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四旬期第四週星期一

4:43-54 

那時候,耶穌離開撒瑪黎雅,往加里肋亞去了。耶穌曾親自作證說:「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決受不到尊榮。」他一來到加里肋亞,加里肋亞人便接待了他,因為他們也曾上了耶路撒冷去過節,並親眼看見了他在慶節中所行的一切。

耶穌又來到加里肋亞加納,即他變水為酒的地方。那裏有一位王臣,他的兒子在葛法翁患病。這人一聽說耶穌從猶太到加里肋亞來了,就到他那裏去,懇求他下來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快要死了。耶穌對他說:「除非你們看到神蹟和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那王臣向他說:「主,在我的小孩未死以前,請你下來吧!」耶穌回答說:「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了耶穌向他所說的話,便走了,他正下去的時候,僕人們迎上他來,說他的孩子活了。他問他們孩子病勢好轉的時刻,他們給他說:「昨天第七時辰,熱就退了。」父親就知道正是耶穌向他說:「你的兒子活了」的那個時辰;他和他的全家便都信了。這是耶穌從猶太回到加里肋亞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離開撒瑪黎雅後北上加里肋亞,受到當地人歡迎,因為他們曾經目睹耶穌在耶路撒冷所行的神蹟。隨後耶穌來到曾經變水為酒的加納,遇到一位王臣,他為自己病重的兒子,由葛法翁遠渡來到加納求耶穌的醫治。其實以他的身份,大可派人把耶穌接到自己家中,但他卻親自跑去找耶穌,顯示他願意謙卑放下身段。之前耶穌曾在家鄉宣講,他的同鄉卻不接受他,因為他們看著耶穌長大,很難相信他就是天主所揀選的;不過當他的同鄉看見耶穌在耶路撒冷所行的事,他們的態度有點改變。面對從葛法翁來的王臣,與期待看神蹟的同鄉,耶穌感慨地說:「除非你們看到神蹟和奇事,你們總是不信。」

那王臣不在乎耶穌的說話是拒絕或嘲諷,只將焦點全放在他所懇求的耶穌身上,「主,在我的小孩未死以前,請你下來吧!」王臣可能曾經見過耶穌行奇蹟,但他的信德僅限於目睹奇蹟;他希望耶穌能夠親臨他的家,使他的兒子痊癒,耶穌沒有依從他,反而說:「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這是要刺激及提升他的信德,王臣信了耶穌所說的話就走了;在路上迎上他的僕人,僕人向他報告孩子病勢好轉的消息。這位王臣心存感恩,更重要的是,經歷神蹟的王臣最終全家得到屬靈的生命,相信了耶穌,使其未見之信德,跟加里肋亞鄉親目睹神蹟的信德,呈現出強烈的對比。

這是耶穌在加納所行的第二個神蹟,這神蹟超越時間和空間,耶穌的話帶有能力,叫相信的人獲得生命。王臣在得到耶穌的恩典之後積極回應,他和他的全家都信了耶穌。求主讓我們在遇到信心的考驗時,能具備王臣那樣堅定的信德。

實踐

「除非你們看到神蹟和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這句話值得我們反思。神蹟在《若望福音》裡面只是一個記號,指向行神蹟的天主,假如人的信心只停留在神蹟奇事,那麼當神蹟奇事過去了,信心也就消失了。王臣沒有看見而相信,對耶穌的話沒有半點懷疑,當他在回家路上,真的看見醫治的發生。相對來說,群眾只是湊熱鬧,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跟王臣那種信心,形成強烈的對比。由此可見,相信天主的話勝過單單追求神蹟;相對的,相信天主的話才能看見神蹟。《若望福音》也指出,我們的信德,是可以不斷成長和提升的。就像這位王臣,起初以信心請求耶穌治好他的兒子,接著他相信耶穌的保證,他的兒子會活過來,最後連他的家人也相信了。可見,信德是天主恩賜的禮物,我們越運用信德,信德就越增長。

是日金句

「我要因耶路撒冷而喜悅,因我的百姓而歡欣,其中再聽不到哭泣和哀號的聲音。」(65:19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丙年)

