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 星期五

常年期第七週星期五(單數年)

10:1-12 

那時候,耶穌來到猶太境界,約旦河的對岸,群眾又聚集到他那裏,他又照常教訓他們。有些法利塞人前來問耶穌:「許不許丈夫休妻?」意思是要試探他。耶穌回答他們說:「梅瑟吩咐了你們什麼?」他們說:「梅瑟准許了寫休書休妻。」耶穌對他們說:「這是為了你們的心硬,他才給你們寫下了這條法令。但是,從創造之初,天主造了他們一男一女。為此,人要離開他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以致他們再不是兩個,而是一體了。所以,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回到家裏,門徒又問他這事,耶穌對他們說:「誰若休自己的妻子而另娶,就是犯奸淫,辜負妻子;若妻子離棄自己的丈夫而另嫁,也是犯奸淫。」——上主的話。

反省

「許不許丈夫休妻?」如果你是耶穌,明知是陷阱,會如何回答呢?這是一個十分刁鑽的難題,就連在猶太辣彼中對此也有不同意見。梅瑟法律確實容許休妻,但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和限制。耶穌反問:「梅瑟吩咐了你們什麼?」法利塞人說梅瑟容許他們寫休書休妻,耶穌卻指出這是由於人心硬。當時的婦女只是男人的資產,結婚、離婚與土地買賣無異。妻子一旦被拋棄,就頓失依靠,所以梅瑟設立休書的原意,是為了保護這些婦女。

耶穌引用《創世紀》的故事來講述天主的心意,天主創造亞當及厄娃,藉由婚姻讓兩人成為一體,肯定夫妻關係是「天主所結合的」,因此不容許人以任何理由拆散、破壞。這句話表明婚姻有「盟約」的內涵,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也不只是兩個家族的姻親關係,而是有天主參與其中。夫婦二人應該彼此連結、相愛和互相扶持。耶穌期望人視婚姻為永久的盟約,從一而終,婚姻才會美滿。

猶太人認為只有男人才有權利休妻,為此,耶穌教導:「誰若休自己的妻子而另娶,就是犯奸淫,辜負妻子;若妻子離棄自己的丈夫而另嫁,也是犯奸淫。」因為在天主眼中,兩人仍維持婚姻關係。除非另一方不忠,否則休妻是不合乎天主心意的。在婚姻裡,雙方關係應該是平等的,不該有高低、強弱之別。耶穌鼓勵我們要實踐天主願意兩人成為一體的美好旨意,彼此相愛。

實踐

耶穌的教訓為法律注入一個新而深入的意義,面對很難維持下去的婚姻,耶穌提醒我們要嚴肅面對,思考天主看待婚姻和家庭的眼光。因此,度婚姻生活的需要努力經營,人與人相處原本就不容易,一起生活更不容易,兩人的相處有許多地方需要彼此包容、互相忍讓。讓我們特別為度婚姻生活的人祈禱,讓他們能夠同心合意,互相許諾,忠信相愛,使他們的婚姻成為天主深愛人類的標記。

是日金句

「敬畏上主的人,才有真正的友誼,因為他怎樣,他的朋友也怎樣。」(6:17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七週星期四(單數年)

9:41-50 

那時,耶穌對他的門徒們說:「誰若因你們屬於基督,而給你們一杯水喝,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不會失掉他的賞報。誰若使這些信者中的一個小子跌倒,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套在他的脖子上,投在海裏,為他更好。

「倘若你的手使你跌倒,砍掉它!你殘廢進入生命,比有兩隻手而往地獄裏,到那不滅的火裏去更好。倘若你的腳使你跌倒,砍掉它!你瘸腿進入生命,比有雙腳被投入地獄裏更好。倘若你的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你一隻眼進入天主的國,比有兩隻眼被投入地獄裏更好,那裏的蟲子不死,火也不滅。因為所有的人都要用火醃起來。鹽是好的;但鹽若成了不鹹的,你們可用什麼去調和它?在你們中間當有鹽,又該彼此和平相處。」——上主的話。

反省

如果有人因著門徒屬於基督而接待他們,即使所作的是多麼微不足道,天主也會記念並賞報他們;但是,凡使信靠他的人跌倒、誤入歧途、離棄天主的,那人有禍了,必要承受極重的懲罰。耶穌說倒不如把一塊驢拉的磨石綁在這人的頸上,把他沉入海中淹死更好。當時羅馬帝國有類似的刑罰,在被處死刑的人身上綁一塊大石頭,把他沉入海裡。所以,耶穌的意思是:如果有人使一個屬於天主的人失去信仰,淪落到罪惡中,那使人跌倒的人所犯的錯誤,將比被判處死刑更嚴重。但願我們的言行不會使人跌倒,失去信德。

身體任何一部分對健康構成威脅的話,醫生尚且把它們切除,免得危害整個身體。同樣,耶穌以三個平行的對比,用三個不同的感官,表達出這些感官和行動可能導致人犯罪及其後果,來講述進入永生或永罰的分別。耶穌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任何導致基督徒失落信德,陷入罪惡,甚至投到地獄裡的問題,都應該把它除去;即使因此要付上沉重的代價,亦在所不惜。以永生的角度而言,耶穌的比喻雖然誇張,卻很實在,因為罪惡跟細菌感染一樣,是會致命的,而且罪惡會使人失去永生,無法進入天主的國,沒有什麼比我們的靈魂得救更重要的事。

耶穌最後用「鹽」的功用作總結,鹽一方面能把食物醃鹹,同時也是一種防腐劑,能保存食物。當天主的話在我們心中工作,引導我們悔改時,對我們的心靈和生活方式都有積極的影響,不僅「保存」我們的生命,對他人也一樣。所以,想要進入永恆的生命,我們需要努力以赴,讓基督聖化我們、充滿我們,然後才能與別人和平相處,過著真正共融的生活。

實踐

耶穌用誇張的手法來強調除去生命中罪惡的重要。他對跟隨者有很嚴格的要求,例如:放棄與天主旨意相違的人際關係、工作和習慣。雖然這樣有如壯士斷臂,不過,為崇高的目標而作出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耶穌基督值得我們承受任何損失。正如聖保祿宗徒說過:「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斐3:8),因此,我們不要在信仰路上放置任何障礙物。為了使永生的路上暢通無阻,我們必須毫不留情地把罪惡從生命中剷除,這是我們經常需要面對和學習的操練。

