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22nd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Year C)

Luke 14:1, 7-14 

On a sabbath Jesus went to dine at the home of one of the leading Pharisees, and the people there were observing him carefully.

He told a parable to those who had been invited, noticing how they were choosing the places of honor at the table. “When you are invited by someone to a wedding banquet, do not recline at table in the place of honor. A more distinguished guest than you may have been invited by him, and the host who invited both of you may approach you and say, ‘Give your place to this man,’ and then you would proceed with embarrassment to take the lowest place. Rather, when you are invited, go and take the lowest place so that when the host comes to you he may say, ‘My friend, move up to a higher position.’ Then you will enjoy the esteem of your companions at the table. For every one who exalts himself will be humbled, but the one who humbles himself will be exalted.” Then he said to the host who invited him, “When you hold a lunch or a dinner, do not invite your friends or your brothers or your relatives or your wealthy neighbors, in case they may invite you back and you have repayment. Rather, when you hold a banquet, invite the poor, the crippled, the lame, the blind; blessed indeed will you be because of their inability to repay you. For you will be repaid at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righteous.”

Reflections

When Jesus was invited to dine at the home of one of the leading Pharisees, he noticed how the guests were choosing the places of honor at the table—sitting next to the host. In Jesus' time, the closer one sat to the host, the higher their status. In the first-century Jewish society, great importance was placed on honor and shame, with humiliation and embarrassment often considered worse than death. Thus, Jesus used the example of dining to teach them about humility and salvation.

The parable does not call for us to "retreat in order to advance," but rather to understand how to see ourselves before God. True humility, exemplified by the Son of God, Jesus, involves lowering himself to serve sinners and the sick, and encouraging repentance. He personally demonstrated a model of selfless humility for those who believe in him to follow. We need to frequently return to God to understand our true value and reflect on our original state. A humble person does not claim all the credit for themselves; they often express gratitude towards others and to the Heavenly Father, and they know how to give glory to God.

Humility is not just about not being proud or putting on a facade in front of others; it is, as Jesus said, about actively welcoming, serving, caring for, and helping those who cannot repay us, those who are lesser, and those who are truly in need. Jesus' words broke down the barriers of wealth and poverty. He often associated with sinners, the sick, and the poor—people who were overlooked and despised—serving them and sharing the gospel with them. In the eyes of the Jews, these people were considered unclean, living on the margins of society, and no one wanted to approach them or regard them as friends. Therefore, Jesus’ teaching at the banquet was not merely about table etiquette; it revealed the principles of the Kingdom of God. The poor, the crippled, the lame and the blind were no longer to be ignored, despised, or forgotten, but rather invited, valued, and accepted. In the Gospel of St Luke, Jesus clearly states that his mission is to bring freedom to those on the margins of society. If Jesus practiced this, then we, as his disciples, have no reason to reject this call.

Practice

When Jesus came, he brought a set of values that are completely contrary to those of this world. Our thoughts and standards are challenged by Jesus. What kind of world do we live in? Is it a world where God reigns, or a world reliant on human strength? Do we follow in Jesus' footsteps by caring for, accepting, and loving those who live on the margins of society? Or do we, like others, ignore, despise, or even bully these unfortunate individuals? Jesus emphasizes that when we serve others with a humble heart, God will also reward us with grace. Salvation is grace; it is given to the humble and the weary. Understanding this, we will be willing to love and accept those who are struggling.

Today’s Bible verses

“Your flock settled in it; in your goodness, O God, you provided it for the needy.” (Psalm 68:11)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丙年)

14:1, 7-14 

在安息日,耶穌進入一個法利塞人首領的家吃飯;他們就留心觀察他。

耶穌注意到被邀請的人,如何爭坐首席,便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說:「幾時你被請去赴婚宴,不要坐在首席,怕有比你更尊貴的客人,也被請來,那請你而又請他的主人,要來向你說:請讓座給這位客人!那時,你就要羞愧地退到末座。

「你幾時被請,應去坐末座,等那請你的主人,走來給你說:朋友,請上坐吧!那時,你在同席的眾人面前,才有光彩。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耶穌也向請他的人說:「幾時你設午宴或晚宴,不要請你的朋友、兄弟、親戚,及富有的鄰人,怕他們也要回請你,報答你。你幾時設宴,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

「這樣,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但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賞報。」

——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應邀到法利塞人首領的家中吃飯時,留意到被請的人在筵席上爭坐首席——主人的旁邊。在耶穌的時代,坐得越近主人,身份越高。在第一世紀的猶太社會對榮辱相當重視,羞辱、難堪甚至比死更嚴重;耶穌遂以吃飯為例教導他們關於謙卑和救恩。

比喻並非要求我們「以退為進」,而是在天主面前如何看自己。真正的謙卑,應如天主子耶穌一樣,紓尊降貴,服侍罪人、病人,勸人悔改。他親自示範謙卑捨己的榜樣,使相信他的人都能夠效法他。我們需要時常回到天主面前看清楚自己的價值,思考自己本來的面貌。謙卑的人不會認定全是自己的功勞,常常表達對人、對天父的「感謝」,也懂得把光榮歸於天主。

謙卑不只是不驕傲,也不是在人面前裝模作樣,而是像耶穌所說的,主動接待、服侍、關懷、照顧、幫助那些不能為自己帶來回報,比自己卑微,和真正有缺乏的人。耶穌的話打破了貧富的壁壘,他自己就常與被人忽略、藐視的罪人、病人、窮人在一起,服侍他們,傳福音給他們。在猶太人眼中,這些人是不潔的,生活在社會邊緣,沒有人願意接近他們,或把他們當作朋友。因此,耶穌在筵席上的教導,並非餐桌上的禮節,而是揭示天國的道理。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不再被人忽略、輕視和忘記,而是受到邀請、看重和接納。耶穌在路加福音,清楚表明他來到世上的使命,是為了讓社會邊緣的人得到自由。假如耶穌這樣實踐,我們這些跟隨耶穌的門徒,更沒有任何理由推辭這種要求。