5:9, 10-12 

那時候,上主對若蘇厄說:「今天我由你們身上,消除了埃及的恥辱。」

以色列子民在基耳加耳紮營。正月十四日晚上,在耶里哥平原,舉行了逾越節。逾越節次日,他們吃了當地的出產,即在那一天,吃了無酵餅和火烤的麥子。

他們吃了當地出產的次日,「瑪納」就停止了。以色列子民既沒有「瑪納」,那年,就以客納罕地的出產為生。

——上主的話。

反省

經過漫長的曠野漂泊後,以色列人準備進入應許之地。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是他們將自己重新奉獻給天主的最佳時機,就是為所有以色列男子行割損禮。這個天主與亞巴郎立約的保證和標記,既代表以色列人與天主重新確立關係,也象徵天主從他們身上,消除過去在埃及所受的恥辱。他們不再是軟弱無力的舊人,而是在天主內有力的新人。原來以色列人雖然離開了埃及,但「埃及」仍留在他們心中,每次遇到困難,他們就埋怨為何要離開埃及,或者懷念昔日在埃及的生活。他們心中的「埃及」像堅固的壁壘,令他們無法進入天主應許的豐富中。因此,當他們重行割損禮時,不但在外表上接受割損,也用行動表明心中的降服,這樣才能除去他們心中的「埃及」。

同樣,在基督徒的信德旅程中,我們是否願意將「埃及」的恥辱,由自己身上除去?求天主賜下恩典,讓我們一次又一次降服於天主;因為唯有服從天主的話,那存留在我們心中的「埃及」才能被徹底清除。

以色列人亦首次在流奶流蜜之地舉行逾越節。逾越節的慶祝使他們想起四十年前,從埃及奴役之地得到釋放。這個節日意味著拯救,彰顯天主永遠持守他的許諾,也為他們由罪惡與綑綁中得到救贖而歡慶,並謹記天主恩賜他們力量遵行他的旨意。他們開始吃這片土地所出產的農作物,表示在曠野流浪的日子已成過去,天主不再供應瑪納,因為他們要在客納罕地落地生根。天主給予以色列人充分的時間來預備自己,也確立他們與天主的關係,並將自己完全交託在天主手中。同樣,在四旬期內,我們也以四十天的時間準備自己,敞開心靈,由罪惡走向恩寵,從疏遠天主走向與他合而為一。

實踐

當我們的生命建立在基督內,就得以出死入生、離黑暗入光明、去舊迎新,這是聖保祿在《格林多人後書》給我們的信息:「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今日,成為天主子女的我們,也應當除去昔日當奴隸的恥辱。耶穌以自己的生命來成就與人和好的關係,我們也當以自己的生命來回應這份關係:愛惜天主所創造的一切,愛我們的近人。

是日金句

「你們瞻仰他,要喜形於色;你們的面容,絕不會羞愧。」(34:6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四旬期第三週星期六

18:9-14 

那時,耶穌也向幾個自充為義人,而輕視他人的人,設了這個比喻:「有兩個人上聖殿去祈禱:一個是法利塞人,另一個是稅吏。那個法利塞人立著,心裏這樣祈禱:天主,我感謝你,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每周兩次禁食,凡我所得的,都捐獻十分之一。那個稅吏卻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都不敢,只是捶著自己的胸膛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我告訴你們:這人下去,到他家裏,成了正義的,而那個人卻不然。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以法利塞人的自義,和稅吏的自卑為比喻,說明天主看重的是人的內心,而非外在的行為,天主要的是人單純自謙,而非自以為義。

比喻中的法利塞人正在祈禱,但他實際上向天主吹噓他的功勞,四次提到「我」,滔滔不絕地自誇。反觀那個稅吏,連抬頭都不敢,只是卑微地懇求天主原諒。他捶著胸膛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他為自己的罪過深切痛悔,懇求天主寬赦。自以為義的人,總是輕視別人,認為別人不及自己好。與其說是祈禱,更好說是在歌頌自己,判斷他人。他處處讚美自己的善行,流露出強烈的優越感。最真誠的祈禱,應該像這個稅吏認識自己的無助和軟弱,深信除了天主,沒有其他能夠使他由罪惡中獲得自由的方法。

祈禱是與天主對話,不是用來指責他人,更不需要在祈禱中替天行道。耶穌要我們明白,人無法靠自己的虔敬、奉獻,確保天主的憐憫與恩典;唯有自甘卑微、悔罪的心,才能蒙天主喜悅。人自以為可誇耀的,在天主眼中卻是貧乏、可憐;相反,人若看得見自己心靈的貧乏,一無可恃,願意信賴天主的恩典與憐憫,在天主眼中才是真實與寶貴的。「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可見天主的標準和人的標準是完全不同。

實踐

天主和人的看法完全不同,因為天主能鑒察人的心腸肺腑,在他面前我們無需裝假,而且裝假也無用。每一個自信滿滿、傲氣十足的人,都是向天主公開宣戰;在天主面前耀武揚威的人,怎會不輕視自己的同輩呢?但我們除了否認自己之外,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跟天主和好,我們必須放下對自己的德行和公義的一切信心,單單依靠他的憐憫,方能與他和好。讓我們在四旬期內,效法這個稅吏:「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

