,賦予他向自己的同胞傳揚福音的使命,宣告耶穌就是他們祖先所期待的默西亞。今天,我們不單把所讀到、所聽到的天主的話,與人分享,更要透過我們的生活,讓人看見天主怎樣轉化和重塑我們的生命。

是日金句

「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16:15-16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聖方濟各沙雷氏主教 (聖師)(紀念)

3:13-19 

那時候,耶穌上了山,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來。他們便來到他面前。他就選定了十二人,為同他常在一起,並為派遣他們去宣講,且具有驅魔的權柄。耶穌選定了這十二人:西滿,給他起名叫伯多祿,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並為他們起名叫「波納爾革」,就是「雷霆之子」,安德肋、斐理伯、巴爾多祿茂、瑪竇、多默、阿耳斐的兒子雅各伯、達陡和熱誠者西滿,並猶達斯依斯加略,他是負賣耶穌者。——上主的話。

反省

天主啟示耶穌,讓他知道要揀選哪些人跟他一起工作。他選定了十二個人,「十二」具有象徵的意義,舊約時代以色列有十二支派。可惜的是,作為天主的選民,以色列的使命算是失敗了。耶穌建立一個新的十二支派(教會),象徵著新以色列,這十二個人也因此成為以色列十二支派屬靈的繼承者。馬爾谷首先提到三個核心的門徒:西滿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然後才提到其他門徒。

耶穌對這十二個人有特別的期望:第一,「為同他常在一起」。他們要親近、認識天主,因為他們要肖似耶穌,跟耶穌作相同的事。唯有與耶穌建立深厚的關係,才能更了解他的心意,越來越認識耶穌,又因為和耶穌常在一起,心思也會被天主慢慢改變。當時,經師和法利塞人認為自己才是遵行天主旨意的人,所以,耶穌將「遵行天主旨意的人」的定義擴闊了,也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誰才是真正跟他有關係的人。

第二,他們被賦予使命,「被派遣出去宣講」。門徒要跟他一樣,把天國的福音帶給人,讓更多人認識他。第三,「具有驅魔的權柄」,耶穌行奇蹟,治病、驅魔,他的門徒也以耶穌基督的名字治病、驅魔。

雖然這十二個人中,有負賣他的猶達斯依斯加略,也有三次否認他的伯多祿,但耶穌仍然用心栽培他們。也許我們不會明白耶穌為何要揀選猶達斯,還賦予他這樣重要且親密的關係,而他最後竟把耶穌出賣了。但是,天主絕不會做一些無意義的事,他這樣做必定有他的用意,因為天主的智慧遠超我們的智慧。除了猶達斯外,其餘十一人在耶穌基督復活以後,在五旬節領受聖神後,都到各處宣傳福音,成為教會真理的柱石。

實踐

耶穌尋找的並非非凡的超人,而是有可塑性的普通人。就像這十二個人,有特別出眾的,也有平凡、沒有什麼才華的,因為耶穌在他們每個人身上所看到的,不僅是他們的本性,也包括他們身上未被發掘的能力。耶穌揀選他們,不只是因他們的現狀,而是在他的影響與能力之下,他們有可能被改變。就如在世人眼中,他們卑微、沒有什麼學問,但在天主手中卻成為翻天覆地的宗徒。同樣,我們若將生命交在耶穌基督手中,也能光榮天主。因此,無需擔心自己沒有東西可以奉獻給耶穌,因為他能夠使用最平凡之人的奉獻,成就他最偉大的工作。

是日金句

「因為不論大小,人人都必認識我。因為我要寬恕他們的過犯,不再記憶他們的罪惡。」(8:11-12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二週星期四(單數年)

