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三(雙數年)

7:31-35 

耶穌說:「我可把這一代的人比作什麼呢?他們相似什麼人呢?他們相似坐在街上的兒童,彼此呼喚說:我們給你們吹笛,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唱哀歌,你們卻不悲哭。因為洗者若翰來了,他不吃餅,也不喝酒。你們便說:他附了魔。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你們又說:這是個貪吃嗜酒的人,是稅史和罪人的朋友。但一切智慧之子,必彰顯智慧的正義。」——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和若翰洗者,分別是天主揀選的救世主與前驅,但那時的人卻對他們惡意批評及厭棄。若翰因為宣講悔改的洗禮,在曠野中過著刻苦的生活,「不吃餅,也不喝酒」,人們就說:「他附了魔」;耶穌擁抱群眾,與眾人一起吃喝,卻被批評為酒肉之徒,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

「我可把這一代的人比作什麼呢?他們相似什麼人呢?」耶穌講的是他那個世代之人的本性,以及他們在接受天主的信息和對待他的先知,是如何挑剔和猶豫。耶穌用吹笛和舉哀兩種作例子,吹笛是猶太人舉行婚禮會用來招呼賓客,吹著輕快又歡樂的笛聲,告訴大家盛宴就要開始,賓客則歡喜跳舞,或者跟隨吹笛的人邊走邊跳;舉哀是指喪家穿著喪服,對著路人哀哭;而路人看到這樣的景象就知道這一家有喪事;於禮,親戚朋友或路人就當與喪家一起哀傷,這就是舉哀與哭泣。耶穌引用這兩個例子說明缺乏熱情的冷漠世代,對人、對天主、對救恩都無動於衷,暗指以色列人就是以這樣冷漠的態度來對待他和若翰洗者。他們困在有限的框架裡,舉凡不是自己喜歡、認識或認可的方式,總是直接拒絕而不願多花時間思索默想。

如果宗教領袖對宗教腐敗的現象沒有反應,又如何去引導當時的百姓和社會?耶穌沉痛地指出「人心的冷漠」才是信仰最大的危機。心死的人對外界已失去感受的能力,如同行屍走肉,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冷漠亦如此,當對周遭事物缺乏熱情,生命也會漸漸枯竭。

人最大的軟弱,就是不認識自己的軟弱,在黑暗中看不見自己的需要,也不明白天主的恩典。驕傲和自以為義的態度,覺得不需要救恩和耶穌基督,可以靠自己自力更生。這種依靠自己、不依靠天主的態度,正是罪惡的根源。為此,耶穌得出結論:「但一切智慧之子,必彰顯智慧的正義」,意思是只有敬畏天主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天主的智慧,了解天主的心意,他們是一群願意把生命的主權交給天主的人。

實踐

我們要戒避法利塞人和經師們那種自以為是的心態,他們以為自己比任何人更了解天主的話,因此拒絕若翰洗者和耶穌的教導。他們被自高自大、自以為義的驕傲心態所支配,因而錯失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包括:天主的救恩。有云:眼光決了視野和方向,眼光也決定了未來和選擇,願我們打開眼光和心懷,接受耶穌的教導,讓他的話影響我們的生命。

是日金句

「尊上主為自己天主的民族,真是有福!上主選為自己產業的百姓,真是有福!」(詠33:12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二(雙數年)

7:11-17 

那時,耶穌往一座名叫納因的城去,他的門徒和許多群眾與他同行。臨近城門時,看,正抬出一個死人來,他是母親的獨生子,母親又是寡婦;且有本城的一大夥人陪著她。主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遂上前按住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他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眾人都害怕起來,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於是,稱述耶穌的這番話,傳遍了猶太和附近各地。——上主的話。

反省

在猶太人的社會,婦女喪夫已經生活困苦,現在唯一的兒子也死了,她除了心靈憂傷之外,也失去了一切可以倚賴的,意味著她的後半生將非常悲慘。她不能繼承丈夫的遺產,也不能繼續留在丈夫的家族,除非有近親願意娶她,並願意為她的丈夫續後,她才能繼承亡夫的產業。城裡的人可能同情她的遭遇,都來送殯。這些送殯的人,包括寡婦,並沒有請求耶穌的醫治,他們甚至不認識耶穌。然而,耶穌看見寡婦的悲痛,心生憐憫,上前按住棺材,將他復生,並交給他的母親。