實踐

耶穌來到這個世界,他帶來跟這世界完全相反的價值觀。我們的想法及標準,都要受到耶穌的挑戰。我們到底活在哪種世界?是天主掌權的世界,抑或依靠人的世界?是跟隨耶穌的腳步,關心、接納、疼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抑或跟其他人一樣,忽略、輕視、甚至欺負這些可憐的人?耶穌強調,當我們以謙遜的心去服務他人時,天主也會以恩典回報我們。救恩是恩典,是給謙卑和不堪當的人,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會願意去愛和接納那些不堪當的人。

是日金句

「天主,你以慈愛,照顧了貧苦的人,使你的羊群有家可歸。」(詠68:11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廿一週星期六(單數年)

25:14-30 

那時,耶穌對門徒講了這個比喻:「天國有如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自己的僕人叫來,把財產託付給他們;按照他們的才能,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兩個,一個給了一個;然後動身走了。那領了五個『塔冷通』的,立刻去用來營業,另外賺了五個。同樣,那領了兩個的,也賺了另外兩個。但是那領了一個的,卻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藏了。過了多時,僕人的主人回來了,便與他們算賬。那領了五個『塔冷通』的上前來,呈上另外五個『塔冷通』說:主啊!你曾交給我五個『塔冷通』,看,我賺了另外五個『塔冷通』。主人對他說: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吧!那領了兩個『塔冷通』的也前來說:主啊!你曾交給我兩個『塔冷通』,看,我賺了另外兩個『塔冷通』。主人對他說: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小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吧!隨後,那領了一個『塔冷通』的也前來說:主啊!我原知道你是個刻薄的人,在你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你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因為我害怕,所以我去把你的『塔冷通』藏在地下;看,你的仍還給你。主人回答說:可惡懶惰的僕人!你既知道:我在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那麼你就該把我的銀子,交給錢莊裏的人,待我回來時,把我的連本帶利取回。所以,你們把這個『塔冷通』從他手中奪過來,給那有了十個『塔冷通』的,因為凡是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富裕;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奪去。至於這無用的僕人,你們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裏必有哀號和切齒。」——上主的話。

反省

比喻中,三位僕人按照才幹,分別獲得不同數目的塔冷通。前兩位僕人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用塔冷通來營業,結果分別賺得五個和兩個塔冷通;第三個僕人什麼也不做,把主人交託給他的埋在地下。主人回來後,跟他們逐一算帳。

主人對前兩個僕人十分嘉許,表明主人欣賞的是僕人的良善和忠誠。天主已賜予我們才能與機會,只要全力以赴,必有賞報。相反,第三個僕人不但埋沒主人給他的塔冷通,更試圖以主人的苛刻、殘忍為自己開脫,被主人譴責為「可惡懶惰的僕人」。

顯而易見,耶穌基督就是那主人,出門遠行是指他第二次來臨前的時期。比喻反映人面對耶穌基督再來的兩種態度:前者運用自己的時間和才幹,忠信地服侍,等候主人回來,獲得忠僕的賞報;後者偷懶,遊手好閒,將承受懲罰。才幹多與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有句話說:「生命是天主賜給我們的禮物,如何使用卻是我們獻給天主的禮物。」當我們願意使用天主給予的塔冷通,會發現在侍奉的過程中得到更大的能力,鍛鍊出更多的恩賜;相反,找藉口逃避的,原有的塔冷通也會被收回。

實踐

耶穌藉比喻告訴我們,不在於收穫了多少塔冷通,而在於付出了多少。天主是在考驗、塑造我們成為一個合乎他心意的天國子民。在末日時,我們都要接受天主的審判,都要「向天主交帳」。明白這一點,我們必會保持醒寤。何況,我們的恩賜與才幹都來自天主,不管是財物或屬靈的恩賜,我們愈善用,就愈能擔負起更艱難更重大的任務。讓我們以喜樂的心侍奉祂,成為天主眼中「善良忠信的僕人」。

是日金句

「你們要以過安定的生活,專務己業,親手勞作為光榮,就如我們所吩咐過你們的。」(得前4:11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聖若翰洗者殉道(紀念)

6:17-29 

那時候,黑落德為了他兄弟斐理伯的妻子黑落狄雅的原故,因為他娶了她為妻,曾遣人逮捕了若翰,把他押在監裏;因為若翰曾對黑落德說:「你不可佔有你兄弟的妻子。」黑落狄雅便懷恨在心,希望殺害他,只是不能,因為黑落德敬畏若翰,知道他是一個正義聖潔的人,曾保全了他;幾時聽他講道,就甚覺困惑,但仍樂意聽他。

好機會的日子到了:當黑落德在自己的生日上,為自己的重要官員、軍官和加里肋亞的顯要,設了筵席的時候,那個黑落狄雅的女兒便進來跳舞,獲得了黑落德和同席者的歡心。王便對女孩子說:「你要什麼,向我求吧!我必賜給你!」又對她發誓說:「無論你求我什麼,就是我王國的一半,我也必定給你!」她便出去問她的母親說:「我該求什麼?」她母親答說:「洗者若翰的頭。」她便立刻進去,到王面前要求說:「我要你立刻把洗者若翰的頭,放在盤子裏給我!」王遂十分憂鬱;但為了誓言和同席的人,不願對她食言,王遂即差遣衛兵,吩咐把若翰的頭送來。衛兵便去,在監裏斬了若翰的頭,把他的頭放在盤子裏送來,交給了那女孩子,那女孩子便交給了自己的母親。若翰的門徒聽說了,就來領去了他的屍身,把他安葬在墳墓裏。——上主的話。

反省

先知是天主的代言人,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忠實地傳遞天主的信息。然而,先知往往不受當權者歡迎,因為天主的信息總是令聽者難受。無論耶穌或若翰洗者,人們都拒絕接受他們的宣講,因為他們的信息刺痛人心。傳揚福音不僅會遭受拒絕和厭棄,還會遭受逼害,甚至以身殉道,這是兩千多年來,直至今天,教會仍然面對的挑戰。

