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十三週星期一(單數年)

8:18-22 

那時候,耶穌看見許多群眾圍著自己,就吩咐往對岸去。有一位經師前來,對他說:「師傅,你不論往那裏去,我要跟隨你。」耶穌對他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門徒中有一個對他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對他說:「你跟隨我吧!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的奇蹟確實讓群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人因此走向信德,但也有一些人對耶穌只有表面的忠誠,因此耶穌要尋找的是願意付出代價的真門徒。

經師似乎是個滿腔熱誠的跟隨者,他對耶穌說:「師傅,你不論往那裏去,我要跟隨你。」耶穌的回應似乎在潑冷水,但並非拒絕他,而是告訴他一個真相:「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他要經師明白,「跟隨我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你將會居無定所、四處漂泊,這樣你還願意嗎?」耶穌這樣回應,肯定是知道這人的動機不純,故意讓他重新思考成為門徒的代價,挑戰他的信心。

門徒中的一個對耶穌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對猶太人來說,埋葬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神聖責任。但耶穌的回應似乎不近人情,事實上,那人的請求可能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他的父親確實去世了,他要回家盡孝心;另一層是他的父親還健在,待父親去世以後才跟隨主。顯然,這個人想要跟隨耶穌,但不是現在。

按猶太人殮葬的習慣,當日就要下葬,因此埋葬家人的事根本不影響跟隨耶穌的決定。明顯,這是藉口而已。所以,耶穌要求這人當機立斷,「你跟隨我吧!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耶穌催促這個人此刻就跟隨他,並且清楚地陳述一個原則,就是家庭的責任——或者任何其他責任——不應該放在跟隨耶穌之前,耶穌必須是第一位的。

實踐

耶穌從不迴避教導做他門徒應付出的代價,「誰愛父親或母親超過我,不配是我的;誰愛兒子或女兒超過我,不配是我的。」(瑪10:37)如果我們不把耶穌放在事業、親人和一切財富之上,拒絕把耶穌放在我們生命絕對的核心位置,不願高舉耶穌在我們生命中的一切之上,就不配成為他的門徒。耶穌不希望我們跟隨他只是出於一時衝動,而是忠心到底,做一個真正的門徒。這條路雖然不容易,卻充滿喜樂,因為天主的恩寵可以幫助跟隨他的人勇敢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是日金句

「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遲於發怒。」(詠103:8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節日)

弟後4:6-8, 16-18 

親愛的:

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好了,就是主、正義的審判者,到那一日,必要賞賜給我的;不但賞賜給我,而且也賞賜給一切愛慕他顯現的人。

在我初次過堂時,沒有人在我身旁;眾人都離棄了我。願天主不歸罪於他們!但是,主卻在我左右,堅固了我,使福音的宣講,藉著我而完成,使一切外邦人,都能聽見;我也從獅子口中,被救了出來。

主要救我脫離各種凶惡的事,也要使我安全地進入他天上的國。願光榮歸於他,於無窮世之世!阿們。

——上主的話。

反省

聖保祿在《弟茂德後書》用三句說話總結他自己的一生,表達對即將要殉道的感受、以及對天主不可動搖的信德。他說:「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場對抗魔鬼、肉身及世界的激烈戰鬥,保祿已竭盡全力打好這場仗,靠的不是世上的武器(人的策略、財富和權力),而是穿戴天主所賜的全副武裝及寶劍,忠實和堅定地站穩立場。賽跑是保祿常用的比喻,他每時每刻認真地面對當下的生活,如同賽跑一樣穩步向前。為保祿來說,他已經將福音傳至外邦,是對天主召叫他的一個完滿交代。最重要的是,他已持守對天主的信靠,堅定相信在基督內所賜的應許。面對正義的審判者,保祿深信天主必按照各人在世的行為予以審判,也相信到那一天必有正義的冠冕,即永生為他存留。

保祿在他生命的終點,被天主安排囚禁在大牢裡,面對死刑的判決與執行。他靠著天主欣然接受,內心充滿著平安。雖然「沒有人在我身旁;眾人都離棄了我」,使保祿感覺難受和痛苦,但他並不生氣或怨恨,因為「主卻在我左右,堅固了我」。保祿利用獨特而少有的機會,跟當時羅馬最有權勢的人分享福音。因此,即使在痛苦的隔離中,他仍然保持著喜樂。他見證自己「從獅子口中,被救了出來」,堅信天主必「要救他脫離各種凶惡的事」,也必「使他安全地進入他天上的國」。

保祿所走這條的信仰道路,是非常崎嶇不平,而且荊棘密佈,大部分的時候都是逆境,面對的並非讚美、稱譽,而是毀謗、攻擊、批評纏身,甚至被打、被罵、被囚禁,而至於人生終途為天主殉道。有誰會這麼傻走這樣的路呢?若非保祿深知所信的是真理,若不是深知最後等著他的冠冕值得他如此做,絕不可能如此。支持保祿走完全程的,是他那股堅持到底的意志。我們要學習保祿那不屈不撓,貫徹到底的精神,讓我們互相鼓勵,堅持信仰到最後一秒;因為,天主值得我們這樣追尋。

實踐

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紀念聖伯多祿及聖保祿這兩位教會的柱石。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開路,我們要問問自己:是否願意在今日的世界,做信德與望德的見證人?伯多祿與保祿的一生,都跟「十字架」緊密相連,他們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靠那位召叫他們的耶穌。教會的歷史告訴我們,真正的信德,不是在風平浪靜中才堅固,而是在迫害與磨難中煉成。今天,我們仍處於一個多變,甚至敵視信仰的世界。某些地區的基督徒仍然面對肉身和精神的迫害,而我們每一位,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因持守福音價值而受到排擠、誤解、甚至孤立。讓我們將目光定睛在復活的主身上,效法伯多祿的堅定與保祿的勇敢,在苦難中仍然讚美天主,在迫害中依然選擇活出愛,在信仰中走上希望的道路。

是日金句

「你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瑪16:18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聖母無玷之心(紀念)

