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9:1-6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離去。人若不接待你們,你們要離開那城,拂去你們腳上的塵土,作為反對他們的證據。」他們就出發,週遊各鄉村,宣傳喜訊,到處治病。——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第一次派遣門徒出去,宣講天主聖道,就像一個師傅教導徒弟後,給他們實習的機會。

這次的派遣,宣講和憐憫人的行動雙管齊下。門徒不僅醫治人身體的疾病,更藉著所傳的福音醫治人靈性的疾病。身體上的疾病治好後仍然要死去,但福音的大能使人相信耶穌基督,有永恆的生命。而且,這次派遣也考驗門徒的信德,「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這是要將門徒對於物質的依賴,轉移到耶穌身上,完全交託供應一切所需的天主。他能夠充足地供應我們一切所需要的,而且還有剩餘,就像五餅二魚的奇蹟一樣。

門徒出去傳揚福音的時候,有天主的能力、權柄在他們身上。但是,這樣的權柄並非強迫別人接受,若遇到不願意接待他們的人,轉身離開就是,不用在意,亦無須感到丟臉,因為別人拒絕的是天主。這正是耶穌教導門徒拂去腳上塵土的意思,並非要詛咒拒絕門徒的人,只是表明這城市的結局與門徒無關。耶穌在訓練門徒關心別人生命的同時,也教導他們無須對別人的生命負責到底,學習尊重與界限,尊重別人的抉擇,每個人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實踐

耶穌將他的能力和權柄,授予十二宗徒,要他們專務傳福音的工作,即宣講天國、治病、驅魔。他特別強調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放下對物質的執著,藉這機會培養門徒在福傳工作中對天主德能的完全信賴和依恃。天主已經將傳揚福音的使命交在我們手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各處宣講天主的話。別人可以選擇認同或不認同耶穌的福音,但他們的「不」認同一點都不影響耶穌福音的價值。而且,人們的不歡迎也是考驗我們對天主的信心,是跟隨民眾的聲音,抑或要繼續跟隨耶穌?

是日金句

「我要在被擄充軍之地讚美他,向犯罪的國民宣揚他的威能和偉大。」(多13:8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聖碧岳.庇特來司鐸(紀念)

8:19-21 

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到他這裏來了,因為人多,不能與他相會。有人告訴耶穌說:「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站在外邊,願意見你。」他卻回答他們說:「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才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上主的話。

反省

猶太人很強調血緣關係,認為只有他們才是天主的選民;耶穌卻明白指出,凡願意聆聽和實行天主聖言的人,只要心懷信德,即使是外邦人,也是耶穌所愛的,打破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隔閡,彼此都是天父的子女和弟兄姊妹。

這段經文有時候被誤解為耶穌拒絕接見他的母親,有違親情。其實,只要查考聖經,就知道耶穌的母親,終其一生,在信德和服從上,均為基督徒樹立了榜樣。她蒙天主揀選,成為救世主的母親,因為她是一位真正「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人」。所以,耶穌說這話,並非否定親情,而是更注重屬靈關係,他鼓勵人認識他、相信他,並遵守他的話,提升我們和他的關係,成為他家庭的成員。

今天,當我們互稱弟兄姊妹時,是否在感受上,真的情同弟兄姊妹?抑或只是跟某些人相熟,其他人不相熟的,則繼續跟他們保持距離或「沒有關係」?這樣的話,還算是弟兄姊妹嗎?「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才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耶穌的話很清楚,基督徒的友誼,建基於「實行天主的話」。唯有願意聆聽天主的話並加以實踐,才能在主內成為弟兄弟姊妹,因為「聽」帶來生命的改變。所以,當我們用生命來反映天主的性情、用生活來見證天主的真理,我們就是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姊妹了。

實踐

由撒種的比喻,耶穌強調「聆聽的態度」;然後,點燈的比喻,強調「留心聽從」天主教導的人,將會領悟更多;現在,耶穌繼續談「遵行」天主的話的重要性。如何明白和實踐天主的旨意,秘訣就是由閱讀天主聖言開始,這是作為天主子女不可或缺的功課;當我們明白他的教訓,也要祈求天主賞賜我們足夠的恩寵,將他的話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盼望當我們彼此互稱弟兄姊妹時,也再次省思我們的關係有否如同耶穌所說是建立在「遵守天主的話」。

是日金句

「我歡喜,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詠122:1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星期一(單數年)

8:16-18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沒有人點上燈,用器皿遮蓋住,或放在床底下的,而是放在燈台上,為叫進來的人看見光明;因為沒有隱藏的事,不被顯露的;沒有秘密的事,不被知道而公開出來的。所以,你們應當留心要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從他奪去。」——上主的話。