「是就說是,非就說非」,雖然若翰洗者知道這樣會令自己身陷囹圄,但他沒有退縮,反而公開譴責黑落德王的錯誤,被拘押在監裡。黑落德的內心對若翰洗者充滿著掙扎和矛盾,一方面知道他是一個義人,樂意聽他講道;另一方面,亦缺乏一種道德的毅力和勇氣去改過,這弱點最終使黑落狄雅有機可乘,實現她殺害若翰的惡念。

若翰是天主忠誠的見證人,他的殉道,暴露了人身處罪惡中,心硬、邪惡,不願面對真實的自己。但他不是第一個因為宣揚天主的話而被殺害的先知,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因為還有很多人會跟隨若翰的腳步。正如天主召叫耶肋米亞先知時給他保證:「我今天使你成為堅城、銅牆、鐵壁,以對抗猶大君王和首領,司祭和當地的人民。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戰勝你,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協助你。」

實踐

今日的社會實在需要更多具備若翰洗者精神的人,我們是否有若翰同樣的勇氣指出他們的不是?是否有足夠的愛,以至於願意呼籲他們悔改?當我們說出誠實話的時候,即使是出於愛,有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可能是對我們干涉他們而感到憤怒,又或者在他們心中產生真正的悔改和信心,我們願意為了實現後者而冒前者的風險嗎?每個基督徒都需要有這種心懷,但願有更多人能夠勇敢回應耶穌的邀請,持守真理,秉公行義。盼望天主賜給我們智慧,讓我們知道如何用愛心說誠實話。

是日金句

「求你作我避難的石壁,獲救的堡壘;因為你是我的磐石,我的堡壘。」(詠71:3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聖奧思定主教 (聖師)(紀念)

24:42-51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在那一天你們的主人要來。這一點你們要明白:如果家主知道盜賊幾更天要來,他必要醒寤,不讓自己的房屋被挖穿。為此:你們應該準備,因為在你們料想不到的時辰,人子就來了。

「究竟誰是那忠信聰明的僕人,主人派他管理自己的家僕,按時配給他們食糧呢?主人來時,看見他如此行事,那僕人才是有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必要委派他管理自己的一切財產。如果那惡僕心裏說:我主人必要遲延,於是開始拷打自己的同伴,甚或同醉漢一起吃喝。正在他不期待的日子,和想不到的時刻,那僕人的主人要來到:剷除他,使他與假善人遭受同樣的命運;在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上主的話。

反省

如果知道自己的家將會被爆竊,必會作好準備。人子來臨的日子也是這樣,因為不知道是「哪一天」,信徒更應該醒寤、預備。

耶穌的比喻常用鮮明對比的手法,以忠信聰明的善僕,對比懶惰的惡僕。惡僕不作好準備,心想「主人必要延遲」,就欺負同伴,吃喝宴樂,將主人的吩咐拋諸腦後。他用心盤算主人回來的時間,聰明反被聰明誤。善僕則依照主人的吩咐按時分配糧食,隨時準備主人回來,是主人眼中忠信可靠的僕人。至於那惡僕將自食其果,受到極重的懲罰。這是提醒我們,不醒寤的話,後果將會很嚴重。

不同的工作態度幫助我們對「做好準備」有更好的理解:有所準備的人,必按時工作,通過服侍人來準備迎接人子的來臨;相反,「沒有準備」是指那些以權謀私剝削他人的人。耶穌說他會再度回來,這對我們的心態有怎樣的影響?有怎樣的心態,就會有怎樣的生活態度,現在所作的抉擇將決定我們永遠的命運。

實踐

沒有人知道主何時要來,耶穌講及他的再來,目的並非要刺激人去預測和計算那日期,而是警告我們應早作準備。做好準備,勝過對時間日期的探索。只要準備好了,任何時候都是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刻。唯有準備好了,耶穌基督的再來才有意義。所以,耶穌以忠信可靠的善僕和懶惰的惡僕的比喻來提醒門徒,務要做一個醒寤、時刻清醒的人。我們如果遵守他的話,做忠誠可靠的家僕,當耶穌來臨時,看見我們如此醒寤,必稱我們為有福。

是日金句

「願主使你們彼此間的愛情,和對眾人的愛情增長滿溢」(得前3:12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聖莫尼加(紀念)

23:27-32 

那時候,耶穌對民眾和眾門徒講論說:「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好像用石灰刷白的墳墓:外面看來華麗,裏面卻滿是死者的骨骸和各樣的污穢。同樣,你們外面叫人看來倒像義人,你們裏面卻滿是虛偽和不法。

「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修建先知的墳,裝飾義人的墓,且說:假使我們生在我們祖先的時日,我們決不會與他們合謀殺害先知;這樣你們自己作證,你們是那些殘殺先知者的子孫了。那麼,你們就來完成你們祖先的勾當吧!」——上主的話。

反省

猶太人習慣在逾越節前夕,為耶路撒冷城內的墳墓抹上石灰,以免朝聖者誤踏而受玷污。因為按照梅瑟法律,任何人接觸墳墓,會不潔七天。耶穌藉此諷刺經師和法利塞人就像經過粉飾的墳墓——外表華麗,內裡卻沒有生命,他們的內心就像墳墓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

他們注重「外表」的潔淨,卻不注重「裡面」的清潔。杯盤內的污穢尚可洗淨,墳墓裡的屍骨則無法改變,暗示經師與法利塞人的虛偽,表裡不一,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任何人只要跟他們接觸,就會被他們的虛偽「污染」。所以,耶穌用「粉飾的墳墓」,來形容他們的假冒為善。我們的信仰是否也太注重外在的量,卻缺乏內在的質素?千萬不要把生命建造在虛幻的外表上,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開始。

耶穌又指出,經師和法利塞人為他們的祖先所殺害的先知和義人修建墳墓,似乎要跟過去的惡行劃清界線,但這樣無異於承認自己就是這些殺人犯的後裔。儘管他們教導並遵循天主的法律,其實他們跟祖先並無分別,因為他們也策劃要殺害耶穌,難怪耶穌諷刺他們:「你們就來完成你們祖先的勾當吧」。