2:41-51 

耶穌的父母每年逾越節往耶路撒冷去。他到了十二歲時,他們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了。過完了節日,他們回去的時候,孩童耶穌卻留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未發覺。他們只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遂走了一天的路程;以後,就在親戚和相識的人中尋找他。既找不著,便折回耶路撒冷找他。過了三天,才在聖殿裏找到了他。他正坐在經師中,聆聽他們,也詢問他們。凡聽見他的人,對他的智慧和對答,都驚奇不止。他們一看見他,便大為驚異,他的母親就向他說:「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裏嗎?」但是,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他就同他們下去,來到納匝肋,屬他們管轄。他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上主的話。

反省

逾越節是以色列人慶祝當年天主拯救他們的祖先脫離埃及的奴役,重獲自由的日子。按照梅瑟法律,逾越節、帳棚節和五旬節這三個節日,都要在耶路撒冷慶祝,所有以色列的成年男子在每年這三個節日,都要去耶路撒冷過節。雖然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婦女和未成年的兒童一同前往,但瑪利亞和十二歲的耶穌也跟若瑟一起去耶路撒冷,顯示他們對天主的虔誠。

按照猶太人的習慣,男孩在十三歲的時候就被認為是成年人了;耶穌這時十二歲,相信若瑟和瑪利亞正在為耶穌成為成年人做準備。過節後,當他的父母離開聖城時,耶穌沒有跟他們同行,他們也是在一天後才發現耶穌不在同行的人中間,於是急忙折返。原來猶太人上耶路撒冷過節,為了安全起見,多結伴同行,而且婦孺走在男人前面,然後到指定的地點重聚。若瑟和瑪利亞只好沿路折返,從納匝肋來回耶路撒冷大概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一般需要三天的時間。所以,三天以後,他們在聖殿找到了耶穌,看見他坐在經師中,聆聽他們,也詢問他們。在逾越節期間,經師們習慣聚集在聖殿,公開討論信仰,耶穌就是在這裡跟他們探討信仰和天主的話。

「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裏嗎?」這段對話,揭示耶穌與聖殿的特殊關係。他不僅是瑪利亞和若瑟之子,更是天主之子,他來到這世界肩負著更大的使命,要完成天父的旨意,藉著自己的受難和復活拯救所有罪人。他也必須以天父的事為念,把天父所交託給他的使命放在一切事情之前。他在聖殿裡的行為,正和教導天主的話有關。儘管如此,耶穌回到納匝肋後,仍屬他的父母管轄。

實踐

「他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瑪利亞雖然有著種種疑問,卻把這一切默存心中,以信德、盼望等待天主的作為。出於對天主的信賴和愛,瑪利亞服從天主的旨意,而且她慢慢體會到這孩子將會帶給她更多心靈的苦澀,正如西默盎對瑪利亞所說的:「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2:34-35)我們不妨嘗試效法瑪利亞尋求天主的方式,在心中反覆思想:天父與耶穌的關係、我與天父的關係,並用一生的時間尋找真實的耶穌,真實地與他相遇。

是日金句

「我要萬分喜樂於上主,我的心靈要歡躍於我的天主」(依61:10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耶穌聖心節(丙年)

15:3-7 

那時候,耶穌對法利塞人和經師設了這個比喻說:「你們中間那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而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待找著了,就歡天喜地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來到家中,請他的友好及鄰人來,對他們說:你們與我同樂吧!因為我那隻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我告訴你們:同樣,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樂,甚於對那九十九個無須悔改的義人。」——上主的話。

反省

《孤星淚》最動人的情節,是主角尚萬強得到主教收留後,竟然偷走主教的銀器。逃走時被警察逮捕,他辯稱銀器是主教送給他的,警察不信,就把他押回主教那裡。沒想到主教向警察表示,銀器確實是送給他的,又拿起桌上兩支銀燭台也送給尚萬強:「你忘了帶走這些更貴重的。」主教對他的寬恕和接納,徹底改變了尚萬強,他對自己的行為非常懊悔,決意切斷過去一切,開始新的人生。

耶穌親近稅吏與罪人,甚至跟他們一起吃飯,惹來法利塞人和經師的埋怨。耶穌用亡羊的比喻解釋,期待他們能夠明白天主的心意。牧羊人發現1隻羊不見了,就將其餘99隻撇在荒野,一直尋找那隻亡羊。比喻兩次提及「找著」時的歡樂,羊一旦迷失,會無助地躺著不動,牧羊人找到亡羊,必須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帶回家。羊是相當重的,牧羊人回程時還要冒著各種危險,包括野獸的突襲。但他毫無怨言,反而歡天喜地。當他平安回家,就會宴請親朋好友,為那隻失而復得的羊而歡樂。

誰是那99個無需悔改的義人呢?這個已經不重要,因為比喻的重點,無非要表達當人悔改時,天主的喜悅,好比牧羊人找到亡羊時的喜悅一樣。

實踐

天主對人的愛,在這個比喻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既然是愛,就不能用數量換算。當人都在注意、看重那九十九隻羊的時候,天主卻投入心血在那微不足道的一隻迷羊。他是多麼看重我們、為我們擔憂、期待尋回我們,希望我們回到他身旁,甚至為著我們的「被尋回」,而充滿喜樂。因為在天主心中,我們是他的寶貝。在耶穌聖心節,讓我們好好默想天主對我們的愛。

是日金句

「在我一生歲月裏,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直至悠遠的時日。」(詠23:6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十二週星期四(單數年)

7:21-29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到那一天,有很多人要向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因你的名字說過預言,因你的名字驅過魔鬼,因你的名字行過許多奇蹟嗎?那時,我必要向他們聲明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吧!