3:7-12 

那時,耶穌同自己的門徒退到海邊去,有許多民眾從加里肋亞跟隨了來,並有從猶太、耶路撒冷、依杜默雅、約旦河彼岸、提洛和漆東一帶地方的許多群眾,聽說他所作的一切事,都來到他跟前。因為人多,他遂吩咐他的門徒,為自己備好一隻小船,免得人擁擠他。因為他治好了許多人,所以,凡有病災的人都向他湧來,要觸摸他。邪魔一見了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說:「你是天主子。」他卻嚴厲責斥他們,不許把他顯露出來。——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因為治病驅魔,大受百姓歡迎,聲名大噪。群眾由四面八方湧來,要聽他的教訓,他吩咐門徒,為自己準備一隻小船,免得人擁擠他。耶穌似乎希望跟群眾保持適當的距離,畢竟他的主要目標是傳揚天主的國,以及召叫人成為天國的子民,但事與願違,群眾更在意的是希望看到他所行的奇蹟。他們有些是出於好奇,有些為治病而來,有些為尋找控告他的把柄。總之,各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但問題解決後,又或耶穌沒有滿足他們的時候,就立刻煙消雲散。因此,真正認識耶穌,並跟他建立關係的人並不多。

諷刺的是,邪魔認出耶穌的身份,喊叫說:「你是天主子。」它們俯伏在耶穌跟前,但並非真心降服,而是害怕耶穌消滅它們。雖然邪魔知道耶穌的身份,他卻不接受它們的見證。耶穌不否認自己是天主子,但更願意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顯露。正如他有治病的能力,但治病的奇蹟只在有信德的人身上,才發揮效力。

因此,耶穌禁止邪魔張揚他的身份,因為它們的意圖是邪惡的,洩露耶穌的真實身份,只為引來更多誤會,迷惑人心。耶穌不願意加深群眾對他的誤解,尤其是他們都期待默西亞來臨,為他們復興以色列國。所以,耶穌再三禁止邪魔顯露他的身份。

實踐

我們會否像當年許多跟隨耶穌的人一樣,只想將耶穌佔為己有,滿足自己的私慾,卻沒有與他建立關係?在耶穌的時代,有許多人喜歡耶穌,也有許多人恨惡他。我們對耶穌及其信息的回應,透露出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的最深處渴求些什麼。認識耶穌,知道他是天主子,不足以使我們得救,還必須願意跟隨和順從耶穌的教導,才是真正的信德。

是日金句

「凡由耶穌而接近天主的人,他全能拯救,因為他常活著,為他們轉求。」(7:25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二週星期三(單數年)

3:1-6 

那時候,耶穌進了會堂,在那裏有一個人,他的一隻手枯乾了。法利塞人窺察耶穌是否在安息日治好那人,好去控告他。耶穌對那有一隻手枯了的人說:「起來,站在中間!」遂對法利塞人說:「安息日許行善呢,或作惡呢?許救命呢,或害命呢?」他們一聲不響。耶穌遂含怒環視他們,見他們的心硬而悲傷,就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一伸,他的手就復原了。法利塞人一出去,立刻便與黑落德黨人作陷害耶穌的商討,為除滅他。——上主的話。

反省

雖然耶穌宣告安息日是為人而設,但法利塞人卻沒有聽懂,反而利用會堂中一個手枯乾了的人來試探耶穌。在他們眼中,這已經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可憐人,而是被利用成為「魚餌」,作為控告耶穌在安息日治病的把柄。

面對心硬的法利塞人,耶穌含怒環視他們,也為他們憂傷,因為耶穌問他們:「安息日許行善呢,或作惡呢?許救命呢,或害命呢?」法利塞人的沉默,反映他們內心冷酷無情。他們墨守成規,心中只有自己是正確,別人是錯;沒有憐憫的心,只關心安息日的規矩,卻對這人的病況無動於衷。耶穌明知反對他的人的動機是要控告祂,卻無阻他愛心的行動。耶穌主動治好了那人,一方面指出法利塞人的謬誤,同時教導他們安息日的正確意義。

在耶穌的眼中,「行善」和「救命」,是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法利塞人宣稱自己愛主愛人,卻對近人漠不關心;重視規矩,卻沒有以具體行動表現天主的愛。最諷刺和矛盾的地方,是他們不容許耶穌在安息日行善救命,卻在安息日商討除滅耶穌的陰謀。