實踐

耶穌譴責經師和法利塞人只注重外表的聖潔,內心卻充滿敗壞和貪婪。假如我們的信仰只是做給別人看,那就像那些洗淨的杯盤,或用石灰粉飾的墳墓,表面華麗,內裡卻充滿著不潔,虛有其表而已。耶穌的批評非常嚴厲,我們千萬不要冷眼旁觀,以為都是別人的事,該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是否陷入跟經師與法利塞人同樣的罪惡中:「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是日金句

「你們自己和天主都可作證:我們對你們信友曾是怎樣的聖善、正義和無可指摘。」(得前2:10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廿一週星期二(單數年)

23:23-26 

那時候,耶穌對民眾和眾門徒講論說:「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捐獻十分之一的薄荷、茴香和蒔蘿,卻忽視了法律上最重要的公義、仁慈與信義;這些固然該作,那些也不可放過。瞎眼的嚮導!你們濾出蚊蚋,卻吞下了駱駝。

「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洗擦杯盤的外面,裏面卻滿是劫掠與貪慾。瞎眼的法利塞人!你先應清潔杯的裏面,好叫它外面也成為清潔的。」——上主的話。

反省

經師和法利塞人對祭獻的細節,算得清清楚楚。耶穌並非說他們做錯了,而是說他們本末倒置,忽略了法律中的最重要的事,即:公義、仁慈與信義。今日,我們會否專注於無關緊要的芝麻小事上,而忽略天主所悅納的最重要的事呢?

耶穌用一個幽默的例子來說明他們的愚蠢:「你們濾出蚊蚋,卻吞下了駱駝」。法利塞人為了潔淨,喝酒時會用布過濾,把細小的蚊蟲過濾。駱駝是巴勒斯坦地區陸地上最巨型,被視為不潔淨的動物,他們反倒吞下去。耶穌用誇張的手法,諷刺他們既然能夠把酒中的蚊蚋濾出,為何卻看不見身型龐大的駱駝呢?奉獻固然重要,但跟公義、仁愛與信義相比,如同蚊蚋與駱駝的對比,說明法利塞人過分注重細節,卻忽略了法律最重要的意義。

「你先應清潔杯的裏面,好叫它外面也成為清潔的。」杯的外面清潔固然重要,但裡面豈不更重要嗎?外面髒一點或許還能接受,但如果裡面是髒的,就沒有人敢用了。同理,如果內心充滿惡念,外表再虔誠,只會讓人感到虛偽、噁心。耶穌是諷刺經師和法利塞人注重外表,卻不注重內心的聖潔,心中充滿各種嫉妒、猜疑、惡念。

實踐

耶穌對經師和法利塞人的批評很嚴厲,說他們「表裡不一」。「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用來形容法利塞人最合適不過。希望我們不要像法利塞人一樣,只在外面有基督徒的表現,內心卻不認識天主。願鑒察人心的天主,賞賜我們一顆清潔正直的心,成為一個言行合一的人。

是日金句

「我們宣講,並不是為取悅於人,而是為取悅那考驗我們心靈的天主。」(得前2:4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廿一週星期一(單數年)

23:13-22 

那時候,耶穌對民眾和他的門徒講論說:「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給人封閉了天國!你們不進去,也不讓願意進去的人進去。【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你們吞沒了寡婦的家產,而以長久的祈禱作掩飾,為此你們必要遭受更重的處罰。】

「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走遍了海洋和陸地,為使一個人成為皈依者;幾時他成了,你們反而使他成為一個比你們加倍壞的『地獄之子』。

「禍哉,你們瞎眼的嚮導!你們說:誰若指著聖所起誓,不算什麼;但是誰若指著聖所的金子起誓,就該還願。又昏又瞎的人啊!究竟什麼更貴重:是金子或是那使金子成聖的聖所?還有:誰若指著全燔祭壇起誓,不算什麼;但是誰若指著那上面的供物起誓,就該還願。瞎眼的人啊!究竟什麼更貴重:是供物或是那使供物成聖的全燔祭壇?所以,那指著全燔祭壇起誓的,是指著它和那上面的一切起誓;那指著聖所起誓的,是指著它和那住在它內的而起誓;那指著天起誓的,是指著天主的寶座和坐在上面的那位起誓。」——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嚴厲地指出經師和法利塞人的謬誤,目的是希望他們悔改,不要再繼續那種虛假的信仰。他們製造障礙,阻止人領受救恩,故意忽視天主旨意的核心:公義、仁愛與信義。

經師和法利塞人表面遵守法律,心卻遠離天主。他們誤導人糾結於不能完成的法律和誡命,失去進入天國的機會;又用詭詐的手段,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冗長的祈禱。耶穌公開揭露他們這種詭詐和虛偽,稱他們的祈禱是「無用的」,甚至宣告「更重的處罰」將到臨到這些偽善者身上。他們又將人訂立的傳統,強加在別人身上,不但沒有將人帶向天主,使人得到自由,反之更加重別人的負擔。這種把錯誤的信仰帶給人,不但無法使人更愛天主,卻是引領人走向地獄。

「禍哉,你們瞎眼的嚮導!」耶穌指責經師和法利塞人為自己謀取利益,注重教條,本末倒置,不僅阻擋人認識天主,還把人領往錯誤的方向,根本是「瞎子領瞎子」。法利塞人一方面教導人看重金子過於聖殿;看重供物過於祭壇,導致人的內心越來越貪愛物質,失去真正的虔敬。又把誓言分成絕對該遵守和無關緊要的誓言,教導人逃避還願。其實,耶穌並非反對人「起誓」,而是痛限當時的宗教領袖,為了「鑽漏洞」,故意發展出很多起誓的技巧來逃避責任。

實踐

耶穌本著愛心發怒,有嚴厲指責,也有沉痛、悲哀的義憤,藉著譴責經師和法利塞人的謬誤,教導我們不要注重「表面」,更要著重屬靈的事物。信仰的核心,不是外面看得見的東西,而是那位「看不見的天主」。如果失去敬畏與愛天主的心,那麼一切宗教外表與儀式,都變成毫無意義的形式罷了。今天,耶穌邀請我們撫心自問,有沒有以言以行,領人進入天國?抑或樹立惡表,領人直奔地獄?