是日金句

「天主,我的祭獻就是這痛悔的精神,天主,你不輕看痛悔和謙卑的赤心。」(51:19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四旬期第三週星期五

14:2-10 

上主這樣說:以色列!歸向上主你的天主吧!因為你跌倒了,是因了你的罪孽。準備你們的話,好在回來歸向上主時,對他說:「求你寬恕我們的一切罪過,使我們重獲幸福,叫我們好給你獻上我們嘴唇的佳果。亞述不能拯救我們,我們也不再騎坐埃及的馬;我們也決不再對我們雙手的作品說:『你是我們的天主。』因為孤兒只有在你那裏才得到憐恤。」

我要治療他們的不忠,我要從心裏疼愛他們,因為我的怒氣已遠離了他們。我對以色列將如甘露;她將開花如百合,扎根如白楊;她的枝條必要茂盛,她的秀麗就如橄欖樹,她的芬芳就如黎巴嫩的馨香。他們必將歸來,坐在我的庇蔭下;他們必將繁殖有如五穀,滋生有如葡萄;她的聲譽將如黎巴嫩的美酒。厄弗辣因與偶像還有什麼關係?是我磨難了她,我也要福佑她;我如一棵翠綠的松樹,由於我,她才結出了果實。

誰明智,就會明瞭;誰聰敏,就會領會,因為上主的道路是正直的;義人在上面暢行,惡人反在上面跌倒。——上主的話。

反省

天主管教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審判,而是恢復人和天主的關係,所以他苦勸他們:「以色列!歸向上主你的天主吧!」

雖然他們多次背離、拒絕天主,但天主總是期待他們真心悔改、轉向他。「求你寬恕我們的一切罪過,使我們重獲幸福,叫我們好給你獻上我們嘴唇的佳果。」這是百姓首次真誠向天主懺悔,在此之前他們跟天主的對話都是虛情假意,硬著頸項不肯悔改。當他們轉向天主,天主就迫不及待醫治、幫助、引導他們:「我要治療他們的不忠,我要從心裏疼愛他們,因為我的怒氣已遠離了他們。」天主要徹底根除以色列人的罪過,赦免他們,接納他們,並且憐愛他們,就像歐瑟亞對待他那個不忠的妻子一樣。當我們讀《歐瑟亞先知書》,會感受到天主對人的愛,是犧牲、一心一意的,即使他曾經對我們感到憤怒、哀傷、失望與無奈,然而他始終無法放棄他所愛的子民。

我們聆聽和學習天主的話,必能從中受益:「誰明智,就會明瞭;誰聰敏,就會領會,因為上主的道路是正直的;義人在上面暢行,惡人反在上面跌倒。」先知把兩條不同的路清楚擺在我們面前:繼續背道,收穫那不可避免的惡果;或一心求助上主,獲得救恩。願我們不要濫用和糟蹋天主的恩寵,而是更謹慎地在他的愛內悔改,緊緊地抓住他。

實踐

在《歐瑟亞先知書》的結尾,上主將自己比喻為松樹。上主藉歐瑟亞先知的堅定婚約,以用植物堅韌的生命力,作為他救贖恩典的象徵。過去,天主將自己比喻為不忠妻子的丈夫;現在,天主卻用這首熱烈的情詩,表明自己「從心裡疼愛他們」,表達他對以色列的愛。又如一位父親尋找、等待、心裡焦急地想著兒子回家,天主也渴望我們回到他身邊。同樣,我們雖然偏行己路,在人生路程不免跌倒失足;但只要我們回頭,他必要醫治我們的創傷,足見天主的慈悲、恩典與愛是這樣的珍貴。所以,讓我們把握機會,銘記於心:勇於認罪悔改,靠著耶穌基督的恩典,回到天主面前與他建立合宜與正確的關係。

是日金句

「如果我的百姓聽了我的命令,以色列人隨從我的道路而行,我要以麥子的精華養育選民,以石中的蜂蜜飽饗他們。」(81:14, 17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四旬期第三週星期四

7:23-28 

上主天主這樣吩咐他的子民說:「你們應聽從我的聲音,那麼我必作你們的天主,你們也必作我的人民;你們應走我吩咐你們的一切道路,好使你們獲得幸福。他們不但不側耳細聽,反倒依照自己的計謀,隨自己邪惡的心生活,頑固不化;不以面向我,卻以背向我。從你們祖先出離埃及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給你們派遣了我所有的僕人先知,而且每天清早給你們派遣,但他們不但不側耳聽從我,反更硬起自己的頸項,比自己的祖先還要乖戾。縱使你將這一切話告訴他們,他們也不會聽從你;任憑你怎樣呼喚,他們也不會答應你。為此你對他們說:這個民族,不聽上主自己天主的聲音,不肯接受教訓;忠實已喪失,已絕於他們口中。」——上主的話。