按住棺材這一舉動,為身邊人是相當震撼的,因為猶太人認為遺體是不潔的,棺材也是不潔的,禁止觸摸。耶穌很清楚自己應該避開這個送殯的行列,但他卻主動向前,因為體會到這寡婦已經失去了唯一的依靠。耶穌不顧忌禮儀上的不潔淨,因為他不會因摸了死人而被玷污;相反,死人卻因他的觸摸而復生。「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原本一個哀慟悲傷的場合,因著耶穌讓寡婦的兒子復生,一切都轉為喜樂。

在場的群眾無不感到驚奇,歸光榮於天主:「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猶太人歷史上的大先知包括厄里亞、厄里叟,而且納因城距離厄里叟當年為一個婦人死去的兒子祈禱讓他復生的地方很接近,因此認為耶穌如同厄里叟是天主所興起的大先知。群眾雖然不知道耶穌就是天主子,但確實相信是天主派遣他來拯救他的百姓。

實踐

納因城的寡婦徹底地陷入絕望,因著耶穌的介入,使她的孩子死而復生,她由悲傷、絕望的眼淚,轉化成喜樂和希望的眼淚。也許我們正經歷絕望的事,生命受到捆綁,耶穌今天仍然「眷顧他的百姓」,伸手讓痛苦、絕望停止,並救我們脫離眼淚、悲傷、無助。耶穌過去怎樣讓絕望的人成為有盼望,今日仍然要讓我們的絕望轉變為盼望,並親身見證他的臨在與拯救。

是日金句

「因為上主良善寬仁,他的慈愛直到永恆,他的忠信世世常存。」(詠100:5

2024年9月16日 星期一

教宗聖高爾乃略及聖西彼廉主教 (殉道)(紀念)

7:1-10 

那時,耶穌進了葛法翁。有一個百夫長,他所喜愛的僕人病重垂危。百夫長聽說過耶穌的事,就打發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往他那裏去,求他來治好自己的僕人。他們到了耶穌那裏,懇切求他說:「這個人值得你為他做這事,因為他愛護我們的民族,又給我們建造了會堂。」耶穌就同他們去了。當他離那家已不遠時,百夫長打發朋友向他說:「主啊!不必勞駕了!因為我當不起你到舍下來。為此,我也認為我不堪當親自到你跟前來,只請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雖是受派在人權下的,但是,在我下也有士兵;我對這個說:你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你來!他就來;對我的奴僕說:你作這個!他就作。」耶穌一聽這些話,就佩服他,遂轉身向跟隨自己的群眾說:「我告訴你們:連在以色列,我也沒有見過這樣大的信德。」被派去的人回到家中,見那僕人已痊癒了。——上主的話。

反省

百夫長雖然是羅馬的軍官,但他很照顧護猶太人,為他們建造會堂。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會關心奴隸和僕人的死活,但這百夫長委託猶太人的長老去找耶穌,為的是拯救他所喜愛,病重垂危的僕人,可見是個十分難得的主人。

當耶穌還在路上時,百夫長打發朋友告訴耶穌,不敢勞駕主光臨他的寒舍。一來是由於他的謙卑,雖然貴為權勢,仍自覺不配見到耶穌;二來是熟悉猶太人的傳統,知道自己是個外邦人,了解猶太人進入外邦人的家有諸多顧忌,不願令耶穌犯禁;三來是對耶穌的權柄和醫治能力充滿信德,認為耶穌只須說一句話,他的僕人就會痊癒。難怪,連耶穌也說:「連在以色列,我也沒有見過這樣大的信德。」耶穌對百夫長的謙卑和信德讚口不絕,就成全百夫長的願望,治好他的僕人。

百夫長的信德十分值得我們借鏡,其實他不認識耶穌,只聽說過耶穌的事,就打發猶太人的長老去求耶穌來救救他垂危的僕人。而且,他認定耶穌有權威和能力,靠著聽聞耶穌的事蹟,就對耶穌深信不疑,認為不必親臨他的寒舍,只需說一句話就可以治好他的僕人。我們不只聽說過耶穌,而且更有很多機會在生活上經歷過天主的祝福、憐憫。然而我們大多數時間只是把和天主的關係停留在聽說的階段,沒有更多的去經歷天主,領受天主聖言的大能,豈不可惜?