是日金句

「不要順從你的偏情和你的能力,去滿足你心中的慾望。」(5:2

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七週星期三(單數年)

9:38-40 

那時,若望向耶穌說:「師傅!我們見過一個人,他因你的名字驅魔,我們禁止了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任何人,以我的名字行了奇蹟就會立即誹謗我的,因為誰不反對我們,就是傾向我們。」——上主的話。

反省

雖然耶穌教導門徒要棄絕自己、做眾人的奴僕,但門徒對耶穌的身分和天國的價值觀仍有很多誤解。今日的福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門徒禁止一個人奉耶穌的名字驅魔,因為那人不跟從他們。或許是之前驅魔失敗的經驗使他們難堪,如今其他人能夠驅魔,因此觸動了他們的神經,於是禁止那人繼續奉耶穌的名驅魔。

這番話既反映門徒當時的心態,也很能反映人性,雖然大家有共同目標,卻因為不是同一夥的,就互相排斥。門徒的舉動反映他們的自我和獨大的心態,但耶穌卻要他們接納那些不跟他們同夥,卻有份參與拓展天國的人。他也藉這機會糾正門徒,要求他們有更廣闊的心胸,而不要有狹隘、排他的想法。畢竟讓所有基督徒團結共融,不是「我們」而是「耶穌的名」。

天國的價值觀就是以高舉天主和服侍人為本質的生命,不追求權位或別人的讚賞。耶穌願意門徒持守天國價值觀的時候,學習甘願為了天國而捨棄自己的所有,包括優越感。所以,要活出天國的價值觀,門徒就需要在生命中作出改變,就像耶穌對伯多祿所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我們看到,門徒還未願意放下自己既有的思維和價值觀,他們現在所做的,正是體貼人的事,而非天主的事。

實踐

「誰不反對我們,就是傾向我們。」耶穌的意思,是指跟隨他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個性,只要目標一致(建立天國)便不成問題,所以不應讓彼此的分歧,阻礙共同目標的達成。因此,耶穌這番話,不獨對門徒說,也是我們與別人合作的原則;「不要禁止他」,提醒我們應有寬廣的心胸,跟眾人保持友好的關係,凡不是反對我們的人,都是我們的朋友。今天,讓我們特別為基督徒的團結和共融祈禱。

是日金句

「智慧舉揚自己的子孫,照顧尋找自己的人。」(4:12

2025年2月25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七週星期二(單數年)

9:30-37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起身,經過加里肋亞;耶穌卻不願叫人知道。因為那時耶穌教訓他的門徒,給他們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中,為人所殺;被殺以後,過了三天,他必要復活。」門徒卻不明白這些話,又害怕詢問他。

他們來到葛法翁,進到家裏,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在路上爭論了什麼?」他們都默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耶穌坐下,叫過那十二人來,給他們說:「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遂領過一個小孩子來,放在門徒中間,抱起他來,給他們說:「誰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就是收留我;誰若收留我,並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來的。」——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第二次跟門徒預言自己的受難與復活,但門徒不但未能領會,還爭論誰最大。他們仍是沉浸在默西亞的國度將光榮降臨世上的想法,並且開始覬覦那個顯赫尊貴的位置。耶穌在乎的,是如何完成救贖人類的工程;門徒在乎的,卻是功名利祿,所以他們對耶穌的預告充耳不聞,因為世俗的價值蒙蔽了他們的心,使他們成了屬靈的聾子、瞎子。

「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在天國裡,耶穌切願門徒成為眾人中最小的;成為僕人而非成為所有事物的主人。當然,這個想法相反人的本性,因為世人都追求第一,誰會甘願屈居末席?事實上,耶穌是天國中最大的,「父把一切已交在他手中」,但他卻紓尊降貴,親自為門徒洗腳。耶穌又用一個小孩為例,教導門徒:「誰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就是收留我;誰若收留我,並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來的。」小孩子和婦女,在猶太人文化中是沒有地位的。耶穌特別強調「收留」,表示一個人願意像僕人收留這樣卑微的人,就是實踐天國的教導。

在《瑪竇福音》,耶穌提醒門徒,「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入天國。所以,誰若自謙自卑如同這一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瑪18:3-4)所以,人必須在天主面前自謙自卑如同小孩,才夠資格進天國。換言之,必須先除去驕傲,否則休想在天國取得一席之位。唯有心存敬畏和謙卑,才能認識天主,這是進入天國的門檻;驕傲的人無法認識天主,也不能得到救恩。

實踐

世界強調服侍我們敬佩的人,重視我們視為很重要的人,但耶穌卻教導我們:不是服侍比我們更偉大的人,而是服侍最微不足道的人。即使只是一個不起眼、無能力的小孩,都要因耶穌的名而接待他,並視他如同耶穌一樣。在人性裡,總有一種比別人更強大的心態,以此作為自我的肯定。讓我們按照耶穌的教導,檢討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和服侍的態度,如何在生活中效法主。

是日金句

「與天主保持聯繫,總不要離棄他,好使你至死充滿幸福。」(2:13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七週星期一(單數年)

9:14-29 

那時候,耶穌同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下山,來到門徒那裏,看見一大群人圍著他們,經師和他們正在辯論。全民眾一看見了耶穌,就都驚奇,立刻向前跑去問候他。耶穌問門徒說:「你們和他們辯論什麼?」群眾中有一個回答說:「師傅,我帶了我的兒子來見你,他附著一個啞巴魔鬼;無論在那裏,魔鬼抓住他,就把他摔倒。他就口吐白沫,咬牙切齒,並且僵硬了。我曾請你的門徒把魔鬼逐出,他們卻不能。」耶穌開口向他們說:「哎!無信的世代!我與你們在一起要到幾時呢?我容忍你們要到幾時呢?帶他到我這裏來!」他們就把孩子領到耶穌跟前。魔鬼一見耶穌,立時使那孩子拘攣了一陣,那孩子便倒在地上,打滾吐沫。耶穌問他的父親說:「這事發生在他身上有多少時候了?」他回答說:「從小的時候;魔鬼屢次把他投到火裏或水裏,要害死他。但是,你若能做什麼,你就憐憫我們,幫助我們吧!」耶穌對他說:「『你若能』,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小孩子的父親立刻喊說:「我信!請你補助我的無信吧!」耶穌看見群眾都跑過來,就叱責邪魔說:「又聾又啞的魔鬼,我命你從他身上出去!再不要進入他內!」魔鬼就喊叫起來,猛烈地使那孩子拘攣了一陣,就出去了;那孩子好像死了一樣,以致有許多人說:「他死了!」但是耶穌握住他的手,拉他起來,他就起來了。耶穌進到家裏,他的門徒私下問他說:「為什麼我們不能趕他出去?」耶穌對他們說:「這一類,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上主的話。