「所以,凡聽了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好像一個聰明的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並不坍塌,因為基礎是建在磐石上。凡聽了我這些話而不實行的,就好像一個愚昧的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就坍塌了,且坍塌得很慘。」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群眾都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的人,不像他們的經師。——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指出進天國的門檻,就是遵行天父的旨意,按照他的教訓生活。至於那些稱呼耶穌為主,卻沒有在生命裡降服於主,沒有遵行天父的旨意的人,耶穌表示不認識他們。

他用兩個具體的例子說明,聽從他的話而實踐的人,就像把房屋建築在磐石上,即使遇到風吹雨打也不會倒塌;相反,把房屋建在沙土上,一遇上暴風雨就倒塌了。耶穌特別囑咐,聽道之後還要行道,才是聰明的人。其實,不論聰明與否,都會經歷許多生命的風暴,而天主亦容許這些風暴臨到我們身上。如何遵守天主的話?就是晝夜不斷默想天主的話。聆聽天主的話容易,甚至也很容易把它應用到別人身上。但除非我們先把天主的話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否則我們不能把天主的話付諸實踐。天主的話就像堅不可摧的磐石,我們要將自己的信仰建立在這磐石上,當人生的風暴衝擊我們時,我們才能站穩,因為透過遵守天主的話會改變我們的體質,今生的風暴永遠無法摧毀我們。

因此,扎根在什麼地方顯得非常重要。根基打得不好,房屋就會倒塌;屬靈生命扎錯地方,就沒有辦法根基穩固。一旦遇上考驗,如果信德不穩固,或者不知道自己在信什麼,人生的根基就會坍塌。

實踐

我們的信仰經得起考驗嗎?建築房屋的比喻啟示我們建立正確的生命根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遵從耶穌的教訓是唯一真正的信仰根基。因此,最安全、最穩妥的做法,就是聽從耶穌的命令,按照他的話生活。從外表來看,這兩棟房屋看起來一模一樣,但暴風雨一來就會顯露出兩者地基的分別。選擇紮根在磐石上的信仰根基,實踐天主的話,將它內化為我們的價值與生活方式,才能確保我們的信德堅固,透過依靠耶穌,將帶領我們跨越人生各種風浪,直到安抵天家。

是日金句

「遵守誡命的人,真是有福!時時行義的人,真是有福!」(聖詠106:3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十二週星期三(單數年)

7:15-20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要提防假先知!他們來到你們跟前,外披羊毛,內裡卻是兇殘的豺狼。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荊棘上豈能收到葡萄?或者蒺藜上豈能收到無花果?這樣,凡是好樹都結好果子;而壞樹都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也不能結好果子。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要砍倒,投入火中。所以,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上主的話。

反省

假先知是披著羊皮的狼,他們假借天主的名義發言,只宣講平安的信息,絕口不提天主的審判,反而縱容百姓犯罪,所以耶穌要求門徒對這些人要加以防範。

要分辨真假先知,得從他們的果實檢驗。耶穌說:「荊棘上豈能收到葡萄?或者蒺藜上豈能收到無花果?」有說荊棘能結出狀似葡萄的黑色果實,蒺藜也能長出彷彿未成熟的無花果。因此,從外表來看,真假先知十分相似,他們的言談舉止似乎無可指責,然而他們所結的果實(行為)才是關鍵。耶穌以「好樹必結好果子」為喻,說明由所結出來的果實,可以看出其本質。縱然有人為了獲得別人的信任,假裝成善良的人,如同凶暴的豺狼披上羊皮,但他們的行為終究是本性難移,最終將被識破。

一棵樹的本質決定了它的結局。如果沒有選擇窄路,沒有真正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耶穌,拒絕將他的話轉化為生活,並結出他所喜悅的果實,耶穌警告在末日審判時,這些言行不一的信徒將被擋在天國門外。

實踐

結果實的重點在於我們所連結的對象,到底是天主?還是世界、自我?藉著超性的生命生活,可以結出好果子來;憑著本性的生命,即使所作的是好事,也只能結出壞果子。因為超性的生命使人注目於天主,愛慕天上的事;本性的生命叫人注意自己,顧念地上的事。我們必須在基督內重生,做一個有名有實的基督徒,否則只會導向喪亡。

是日金句

「請眾歌頌他,詠讚他,傳述他的奇工妙化。」(聖詠105:2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聖若翰洗者誕辰(節日)

1:57-66, 80 

依撒伯爾滿了產期,就生了一個兒子。她的鄰居和親戚,聽說上主向她大施仁慈,都和她一同歡樂。到了第八天,人們來為這孩子行割損禮,並願意照他父親的名字,叫他匝加利亞。

他的母親說:「不,要叫他若翰。」

他們就向他母親說:「在你親族中,沒有人叫這名字的。」他們便給孩子的父親打手勢,看他父親願意叫他什麼名字。

他父親要了一塊小板,寫上:「若翰是他的名字。」眾人都驚訝起來。匝加利亞的口和舌頭,立刻開了,就開口讚美天主。

於是,所有鄰居,都滿懷害怕之情;這一切事,就傳遍了全猶大山區;凡聽見的人,都將這事存於心中,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

這小孩漸漸長大,心神堅強。他住在荒野,直到他在以色列人前出現的日期。——上主的話。

反省

匝加利亞與依撒伯爾的孩子出生了,他們的鄰居與親戚都來分享母親的喜悅。法律規定男嬰出生後第八天要接受割損禮,親友們再次聚集,並建議依撒伯爾以他父親的名字為孩子取名「匝加利亞」。依撒伯爾卻力排眾議,堅持要叫他「若翰」,這是天使顯現時給孩子命名的。「若翰」有「天主的恩賜」的意思,為素不生育的依撒伯爾來說,確實是天主的恩賜;「若翰」的另一個意思是「天主是仁慈的」,更準確來說是「天主顯示了自己的仁慈」,他將代表整個世界宣告天主的恩典。

既然不能改變依撒伯爾的決定,親族將注意力轉移到匝加利亞身上,希望他能改變妻子。令他們吃驚的是,當匝加利亞在一塊小板寫上「若翰是他的名字」時,他的口和舌頭立時開了,並讚美天主。本來依撒伯爾老年得子已是奇蹟,成為啞巴的匝加利亞,能重新開口說話,更令人讚歎。