反省

種子是指天主的話,緊接撒種的比喻,耶穌再將他的教導,比喻為點亮的「燈」。當時,晚上用油燈作照明的工具,所以不會用器皿把油燈蓋住,或放在床底下,因為這樣會使燈失去用途。耶穌說他是世界的光,跟隨他的必不在黑暗中行走,因此,燈就是耶穌自己。當我們相信耶穌,服膺他的真理,就不要停留在聆聽,更應廣為宣揚,讓更多人知道,這是基督徒的使命。

耶穌以撒種的比喻,挑戰群眾,他們屬於哪一種土壤。然後鼓勵門徒,不但要聽,更要使自己成為基督的燈,照亮世界。光的特性,能顯明一切的黑暗,包括人內心的隱密。燈台上的燈,燈火雖小,卻能夠照亮房間內每個漆黑的角落;同樣,耶穌的教導和行動,不單將天國的奧秘顯明出來,更要顯露人聽道後的反應。在沒有認識耶穌之前,我們彷彿在黑暗中生活;相信耶穌後,才明白自己的黑暗在哪裡,心中的隱情是什麼。

因此,「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從他奪去。」耶穌警告那些領受他的話而沒有作好見證的人,他們的祝福將要被奪走。相反,能夠實踐耶穌的教導,擁有福音的種子而繼續撒種,使種子長大的人,將要得到天主更多的祝福。

實踐

任何人只要渴慕天主的話,就會不斷地追求,天主聖神也會不斷啟迪他,使他明白更多,在他身上必然反映聽道的效果。如同撒種一樣,撒種者若倍加愛護,給予更多營養,就能結更多果實。我們是帶著什麼態度聆聽天主的話?是抱著渴慕認識、實踐,抑或抱著好奇,但愛理不理的態度?如果我們把耶穌的生命生活出來,將會結實纍纍,得著更多。

是日金句

「他們邊行邊哭,出去播種耕耘;他們載欣載奔,回來背著禾捆。」(詠126:6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丙年)

8:4-7 

聽著:壓榨窮人,使世上弱小者無法生存的人哪!你們聽吧!你們說:「月朔幾時才過去,好讓我們賣五穀?安息日幾時才過去,好讓我們打開糧倉,縮小『厄法』,加重『協刻耳』,用假秤騙人?用銀錢購買窮人;以一雙鞋,換取貧民;連麥糠也賣掉?」

上主指著雅各伯的榮耀,發誓說:「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所作所為。」

——上主的話。

反省

亞毛斯先知宣講的天主是一位「正義的神」,強調「公平」和「正義」,可能跟他看到的社會景象有關:富人的貪婪,掌權者的欺詐,被欺壓者哭訴無門的哀號,以及法庭中沒有正義的審判。先知指責以色列人對財富的貪婪和不公,追求物質享受,卻忽視對窮人的關懷和正義。這些惡行,是以色列遭遇苦難的原因。身為天主的選民,本應重視安息日,但對他們來說,安息日只是一種宗教儀式,巴不得安息日盡快結束,好讓他們恢復訛詐人的買賣、賺更多的錢。

我們帶著什麼心情和目的來參加主日彌撒?是看作一個應盡的義務,必須履行的本份,抑或是以心神和真理來朝拜天主?守月朔、安息日的目的並非僅僅要求以色列人參加一個儀式,而是思考天主在他們祖先身上的作為,紀念天主的拯救。但他們所想的就只是如何在節日後做生意賺錢,他們的信仰與生活嚴重脫節。

這種只追求享受,卻不懂以分享的心憐憫困苦人的需要,在天主眼中是很可悲的。因為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富足,並不在於這些可見的物質財產。這樣無疑是玷污天主的慈愛,「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所作所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向天主交賬,他的恩典雖是白白賜予的,但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斷在罪惡中生活。天主要求我們離棄罪惡,度成聖的生活。他無數次藉各種方式勸勉和拯救我們,但不代表他的寬容是無限的,他對罪惡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必定追究到底。這就是耶穌在福音所說,「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的縮影。其實,愛天主不表示必須恨惡財富,因為財富是中性的,問題在於貪婪的人,將財富視為神明,以致人不再尊崇、服從天主的話。當人視財富為唯一人生目標時,就偏離了天主的旨意。

實踐

我們是否能夠將關愛他人、追求正義作為信仰的核心價值?印度聖雄甘地曾經說過:「我欣賞耶穌基督,但不欣賞基督徒。」因為他觀察到很多基督徒沒有真正遵照耶穌基督的教導生活。事實上,有很多人像甘地一樣,因為基督徒不好的見證而遠離基督、遠離教會。因此,基督徒必須謹記,在世人眼中,我們就是福音真理的活見證。我們如何生活、如何做抉擇,將對我們的靈魂與永生有重大的影響。讓我們成為天主的好管家,在有限的人生中,堅守永恆的盼望,盡忠職守追求天主所喜悅的事。