反省

孩子的境況十分淒慘,飽受魔鬼的折磨。邪魔讓他的身體不受控制,經常掉進火裡或水裡。《瑪竇福音》說他得了「癲癎病」,這病在當時幾乎無藥可救。門徒無法逐出邪魔,令人費解,因為耶穌已授給他們權柄驅魔,他們也曾成功以主之名治病及驅魔,為什麼這次卻無能為力呢?

耶穌把門徒的「不能」(驅魔)跟人的「無信」扣上關係,他跟孩子父親的對話也圍繞著這個話題。父親說:「你若能做什麼,你就憐憫我們,幫助我們吧!」耶穌回應說:『你若能』,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言下之意,關鍵不在於耶穌的權柄,而在於父親的信德。「我信!請你補助我的無信吧!」當人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謙卑地來到天主面前,全心全意地呼求他,天主就會賜予我們足夠的信德。所以,耶穌的感嘆,不僅因為人的不信帶來魔鬼的破壞,更因為耶穌知道自己即將面對苦難,而當時的人,包括門徒,還不認識他,仍然沒有信德。確實,沒有甚麼可以阻礙天主拯救的工作和他權能的彰顯,除了人的不信。

孩子的父親坦承自己對孩子得醫治缺少信德,可能是眼見孩子多年被魔鬼折磨,也可能是門徒經過一番努力仍治不了邪魔。他懇求耶穌幫助他,解除多年來折磨他們一家人的困擾。耶穌遂其心願,逐出邪魔,那孩子立即痊癒。因此,每當我們的信德下滑,只要我們求他,他一定增強我們的信德。

實踐

「為什麼我們不能趕他出去?」「這一類,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耶穌沒有直接回答門徒的提問,而是為他們的無信提供出路:祈禱和禁食。正如孩子的父親坦然承認自己的信德不足,於是呼求耶穌介入,幫助他的無信,也給門徒一個重要的提醒和榜樣。這可能意味著門徒過分依賴他們過去成功的經驗,因此,耶穌教導門徒要禁食和祈禱,依靠天主,而非依靠自己。當人花更多時間、更努力地祈禱以親近天主,信德自然有增無減。

是日金句

「一切智慧,皆來自上主,並且永遠就和他同在。」(1:1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七主日(丙年)

撒上26:2, 7-9, 12-13, 22-23 

那時候,撒烏耳動身下到齊弗曠野,同他去的,有三千以色列精兵,在齊弗曠野,搜捕達味。

達味和阿彼瑟,在夜間深入敵營,見撒烏耳睡在軍營中央,他的槍插在他頭部旁邊的地上;阿貝乃爾和部隊,睡在他四周。

阿彼瑟對達味說:「今天,天主將你的仇人,交在你手裡了!現在,讓我用他的槍,把他釘在地上,只要一下,不需要第二下。」達味卻對阿彼瑟說:「不可殺他!因為誰敢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而能無罪呢?」

達味於是從撒烏耳頭部旁邊,拿走了槍和水壺,兩人就走了。誰也沒有看見,誰也沒有理會,誰也沒有醒來,都沉睡了,因為上主使他們呼呼大睡。

達味走到對面,站在離撒烏耳相距很遠的山頭上,大聲喊說:「大王的槍在這裡,叫一個僕人過來拿回去吧!願上主報答各人的正義和忠誠!因為今天上主把你交在我手中,但我卻不願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上主的話。

反省

你有仇人、敵人嗎?有,或許你希望他立即消失,或者讓他嚐嚐痛苦的滋味。但耶穌說:「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那惱恨你們的人;應祝福那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人祈禱。」愛仇人,還要對他好?當然會為他祈禱,求天主消滅這個壞人嘛!

掃烏耳帶領三千精兵捉拿達味,而跟隨達味的只有六百人。當達味聽聞撒烏耳在齊弗曠野紥營,就在夜間深入敵營,看見撒烏耳和他的將領、部隊睡覺的地方。有人向達味進言:「今天,天主將你的仇人,交在你手裡了!」建議達味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殺死這個敵人。然而,達味拒絕傷害撒烏耳,因為他不敢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他悄悄拿走撒烏耳身旁的槍和水壺,期間無人察覺,「因為上主使他們呼呼大睡」,然後,達味跑到對面山頭,大聲向著撒烏耳呼喊:「大王的槍在這裡,叫一個僕人過來拿回去吧!」並且再次表示不願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即使天主已將撒烏耳交在他手中。

撒烏耳是以色列歷史上首位君王,達味敬畏天主,不敢僭越,即使撒烏耳的行為如何乖張暴戾,達味堅持只有天主才能動撒烏耳,他也不容許手下殺害他。拿走撒烏耳頭旁的槍和水壺,只為證明自己雖有殺死撒烏耳的機會,但仍然以撒烏耳的性命為寶貴。這件事讓撒烏耳再一次感受到達味以善勝惡的心意,達味尊重撒烏耳,更尊重天主。雖然撒烏耳不停追殺自己,但達味一再表達放棄復仇。面對敵意和攻擊,選擇寬恕並不容易,卻是天主邀請我們要走的路。我們是否也能夠效法達味,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選擇寬恕?是否能夠放下心中的怨恨,將一切交託天主?在教會的團體生活中,我們常常有些恩怨放在心中,幾年、十幾年、幾十年都不肯化解,不但阻礙聖神的工作,也成為屬靈生命健康成長的絆腳石。