實踐

這件神蹟不單單是耶穌或百夫長就能夠成就,還是要加上兩群人:猶太的長老們和百夫長的朋友,才能夠一起成就神蹟。人的信與不信,都與群體分不開,我們若不是藉著別人認識天主,就是將別人帶到天主面前;當然,另一種可能性是:我們若不是阻礙別人到天主面前,就是我們因為別人而不屑跟隨主。因此,一個人能夠相信天主、認識天主,團體的支持固然重要,更重要是天主子女們的見證。我們是影響他們願意來親近耶穌的人,抑或是使他們遠離耶穌呢?

是日金句

「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11:26

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乙年)

8:27-35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起身,前往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附近的村莊。在路上,耶穌問自己的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

他們回答說:「是洗者若翰;也有些人說,是厄里亞;還有些人說,是先知中的一位。」

耶穌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呢?」

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耶穌就嚴禁他們,不要向任何人談及他。

耶穌於是開始教訓門徒: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

耶穌坦白地說了這番話。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開始諫責他。耶穌卻轉過身來,注視著自己的門徒,責斥伯多祿說:「撒旦,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耶穌於是召集群眾和門徒,對他們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會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和福音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會救得性命。」——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詢問門徒:「人們說我是誰?」這是耶穌對門徒信仰的考驗,也是對我們每人的挑戰。要跟隨天主,必須先認識——耶穌是誰。耶穌深深意識到他在耶路撒冷最後的死亡,一天比一天更為接近。跟隨他的門徒必須對他的身分和使命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繼續他的天國事業。當時群眾雖然時常跟在耶穌身邊,聽他講道,又目睹他的奇蹟,但他們並不認識耶穌,以致對耶穌有許多錯誤的猜測──說他是若翰洗者、厄里亞、或先知中的一位。

然後,耶穌引導門徒進入一個個人的問題:「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的答覆,既是個人的,也是有代表性的,他常是門徒中的發言人。「你是默西亞」,然而,並非表示伯多祿對這個絕對重要的名號,有真正的認識。當時人們普遍期待默西亞解救猶太人擺脫羅馬的管治,復興以色列國。為了糾正門徒對默西亞的錯誤期望,耶穌告訴門徒,默西亞的使命不是世人所期待的光榮,而是受苦、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換言之,耶穌基督不只是王者,更是那位願意為我們的救恩而受苦的僕人。

伯多祿聽罷將耶穌拉到一邊,責備他剛才所說有關受苦和被殺的事。耶穌轉身注視門徒,責斥伯多祿:「撒旦,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耶穌並非指伯多祿是撒旦,而是說他的想法來自撒旦,淪為撒旦的代言人。事實上,魔鬼的工作,由耶穌受試探開始,一直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嘗試破壞耶穌的工作。最有效和最徹底的破壞工作,莫過於阻止耶穌受苦和死亡。因為耶穌身為「受苦的僕人」只有通過受難的十字架,才能完成救世的使命。從這個觀點來看,伯多祿對耶穌的責備,在本質上跟撒旦的試探是一致的。沒有復活,耶穌必須受苦和死亡就沒有意義了。

實踐

「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這番話直指信仰的核心,讓我們明白跟隨耶穌是一條需要勇氣和犧牲的道路。棄絕自己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經常面對自我中心的誘惑,追求個人的舒服與成功。然而,耶穌卻召喚我們放下自我,選擇愛、服務和犧牲。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時,是否願意承擔自己的十字架,並在困境中尋求天主的引導?