是日金句

「天主所愛的弟兄們,我們知道你們是蒙召選的,因為我們把福音傳到你們那裏,不僅在乎言語,而且也在乎德能和聖神,以及堅固的信心」(得前1:4-5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廿一主日(丙年)

13:22-30 

那時候,耶穌經過各城各鄉,前往耶路撒冷,隨處施教。

有一個人對耶穌說:「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

耶穌對群眾說:「你們竭力由窄門進入吧!我告訴你們:因為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不能進去。及至家主起來,把門關上,你們在外面站著,開始敲門,說:主,請給我們開門吧!他要回答你們說: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裡的。那時,你們會說:我們曾在你面前,吃過喝過;你也曾在我們的街市,施教過。

「他要說:我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裡的;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都離開我吧!

「幾時你們望見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及眾先知,在天主的國裡,你們卻被摒棄在外面,你們只有哀號和切齒。將有從東從西,從北從南而來的人,參加天主國裡的筵席。

「看!有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也有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

——上主的話。

反省

在耶穌傳福音的路上,有人對得救的人多與少特別在意。如果少的話,人心就會恐懼和不安;多的話,可能覺得毋須擔心,隨之而來就是懶惰和冷漠。耶穌沒有正面回答,反而提醒群眾:「你們竭力由窄門進入吧!因為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不能進去。」

「竭力」,還有另一層意思是痛苦,換言之,努力或奮鬥都必須付出代價,包括心靈上、精神上的代價。好比運動員必須經歷艱苦的鍛練,加上鬥志、毅力和堅持,才能取得佳績。耶穌提醒我們,走向真理與救恩的道路並不容易,需要我們付出努力與犧牲。盼望當我們選擇進入窄門的這條路,能夠堅持走到最後。同時謹記,「竭力」並非單靠人的能力,不要以為天天參加彌撒、在堂區服務、參加活動、做義工等等,就代表足以進入窄門,而是天主把門打開了,我們才能進去。讓我們捫心自問:「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是否真誠以愛為出發點?」重點不在於為天主做了什麼,而是我們有沒有愛、有沒有活出基督的精神。否則,當我們敲門時,耶穌說:「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裡的;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都離開我吧!」這番強烈的語氣,提醒我們天父雖然慈愛,但別忘記他也是公義的,只有「醒寤」並「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主的國。

耶穌又說:「將有從東從西,從北從南而來的人,參加天主國裡的筵席。」猶太人認為自己既是亞巴郎的子孫,又是天主的選民,進天國是鐵一般的定律。耶穌的話顯示天主並非以人種來決定,而是以是否「聽從他、跟隨他,依照他的話行事」,來決定誰能夠進入天主的國度。雖然救恩是由猶太人開始,但外邦人將要列席於天國筵席上的首位。可見,進天主的國跟得救是息息相關的,耶穌勉勵聽眾要竭力進窄門,我們跟耶穌有建立個人而親密的關係嗎?

實踐

香港教區配合禧年的主題:「希望的朝聖者」,邀請我們走入社區,與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同行,成為希望的標記,延續教區與社會攜手同行的精神,傳遞希望的使命。因此,教會不應該是封閉、內聚的教友俱樂部,而是時時敞開大門,竭盡所能邀請所有人來參與天國的盛宴,分享天主豐盛生命的團體。我們可有寬闊的胸襟,邀請人同來享受永生之福份、主內大家庭及天父之愛的熱情呢?

是日金句

「列國萬民,請讚美上主;一切民族,請歌頌上主!」(詠117:1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二十週星期六(單數年)

23:1-12 

那時,耶穌對民眾和他的門徒講論說:「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為此,他們把經匣放寬,衣繸加長;他們又喜愛筵席上的首位,會堂中的上座;喜歡人在街市上向他們致敬,稱他們為「辣彼」。至於你們,卻不要被稱為「辣彼」,因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也不要在地上稱人為你們的父,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你們也不要被稱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你們中那最大的,該作你們的僕役。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上主的話。

反省

梅瑟法律有許多法令和誡命,都是教導人怎樣生活,並要求愛近人如同愛自己一樣。如果經師與法利塞人言教身教能夠一致,當然是最好的;但他們並非這樣,他們坐在梅瑟的講座上,教導梅瑟法律,但他們的行為卻跟他們的教導相反,又將難以承受的重擔壓在群眾身上。

耶穌列舉了幾個例子,提醒群眾要提防經師和法利塞人:(1)天主吩咐以色列人將他的話戴在手上作記號,戴在額上作紀念,目的是以法律作為他們行事為人的準則,目的是提醒他們是天主的選民,對天主的誡命,懷念不忘,依照遵行。但法利塞人卻「把經匣放寬,衣繸加長」,引起別人的注意,博取讚賞;(2)他們愛在筵席或會堂上,坐在尊貴的位置;又喜歡在公眾面前被人奉承。以上種種,盡顯他們的虛榮心。

經師與法利塞人貪戀「高位」和「權力」,正是享受被奉承、受服侍的表現。然而,耶穌教導門徒,表示在他們中沒有一人可以稱為「辣彼」,因為在他們中間,只有一位是師傅,只有一位是他們的主、父親和導師──就是基督。耶穌提出一個新世界的特徵:就是最大的要成為眾僕之僕。他又教導群眾,天國所要求的品格是:凡甘願謙卑、服侍眾人的,必被高舉;相反,凡抬高自己的,必被貶抑。耶穌的教導,無非是要群眾和門徒學習謙卑,以經師和法利塞人的表現為戒,並且要求他們警醒、扺禦這致命的陷阱,因為他知道驕傲與權勢的魔鬼蒙蔽了當時的宗教領袖,也將加害他的教會。

實踐

有時候,我們跟法利塞人一樣,熟悉聖經,生命卻沒有被福音改變;跟隨耶穌,卻沒有按照他的標準生活。法利塞人和經師都是我們應該引以為戒的,我們必須使自己的生活,跟所信仰的、宣講的保持一致。真正崇高偉大的人都是甘願謙卑,服侍眾人。耶穌的偉大,在於他以奴僕的身分降生為人,我們又尋求甚麼形式的偉大呢?