實踐

答唱詠(聖詠103篇)的作者兩次呼籲他的靈魂要讚美天主,不可忘記他的恩寵,我們不要成為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作者深深體會到天主從沒有因人的罪過懲罰人,也沒有向人報復。如果天主強調「公平」,恐怕我們全被滅絕。因此,我們要感恩,因為天主以恩典對待我們,好像父親疼愛自己的子女。既然天主這樣愛了我們,我們又怎能不寬恕得罪我們的人?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也要怎樣對待人。」這是邀請我們,嘗試將自己代入對方的位置,設身處地想想對方的感受,然後用自己期望別人對待的方式,去善待別人,簡單而言,就是「愛人如己」。寬恕很難做到嗎?是的,但不用害怕,向天主求這份恩典吧!當我們願意以基督的心來面對他人時,就是展示天主的愛和恩典。主耶穌盼望我們藉著聆聽他的話,而獲得真正的平安。

是日金句

「我們怎樣帶著那屬於土的肖像,也要怎樣帶著那屬於天上的肖像。」(格前15:49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建立聖伯多祿宗座(慶日)

16:13-19 

那時候,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上主的話。

反省

數天前的福音,記載耶穌分兩次才治好瞎子的眼睛。我們也許會問:難道耶穌不能一次就治好嗎?原來,瞎子在被醫癒的過程有三種不同體驗:從看不見、看得見,到看得清清楚楚。在這段奇蹟之後,馬爾谷福音記載「伯多祿宣認耶穌是默西亞」。今日我們聆聽的是《瑪竇福音》的版本,耶穌問門徒:「人們說人子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可見一般人對耶穌的認識,耶穌只是眾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又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西滿伯多祿回答:「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我們發現人們對耶穌的認識,分三種不同的角度:凡人、先知、默西亞。

第一種人:他們完全不認識耶穌,甚至處處和他作對,例如:法利塞人和經師,好像盲人一樣看不見;第二種人:他們並非不認識耶穌,只是未明白他身上默西亞的意思,例如:門徒,他們如同瞎子經歷第一次醫治,可以看見卻看不清楚;第三種人:他們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從死者中復活,真正明白他就是那位要來拯救世人的默西亞,就像瞎子經過第二次醫治,終於完全看得清楚。對耶穌的認識也必須如此,看清楚耶穌就是基督,是我們的救主。

伯多祿對耶穌的認識也經歷不同的階段,他首次遇見耶穌時,耶穌召喚他,他由漁夫變成了「捕人的漁夫」。他的性格,既剛強又軟弱,忠誠又飄忽。他以為可以步行水面,卻幾乎溺斃,央求耶穌拯救;在橄欖山園裏,他揮劍削下僕人的耳朵,卻在黑落德庭院,蜷縮在使女跟前;他認出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卻又三次否認他。復活後的主有意給伯多祿一個成長的機會:三次問伯多祿是否愛他,為的是使他深入自己的內心。伯多祿獲得了新的勇氣與愛,使他能跟隨師傅直到致命。

伯多祿的軟弱及失敗,並非他的敵人,反而幫助他認識自己。當他承認錯失、軟弱及失敗,就將他帶到耶穌那裏,令他更深入認識耶穌,令他深切體會自己完全需要耶穌的救贖。願我們都能像伯多祿那樣,透過自己的缺點而更認識耶穌。軟弱及失敗不是我們的敵人,認清假我,就能認識真我。就如伯多祿一樣,我們會感到耶穌深深愛著我們,不是因為我們樣樣都好,而是因為他無條件地愛我們。

實踐

在五旬節後,伯多祿成為教會的領袖,勇敢地傳講福音。他的見證和教導塑造了初期教會,幫助許多人認識耶穌基督。晚年,伯多祿以長老的身份,勸勉其他同作長老的兄弟,不論環境如何艱難,甚至面對迫害,務要牧放天主托付的羊群,因為他們都是主的羊。他勉勵他們要效法耶穌基督甘心樂意,捨棄一切,成為眾僕之僕。教宗方濟各說過:「伯多祿宣認『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這個答案是是伯多祿跟隨上主、與他同行、跟在他身後一段時日的親身經歷的結果。」唯有每天跟隨天主,我們才能認識他;唯有成為他的門徒,聽從他的聖言,我們才能成為他的朋友,體驗到他具有改變力量的愛。讓我們跟隨耶穌,奮力做「上主的門徒、福音的謙遜僕人」。

是日金句

「當總司牧出現時,你們必領受那不朽的榮冠。」(伯前5:14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常年期第六週星期五(單數年)

8:34-9:1

那時候,耶穌召集群眾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和福音的原故,喪失自己性命,必要救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而賠上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誰若在這淫亂和罪惡的世代中,以我和我的話為恥,將來人子在他父的光榮中,同諸聖天使降來時,也要以他為恥。」

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人中,就有幾個在未嘗到死味以前,必要看見天主的國帶著威能降來。」——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明確說明他國度的道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任何想要跟隨他的人都必須「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就是把心思放在天主的事情上,而非放在人的事情上;「棄絕自己」,就是不按照自己的意思,一心一意按照天父的心意去想、去行。如果我們不體貼天主的意思,就是體貼人的意思,結果就中了魔鬼的圈套,淪為它的工具。因此,當我們下定決心作主的門徒,就要效法耶穌,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耶穌運用商業上的例子:「賺」、「賠」、「益處」,告訴我們甚麼才是值得人值得追求的事物。世人追求的東西,無非是財富、權勢、地位,但這些東西都是過眼雲煙。什麼東西最寶貴?莫過於永恆的生命,沒有它,我們便失去一切。無論積存多少財富,它們決不能為我們天上的帳戶帶來任何利益。精明的世人若能明白,天國如同一樁好「買賣」,值得付上任何代價去獲取。耶穌說過:「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如果過份專注於世俗的事,就無法全心全意地作主的門徒。我們必須先捨棄世上的一切,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天主身上。

跟隨主,不但要認識耶穌是誰、背起十字架,也要有光榮的盼望。凡懷著這盼望的人,就能戰勝世上的苦難、試探,天主也要賞報那些願意背起十字架跟隨他的人,賜給他們永恆的冠冕。

實踐

當許多人不借一切,朝向世俗的成就邁進時,耶穌卻以十字架的愛,為我們指出通向天國的生命之道。許多人花畢生的時間尋找快樂,但耶穌卻說:「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而賠上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若把快樂建立在地位、權力和物質上,我們將一無所有、一無所成。若汲汲於追尋「快樂」的人生,到最後只會發現是空虛、徒勞的。唯有跟隨耶穌,我們才會知道甚麼是豐盛的生命。十字架的道路,雖然開始的時候看起來很窄,卻真正能夠帶領我們進入生命和平安。