實踐

法利塞人拘泥於安息日的字面意義,但法律其實是要彰顯天主對人的愛。他們由於心硬,錯過了經歷與天主的連結,更使有需要的人無法得到安息。耶穌吩咐手枯乾了的病人站在他前面,使他透過安息日的醫治得到真正的安息。法利塞人著重法律的外在意義,反而忽略這人的需要,正是耶穌含怒環視他們的原因,同時也為他們感到悲傷。對耶穌來說,醫治枯乾的手遠比醫治心硬的人要來得容易,他教導我們,信仰的真義是愛,他的工作就是「實踐天主的愛」。也許需要被醫治的,不僅是枯乾了的手,也包括需要被理解的痛苦,需要受正視的傷痕。此外,那些懷著強硬手段的反對者,早已失去慈悲,耶穌也要我們理解這點,這些心硬的人,正考驗著我們的生命是否連結於天主的仁慈。

是日金句

「你照默基瑟德的品位永做司祭。」(7:17

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

聖依搦斯 (貞女、殉道)(紀念)

2:23-28 

有一次,正當安息日,耶穌從麥田裏路過,他的門徒在行路時掐食起麥穗來。法利塞人向耶穌說:「你看!他們為什麼做安息日不許做的事?」耶穌對法利塞人說:「你們從未讀過:達味在急迫中和同他一起的人,在饑餓時所作的事嗎?當厄貝雅塔爾作大司祭時,達味怎樣進了天主的殿,吃了除司祭外,誰也不許吃的供餅,並且還給了同他一起的人?」耶穌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上主的話。

反省

按猶太人的傳統,只要在安息日做任何跟收割有關的事,就算作違反安息日不許工作的規定。因此,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掐食麥穗的動作,在法利塞眼中就是在「收割」莊稼。

的確,法律禁止在安息日收割,原意是讓農夫不要因工作而忽略天主,同時也讓工人可以休息。面對法利塞人的質疑,耶穌引用達味和他的隨從在疲乏飢餓時,怎樣進入聖殿,吃了只有司祭才可以吃的供餅,事後天主並沒有追究他們。耶穌要眾人明白,不要死守安息日的規矩,因為「安息日是為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難道在安息日看到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竟因為法律規定在安息日不能工作,就不去幫助嗎?耶穌由此得出結論:在有需要的情況下,人可以在安息日做不容許做的事。既然天主沒有責備達味,自然也不會怪責門徒在安息日掐食麥穗的行為。

法利塞人不明白天主訂立安息日的意義,天主賜給他們一個安息日,是作為一個休息的日子。在這一天,他們要把日常的工作放在一邊,花時間默想天主的事。這一天不僅是讓身體歇息,也是讓心靈歇息。天主不是為了安息日才造人,而是為了人而設立安息日,讓人享受天主的恩典。而且,誡命的總綱是愛,當人心中沒有愛,只死守一堆法律條文的時候,不但可悲,更違背了起初制訂法律的初衷。

實踐

耶穌體恤人的軟弱和限制,將人的需要看得比安息日的規矩更重要,反映出他認同人的生命有其基本的需要。他作為「人子」,沒有用屬天的權柄欺壓人,卻以這個身分憐憫、醫治和幫助有需要的人,甚至願意為世人受苦,最終被殺害。這份謙卑和愛,正好跟當時的法利塞人形成強烈的對比,突顯出後者雖然擁有權力,卻對人的需要無動於衷,還把法律的重擔強加在人身上,結果他們自己反成了安息日的奴隸。這提醒我們要好好善用天主賜予的權力和資源去扶持和幫助軟弱、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用權力或權威欺壓人、剷除異己、以權謀私等等。

是日金句

「上主速來救贖他的百姓,永遠立定了他的盟約」(111:9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二週星期一(單數年)