反省

雖然耶肋米亞先知常為百姓代求,但他們對先知宣講天主的信息無動於衷,不信從,不悔改,我行我素,把天主的恩典、忍耐、寬容、勸告、警告當做兒戲。不過,先知繼續向百姓說明聽從天主的話的重要性,是他們跟天主連結的關鍵。

以色列人重視祭獻,以為獻上全燔祭和和平祭就足以讓天主滿意,其實,天主從領他們祖先出埃及以來並沒有這樣吩咐過,他只這樣吩咐過他們:「你們應聽從我的聲音,那麼我必作你們的天主,你們也必作我的人民;你們應走我吩咐你們的一切道路,好使你們獲得幸福。」這並非說祭獻的禮儀不重要,也不是天主不悅納人的祭獻,而是指出祭獻不是西乃山盟約的基礎要求,因為天主與以色列人訂立盟約後,隨即頒布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律例和典章,好使百姓知道如何做他的子民,然後才指示梅瑟關於建造聖所和帳棚的規矩,以及每天當獻的祭品;由此可見,天主看重他們服從他的話,多於獻上什麼祭獻,重視祭獻的是怎樣的人,多於他們獻上怎樣的祭品。

他們以為祭獻能夠討好天主,但在日常生活並沒有服從天主,以致雖然天主不斷派遣先知對他們說話,但他們非但不聽從,還變本加厲,硬著頸項隨自己的心意行事,比他們的祖先更心硬。天主要求百姓的很簡單,就是聽從他的話。因為天主與人立約,唯有服從聽話的,才能成為他的子民,天主才能成為他們的父。不聽話的,就不是天主的子民,而是魔鬼之子,與天主為敵,與天主永遠隔絕。無論新約、舊約,天主對人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就是我們聽話服從天主,成為他的子民,天主要作我們的父親保護、引領、供應我們。

實踐

先知提醒百姓,一個人若非在每個生活細節上都服從天主,即使他們照常進行宗教禮儀,他們的祭獻也是毫無意義。我們是否也犯同樣的毛病?今天,如果不讓天主在我們生活每個層面當家作主,即使我們參加彌撒、做各種熱心敬禮,熱心服務,以為這樣就能討好天主,天主也不會悅納;除非我們成為他所喜悅的人,就是在生活中遵行他的話,否則,一切行禮如儀的行動,都只是虛有其表,毫無意義。今日,天主藉先知對以色列人的責備來提醒我們,天主在意我們有沒有聽從他的聲音,遵行他的旨意。因為聽從,不光是聽,還要有所行動,這是與天主建立一切關係的基礎。

是日金句

「你們的祖先雖然見過我的工作,在那裏他們還是試探我,考驗我。」(95:9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Wednesday of the 3rd Week of Lent

Deuteronomy 4:1, 5-9 

Moses spoke to the people and said: “Now, Israel, hear the statutes and decrees which I am teaching you to observe, that you may live, and may enter in and take possession of the land which the LORD, the God of your fathers, is giving you. Therefore, I teach you the statutes and decrees as the LORD, my God, has commanded me, that you may observe them in the land you are entering to occupy. Observe them carefully, for thus will you give evidence of your wisdom and intelligence to the nations, who will hear of all these statutes and say, ‘This great nation is truly a wise and intelligent people.’ For what great nation is there that has gods so close to it as the LORD, our God, is to us whenever we call upon him? Or what great nation has statutes and decrees that are as just as this whole law which I am setting before you today?

“However, take care and be earnestly on your guard not to forget the things which your own eyes have seen, nor let them slip from your memory as long as you live, but teach them to your children and to your children's children.”

Reflections

After the exodus from Egypt,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Israelites wandered in the wilderness for forty years due to their disobedience to God. As a result, Moses encouraged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Israelites not only to listen but also to diligently follow the statutes and decrees given by God so that they could enter the Promised Land. These statutes and decrees were of great importance because they were personally given by God when He descended upon Mount Sinai. Moses emphasized that by obeying them, the Israelites would become a wise and intelligent people among the nations, allowing others to come to know God. History has proven this, as Solomon's wisdom once amazed the Queen of the South, drawing her to visit him.