是日金句

「尊上主為自己天主的民族,真是有福!上主選為自己產業的百姓,真是有福!」(33:12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六週星期四(單數年)

8:27-33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起身,往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附近的村莊去;在路上問自己的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他們回答說:「是洗者若翰;也有些人說是厄里亞;還有些人說是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耶穌就嚴禁他們,不要向任何人談及他。

耶穌便開始教訓他們: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耶穌明明說了這話。伯多祿便拉他到一邊,開始諫責他。耶穌卻轉過身來,注視著自己的門徒,責斥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上主的話。

反省

要跟隨主,必須先認識耶穌是誰。群眾雖然常跟著耶穌,聽他講道,目睹他行奇蹟,但還不算是真正地跟隨主,因為他們不認識耶穌的身份。從耶穌問門徒:「人們說我是誰?」發現他們對耶穌的認識,只是眾先知中的一位。

其實,耶穌更關心門徒對他有多少認識,「你們說我是誰呢?」畢竟他們跟耶穌朝夕相處,理應比群眾更認識耶穌。當伯多祿說出「你是默西亞」時,耶穌禁止門徒告訴別人,就像他禁止邪魔一樣。當伯多祿聽到耶穌預言自己將要被殺害時,就想要阻止耶穌,更加證明伯多祿和門徒不認識「默西亞」的真正意義,所以無法與主同心、同行地跟隨主。

對門徒而言,耶穌的預告為他們的「信仰」帶來很大的衝擊。事實上,耶穌的預告是《馬爾谷福音》的轉捩點,因為是耶穌首次說出自己必須受苦、被殺害和復活,跟當時猶太人熱切期望的默西君王形象大相逕庭。耶穌向門徒啟示他作為「默西亞」的使命,是走一條在世人眼中徹底失敗、失去尊嚴並最終導致自己喪命的路。

實踐

「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伯多祿的勸阻也許是出於愛主,不願意耶穌受苦,但這種膚淺的愛,使伯多祿成為天主事業的「絆腳石」。魔鬼會利用人性裡面「貪圖安逸、害怕受苦」的傾向,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它的工具。所以,當我們決定跟隨天主的旨意時,要保持堅定的信德,否則會輕易屈服、順從魔鬼的聲音。在每天的生活,我們必須來到天主面前,尋求他的心意,並且謹記:不要用人的想法去分辨,而應該思考什麼是天主的心意,以及天主希望我在這件事上學習些什麼。

是日金句

「我把虹霓放在雲間,作我與大地之間立約的標記。」(9:13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六週星期三(單數年)

8:22-26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來到貝特賽達,有人給耶穌送來一個瞎子,求他撫摸他。耶穌便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在他的眼上吐了唾沫,然後又給他覆手,問他說:「你看見什麼沒有?」他舉目一望,說:「我看見人,見他們好像樹木在行走。」然後,耶穌又按手在他的眼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竟能清清楚楚看見一切。耶穌打發他回家去說:「連這村莊你也不要進去。」——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醫治這個瞎子,跟醫治又聾又啞的病人,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兩件奇蹟剛好都在增餅之後發生,他們都被帶到村外,因為耶穌要保持低調,小心別讓自己的名聲在釘十字架的時機前過於被傳揚。

耶穌再次用不尋常的方式進行醫治,先在瞎子的眼上吐唾沫,為他覆手,起初他的視力還很模糊,看見人好像樹木在行走;再度為他覆手後,他就完全看清楚了。這絕非第一次醫治失利,才進行第二次,而是耶穌不單開啟他肉身的眼睛,更要開啟他屬靈的眼睛,看見並相信耶穌就是默西亞。

當我們帶著渴望尋找真理,就像瞎子在第一階段的醫治後,看東西仍然模糊不清,如同門徒對耶穌的認識還很片面。藉著循循善誘,不斷啟發門徒,他們的眼睛才完全打開,認出耶穌的真正身份。同樣,信仰也需要循序漸進的學習,才能幫助我們清楚真正認識信仰的內涵。耶穌雖然用不同的方式、過程,醫治不同的人,但可以確定,他必會醫治到底,使我們不但肉身,連靈魂也得到徹底的醫治,直到整個人都「復原」。

實踐

雖然我們的屬靈生命,好像耳聾、舌結、眼瞎的患者,但天主仍然憐憫我們,用各樣奇妙的方法,親手安慰、扶持、引領。作為耶穌的門徒,要非常謹慎自己是否認真在聽、在說、在看,要懂得分辨哪些是天主的話,哪些是人的教訓。藉著治好這個瞎子,耶穌教導我們要學習用屬靈的眼睛去看,且要看得清楚。瞎子被治癒後,耶穌打發他回家去,並且吩咐他:「連這村莊你也不要進去」,這是告訴他不必、也不該再回到舊生活中去。同樣,我們的生命已經因著主而重生了,就不該再受到世俗價值觀的影響,不該再走回頭路,而是開始度一個屬靈的新生活。

是日金句

「我應該要怎樣報謝上主,謝他賜給我的一切恩佑?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爵,我要呼籲上主的名號。」(116:12-13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六週星期二(單數年)

8:14-21 

那時候,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外,隨身沒有帶別的食物。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應當謹慎,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他們彼此議論:他們沒有餅了。耶穌看出來了,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議論沒有餅了?你們還不明白,還不瞭解嗎?你們的心仍然遲鈍嗎?你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見嗎?你們不記得:當我擘開五個餅給五千人的時候,你們收滿了幾筐碎塊?」他們回答說:「十二筐。」「還有,七個餅給四千人的時候,你們收滿了幾籃碎塊?」他們回答說:「七籃。」於是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還不瞭解嗎?」——上主的話。

反省

少量的「酵母」能使麵團發酵,成為香口軟熟的麵包,但耶穌卻吩咐門徒要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法利塞人的酵母,是指他們虛有其表,表裡不一;黑落德的酵母,是指他貪愛世界、追求名利。馬爾谷曾經提到這兩派人,商討要消滅耶穌的陰謀。兩者的共通點就是非常著重世上的權勢,無視真理,更聯合起來要求耶穌行奇蹟來顯明他的權柄和地位,藉此試探耶穌,所以耶穌提醒門徒不要上他們的當。