2:18-22 

當時,若翰的門徒和法利塞人正在禁食。有人來向耶穌說:「為什麼若翰的門徒和法利塞人的門徒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耶穌對他們說:「伴郎豈能在新郎還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禁食?他們與新郎在一起的時候,決不能禁食。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在那一天,他們就要禁食了。沒有人將未漂過的布補在舊衣服上的;不然,補上的那塊新布要扯裂了舊的,破綻就更加壞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囊裏的;不然,酒漲破了皮囊,酒和皮囊都喪失了;而是新酒應裝在新皮囊裏。」——上主的話。

反省

按照猶太人的傳統,他們每年在「贖罪日」禁食;充軍巴比倫之後,一年四次禁食;到耶穌的時代,法利塞人更建立了每週禁食兩次的習慣,連若翰的門徒也是如此。禁食的目的,是刻苦己心,在天主面前憂傷悔罪,以準備迎接天國的來臨。

耶穌以婚禮中新郎和賓客的情景為例,說明沒有人選擇在婚禮中禁食;在婚宴中禁食的人,是忽視那期待已久的喜樂已經來臨。耶穌以「新郎」比喻自己,暗示自己就是羔羊婚宴的新郎。新郎既已來到,伴郎和新娘(教會)應該享受與新郎(耶穌)一起歡喜快樂的時光,這時候並非禁食的時候。「但日子將要來到」,馬爾谷福音用來暗示「耶穌即將受難」;「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則暗示耶穌的死亡,這時候,門徒就要禁食了,因為耶穌不再與他們「實體地」同在。

耶穌又用兩個比喻(新布舊衣、新酒舊皮囊)來解釋他的「新郎」角色所帶來新時代的意義。就如未縮水的新布不能縫補在舊衣服上,天國也不能僅被視為梅瑟法律和猶太傳統上的一塊補丁。新酒和舊皮囊的對比也說明同一的真理:耶穌帶來的,是恩寵的時代。如果我們還活在法律之下(陳酒),不接受耶穌的救恩(新酒),就無法得到生命真正的蛻變,也無法真正理解和經歷天主的恩典。因為耶穌所宣告的福音,並非縫補舊衣服或舊皮囊這一類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陳舊方法,也不是對舊生命的一點改進,而是要成為新人,穿上新衣,開始一個全新的生命。

實踐

耶穌沒有否定禁食的價值,禁食可以幫助人的心思意念更加專注天主,放棄肉身的需要和慾望。因此,禁食有助人更依靠天主,更了解他的心意。法利塞人的謬誤,在於他們堅守自己舊有的法律和規矩,靠行為賺取救恩。因此,他們與耶穌的救恩無緣。他們內心充塞著自以為義,而耶穌卻宣揚天主的恩典;他們擁抱外在的儀式和人的傳統,而耶穌卻呼喚人內心的完全改變,這就是新布舊衣、新酒舊皮囊比喻的含義。禁食當與悔改聯繫在一起,但假若悔改不能把我們帶到耶穌面前,無論認罪、祈禱、禁食多少次,最終都不能使我們在耶穌內找到赦免和救贖。所以,要反思我們的服務、祈禱、奉獻,是完全為耶穌,抑或只為自己?我們的信仰需要不斷更新和成長,維持有深度的信仰內涵,不能淪為裝飾品。唯有時刻保持心靈開放,才能明白耶穌的教導,並活出耶穌的生命。

是日金句

「你照默基瑟德品位,永做司祭!」(110:4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二主日(丙年)

62:1-5 

為了熙雍,我決不緘默,為了耶路撒冷,我決不休息,直到她的正義顯現,有如光明,她的救恩燃亮,有如火炬。

萬民都要見到你的正義;眾王都要看見你的榮耀。人要給你起一個新的名號,是上主親口所指定的。

你將是上主手中的榮冠,是你天主掌上的冠冕。你不再稱為「被遺棄的」,你的地域也不再被稱為「荒涼的」;因為你要被稱為「我親愛的」,你的地域要被稱為「已婚的」,因為上主喜愛你,你的地域將要婚嫁。