是日金句

「他從塵埃裡,提拔弱小的人;由糞土中,舉揚窮苦的人,叫他與貴族同席,與本國的王侯同坐。」(詠113:7-8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聖金大建司鐸、聖丁夏祥及同伴 (殉道)(紀念)

8:4-15 

那時,有大夥群眾聚集了來,並有從各城來到耶穌跟前的。耶穌就用比喻說:「有一個撒種子的,出去撒種子;他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就被踐踏了,並有天上的飛鳥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頭上,一長起來,就乾枯了,因為沒有濕氣。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同它一起長起來,把它窒息了。又有的落在好地裏,長起來,結了百倍的果實。」他說完這些話,就高呼說:「有耳聽的,就聽吧!」

耶穌的門徒問他這比喻有什麼意思。他說:「天主國的奧秘,是給你們知道的;對其餘的人,就用比喻,使那看的,卻看不見;聽的,卻聽不懂。這比喻的意思是:種子是天主的話。那些在路旁的,是指那些人聽了,隨後就有魔鬼來到,從他們心中把天主的話奪去,使他們不至信從而得救。那些在石頭上的,是指那些人,他們聽的時候,高興地接受天主的話,但這些人沒有根,暫時相信,一到試探的時候,就退避了。那落在荊棘中的,是指那些聽了的人,還在中途就被掛慮、錢財及生活的逸樂所蒙蔽,沒有結出成熟的果實。那在好地裏的,是指那些以善良和誠實的心傾聽的人,他們把天主的話保存起來,以堅忍結出果實。」——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喜歡引用比喻,因為生活化的題材容易使聽眾明白。四種土壤代表四種聆聽聖言後的效果,耶穌以這句話結束比喻:「有耳聽的,就聽吧!」換言之,我們要謹慎自己該用怎樣的態度來領受。能夠得聞聖道並非小事,聽見的人需要負上很大的責任。把聽到的信息拋諸腦後,或視作可有可無,為聽者都是損失;只有願意聽從的人,才能獲益良多。

耶穌對群眾講論比喻時沒有多加解釋,直至門徒請教,他才詳細解釋。並非故弄玄虛或蒙蔽聽眾,而是反映傳福音後聽眾回應的不同實況。在耶穌的整個事奉中,可以看見他接觸的人,大致分三類:第一類是門徒和婦女,他們是願意跟隨耶穌的一群,耶穌的比喻是要他們明白,並解釋給他們聽;第二類是開放心胸的人,耶穌藉比喻挑戰他們:「有耳聽的,就聽吧」;第三類是經師和法利塞人,他們根本不願意聆聽,耶穌就用比喻隱藏天國的道理。

所以,只有全心相信天主的人,才能領悟比喻背後的含義,他們會尋求理解和接受,並加以實踐。但為那些沒有真正愛他的人,就不會明白比喻背後的真理,應驗了耶穌的話:「使那看的,卻看不見;聽的,卻聽不懂。」

實踐

聽道容易行道難,聽道的人必須持之以恆持守信仰,直至開花結果,否則容易受到生活上的考驗、焦慮、或追逐名利的試探而放棄。福音的種子需要以信心培植、栽種和澆灌,才會有效果。所以,每天在天主面前省察自己、認罪悔改,並且讓天主的話成為肥料落在心田,才能使心田成為良田,結出百倍的果實。因此,聽道的要認真地聆聽和看待天主的話,以堅忍去持守,否則必定功虧一簣,不會有任何得著。

是日金句

「務要保守訓令,不受玷污,無可指摘,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顯現」(弟前6:14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五(單數年)

8:1-3 

那時候,耶穌走遍各城各村講道,宣傳天主國的喜訊,同他在一起的有那十二門徒,還有幾個曾附過惡魔或患病而得治好的婦女。有號稱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魔鬼;還有約安納,即黑落德的管家雇撒的妻子,又有蘇撒納;還有別的許多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產資助他們。——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的跟隨者,除十二宗徒外,不少是曾經附魔或患病的婦女。她們中既有來自低下階層,也有來自上層社會,兩班社會地位南轅北轍的婦女,都因著耶穌而走在一起。這樣的組合,說明了生命被天主更新的人,無論身分、社會地位如何,都能同心服侍天主來答謝天主的救援。

路加特別提到跟隨耶穌的幾個婦女,是很不尋常的。因為耶穌對婦女的態度,跟當時的宗教領袖截然不同。在猶太人的社會,婦女沒有地位,但耶穌卻容許這些婦女與他同行,表明所有人在天主面前都是平等的。有趣的是,在福音中,反對耶穌的人都是男性。