門徒缺乏屬靈的智慧領悟耶穌的話,當耶穌說要「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時,他們只注意到酵母,誤以為耶穌因他們忘記帶餅而不高興,可見他們過於關注物質上的需要,而沒有將主屬靈的教導放在心上。難怪耶穌說:「為什麼你們議論沒有餅了?你們還不明白,還不瞭解嗎?你們的心仍然遲鈍嗎?你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見嗎?」

耶穌讓門徒再次回想這兩次奇蹟的目的,是這些奇蹟所帶來的信息,尤其是對施行奇蹟者本身的認識。倘若門徒真的認識耶穌的身分,他們根本無須為食物這一類的需要而擔憂。相反,他們應該將心思放在更重要,和更有永恆價值的事物上,領悟耶穌就是那位能夠厚賜萬物的天主。

實踐

耶穌用眼睛和耳朵為喻,幫助門徒想起他醫治聾子和瞎子的事,希望打開他們屬靈的「耳朵」和「眼睛」,不憂慮吃甚麼、喝甚麼,因為天主自有安排。所以,耶穌警誡門徒「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因法利塞人假冒為善的罪、黑落德世俗化的罪,都是使人遠離天主的致命毒素。求天主堅固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毋忘他的恩典不會因環境、時間和空間而改變,能夠更加信靠天主。

是日金句

「你們應當謹慎,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8:15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六週星期一(單數年)

8:11-13 

那時候,法利塞人出來,開始和耶穌辯論,向他要求一個來自天上的徵兆,想試探他。耶穌從心裏嘆息說:「為什麼這一世代要求徵兆?我實在告訴你們,必不給這世代一個徵兆!」他就離開他們,再上船往對岸去了。——上主的話。

反省

奇蹟的原意是讓人見證天主的憐憫和大能,以及顯示耶穌的身分,法利塞人向耶穌要求一個來自天上的徵兆,並非真心追求真理,只是想試探耶穌。馬爾谷用「辯論」、「試探」這些字眼,顯示法利塞人是故意用盡計謀當眾打擊耶穌的威望。「試探」在原文就有「陷害」的意思,跟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用的是同一個字。

「為什麼這一世代要求徵兆?我實在告訴你們,必不給這世代一個徵兆!」耶穌從心裡嘆息,清楚表達他當時的感受和傷痛,他之前所做的,包括增餅奇蹟,已經足夠證明他的身份。耶穌知道他們的詭計,斷然拒絕這些無理的要求,清楚說明不信的世代是永遠看不到,或無法領悟奇蹟的真正意義。即使最具說服力的事實和證據擺在眼前,他們也不會相信,內心沒有任何改變,可見他們的心硬和傲慢。

耶穌本可以行一個極大的徵兆,來堵住法利塞人的口,以證明自己天主子的身分;但他卻選擇隱藏自己的大能,避開那惡者的試探,並且「離開他們」。「離開」有「放棄、拂袖而去」的意思,他的離開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他們仍不悔寤,他們的命運已成定局。

實踐

法利塞人向耶穌要求徵兆,目的不是為了相信他,也與信德無關,只是為了試探耶穌。這是對耶穌的挑戰,也是魔鬼在曠野試探耶穌的延續。有信德的人,絕不會要求天主顯個奇蹟來證明他的能力。人若有一顆敞開的心,必能認出耶穌就是那位要來的默西亞。整本聖經所有的奇蹟,都指向一個最大的奇蹟,就是罪人願意相信耶穌從死裡復活,願意悔改信靠他。不肯悔改的人,再多奇蹟也無濟於事。因為奇蹟的目的,是叫人悔改,並相信耶穌所說的每句話。耶穌說:「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盼望我們的信仰是奠定在信德,而非看見奇蹟。

是日金句

「你怎麼膽敢傳述我的誡命,你的口怎敢朗誦我的法令?你豈不是惱恨規矩,將我的話置諸腦後?」(50:16-17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丙年)

17:5-8 

上主這樣說:「凡信賴世人、以血肉的人為自己靠山、決心遠離上主的人,是可咒罵的:他必像一株在曠野中的檉柳,住在曠野乾燥之處,無人居住的鹼地,即使幸福來到,一點也不覺察。

「凡信賴上主,以上主為依靠的人,是可祝福的:他必像一棵種在水邊的樹,在河畔扎根,不怕炎熱的侵襲,枝葉茂盛,不愁旱年,不斷結果。」

——上主的話。

反省

天主透過耶肋米亞先知用對比的方式,說明依靠人而不依靠天主的後果。當時,猶太人拜偶像的情況相當嚴重,他們花費大量財力、物力、精力,製造偶像及興建拜偶像的場所,激起天主的怒火,所以,天主通過先知向猶太人昭示兩條路:福與禍。

天主用生活在曠野,飽受乾旱之苦而無法成長的檉柳,形容那些依靠自己的人不會有幸福的結局。相反,專心敬拜天主的人,如同栽在水邊的樹,無畏乾旱的來臨,枝葉茂盛,不斷結果。因著人心的敗壞,犯罪已經變成了惡人的習性,他們明知天主的禍福之道,卻執意不信靠天主、敬拜天主。

這段記載猶大罪孽的篇章,讓我們看見天主與先知對當時百姓的控訴和憤怒。回顧以色列的歷史,雖有天主子民墮落的前車之鑑,可惜,仍有不少人重蹈以色列敗壞的結局。罪惡的遺害已經植根於我們的生命深處,唯有天主的救援才能使我們擺脫罪惡的控制。我們有學懂要將信德建基在天主身上,在挑戰和考驗中,仍能堅定不移地信靠他嗎?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依靠天主的人,必定結出果實,並在困難中仍保持堅定,不但自己站穩,也能激勵別人。讓我們緊靠天主,從天主聖言汲取力量,在祈禱中與天主交談,好能得著那賜人生命和維繫生命的力量。

實踐

當人充分地認識天主,生發敬畏他的心,願意遵行他的旨意,信靠他的帶領,就掌握了這把天主的鑰匙,體會到真正的喜樂。對天主聖言的態度,將決定我們走向蒙福或災禍的道路。「不隨從惡人的計謀,不與罪人同路,不與譏諷者同席」,提醒我們,不要讓不虔敬的東西滲透我們的生活,不要與它們為伍。因此,若要度一個被天主眷顧的幸福人生,現在就必須積極培養對天主聖言的喜愛,這樣使我們擁有屬靈的分辨力,能夠過濾各式各樣的迷惑,也使我們有足夠力量抗拒它們的撞擊,遠離一切天主所不喜悅的惡事;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懷著信心與希望,依靠天主的恩典,在真理中尋求喜樂與滿足。