是日金句

「不拘你是誰,只要你敬畏上主,在他的道路上行走,就算有福!」(詠128:1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聖母元后(紀念)

1:26-38 

那時候,天使加俾額爾奉天主差遣,往加里肋亞的城去,到一位童貞女那裏,她已與達味家族中的一個名叫若瑟的男子訂了婚,童貞女的名字叫瑪利亞。天使進去向她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她卻因這話驚惶不安,便思慮這樣的請安有什麼意思。天使對她說:「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看,你將懷孕生子,並要給他起名叫耶穌。他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達味的御座賜給他。他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他的王權沒有終結。」瑪利亞便向天使說:「這事怎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天使答覆她說:「聖神要臨於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蔭你,因此,那要誕生的聖者,將稱為天主的兒子。且看,你的親戚依撒伯爾,她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她原是素稱不生育的,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天使便離開她去了。——上主的話。

反省

天使向瑪利亞預報救主降生,邀請她作救世主的母親,這救世主就是猶太人日夜期待的默西亞。「這事怎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瑪利亞的詢問,顯示她願意敞開心靈,尋求天主的旨意。天使藉依撒伯爾年老荒胎而受孕六個月的事,讓瑪利亞明白「為天主沒有不能的事」。天使使瑪利亞的眼光,從有限的人身上轉到無限的天主。按照人的方,童貞女生子,當然不可能;但靠天主的大能,通過聖神的能力,不可能的使命就成為可能。因此,當我們面對許多不可能的事時,當轉眼仰望耶穌,就如天主通過依撒伯爾的懷孕來加強瑪利亞的信德。

瑪利亞深信天主必定為她開路,以謙遜和服從說:「看! 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因為瑪利亞對天主有清楚的認識,知道天主愛她,天主也愛她的民族,而且她也了解自己的身份。雖然不明白如何做,也明白接受這使命的後果,但她仍甘心樂意地服從,只因天主的愛。

聖母瑪利亞獲得光榮,以及被尊崇為天地的元后,這尊稱指明了她崇高的地位,她在救恩史中與基督的密切關係,以及她對人類所完成的事工。她一生作為天主的婢女,完全獻身於跟聖子耶穌合作並執行救贖世人的工作,雖然蒙召升天,仍為世人執行愛心與服務的工作。她參與天主救世的計劃,分擔聖子的救贖工程,共同表達對人類的關愛,最後也分享聖子基督光榮勝利的成果。我們透過欣賞、孝愛、尊敬和效法,並透過敬禮聖母來接近耶穌,歌頌天主。

實踐

今天,當天主邀請我們跟隨他時,我們又如何回應?聖母的謙卑、服從,讓她能完成天主所交托她的使命,承擔成為天主之母的責任。同樣,當天主召叫我們實行似乎超過我們能力的事的時候,我們只須答覆:「我願意」,他必定賜予我們足夠的恩寵和力量,因為天主的話是有能力的,只要有信德,他一定使他的話成就,決不落空。

是日金句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光輝已射在那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們身上。」(依9:1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教宗聖比約十世(紀念)

22:1-14 

那時,耶穌用比喻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他打發僕人去召被請的人來赴婚宴,他們卻不願意來。他又派其他的僕人去,說:你們對被請的人說:看,我已經預備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殺了,一切都齊備了,你們來赴婚宴吧!他們卻不理:有的往自己的田裡去了,有的作自己的生意去了,其餘的竟拿住他的僕人,凌辱後殺死了。國王於是動了怒,派自己的軍隊消滅了那些殺人的兇手,焚毀他們的城市。然後對僕人說:婚宴已經齊備了,但是被請的人都不配。如今你們到各路口去,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到的,無論壞人好人,都召集了來,婚宴上就滿了坐席的人。

「國王進來巡視坐席的客人,看見在那裡有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便對他說:朋友,你怎麼到這裡來,不穿婚宴禮服?那人默然無語。國王遂對僕役說:你們捆起他的腳和手來,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因為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上主的話。

反省

婚宴,為猶太人是最熟悉的,因為在他們的傳統,沒有比婚宴更重要的活動。這比喻的對象是猶太人,比喻中的貴賓就是指他們,本應是座上客,竟因「忙碌」而不願赴宴。國王派僕人去邀請他們,他們竟對僕人拳打腳踢,還殺了他們。暗示舊約時代,天主派遣先知邀請以色列選民進入天主的國,他們不僅不願意,還殺害了先知,現在更步署要殺害耶穌的陰謀。

比喻又提到有一個參加者沒有穿婚宴禮服,婚宴是猶太人最重要的慶典,盛裝出席是對主人的敬重。任何人,即使是臨時被邀請的,都應盛裝出席。按當時的風俗,主人會為客人預備禮服,穿上禮服是基本禮貌;相反,不穿禮服會被視為是對主人家的侮辱、藐視。所以,比喻中的這個人最後被逐出宴會。

耶穌藉此警告司祭長和民間長老:只有願意接受的人才配得到天主的恩寵。宴席已經備好,天主的選民也獲邀參加,享受為他們預備好的救恩。可惜,他們藉口推辭,藐視耶穌的邀請,以致救恩臨到其他不配的人(外邦人)。瑪竇以「婚宴禮服」象徵服從、敬畏天主的心,那些不配的人一旦成為天國的子民,就應以謙卑順從的心侍奉天主,否則跟那些藐視救恩的猶太人沒有分別,他們的結局將是:被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裡哀號和切齒。

實踐

耶穌除了告訴猶太人,他們拒絕了天主的邀請,拒絕了恩寵;同時也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原來不是選民,但不表示可隨意看待天主的選召。「因為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我們會如何回應呢?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而欣然接受,抑或拼命找理由拒絕?抑或好像那個出席婚宴,卻沒有穿上禮服的人?天主邀請我們每個人參加婚宴,讓我們接受邀請,在恩寵中努力結出果實。