若翰的名字,無疑應驗了加俾額爾天使的說話,但更重要的,天主要藉此開始他的拯救計畫。福音說眾人都「滿懷怕情」,不是恐懼,而是人與超性接觸時產生對天主虔誠的敬畏。他們感受到天主的手與這孩子同在,不禁問:「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雖然他們尚不明白天主的心意,卻隱約感覺到在他身上將發生偉大的事。給孩子行割損禮、取名字,原是平常之事,他們卻經驗到天主的臨在和他的仁慈關懷,內心洋溢著喜樂與驚訝。

實踐

鄉里對若翰的出生和成長充滿著期待,知道天主正在行大事,路加為這莫名的喜樂提供了理由:「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路加福音第一章的結尾說,「這小孩漸漸長大,心神堅強。」若翰不只是身體成長,他的屬靈生命也在他承擔使命之前變得更加堅強。正如今天的集禱經指出若翰洗者的使命:「祢提拔了聖若翰洗者,為主基督準備一個善良的百姓;求祢賜給祢子民心靈的喜樂,並引導所有信眾,走上救恩與和平的道路」,願若翰洗者激勵我們以喜樂、信德和謙卑擁抱我們的使命。

是日金句

「我何時在暗中成形,我何時在母胎中造成,我的骨骸你全知情。」(聖詠139:15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十二週星期一(單數年)

7:1-5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因為你們怎樣判斷人,你們也要怎樣受判斷;你們用什麼尺度量給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給你們。為什麼你只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對自己眼中的大樑竟不理會呢?或者,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讓我把你眼中的木屑取出來,而你眼中卻有一根大樑呢!假善人哪!先從你眼中取出大樑,然後你才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上主的話。

反省

「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人喜歡指正別人,卻忘了在指正別人的錯誤前,先應自我反省。「判斷」原文有「審判」的意思,當我們判斷人對錯的時候,得小心謹慎,免得不當的判斷成為他人用來量度我們的標準,更甚者招致天主的審判。畢竟,只有天主才能夠看清對錯,作出最公正的判斷。所以在判斷前,務要謙卑,想起自己也是罪人。

人總是看不見自己的盲點,所以在判斷他人前,該想想自己是否無可指責,凡經驗過上主仁慈的寬恕,決不會對犯錯者過於嚴厲。耶穌說:「先從你眼中取出大樑,然後你才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事實上,耶穌並非禁止我們辨斷是非、對錯,當我們在愛中指出弟兄姊妹的缺失並叫他悔改時,這樣做不是為了譴責他,而是為了拯救他。然而,我們寧願背著他私下議論,而不是當面跟他溝通,就對他評頭品足,這正是耶穌警告我們的原因。

能夠指正別人的錯誤,幫助對方改過,是一件很好的事。如果我們能夠時常自省,帶著寬厚的心,嚴肅但溫和地指正別人,也是一種修養。因為通過自省,幫助我們發現人的限制;寬厚表示我們效法天父的慈愛,接納人的軟弱;嚴肅代表我們對真理的堅持;溫和表現我們不是站在道德高地指手劃腳,而是謙卑地承認我們也是會犯錯的人。如果能帶著這樣的態度處事為人,相信我們就不會「只看見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對自己眼中的大樑竟不理會」了。

實踐

「忽視」自己的「大樑」常常帶給我們人際關係上的大麻煩: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卻急著找出別人的錯誤。我們習慣看別人的事情都一清二楚,看自己的事卻「視而不見」。耶穌提醒人有判斷的本性,要求人棄絕這種破壞人際關係的行為,他鼓勵我們要以開放的心與人相處,並小心可能出現偏頗的態度。祈求天主勒緊、約束我們的唇舌,不說惡言,不隨意判斷;同時尋求天主的智慧和光照,幫助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本著愛德,多說造就、鼓勵、安慰人的說話。

是日金句

「我們的靈魂仰望著上主,他是我們的保障和扶助」(聖詠33:20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基督聖體聖血節(丙年)

格前11:23-26 

弟兄姊妹們:

這是我從主所領受的,我也傳授給你們:主耶穌在他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犧牲的;你們應這樣做,為紀念我。」晚餐後,又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次喝,應這樣做,為紀念我。」

的確,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上主的話。

反省

保祿宗徒回憶耶穌用餅、酒建立聖體聖事,是要提醒我們:他以犧牲、死亡把我們團結在一起。教宗方濟各強調,聖體聖事不是抽象、冰冷和膚淺的記憶,而是活生生、令人欣慰的天主之愛的記憶,「因為在彌撒中,耶穌的聖死與復活就在我們眼前重現」。因此,「主的晚餐」應是團結教會、促進和諧的;但保祿聽說在格林多的教會團體中發生了分裂。

當時感恩祭一般在團體中比較富裕的教友家中舉行,並在聚會前先舉行「愛筵」,由富裕的教友準備食物,這本該是愛心和共融的體現;但富裕的沒等候其他人,就先吃晚餐,當窮人來到時,食物早已吃光。結果有的飢餓,有的醉酒,彼此之間沒有真正的共融、分享。因此,聖體聖事中的「餅與酒」正是提醒我們合一的精神,因為我們所喝的杯,是分享基督的寶血;我們所吃擘開的餅,是分享基督的身體。保祿提醒格林多的信徒這個聖體聖事,是耶穌在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前,跟他的門徒一起共晉的晚餐。餅和酒代表耶穌自己,當信徒吃喝這餅和酒時,不單受益於耶穌的犧牲,更預嚐了天國的盛宴。

在今日這個被分裂與冷漠撕裂的世界裡,聖體聖事邀請我們再次走向共融和合一:幾時我們在同一個餐桌上領受同一個主的時候,就是用行動告訴世人:我們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在主內成為一心一體。正如教宗方濟各說過:「基督藉著餅和酒的標記臨在於我們當中,他要求我們讓愛的力量克服各種傷痛,與窮人共融,扶持弱小,友愛關注那些難以承受日常生活重擔的人。」