是日金句

「請看!有我主上主扶助我,誰還能定我的罪呢?」(依50:9

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光榮十字聖架(慶日)

3:13-17 

那時候,耶穌對尼苛德摩說:

「沒有人上過天,除了那自天降下,而仍在天上的人子。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裡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使凡信的人,在他內獲得永生。」

天主竟然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上主的話。

反省

當年以色列人發怨言得罪天主,天主遂打發火蛇懲罰他們,很多人給火蛇咬死。僥倖生還的以色列人哀求梅瑟為他們向天主求情,天主令梅瑟造一條銅蛇,懸在木杆上,凡瞻仰銅蛇必得生存。這是天主所訂救恩的方法和原則,人若要得救,必須遵照天主的話生活。無論在舊約、新約,相信天主的話最為重要。誰願按照天主的話生活,就可以存活。

尼苛德摩夜訪耶穌求問重生之道,耶穌便以舊約梅瑟高舉銅蛇的啟示,指出他就是那要成就救恩的主。就像舊約裡以色列人必須「仰望」銅蛇,必能保存生命,同樣,那些仰望耶穌這份天主賜予世人之愛的禮物的人,也將得到永生。因此,「銅蛇」只是一個路標,指向拯救的主。

銅蛇讓以色列人看到天主的正義,也體驗他的慈愛。天主藉此顯示他的正義與憐憫,透過懸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完成永恆的救贖。仰望銅蛇象徵人順從天主的話,信賴天主的救援。同樣,當人瞻仰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也代表人願意服從天主的命令、接受天主的恩典。而且,耶穌懸在十字架上所帶來的效果,不只以色列人受惠,也臨到萬民身上,得到的生命不只是今生,而是永恆的生命。

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我們明白他的救贖之恩嗎?只要我們全心仰望,憑信德接受就可以獲得永生。信德就是聽從天主的話而生活,以及和天主建立親密的關係。恩寵是天主白白的賞賜,除非我們願意謙卑地懇求聖神進入我們的生命,否則仍在舊我中生活,無法活出天主所賞賜的新生命。

實踐

「天主竟然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這是福音的核心,簡單道出福音的真義。這段經文最令人驚訝的是——天主愛這個不值得愛的世界,這世界卻恨惡他、拒絕他。但他仍然深愛這個世界,甚至願意將他最好的賜給我們。福與禍,生與死都清楚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如何抉擇?讓我們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吧!這十字架原是刑具,象徵死亡;藉由耶穌基督的自我犧牲,代人受死,十字架轉化成生命、愛情的標記,成為我們得救的依靠,顯示天主深愛世人的證據。

是日金句

「上主擊殺他們,他們即來尋覓上主。他們回心轉意,熱切尋求天主」(詠78:34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金口聖若望主教 (聖師)(紀念)

6:39-42 

那時,耶穌向門徒講比喻說:「瞎子豈能給瞎子領路?不是兩人都要跌在坑裏嗎?沒有徒弟勝過師傅的:凡受過完備教育的,僅相似自己的師傅而已。怎麼,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樑,倒不理會呢?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兄弟,讓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而你竟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樑呢?假善人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樑,然後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上主的話。

反省

「瞎子給瞎子領路」的比喻,是說人在論斷他人的時候,自己反成了瞎子,看不見自己的錯失。在耶穌的教導中,他常指責當時的宗教領袖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總是要求別人多於要求自己。耶穌把這種欠缺自省的人說是「假冒為善」,甚至清楚地指出法利塞人就是這樣的偽善之徒。

瞎子不能帶領瞎子,這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們決不應指望其他瞎子能夠帶領我們,而我們也不應該盲目地帶領別人。耶穌口中的「瞎子」是指法利塞人和經師,被領路的「瞎子」是指無知的百姓,也包括被今世的神蒙蔽心眼,以致看不見福音之光的人。耶穌要我們提防那些瞎子(經師和法利塞人),雖然他們在會堂內講解聖經,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真正明白聖經的意思。相反,我們應該讓耶穌成為我們的帶領者,他是我們的師傅,能看見並知道一切事情。換言之,跟隨錯誤的師傅,徒弟屬靈上也會一樣盲目。

如何避免落入瞎子領瞎子的陷阱?第一,承認耶穌是唯一的道路,唯有跟隨他才能進入永生;第二,祈禱和聆聽天主的話,聖經如同指南針,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不讀聖經如同心靈的「瞎子」,前路既看不清楚,又怎能指導別人走正確的路?難怪耶穌說:「怎麼,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樑,倒不理會呢?」如果看不到自己的盲點,又怎能指正別人呢? 