是日金句

「如果我們只在今生寄望於基督,我們就是眾人中最可憐的了。」(格前15:19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五週星期六(單數年)

8:1-10 

在那些日子,有一大群人,沒有什麼吃的了。耶穌叫過門徒來,給他們說:「我很憐憫這批群眾,因為他們同我在一起已經三天,也沒有什麼可吃的了。我若遣散他們空著肚子各自回家,他們必要在路上暈倒;況且他們中還有些是從遠處來的。」門徒回答說:「在這荒野裏,人從那裏能得餅,使這些人吃飽呢?」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耶穌就吩咐群眾坐在地上,拿起那七個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的門徒,叫他們分開;他們就給群眾分開。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福後,也吩咐把這些小魚分開。人都吃飽了,把剩下來的碎塊收集了七籃子。人數約有四千;然後耶穌遣散了他們,即刻同門徒上船,來到了達瑪奴達境內。——上主的話。

反省

聖經裡的數字都有意義,例如:「五」個餅、男人「五千」、「十二」籃子,對猶太人都別具意義;同樣,「七」個餅、「七」籃子、「四千」人,都跟外邦人有關。天主帶領以色列人進入客納罕地時,那裡住了七個外邦民族;而默示錄就以「四角」寓意所有地方。

當時群眾已經與耶穌一起三天三夜,顯然,他們並非為了奇蹟才跟隨耶穌,因為在首兩天耶穌沒有給他們提供食物,可以推測,他們是有備而來,到了第三天,自備的食物已經吃完了。福音強調耶穌「很憐憫這批群眾」,他不僅關懷他們的心靈,也關心他們肉身的飢餓,害怕他們在回家的路上暈倒。可見,耶穌對群眾呵護備至,無論肉身上、靈性上,都體貼入微。凡來到耶穌面前的人,絕不會空手而回,肉身和心靈上都得到滿足。

「在這荒野裏,人從那裏能得餅,使這些人吃飽呢?」門徒已經歷過五餅二魚的奇蹟,但當耶穌要他們再次餵飽群眾的時候,他們的信德仍然很薄弱。然而耶穌的恩典和能力,讓他們再次經歷奇蹟。耶穌問他們:「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在天主面前沒有難成的事,他要的是樂意奉獻的心。而且,在耶穌手中可以被加倍祝福,餵飽四千人。待群眾吃飽以後,把剩下的零碎收集了七個籃子,耶穌才遣散他們。

實踐

門徒把耶穌增餅和餵飽五千人的奇蹟,忘記得一乾二淨,反映他們對的信德沒有增長。門徒的軟弱,在於他們把目光注視在自己身上,而沒有把信德定睛在天主的大能。信心是有對象的,那就是天主,而非我們的自信。如果我們的眼光始終看著自己,無論經歷過多少奇蹟,永遠沒有信德。就像門徒一再顯得徬徨,手足無措,沒有從過去的經驗吸取教訓。然而,耶穌總是向我們顯示他的慈愛,讓我們再次經歷他的奇妙恩典,體驗他就是能夠使無成為有的天主。

是日金句

「求你教導我們詳數年歲,使我們達到內心的智慧。」(90:12

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聖濟利祿隱修士及聖默多狄主教(紀念)

7:31-37 

耶穌從提洛境內出來,經過漆冬,向著加里肋亞海,到了十城區中心地帶。有人給他帶來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求他給他覆手。耶穌便領他離開群眾,來到一邊,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裏,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然後望天嘆息,向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吧!」他的耳朵就立時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耶穌遂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但他越囑咐他們,他們便越發宣傳;人都不勝驚奇說:「他所做的一切都好:使聾子聽見,叫啞巴說話。」——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沒有應群眾的請求,為這個又聾又啞的人覆手,反而將他帶離群眾。理由似乎是很明顯的:是為了不受外界的干擾,更重要的原因,是耶穌運用的方法很不尋常。他把聾人拉到一旁,用手指探入他的耳朵,用唾沫抹他的舌頭,讓他明白是要打通他的耳朵,釋放他的舌頭。

然後,耶穌望天歎息,說:「厄法達」。「望天歎息」,既表達耶穌懇切的祈禱,或是與邪魔爭戰的感受,因為這一類的病痛常被認為是跟邪魔有關;同時亦因為他感歎人犯罪墮落,破壞了人與天主、人與人、人與自己的關係。所以「望天歎息」,不僅是為人犯罪帶來的痛苦難過,更為了人在罪惡中成了屬靈的「聾人」、「啞巴」而歎息!倘若耶穌所感受的真是出於和邪魔交戰,他接下來所說的「厄法達」可以說是勝利的呼聲了,「開了」和「解了」,實際上有「釋放」的意思。

眾人都驚奇耶穌所作的事,「他所做的一切都好:使聾子聽見,叫啞巴說話。」令人聯想起天主創造天地時,對自己的創造宣告說:「樣樣都很好。」耶穌的來臨,帶給人身體的痊癒和安慰創傷的良藥,他所做的是重新再造這個世界。而且,眾人的讚賞也反映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默西亞國度已經來到他們中間,意義更加深長,顯明耶穌就是默西亞。

實踐

假如我們屬靈的「耳聾」、「舌結」,想要得到痊癒,也必須「離開群眾」,單獨來到耶穌面前,經歷他與我們個人關係的更新。因為他並非高高在上,發施號令說:「厄法達──開了吧!」,而是屈降就卑,降生成人,親自承擔我們的軟弱和痛苦,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使我們藉著他的寶血,得以跟他和好。

是日金句

「上主,你是我的避難所,救我脫離災禍,你以拯救我的喜樂,常環繞著我。」(32:7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五週星期四(單數年)