實踐

今天我們慶祝的不只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生命的態度——一種以基督的聖體為中心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在家庭中尋求合一,不再爭吵;在社區中建立共融,接納彼此的不同;在教會中實踐分享,關懷有需要的人;在世界中傳揚愛,成為聖體的延伸。當我們領受聖體時,請我們記住:我們也被邀請,成為別人的身體——在世界中分裂之處建立合一,在冷漠之處播下愛的種子。正如教宗良十四世在就職彌撒中講道時表示,他期望教會是「一個合一的教會,即合一與共融的記號,為和好的世界成為酵母。讓我們建立一個以天主的愛為基礎、以合一為標記的教會,一個向世界張開雙臂、宣講聖言的傳教的教會,放下歷史的困擾,成為人類和諧的酵母。」

是日金句

「的確,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11:26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聖類思.公撒格 (會士)(紀念)

6:24-34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重視這一個而輕視那一個。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為此,我告訴你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什麼?或喝什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什麼。難道生命不是貴於食物,身體不是貴於衣服嗎?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播種,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裏屯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牠們;你們不比牠們更貴重嗎?你們中誰能運用思慮,使自己的壽數增加一肘呢?關於衣服,你們又憂慮什麼?你們觀察一下田間的百合花怎樣生長:它們既不勞作,也不紡織;可是我告訴你們:連撒羅滿在他極盛的榮華時代所披戴的,也不如這些花中的一朵。田地裏的野草今天還在,明天就投在爐中,天主尚且這樣裝飾,信德薄弱的人哪,何況你們呢?所以,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上主的話。

反省

在古代以色列人與偶像崇拜鬥爭時,他們認為同時事奉天主和巴耳並沒有衝突。天主不斷提醒他們,敬拜巴耳就是離棄天主,耶穌說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重視這一個而輕視那一個,就是這個意思。「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奴隸是主人的專有財產,他必須專一地服事主人。同樣,門徒不能同時效忠兩個主人,他只可以作天主的僕人,或作財富的奴隸。

拼命積財的人,必定為自己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而憂慮,因為他指望這短暫的財富可以保證他今生的利益;相反,那為自己積財於天的人,他的心只為天主而雀躍。耶穌強調屬於天主的人,絕不為今生的需要而掛慮,因為他有天父的看顧。所以,「不要憂慮」,是耶穌教導的核心,他道出一個極其重要的真理:「難道生命不是貴於食物,身體不是貴於衣服嗎?」我們的生命和身體既然是天主賞賜,難道他不會把飲食和衣服一同賜給我們嗎?天主是慈愛和信實的,必定在各方面看顧我們。耶穌又以飛鳥和田間的百合花為例,說明天父對我們的看顧,它們即使不播種、不勞作,天父尚且養活它們,何況我們是擁有天主肖像的人呢!

耶穌告訴我們治癒憂慮的藥方:「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無論有多大困難,我們都要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的。畢竟,人不能控制明天,也不能改變昨天,對過去或未來的事過份憂慮,只會搞亂我們今天的生活。憂慮源於信心不足,缺乏安全感,即不相信天主。如果我們將天主的話及他的主權放在我們心中的首位,人生的憂慮自然會逐漸消失,因為仰賴天主的恩典,我們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實踐

人心放在哪裡,哪裡就是他的主人,他就成了那事的奴隸。人心若放在天上,他就是天主的僕人,天主是他的主人;人心若放在世上的事,他便是吃喝穿戴的奴隸,私欲和敗壞是他的主人。對物質的憂慮只會使人心煩意亂,一事無成,基督徒不應為這些東西浪費光陰和生命。「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天父要我們凡事仰望,活出真實的喜樂,我們願意活出天父的期待嗎?

是日金句

「我為基督的緣故,喜歡在軟弱中、在凌辱中、在艱難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為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格後12:10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五(單數年)

6:19-23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不要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在地上有蟲蛀,有銹蝕,在地上也有賊挖洞偷竊;但該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那裏沒有蟲蛀,沒有銹蝕,那裏也沒有賊挖洞偷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眼睛就是身體的燈。所以,你的眼睛若是健康,你的全身就都光明。但是,如果你的眼睛有了病,你的全身就都黑暗。那麼,你身上的光明如果成了黑暗,那該是多麼黑暗!」——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吩咐他的跟隨者,要將天主放在生命中的首位,優先關注永恆的事,信賴天主會供應生活所需。人生的優次若讓物質居首位,真是不堪設想,「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不論貧富貴賤,在面對財富的誘惑時,都可能為了獲取更多而心生貪婪,以致忽略家人,或對貧窮的人士吝嗇等。

耶穌所講的「心」不是指心臟,而是指理性、認知、思考和分析能力,更指我們靈魂的所在。假如我們的財寶積存在地,心就會被世上的事所佔據。「你們不要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物質不能予人保障,唯有天上的財富永存不朽。所以,耶穌教導我們要「積財於天」,世上的財寶短暫易逝,唯有天上的財寶恆久穩固,這財寶就是永生的喜樂和光榮。如果我們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就必存留直到永遠。

這也是提醒我們由為生活所需而憂慮,轉而仰賴天主的照顧,調整生命的方向與步伐。因此,耶穌又說:「眼睛就是身體的燈。所以,你的眼睛若是健康,你的全身就都光明。」「眼睛」和「心」一樣,都是指我們的心智、悟性,更指我們的本質。眼睛看見甚麼,心就會想到甚麼。如果眼睛昏花,代表我們的靈性被物慾、貪婪蒙蔽,以為財寶能夠帶給我們安全感和保障。我們若專一地思念天上的事,眼睛就會注視天主,致力追求天主主權的實現,渴望奉行天主的旨意,以尋求生命的滿足。在生活上追求永恆美好的事物,我們的生活必定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真正的幸福就是一個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生活。

實踐

眼睛是靈魂之窗,我們心靈深處是光明或黑暗,視乎眼睛是否明亮。有明亮的眼睛,就能看清楚自己一生的道路,也將會影響我們怎樣選擇管理所擁有的一切。所以,如果我們全心愛天主、信賴天主,把天主放在生命中「主人」的位置,跟天主就有了合宜的關係,生命中的一切就會被放在正確的位置,才會產生真正永恆的意義。否則,即使我們所做的事情似乎都很正確:禁食、祈禱、施捨、行善,都與天主無分,豈不可惜?