就如青年怎樣迎娶處女,你的建造者也要怎樣迎娶你;新郎怎樣喜愛新娘,你的天主也要怎樣喜愛你。

——上主的話。

反省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或感覺──天主,為何祢拋棄我?為何不再對我說話?為何在我的生命中再也看不見祢的恩典?雖然理性上知道天主許諾與人同在,決不拋棄我們,也決不離開我們,但這種被捨棄的想法總是揮之不去。

今日的讀經表達了天主對百姓深切的愛與關懷。當百姓遭受巴比倫人的欺壓時,天主好像在一旁靜靜觀看;當他們被敵人迫害時,天主似乎保持沉默。他藉依撒意亞先知宣告,這種憂傷、痛苦的日子將要成為過去,喜樂、光明的日子即將來臨。天主不再容忍巴比倫人的惡行,他要拯救陷於水深火熱的天主子民,通過先知的口,他以堅決的口吻為耶路撒冷發聲,高舉她的榮耀和尊嚴,宣告將為耶路撒冷取一個新名字,並要娶她為妻,因為上主喜愛她。她的名字將不再是「被遺棄的」,而是「我親愛的」,她的土地不再是「荒涼的」,而是「婚姻美滿」的象徵,新名字代表身分的轉變,以及人跟天主之間新的關係。

聖經常用夫妻間的親密關係,來描述天主對他子民至死不渝的愛情。同樣,天主用新郎對新娘的比喻,表現出他對耶路撒冷城的關愛。他要重新與以色列人建立關係,如同新郎娶新娘一樣。耶路撒冷將成為天主手上所珍愛疼惜的冠冕,不再是奴隸,而是他珍貴的產業,是蒙他悅納、尊貴的子民。先知所傳達天主與他的百姓,就是神與你和我的關係,是婚約的關係,也可理解為耶穌基督與他的身體(教會)的關係。

或許我們都曾經質疑天主,為何容許世界的災難發生,而他保持沉默?或問天主為何他不立即解救我們脫離困境?有些事確實沒有答案,但聖經告訴我們,天主並非無動於衷,他會採取行動、也關心他的百姓如同關心耶路撒冷一樣。因為天主的應許不僅是為以色列,也是為我們每一個人,提醒我們在信德中要堅定不移。

實踐

天主透過加納婚宴的奇蹟提醒我們,無論環境多麼艱難,天主總能帶來轉機和新的希望。因著耶穌,新的已經來到:他將水變為酒;他是新的聖殿,通過他,我們才能夠與天主相遇;他使我們成為新的受造物,賜給我們永恆的生命,使人永遠不渴。同樣,在生命中一定有面對艱難的時刻,所以要對天主常懷望德,堅定地信賴天主的安排,他會為我們任何一個忠實跟隨他、信靠他、願意與他同行的人成就同樣的事,指引我們在信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是日金句

「請穿上聖潔的禮服,叩拜上主。普世大地,要在他面前戰戰兢兢!」(96:9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一週星期六(單數年)

2:13-17 

那時候,耶穌又出去,到了海邊。群眾都到他跟前,他便教訓他們。當他前行時,看見阿耳斐的兒子肋未坐在稅關上,便向他說:「你跟隨我吧!」肋未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肋未坐席的時候,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因為已有許多人跟隨了他。法利塞黨的經師看見耶穌與罪人和稅吏一起吃飯,就對他的門徒說:「怎麼,他與罪人和稅吏一起吃喝?」耶穌聽了,就對他們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上主的話。

反省

肋未是葛法翁城的稅吏,是替羅馬政府向猶太人收稅的人。猶太人視稅吏為罪人,因他們不但壓榨自己的同胞,還侵吞稅款,從中取利。所以,當耶穌召叫肋未跟隨他時,可以想像法利塞黨的經師有何感想,更令他們詫異的是,耶穌竟然跟稅吏、罪人一起坐席。