是日金句

「在盛大的集會中,我宣揚了你的正義,看,我並沒有閉口不言,上主,你全知悉。」(詠40:10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聖伯爾納鐸院長 (聖師)(紀念)

20:1-16 

那時,耶穌給門徒講了這個比喻:「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他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裏去了。約在第三時辰,他又出去,看見另有些人在街市上閒立著,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就去了。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作了。約在第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裏,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站在這裏整天閒著?他們對他說: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他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到了晚上,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工人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至最先的。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領了一個「德納」。那些最先僱的前來,心想自己必會多領;但他們也只領了一個「德納」。他們一領了,就抱怨家主,說:這些最後僱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他答覆其中的一個說:朋友!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拿你的走吧!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上主的話。

反省

葡萄園的比喻,並非討論工資是否合理,而是說明天主對人的恩寵,是人無法想像的。巴勒斯坦大約在9月中至9月底(雨季來臨前)收割葡萄,因為被雨水淋過的葡萄,都會腐爛。為了趕快完成收割,葡萄園的主人會盡力增加人手。因此,比喻中葡萄園的主人在第一、第三、第六、第九和第十一時辰都在招募工人。

工作完畢,所有工人,無論受僱時間長短,都得到一個「德納」,這是雙方在一開始就議定的。全體工人的工資都一樣,引來最早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人抗議。其實,他們並沒有吃虧,因為他們被僱用,是出於園主的恩典和慷慨。至於最後一批才進入葡萄園工作的,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他們仍然歡歡喜喜地工作,由於懂得感恩,反倒得到最好的。比喻的意思呼之欲出,猶太人就是首批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人,他們當中許多人也回應了這個呼召。最後,福音也臨到了外邦人,他們也欣然接受了,享有與猶太人一樣的福分。對大多數猶太人而言,他們無法接受外邦人跟他們分享一樣的福分。

人總會覺得天主的安排不公平,其實天主愛揀選誰,給予多少恩典,全在乎天主。耶穌透過這比喻告訴我們,如果在恩寵中不成長,就要落後於人。數算恩典的人懂得感恩,珍惜天主賞賜的;斤斤計較的人只懂抱怨,花時間分析自己付出的時間與心力,計較獲得的報酬是否相符。願我們都能以感恩的心侍奉天主,不要為了天主「恩待」某些人而眼紅,而要為天主恩待人而感恩。

實踐

論公平,我們這些罪人實在死有餘辜。然而,最不公義、最不公平的,是無罪的耶穌,他竟為了我們這群該死的罪人降生成人,又為救贖我們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天主這樣愛我們,我們卻斤斤計較,不斷計算自己做了多少「好事」,配得多少祝福。比較往往造成很大的傷害,使人無法享受生命的喜悅。事實上,只有知道自己貧乏,對天主的慷慨多有虧欠的人,才能夠深深感激天主奇妙的恩典。讓我們為所擁有的而感謝天主,將我們的目光注視在天主給予我們的慈愛恩典。

是日金句

「你滿全了他心中的渴想,沒有拒絕他口中的盼望。」(詠21:3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二十週星期二(單數年)

19:23-30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富人難進天國。我再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孔,比富人進天國還容易。」門徒聽了,就非常驚異說:「這樣,誰還能得救呢?」耶穌注視他們說:「為人這是不可能的;但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

那時,伯多祿開口對他說:「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跟隨了你;那麼,將來我們可得到什麼呢?」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些跟隨我的人,在重生的世代,人子坐在自己光榮的寶座上時,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並且,凡為我的名,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父親、或母親、或妻子、或兒女、或田地的,必要領取百倍的賞報,並承受永生。有許多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上主的話。

反省

什麼是我們內心最深的渴望?如果天主是我們最深的渴望,我們一定捨棄一切跟隨他。但為這個富少年,他對財富的愛超過對天主的愛。雖然有意尋求永生,卻不捨得自己的產業。耶穌不禁感傷起來:「富人難進天國。我再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孔,比富人進天國還容易。」

門徒驚訝地問:「這樣,誰還能得救呢?」原來猶太人相信財富是天主的祝福。其實,耶穌從非否定財富,我們仍然可以成為富有的人,但不要忘記一切都是天主的恩賜。然而,財富的危險,是它會阻止人期待一個更美好的將來,誘惑人追求更多更多的財富,淪為金錢的奴隸。耶穌邀請富少年不再為自己而活,不再為財富而活,而是要為天主而活。可惜,富少年眼裡只有財富,使他看不到有耶穌的人生可以使他的生命更多姿多彩。

伯多祿自覺跟其他門徒已捨棄一切跟隨耶穌:「那麼,將來我們可得到什麼呢?」其實他們捨棄的「所有」只是一丁點東西,為我們也有同樣的誘惑:就是高估自己為天主所做的犧牲,忍受的痛苦,付出的時間等等。耶穌一方面許諾他們將要領取百倍的賞報,和承受永生,同時也提醒那些願意犧牲一切的人,切勿抱著討價還價的心態,免得因驕傲自滿,反而停滯而居後。這番話正好提醒我們,真正的基督徒不應為了所服侍的尋求物質的回報,堅持跟隨天主到底才是最重要的。

實踐

什麼正阻礙我們跟天主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不要讓世間的繁雜事務阻礙我們跟隨天主,真正和最大的賞賜,是天主與我們同在,再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與此相比。唯有耶穌基督和他的十字架才能給予我們真正的「安全感」。只要我們依靠天主,相信他的恩典夠用,天主就能使我們從憂慮中得到釋放,叫我們經歷他豐富的預備。

是日金句

「我要聽天主上主說的話:他向自己的聖者和子民,以及向他回心轉意的人,所說的話確是和平綸音。」(詠85:9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二十週星期一(單數年)