耶穌幽默地使用了木屑和大樑這兩種實物,表明我們對自己的罪,往往比對別人的罪寬容得多。一個人的眼睛插著一根大樑,卻試圖幫助朋友除去眼中的木屑,不是很諷刺嗎?耶穌奉勸我們,若看不見自己身上的缺點,就不要指正別人;明明是個瞎子,就不要裝作眼睛健全去引領其他瞎子走路;明明是徒弟,就不要以師傅自居去教導連自己都不知道、不明白的事;明明眼中有大樑,就不要妄想幫助取走別人眼中的木屑。在耶穌看來,這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實踐 

「人貴有自知之明」,驕傲令人看不到自己,唯有謙卑,自我省察,才能看清事實和真相。因此,醒覺的能力必須由自身開始,正人先正己,唯有真正悔改的人才能幫助別人。耶穌並非說我們不能指出別人的過失,而是要先自我省察和悔改,然後,才能「看得清楚,以便取出兄弟眼中的木屑」,以恰當的方式、出於愛的動機去提醒別人。只有當我們知道怎樣才能克服自己的缺點和過犯的時候,才能用我們的親身經歷來幫助他人。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怎樣到耶穌面前認罪悔改的人,又怎麼可能帶領他人認罪悔改呢?

是日金句

「我痛擊我身,使它為奴,免得我給別人報捷,自己反而落選。」(格前9:27

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聖母瑪利亞聖名(紀念)

1:39-47 

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一座城。她進入匝加利亞的家,就向依撒伯爾請安。

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腹中歡躍。依撒伯爾於是充滿了聖神,高聲說:

「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我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看,你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

瑪利亞於是說:

「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上主的話。

反省

當天使告訴瑪利亞她將成為救世主的母親時,也告訴她依撒伯爾也懷孕了。瑪利亞的信德並沒有停留在口頭上,而是立即行動。她單純的信德產生純潔的愛心,她為天主在依撒伯爾身上所成就的,以及天主在她自己身上將要成就的感恩,她去探望依撒伯爾,關懷她、鼓勵她、也照顧她。當她向依撒伯爾請安時,依撒伯爾的胎兒(若翰)也在腹中歡躍,連胎兒也知道瑪利亞的胎兒是獨特而向他致敬,一同見證天主在瑪利亞身上的奇妙作為。

路加告訴我們依撒伯爾充滿了聖神,高聲喊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然後她又為「我主的母親」的親臨而感到莫大的恩惠。依撒伯爾讚賞瑪利亞的信德,充滿聖神的她有著常人所無法參透的洞見與信心。靠着這些話,瑪利亞對懷孕及其未知後果的恐懼,都消失在更大的信德中。要知道匝加利亞先前由於不信天使的話而成為啞巴,依撒伯爾有充足的理由對瑪利亞的信德表示驚訝。而且,當依撒伯爾宣稱瑪利亞為「我主的母親」,顯示聖神曾啟示她,讓她知道瑪利亞腹中的孩子就是默西亞,承認耶穌也是「她的主」,連她腹中的胎兒也歡喜跳躍,加入讚美的行列。

依撒伯爾更宣告:「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這是依撒伯爾為瑪利亞的信德所作的見證,相信天主必要實現自己的許諾。她對瑪利亞的祝福也是對天主的讚美;這也是她為了天主的降臨而歌唱,因為他是長久以來人們所盼望、歎息、等待的那一位。瑪利亞接著讚美天主,因他賜下這等待已久的救恩,他的來臨表示過去的許諾終於得到應驗,他的子民要歡喜踴躍。

實踐

「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特別強調相信天主的話的重要性。服從讓我們可以更多、更深的經歷天主,瑪利亞是我們信德的模範,因著她對天主的信德,因著信德而服從天主,以致她可以經歷天主的話實現的恩寵。沒有服從的心,就無法經歷天主,這樣跟天主的關係也將停滯不前。當天主的話臨到我們時,讓我們單純地相信吧!

是日金句

「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路1:46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三(雙數年)

路 7:31-35   耶穌說:「我可把這一代的人比作什麼呢?他們相似什麼人呢?他們相似坐在街上的兒童,彼此呼喚說:我們給你們吹笛,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唱哀歌,你們卻不悲哭。因為洗者若翰來了,他不吃餅,也不喝酒。你們便說:他附了魔。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你們又說:這是個貪吃嗜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