耶穌跟肋未和眾稅吏一起坐席,表示接納和熱誠。如果說稅吏犯罪的後果是「被猶太人拒絕」,那麼耶穌與他們坐席,就代表對他們的完全接納了。而且,當時舉行筵席時,客人沿著房間三面鋪開的臥榻上斜躺著,形成一個馬蹄形。主人坐在中間,最尊貴的客人坐在主人的左右兩旁,客人的頭朝向桌子,腳朝向牆壁,與人共進筵席表示關係和共融。

耶穌聽見他們的議論,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世上除天主外,沒有一個是義人,所有人都需要天主的救恩,包括法利塞人。耶穌不但召叫肋未——這位公認的罪人來跟隨他,實在也召叫了那些自以為義的人悔改。然而,很多時候我們都像法利塞人喜歡判斷別人,甚至把別人做得不好的地方無限放大。因此,耶穌不是要來定我們的罪,而是要來赦免我們,使我們不再犯罪。他愛一總的人,無論貧富貴賤、善惡,只要願意聆聽他信息的,他都願意花時間跟他們在一起。因為他降生的目的,就是要尋找迷失的子女,恢復人與天主的關係。

實踐

誰是耶穌口中的病人?是那些知道自己的需要而投奔到他前的稅吏、罪人,抑或是那些自以為義的法利塞人?「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這話語帶雙關,像法利塞人這樣自義的人,其實比稅吏和罪人更需要耶穌,跟稅吏和罪人相比,他們的屬靈狀況更糟糕。他們都病入膏肓,他們的生活方式正在殘害自己的生命。耶穌清楚宣告,他是為了拯救罪人才來到這個世界,所以,當罪人遇見耶穌時,他們就抓住機會要聽耶穌講道,並跟隨耶穌。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軟弱,請勿猶豫,天主總是願意接納我們,因為他比任何人更在意我們罪人屬靈生命的需要。

是日金句

「所以我們要懷著依恃之心,走近恩寵的寶座,以獲得仁慈,尋到恩寵,作及時的扶助。」(希4:16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聖安當院長(紀念)

2:1-12 

過了一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葛法翁,人聽說他在家裏,就聚來了許多人,以致連門前也不能再容納,他就對他們講道。那時,有人帶著一個癱子到他這裏來,由四個人抬著;但因為人眾多,不能送到他面前,就在耶穌所在之處,拆開了房頂;拆穿之後,把床縋下去,癱子在上面躺著。耶穌一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那時,有幾個經師坐在那裏,心裏忖度說,「怎麼這人這樣說話呢?他說了褻瀆的話;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呢?」耶穌憑自己的神力,即刻認透了他們私自這樣忖度,遂向他們說:「你們心中為什麼這樣忖度呢?什麼比較容易呢?是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還是說:起來,拿你的床走?但為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遂對癱子說:我給你說:起來,拿你的床,回家去吧!」那人遂起來,立刻拿起床,當著眾人的面走出去了,以致眾人大為驚愕,遂光榮天主說:「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事!」——上主的話。

反省

癱子由於不良於行,所以他由幾個人抬來,又因為耶穌所在的房屋門前聚集了許多人,他們就拆開房頂,合力將癱子縋下去,放在耶穌面前。耶穌因看到他們的堅持和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癱子是否犯了什麼罪過,我們不得而知,但相信疾病是由罪過而來的這個觀點,在當時是很普遍的。

雖然這癱子是來尋求身體上的痊癒,然而耶穌所做的卻是赦免他的罪。耶穌看透這癱子的內心,知道有比癱瘓更可怕的事正在困擾他,就是他的罪過。耶穌藉這個機會指出,全人類的受苦都是根源於和天主的分離,他旨在喚醒人們最深的、靈性上的需要。否則,治好這個癱子只會成為另一個奇蹟而已。然而,此舉引起經師們的反感,認為耶穌說了褻瀆的話。在他們看來,耶穌只是一個人而已,他不能寬恕人的罪,只有天主才能赦罪,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認出耶穌天主子的身份,縱使他們聽過耶穌的宣講,見過他所行的奇蹟,仍然心硬拒絕他。