是日金句

「若必須誇耀,我就要誇耀我軟弱的事。」(格後11:30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四(單數年)

6:7-15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你們不要跟他們一樣,因為你們的父,在你們求他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所以,你們應當這樣祈禱:我們在天的父!願你的名被尊為聖,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在天上一樣!我們的日用糧,求你今天賜給我們;寬免我們的罪債,猶如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兇惡。因為你們若寬免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免你們的;但你們若不寬免別人的,你們的父也必不寬免你們的過犯。」——上主的話。

反省

祈禱是向天主傾訴,是為了讓我們更明白他的心意,也在祈禱中把自己的重擔和憂慮交託給天主。「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蒙允。」耶穌並非斥責冗長或重複的祈禱,而是教導門徒不要像外邦人那樣,以為這樣便能操縱天主,或誘使天主成就他們所祈求的。

耶穌又說:「因為你們的父,在你們求他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假如人間的父親尚且知道子女的需要而為他們預備好,何況在天之父?因此,要懷著坦然的心來到天主面前,盡可向他直求,因我們確實是他的子女。而且,天父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的需要,在我們尚未祈求時已俯允我們,他賞賜的也常遠超我們所求所想。但我們仍須凡事藉著祈禱、祈求和感謝,將我們所需要的告訴天主,因為當我們這樣做時,是在天主面前承認我們的需要,並且學習依靠他。

耶穌教導門徒如何祈禱,前三項是祈求天主彰顯他的光榮,後三項跟我們屬靈的福祉有直接關係,整篇禱文表達出對天主的完全信賴。在天主經之後,耶穌針對寬恕提出了一個嚴厲的警告:不肯寬恕他人的,也不會被天主寬恕。因為我們不寬恕別人,如同否認自己也需要天主寬恕。因此,當我們不肯寬恕別人,不但妨礙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也阻礙我們接受天主白白赦免的恩寵。

實踐

天主賞賜我們美好的生命,是為了讓我們享受這生命的美好。如果把那些得罪我們的事都放在心裡,就完全浪費了天主的好意,因為不肯寬恕將使我們永遠生活在黑暗和痛苦中。寬恕是我們最難學,也是一生需要不斷操練的功課,正如耶穌說過:「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5:48)他知道寬恕別人對我們的虧欠,是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所以教導我們要通過祈禱,祈求天主幫助我們願意去寬恕。當我們對天主有更多的依靠和感恩時,才會更懂得寬恕。

是日金句

「上主所行的一切,都是忠誠正義的,他的一切規誡永不變更」(詠111:7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三(單數年)

6:1-6, 16-18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所以,當你施捨時,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如同假善人在會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樣,為受人們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將報答你。」——上主的話。

反省

假如沒有道德法律的束縛,我們還會潔身自愛嗎?沒有別人的讚美、欣賞,我們還願意慷慨施捨嗎?

耶穌教導群眾行善毋須刻意讓別人知道;行善是單單為天主而做,不為別人的認同和讚賞,天主自會給予獎賞,這才是真正的虔誠。相反,刻意在人面前行善的,並非出自真誠,而是虛偽。因此,不論是「行善」、「施捨」,抑或是「禁食」、「祈禱」,耶穌都指出「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因為他們所做的是故意叫別人看見,為得到讚賞。

世人重視外表,天主著重的卻是人的內心。法律、誡命中最大、最重要的,是愛天主、愛人,只有這樣,才能使天主喜悅。耶穌多次強調:「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雖然我們所做的不為人知,但天主知道,他不動聲色,鑑察人的内心肺腑。天主要親自賞報那行在暗中的善事,他報答的方式是要把自己賞給我們。因此,我們應該時刻省察的,是我們行事的心態和動機。

實踐

我們活在一個嘩眾取寵的時代,許多人總是藉著被看見,被注視,用盡方法來刷存在感。耶穌邀請有心跟隨他的人,在天主面前真實面對自己。跟隨天主的人,要嘗試用天主的眼光,而非一味追逐世人的眼光和掌聲。讓我們想想耶穌在納匝肋隱居的那些日子,在沒有注意他的時候,在他的工作沒有受人注目的時候,他的生命與行為依然保持一致,這才是天主所悅納的,也實在是我們應該效法的地方。

是日金句

「他富有仁愛,慈悲而又公道,像光明在暗處向義人照耀。」(詠112:4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二(單數年)

5:43-48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賞報呢?稅吏不是也這樣作嗎?你們若只問候你們的弟兄,你們作了什麼特別的呢?外邦人不是也這樣作嗎?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上主的話。

反省

古人對於報復的教訓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耶穌清楚地說:「不要抵抗惡人。」論到要愛敵人,古人說:「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耶穌則認為,要愛你們的仇人,並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寬恕得罪我們的人已經不容易,還要愛他們,更是難上加難。但耶穌的教訓,在那個時代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他無非是希望天主的子女活在天國裡,除非人願意連結於耶穌基督,效法他超越人性的軟弱,以新的眼光與新的生活方式在世上為天國作見證。

雖然耶穌身邊不乏敵視他的人;但在他眼中卻沒有任何敵人。耶穌最偉大的地方,是甘願為世人捨棄自己的生命,這一切都是由於「成全的愛」。耶穌以「天主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和善人,也降雨給義人和不義的人」為例,解釋天父慈愛的性情,也說明天國子民必須學習天父性情的原因。愛最終極的表現是寬恕,人若能效法天主的愛,並在生活中實踐,就堪當稱為天主的子女。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成全」並非指完全無罪、毫無瑕疵,而是指一個基督徒屬靈生命的成熟,從他身上流露出天主慈悲的本性;「成全」應當反映在門徒能夠愛仇敵,並毫無差別地善待他們的朋友或敵人。

一個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是否成熟,在於他肖似耶穌基督的程度。面對羞辱和凌辱,耶穌默默承受一切,當他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痛苦萬分,但他由始至終都沒有責備過任何人,也沒有向任何人報復,連所呼喊出來的話,都是向天主呼求:「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23:34)耶穌以身作則,改變人間那總是被苦毒、埋怨所充滿的烏煙瘴氣生活,所以,他甘願承受這一切凌辱,不論好人或壞人,在他看來都是天主的子女,同樣值得以愛來對待。