婦女們用自己的財產慷慨支持耶穌的傳教事業,沒有她們的默默付出,耶穌與門徒傳福音的工作勢必更加艱辛。她們毫不吝嗇自己的財物,也許是因為她們找到了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就是耶穌自己。同樣,無論我們在教會內屬於什麼位置,都可以將自己的力量奉獻給天主,只要是全心全意的,天主都會悅納。

實踐

在當時以財物供應師傅,是虔敬的表現,由此可見這些婦女的信仰態度。與耶穌的相遇,使她們的生命發生變化,她們找到了真正的幸福——耶穌基督。我們也該學習她們的美好榜樣,因著愛天主的緣故,全力支持教會的傳道事業。天主記念那些站在福音前線的人,也記念默默為福音付出的人,因為彼此都是基督的肢體,為福音各司其職。我們是否也願意在恩典中回應天主,並在教會中善用自己的神恩,服侍天主與眾人呢?祈求天主幫助我們更深體驗他的慈愛。

是日金句

「要追求正義、虔敬、信德、愛德、堅忍和良善,要奮力打這場有關信仰的好仗,要爭取永生」(弟前6:11-12

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四(單數年)

7:36-50 

那時,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他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赴宴。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來站在他背後,靠近他的腳哭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以後抹上香液。那請耶穌的法利塞人見了,就心裏想:「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是誰,是怎樣的女人:她是一個罪婦。」耶穌發言對他說:「西滿,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說。」西滿說:「師傅,請說吧!」「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一個欠五百德納;另一個欠五十。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赦免了他們二人。那麼,他們中誰更愛他呢?」西滿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穌對他說:「你判斷的正對。」他遂轉身向著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你沒有給我行口親禮,但她自從我進來,就不斷地口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她卻用香液抹了我的腳。故此,我告訴你:她的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耶穌遂對婦人說:「你的罪得了赦免。」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他竟然赦免罪過!」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回去吧!」——上主的話。

反省

婦人不請自來,站在耶穌背後,用自己的方式向耶穌表達敬愛之情,更不理會旁人的眼光,用淚水為耶穌洗腳,用頭髮抹乾,用最珍貴的香油傅抹耶穌。

西滿,即請耶穌吃飯的那個法利塞人,以冷嘲熱諷的心態藐視耶穌接受這女人的行為,甚至質疑他是否先知。傲慢、高高在上的法利塞人跟這罪婦的謙卑形成強烈對比。耶穌看出西滿的心思,主動向他講述一個比喻,來解答他心中的疑惑,也糾正他對那婦人的偏見。兩個欠債卻無力償還的債戶,同時都獲得寬免,耶穌問:「他們中誰更愛他(債主)呢?」西滿答覆:「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穌贊同西滿的回答,同時告訴他,由進門開始,西滿沒有行待客之道:為耶穌洗腳,跟他行口親禮請安,用油抹耶穌的頭。反觀這位不請自來、滿面羞愧的婦人,站在耶穌背後,用眼淚濕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用嘴親吻他的腳,然後把原作婚嫁用的香液,抹在耶穌的腳上。

這個罪婦清楚自己的諸多罪孽,從頭到尾謙卑流淚來到耶穌面前祈求赦免,所以能夠經驗更多的寬恕和愛;相反,西滿自覺沒有犯罪,不需要赦免。只有當我們明白自己曾經怎樣背叛天主,又感受到天主對我們的寬容和接納,才能明白天主是怎樣的愛我們。耶穌肯定這婦人全心全意的愛,公開宣告:「你的罪得了赦免。」從法利塞人和這個罪婦的對比中,我們發現:耶穌看到的不是我們身上滿滿的罪惡,而是看到罪惡蒙赦免後,我們內心的感激與愛。

實踐

自大,使人與天主隔絕,而最大的罪就是自覺無罪。法利塞人沒有真正認識耶穌,雖然跟他同席,卻沒有與他相遇;相反,這個被視為城中罪人的婦人,卻看見耶穌是罪人的朋友,因此帶著痛悔的心來到耶穌面前,尋求寬恕。唯有明白自己罪孽深重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天主完全赦罪的宏恩。當我們願意如同這位罪婦,來到天主跟前認罪悔改,天主必定寬恕我們的過犯,他不會因我們的罪過太小而輕忽,也不因我們的罪過太大而不理會,而是不斷向我們彰顯他奇妙的大愛。

是日金句

「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但要在言語和行為上,在愛德、信德和潔德上,做信徒的模範。」(弟前4:12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路 9:1-6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