7:24-30 

耶穌從革乃撒勒動身,往提洛和漆冬境內去了。耶穌進了一家,不願任何人知道,但是不能隱藏。當下就有一個婦人,她的女兒附了邪魔,一聽說耶穌,就來跪伏在他腳前。這婦人是個外邦人,生於敘利腓尼基;她懇求耶穌把魔鬼從她女兒身上趕出去。耶穌向她說:「應先讓兒女們吃飽了,因為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那婦人卻回答說:「主,是啊!可是小狗在桌子底下,也可吃到孩子們的碎屑呢!」耶穌對她說:「為了這句話,你去吧!魔鬼已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她一回到自己家裏,看見孩子躺在床上,魔鬼已出去了。——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的傳道工作主要集中在加里肋亞及猶大地區,但他也會花時間照應外邦人,這次他來到提洛及漆冬這兩個外邦城鎮,低調地進入一個人的家。因為猶太人一向認定外邦人是不潔的,不但不會跟他們共處一室,更不會進入他們的家,否則就會使自己也成為不潔。因此,耶穌是暗地裡進入外邦人的屋,一方面跨越猶太人及外邦人之間的高牆,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引起不必要的爭端。雖然耶穌不願人知道,卻隱藏不住。這位外邦的婦人,生於敘利腓尼基,大約是今天的黎巴嫩,她可能聽說過耶穌的事蹟,跪伏在耶穌腳前,表達她那渴望求救的懇切,同時顯露她對耶穌的信賴。

耶穌對她說:「應先讓兒女們吃飽了,因為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耶穌的回答似乎很刻薄,難道耶穌罵她是狗?狗是猶太人對外邦人常見的稱呼。其實,耶穌用的是「小狗」,即對家中寵物的稱呼。婦人聽出其中的意思,也看到耶穌給她留下一線希望,就把握這個機會,懇求耶穌的憐憫,就像小狗期待吃到主人從桌上掉下的碎屑。她的信德和謙卑感動了耶穌:「為了這句話,你去吧!魔鬼已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

子女和狗的比喻,涉及一個先後次序的問題。在一般家庭中,先讓子女吃飽,才讓小狗吃,是很合理和自然的事。這樣的先後次序,絕非對後者的藐視。耶穌以這個比喻來說明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關係,符合天主的整個救世計畫和啟示的先後次序。天主先揀選以色列為選民,這是救恩史的事實,但並不妨礙救恩臨到外邦人,否則耶穌也不會刻意來到提洛和漆冬這個外邦的地方。

在「潔」與「不潔」的爭論後,耶穌治好外邦婦人的女兒,不但用行動除去食物中潔與不潔的區別,更用行動化解猶太人與外邦人的隔閡,顯示天國已經伸展到外邦人地域。而且,外邦婦人顯得比門徒更有信德。相對於法利塞人和門徒,這個外邦婦人內在的謙卑,以及對話中展現的智慧,比他們更勝一籌。因為她身為外邦人,並沒有因為她的身分而覺得不蒙天主悅納。

實踐

有時耶穌似乎把我們拒之門外,不俯聽我們的祈禱·其實是在考驗我們的信德,像他考驗這婦人一樣,是為叫我們越發緊靠著他和他的許諾。最終的目的,不是使我們遠離天主,而是讓我們更加接近他。當環境考驗我們的信德時,我們更要緊靠耶穌,請謹記,他絕不會讓我們失望,並把他認為為我們最需要的、最大的益處豐富地賞賜我們。

是日金句

「不拘你是誰,只要你敬畏上主,在他的道路上行走,就算有福!」(128:1

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7:14-23 

那時候,耶穌叫群眾來,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聽我,且要明白!不是從人外面進入他內的,能污穢人,而是從人裏面出來的,才污穢人。凡有耳聽的,聽吧!」耶穌離開群眾,回到家裏,他的門徒便問他這比喻的意義。耶穌就給他們說:「怎麼,連你們也不明白嗎?你們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人內的,不能使人污穢,因為進不到他的心,但到他的肚腹內,再排洩到廁所裏去嗎?」他這是說一切食物都是潔淨的。耶穌又說:「凡從人裏面出來的,那才使人污穢,因為從裏面,從人心裏出來的是些惡念、邪淫、盜竊、兇殺、姦淫、貪吝、毒辣、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愚妄:這一切的惡事,都是從內裏出來的,並且使人污穢。」——上主的話。

反省

門徒從小就被教導,哪些食物被視為不潔,不能進食;耶穌卻教導他們:「凡從外面進入人內的,不能使人污穢;凡從人裏面出來的,那才使人污穢」,然後列舉由內心發出的十二種惡念,可見人心是一切不潔的源頭。

門徒向耶穌請教這比喻的意思,耶穌就將外面的污穢與人心的污穢作一個清楚的比較。他無意否認人遵守衛生的重要,因為對耶穌來說這是一個涉及輕重或外表和內心的原則性問題。耶穌給予法利塞人和經師很嚴厲的批評,因為他們過分注重外表的潔淨,而忽略內心的污穢,結果把輕與重的原則本末倒置。在《聖經》中,「心」一直用來指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

耶穌清楚表明,一切食物都是潔淨的。梅瑟法律把食物區分為禮儀上「潔淨的」和「不潔淨的」,使百姓能夠意識天主的聖潔,明白罪過會成為天人交往的障礙。內心的污穢一旦藉著耶穌的聖死而被徹底清除,天人之間的相通就能完全實現。耶穌警告門徒:「你們都要聽我,且要明白!」聽從天主的話,比任何事都重要。只有外表的虔誠所帶來的破壞力,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拒絕天主在他們的生命中所進行的更新和改變,不單危害人的屬靈生命,也絆倒他人,使他們拒絕接受福音,嚴重者甚至失去救恩。

實踐

我們的屬靈生命,是否徒具外表的虔誠,而廢棄虔誠的實質呢?外表的虔誠,就是拒絕聆聽和跟隨天主的說話,這樣會拒絕與天主建立活潑和緊密的關係,並把天主從我們的生命中趕出去,把天主活生生的說話降格為一條控制人的規矩。法利塞人和經師的謬誤,是將人的傳統凌駕在天主的法律之上。耶穌說過,他不是來廢除法律和先知,而是來成全。基督徒的成聖,非因遵守外在的規矩,而是因為耶穌基督按照他的肖像來改造和更新我們,使我們靠著耶穌的寶血,與實踐天主的話,與天主建立真正而緊密的關係。

是日金句

「你一噓氣,萬物創成,你使地面,更新復興。」(104:30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路 9:1-6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