19:16-22 

有一個人來到耶穌跟前說:「師傅!我該行什麼『善』,為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問我關於『善』?善的只有一個。如果你願意進入生命,就該遵守誡命。」他對耶穌說:「什麼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應孝敬父母,應愛你的近人,如愛你自己。」那少年人對耶穌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耶穌對他說:「你若願意是成全的,去,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少年人一聽這話,就憂悶的走了,因為他擁有許多產業。——上主的話。

反省

富少年請教耶穌:「我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到永生?」耶穌告訴少年人要遵守誡命,誡命如同一面鏡,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

「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為猶太人來說,能夠全守「十誡」,已近乎完美。或許連富少年也認為自己已經完美遵守了所有誡命,有資格得到永生。耶穌挑戰他:「你若願意是成全的,去,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結果,少年人憂愁地離開,因為他擁有許多產業。耶穌的邀請顯示這少年人內在的矛盾,他無法在永生和財富之間作出更好的抉擇,財富竟成為他進入天國的障礙。

耶穌並沒有叫我們放棄財富,也並非所有人都像這個少年一樣,因自己的財富而背負重擔。耶穌挑戰他,因為他強烈地依戀自己的產業。同樣,我們亦常迷失於世間的財富、名譽、地位、工作,寧要天主的祝福,卻不要施恩的天主。也許,這些看得見的「產業」,比看不見的天主更容易讓人掌握。如果我們搞不清楚,天主才是我們生命中真正的主人,最終我們只會在自己的愚昧中鬱鬱而終。

實踐

今日,有什麼東西是我們尋求天主,得到永生的障礙呢?對富翁來說,是財富;對重視外表的人而言,是美貌;對於聰明的人,則是他們的才智。這些本身都是美好的,都是天主的恩賜,但假如這些美好的恩賜,超越天主在我們心中的位置,那就需要作出割捨了。當人只知依靠財富、美貌或聰明才智時,反而使人無法專心信賴天主、跟隨天主。耶穌說過:「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只有全心尋求天主,我們生命才能與他緊密結合,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和滿足。

是日金句

「上主曾多次拯救他們,但他們仍是抗不從命。」(詠106:43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丙年)

38:4-6, 8-10 

那時候,眾首長對君王說:「請將這人處死!因為他說了這樣的話,使遺留在城裡的戰士和全體人民,灰心喪志。實在,這人謀求的,不是人民的福利,而是人民的災禍。」

漆德克雅王答說:「看,他已經在你們手中;君王不能反對你們。」他們便將耶肋米亞用繩吊下去,丟在蓄水池裡;這蓄水池,是王子瑪耳基雅在監獄庭院裡所建造的。池裡沒有水,只有污泥;耶肋米亞就陷在污泥裡。

厄貝得默肋客,從王宮出來,稟告君王,說:「我主君王!這些人對先知耶肋米亞所做的事,實在毒辣。他們竟將他丟在蓄水池裡;在那裡,他必要餓死,因為城中沒有糧食了!」

王便下令,對雇士人厄貝得默肋客說:「你立即帶三個人去,將耶肋米亞先知,趁他還沒有死,從蓄水池裡拉出來!」

——上主的話。

反省

耶肋米亞先知因傳達天主的信息而受到迫害。他奉天主的命令,勸說耶路撒冷的百姓,歸降巴比倫,可保全性命和家園;否則,耶路撒冷將被火焚毀,人民將遭受苦難。先知忠實傳達天主的信息,被認為是動搖軍心,打擊士氣,百姓的領袖將他視為叛徒,要求君王將他處死。君王同意後,他們就把先知丟到一個沒有水,只有污泥的蓄水池。生命雖然受到威脅,耶肋米亞不但沒有放棄或者妥協,反而堅信天主會拯救他。天主果然沒有離棄他,厄貝得默肋客面對不義,無法保持沉默,將先知的處境,以及面臨的殘酷對待,全告訴君王。得到君王的同意後,帶領三個人將耶肋米亞由蓄水池救出來,他的見義勇為顯示了他的仁愛和信心,成為天主恩典的管道。

先知的遭遇告訴我們,信仰常常面對挑戰和誤解。作為天主的代言人,耶肋米亞的品格和能力,值得我們借鏡。他向巴比倫宣講投降的信息,無疑令人難以接受。但天主要求以色列人向巴比倫投降,是要保全他們的性命,讓他們承認自己做錯了,同時以服從的心接受天主的管教,重新轉向天主。可惜,他們心硬,我行我素,不把天主的話當作一回事。

面對迫害和困苦,耶肋米亞始終忠於天主的召喚。在絕望和黑暗中,他仰望天主的信實,對天主的旨意未曾懷疑,也沒有失去內心的平安;在危險和死亡中,他不曾改變天主的信息,也不減低天主的要求。相反,君王沒有主見,人家說要殺先知,他容讓他們去做;太監說要營救先知,他又同意,派人拯救耶肋米亞。先知被救出來後,又私下詢問先知關於天主的旨意如何,當先知把天主的心意再次告訴君王,他依然沒有聽從,最後落得非常悲慘的下場。我們一旦尋求天主的旨意,就應決心跟從。天主給我們機會,應好好把握,否則時機一過,別後悔莫及。我們要像耶肋米亞先知一樣堅守信念,忠心侍主,可能面對別人的閒言閒語,但天主必會記念和拯救我們。雖然先知吃盡苦頭,但最終仍得蒙天主眷顧,平安無事。

實踐

天父透過苦難,教導我們重要的人生功課。如果天父沒有在我們人生的路上設置苦難,我們如何學會堅持和忍耐?如果不是他讓我們明白人是有限的,我們如何懂得要單單信靠耶穌?如果沒有經歷過苦難,我們如何懂得同情和憐憫他人?仰望耶穌,會發現每分每秒,他都賜給我們力量,這是我們能夠走下去的秘訣。他並非在天上某處觀望,而是透過信德與我們同在。因此,當我們跟耶穌建立密切的關係,他就住在我們裡面,進入我們的至聖所、靈魂的深處;成為我們源源不絕的動力來源,成為我們隨時的幫助。

是日金句

「你是我的助佑,我的救援,我的天主,求你不要遲延。」(詠40:18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路 9:1-6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