實踐

我們如何實踐耶穌這份成全的愛?可以從為我們的敵人祈禱開始,為那個在工作中惹我們生氣的人祈禱;為那個已經不再和我們說話的家庭成員祈禱;為那個冒犯我們的人祈禱。也許他們的心仍然沒有改變,但我們的心會在祈禱中慢慢改變過來。

是日金句

「他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他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格後8:9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一(單數年)

5:38-42 

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那與你爭訟,拿你內衣的,你連外衣也讓給他。若有人強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兩千步。」求你的,就給他;向你借貸的,你不要拒絕。」——上主的話。

——上主的話。

反省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原意不是鼓勵人無節制地報復,而是法律規定對作惡者的懲罰,不得超過他所犯的罪過,防止仇恨不斷升級。後來,猶太人逐漸放棄按照法律的字面意義來執行,因為這樣可能導致不公正的結果,於是允許以罰款抵償。

舊約講理,新約耶穌講愛。耶穌對門徒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在受到傷害時,「不要抵抗惡人」。這並非縱容作惡者及其惡行,而是教導天國的子民不應以血氣行事,不要因為被人傷害,而變成跟傷害我們的人一樣。我們並非逆來順受、息事寧人,而是有選擇不報復的權利,因為天主是良善的,基督徒不應以暴易暴,而應以善勝惡,才能真正帶給人類救贖。

「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跟「不要抵抗惡人」一樣,耶穌要求門徒以天主成全的愛,藉此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紛爭。這並非說基督徒要無條件地放棄自己的權利,而是暴力相向的結果只會兩敗俱傷,帶來更多的毀滅和仇恨。當世人要求公平、正義時,天國子民尋求的是天主的旨意。

實踐

耶穌的教導,是天主的子女有超越的愛,這是一種由天主而來的愛。這愛促使我們遇到惡言惡行時,不作出反擊,而是想起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想到他如何對待那些常常得罪他、頂撞他的罪人,教導我們充滿耶穌慈悲的心,以他的愛去面對我們所要面對的,效法他的精神。耶穌教導我們要表達「愛」,這「愛」遠勝舊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法則,也勝於現代「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公平原則。除非我們完全被聖神充滿,否則根本不可能實踐耶穌的教導,只有當我們讓耶穌基督坐在我們內心至高的寶座,讓他完全掌管我們的生命,才能以愛去回應羞辱和不公。

是日金句

「我們與天主合作的人,也勸你們不要白受天主的恩寵」(格後6:1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天主聖三節(丙年)

8:22-31 

天主的智慧這樣說:「上主自開始,即拿我作他行動的肇始,做他作為的開端。

「大地還沒有形成以前,遠自太古,從無始,我已被立定。

「深淵還沒有存在,水泉還沒有湧出以前,山嶽還沒有奠定,丘陵還沒有存在以前,我已受生。那時,上主還沒有創造大地、原野、和世上的土壤。

「當他建立高天時,我已在場;當他在深淵之上,劃出穹蒼時,當他上使穹蒼穩立,下使淵源固定時,當他為滄海劃定界限,令海水不要越境,給大地奠定基礎時,我已在他身旁,充作技師。那時,我天天是他的喜悅,不斷在他前歡躍,歡躍於塵寰之間,樂與世人共處。」

——上主的話。

反省

智慧雖然沒有實體,但其存在和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如同我們看不見「智慧」,卻能感受「智慧」在宇宙中運行。看不見天主,但在萬物有序的背後,我們知道他在這世界掌權。在《箴言》,「智慧」用擬人法向世人自我介紹,告訴我們他是誰,從那裡來。他用一連串天主的創造來強調,智慧源自天主,在世界、海洋、大地和諸天成形之前,就已經存在。這並非表示智慧是萬物受造前的受造物,而是表達天主與智慧的關係,如同丈夫與妻子般親密。《箴言》透過萬有的創造來確定智慧的身分和地位:他與天主的關係,他與受造物的關係,特別是和受造物中的世人的關係。可以說,天主美好的創造是智慧的結晶,受造物中充滿天主的智慧,智慧無處不在。

讀經又描述智慧是上主身旁的技師,表達出智慧並非和人與萬物等受造物一樣,而是與天主共同創造這個世界。她長久伴隨在天主身旁,不僅歡樂地創造為人居住之地,更喜悅地住在世人中間,突顯出天主創造人是為了愛,為了與他所愛的分享所有。所以天主造萬物是為了人類,他在創造人的時候,特別按照自己的肖像,並賜予人權柄,代表他管理地上的萬物。智慧究竟是誰?答案呼之欲出,就是聖言成為血肉的耶穌基督,他與智慧如影隨形,從不單獨行事。

真正的智慧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而是一位有位格的天主,我們並非像領受知識一樣來接受智慧,而是要跟這位真智慧——耶穌基督建立生命的關係。上主愛我們,期待與我們建立關係,而這份關係是由聽從天主的話開始。天主的話充滿智慧,讓我們理解上主在智慧的話中與我們同在;天主的話充滿創造力,讓我們經常在驚訝中找到喜樂,也不斷感受到天主的慈愛。

實踐

《聖詠》第8篇的作者一開始就提醒我們造物主天主的威嚴。作者仰觀星辰,讚歎天主的智慧和大能,如此偉大的天主竟然關心世人,「世人算什麼,你竟對他懷念不忘?人子算什麼,你竟對他眷顧周詳?」人跟天主有獨一無二的關係,「你使他稍微遜於天使」,這句話啟示了天主造人的用意。根據聖經,人是天主生命的體現,是能夠承載天主生命的器皿,因此,人要成為天主在世的工具,他賦予人管理其他受造物的權力,向世人彰顯自己的美善。人是跟天主最親近的受造物,人與天主親密無間,天主要住在人裡面。這篇聖詠提醒我們在天主創造中獨特的位置,反映天主的肖象。同時,作為按照天主聖三的肖象所創造的人,我們被召與他人建立關係,如同父、子、神在完美的合一中一樣,人與人的關係也應反映三位一體的愛和共融。