耶穌以表現他的權威來反問經師們:「什麼比較容易呢?是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還是說:起來,拿你的床走?」對人來說,兩者都不可能,但對天主而言,卻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且,赦罪只是隨口一句話,誰也看不見即時的效果,使癱子行走卻是一個明顯的奇蹟。無論是叫癱子起來行走,或赦免人的罪過,只有天主才能做到。耶穌通過一個能夠「看得見」(使癱子行走)的奇蹟,證明他有權行那「看不見」的事(赦免人的罪過),用說話和行動讓經師知道他就是天主子。「你的罪赦了」,耶穌一句話就恢復了癱子跟天主的關係,並確認依撒意亞先知所應許的救贖已經開始。事實上,耶穌藉此機會向所有人顯示天國已經來到他們中間,而他就是以色列人期待的默西亞。

實踐

這件奇蹟表面上是耶穌治好了一個癱子,其實重點是耶穌有赦罪的權柄。癱子的問題的根源不在於他肉身上的病痛,而是心靈上的罪過,所以耶穌給他說:「你的罪赦了」。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很多問題的根源不在於身體,而在於心靈。罪是阻擋人領受天主祝福的最大因素,只有除掉罪過,才能恢復人和天主的關係。我們是否準備好,願意接受天主這份赦罪的恩寵嗎?

是日金句

「叫他們仰望天主,不忘記他的工行,反而常要遵守天主的誡命」(詠78:7

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一週星期四(單數年)

1:40-45 

那時候,有一個癩病人來到耶穌跟前,跪下求他說:「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耶穌動了憐憫的心,就伸手撫摸他,向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吧!」癩病立時脫離了他,他就潔淨了。然後,耶穌嚴厲警告他,立即催他走,並向他說:「當心!什麼也不可告訴人,但去叫司祭檢驗你,並為你的潔淨,奉獻梅瑟所規定的,給他們當作證據。」但那人一出去,便開始極力宣揚,把這事傳揚開了,以致耶穌不能再公然進城,只好留在外邊荒野的地方;但人們卻從各處到他跟前來。——上主的話。

反省

「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這個癩病人對於耶穌醫治的能力沒有絲毫疑惑,但他不確定耶穌是否願意醫治他。癩病是當時極可怕的傳染病,通常人都不願意接觸他們,以免沾染不潔,但耶穌卻反其道而行,動了憐憫的心,伸手觸摸他,「我願意,你潔淨了吧!」耶穌深知這人因癩病而被排擠,伸手撫摸為這癩病人來說是多麼體貼的行動,讓他知道自己是被接納的。他對我們的痛苦,感同身受。每顆受傷的心靈,都可以由這事獲得啟發,從而認識和信賴耶穌的慈悲與大能。

耶穌叫這個潔淨了的癩病人,去給司祭檢驗。按照梅瑟法律的規定,癩病人痊癒後,要先給司祭檢驗,待司祭確認已潔淨後,他就可以按照梅瑟所規定的祭品獻祭;獻祭完畢,就在眾人面前有了見證,成為鐵一般的事實,證明病者已經痊癒,可恢復與人正常交往。

但那人漠視和違背耶穌的意願,把事情傳揚開了,以致耶穌不能公然進城,被迫留在荒野的地方。因為耶穌知道,事情若傳出去,所有的病人都會來找他。他並非作一個治病的醫生,而是傳天國的福音。更重要的是,耶穌不希望引起猶太宗教領袖的注意,與他們直接的衝突,妨礙福音的傳播。

實踐

這癩病人沒有將耶穌的話放在心中,反而極力宣揚,令耶穌的工作大受影響。雖然這人違背耶穌的意願,但耶穌並沒有處罰他,讓他重新長癩,因為天主總是慈悲的。我們經常犯上相同錯誤,憑自己的想法回應天主的恩典,卻沒有按照天主的心意,對天主事業構成阻礙。因此,我們要學習如何為天主作見證,前提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須按照天主的心意而行。

是日金句

「今天你們如果聽從他的聲音,不要再心硬了」(希3:7-8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路 9:1-6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