是日金句

「世人算什麼,你竟對他懷念不忘?人子算什麼,你竟對他眷顧周詳?」(詠8:5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十週星期六(單數年)

瑪5:33-37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一向聽過對古人說:『不可發虛誓!要向上主償還你的誓願!』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總不可發誓:不可指天,因為天是天主的寶座;不可指地,因為地是他的腳凳;不可指耶路撒冷,因為她是大王的城市;也不可指你的頭發誓,因為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白或變黑。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上主的話。

反省
「發誓」跟希伯來文「七」這個字原是同一個字根,「七」在猶太人來說是個很特別的數字,它跟天主的創造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被看成是神聖的記號。因此發誓在猶太人看來,本身就帶有神聖的意味在裡面,尤其以天主的名義發誓,甚至以一些無足輕重的東西的名義發誓也是如此。本意是保證履行其所說的事,而要求上天作證人。但耶穌為何說門徒不可發誓呢?
因為人雖然以天主的名發誓,請天主作證人,但卻常常違反自己的誓言。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將發誓分為兩種:必需絕對遵守的誓約,以及不需遵守的誓約。他們認為當人在任何情況下,以「天主的名」發誓時,就必須守約;但如果他是指天、地或他的頭起誓,就不算什麼。他們天真的以為只有在天主面前發誓才算數、才需要去履行,其他場合的發誓是無關痛癢的,猶太人常藉這灰色地帶逃避實踐誓言。
但耶穌明確指出,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因為天主既是宇宙的主宰,他就無所不在,無論人是指著天、地、耶路撒冷,所有誓言必然都與他有關,甚至我們也不能指著自己的頭發誓,因為人無法將頭髮隨意變白變黑,世上沒有一件東西是不屬於天主的,沒有人能夠把天主排除在生活之外。因此,耶穌要求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只有一個原則:「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祈求天主幫助我們打從心裡做一個真正誠實的人,在任何情況下絕不妄用及褻瀆天主的聖名。
實踐
發誓的人通常只想掩飾自己無能為力遵守諾言的真相,想藉著發誓取得別人的信任。因此,耶穌要求信徒打從心底做一個真正誠實的人。人看外表,天主卻看人心,凡出於狡猾心態而發虛誓,或許可以蒙騙一時,卻無法逃避天主的審判。我們必須以實實在在的心來面對天主,他就在我們身邊。欺騙使我們看不見天主的愛,只有誠實的人才會體會天主的救恩。祈求天主教導我謹慎說出的每一句話,這樣我們無論說什麼,都能光榮天主的聖名。
是日金句
「所以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後5:17)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Memorial of Saint Anthony of Padua, Priest and Doctor of the Church

Matthew 5:27-32 

Jesus said to his disciples: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You shall not commit adultery. But I say to you, everyone who looks at a woman with lust has already committed adultery with her in his heart. If your right eye causes you to sin, tear it out and throw it away. It is better for you to lose one of your members than to have your whole body thrown into Gehenna. And if your right hand causes you to sin, cut it off and throw it away. It is better for you to lose one of your members than to have your whole body go into Gehenna.

It was also said, Whoever divorces his wife must give her a bill of divorce. But I say to you, whoever divorces his wife (unless the marriage is unlawful) causes her to commit adultery, and whoever marries a divorced woman commits adultery.

Reflections

In the teachings of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Jesus not only emphasized that the people of the Kingdom of God should live with an ethical standard that surpasses the law, but also elevated the status of women. His teachings greatly enhanced women's rights by discouraging men from inappropriate thoughts or violations against women. The Pharisees’ understanding of “you shall not commit adultery” was the same as “you shall not kill”, believing that as long as no crime was committed, it would not be considered a sin. However, Jesus clearly stated, "Everyone who looks at a woman with lust has already committed adultery with her in his heart." He not only cared about external behavior but placed even greater importance on the purity of one's inner motives. Never think that committing a small sin in your heart is no big deal—when the devil tempts us, it always starts with a thought.

King David committed the adultery also began when he unintentionally “saw” a beautiful woman bathing, but eventually, he committed a grave sin because he continued “gazing” and “peeping”. Therefore, when we come across something we shouldn’t be looking at, we must turn away and avoid continuing to stare. Let us pray to the Holy Spirit to help us overcome temptation and have holiness in our life. When I hear confession, it is common to hear some Catholics say they have committed a serious sin just because they accidentally saw a beautiful woman on the street. Here, it’s important to clarify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eing” and “gazing”. In your daily life, it is unavoidable to “see” women. If you see a beautiful woman, give thanks to God—praise Him for creating such a beautiful creature. At the same time, ask God to help you respect her and protect her. However, “gazing” is very different. When we “see” a woman and then continue to “stare” at her and let our imagination run wild, that is a sin.

Jesus strongly emphasized that it must be overcome sins at all costs. He himself bore our sins in his body upon the cross, and therefore, we must not allow any sin to remain in our hearts, because this place belongs to God alone. Pray that God would renew us daily with His Words, giving us the courage to say “no” to these sins of lust.

Practice

Jesus suggested a radical approach to eliminating temptation—for example, tear out the eyes or cut off the hands that causes us to sin. Of course, Jesus was not literally asking us to do these things, or else we would all be crippled. What He meant is that through repentance and the sacraments—especially the Sacrament of Reconciliation—we must perform “surgery” on our sinful flesh and desires, cutting off anything that leads us into sin. In fact, elsewhere in the Bible, Jesus also encourages us to stay away from corruption. A great example from the Old Testament is Joseph, who avoided being alone with Potiphar’s wife and chose to flee when she tried to seduce him. As the Book of Proverbs teaches, since we cannot always resist temptation, the wisest approach is to avoid it altogether. After all, fleeing from temptation is far more prudent than trying to confront it head-on.

Today’s Bible verses

“For we who live are constantly being given up to death for the sake of Jesus, so that the life of Jesus may be manifested in our mortal flesh.” (2 Corinthians 4:11)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路 9:1-6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