The Book of Deuteronomy centers on historical reflection and the reaffirmation of God's laws, with the purpose of ensuring that the Israelites keep God's commandments and instructions firmly in their hearts. These statutes and decrees were to be followed as they entered the Promised Land, where many idols existed. By holding fast to God's word and maintaining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Him, they would be able to live and thrive. God required this of the Israelites because it is the essence of faith—to have a true relationship with Him. Their ancestors had suffered the consequences of disobedience, perishing in the wilderness and failing to enter the Promised Land. Moses reminded them that the key is to listen to God's word and keep His commandments. Rejecting God's word is the most serious sin, committed by the Proto-parents, Adam and Eve.

Moses instructed the people not to forget what they had witnessed with their own eyes—the mighty works of God. He also commanded them to pass down these great miracles to their children, reminding parents of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that God's greatness is remember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Israelites quickly forgot God's powerful deeds and frequently complained and disobeyed His commands wherever they went. Similarly, we are often prone to forgetting the great things God has done in our lives, but by sharing what we have personally witnessed and God's faithful works with our children, we can refresh our own memories and learn to fear God.

Practice

The Old Testament helps us reflect on the lessons of the Israelites' failures, as well as the key to their blessings. Their failures were due to their disobedience to God's word and failure to follow His will, whereas their blessings resulted from their willingness to obey Him. God desires to establish a personal and deep relationship with us, just as He called Abraham and Moses. In the same way, He longs to walk with us daily, guiding us to know Him more and learn to obey to His word. May today’s Collect prayer bring us encouragement, “Grant, we pray, O Lord, that, schooled through Lenten observance and nourished by your word, through holy restraint we may be devoted to you with all our heart and be ever united in prayer. Through our Lord Jesus Christ, your Son, who lives and reigns with you in the unity of the Holy Spirit, God, for ever and ever. Amen.”

Today’s Bible verses

“He has proclaimed his word to Jacob, his statutes and his ordinances to Israel.” (Psalm 147:19)

四旬期第三週星期三

4:1, 5-9 

梅瑟對百姓說:以色列!現在你要聽我教訓你們的法令和規律,盡力遵行:這樣你們才能生活,才能進入佔領,上主你們祖先的天主賜給你們的地方。看,我授與你們法令和規律都是上主我的天主吩咐與我的,好叫你們在你們要去佔領的土地內,依照遵行。你們要謹守遵行,因為這樣,在萬民眼中,才能顯出你們的智慧和見識;他們一聽到這一切法令說:「這實在是一個有智慧,有見識的大民族!」有那個大民族的神這樣接近他們,如同上主我們的天主,在我們每次呼求他時,這樣親近我們呢?又有那個大民族,有這樣公正的法令和規律,如同我今天在你們面前,所頒布的這一切法律呢?你應謹慎,加意留心,不要忘了你親眼所見的奇事,終生日日不要讓這些事遠離你的心,並要將這一切傳於你的子子孫孫。——上主的話。

反省

出埃及後,第一代以色列人由於不服從天主,結果在曠野漂流四十年,因此梅瑟鼓勵第二代的以色列人不但要聽,還要盡力遵行天主所頒佈的法令和規律,這樣他們才能得到應許之地。這些法令和規律之所以如此重要,因為都是天主當日降臨西乃山時親自賜下的,梅瑟指出當百姓遵行時,就會使他們在萬民中成為有智慧、有見識的人,讓萬民能夠認識天主。歷史證明了這一點,撒羅滿的智慧就曾使南方的女王驚奇,慕名而來。

《申命紀》是以歷史回顧與重申法令為中心思想,目的是要讓以色列百姓把天主的誡命與吩咐牢記在心。法令和規律是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所要遵行的,因為在應許之地有很多偶像,他們要緊守天主的話,抓緊與天主的關係,才能生活。天主對以色列人有這個要求,因為這正是信仰的本質,就是要與天主有真正的關係。他們的祖先由於沒有聽從天主,結果自食惡果,死在曠野,不得進入應許之地。梅瑟提醒他們,唯一的秘訣就是聽從天主的話,遵守他的誡命。拒絕聽從天主是最嚴重的罪,也是原祖父母亞當厄娃所犯的罪。

梅瑟要求百姓不要忘記他們親眼目睹天主的作為,又叫他們把天主所行的偉大奇蹟傳給他們的子孫,藉此提醒作父母的責任,要把天主的偉大作為代代相傳。因為第一代以色列人很快就忘記了天主強有力的作為,幾乎每到一處就埋怨和不服從天主的命令。我們很容易忘記天主在自己身上所作的大事,但是通過把親眼所見、天主信實的作為告訴子女,也可以使自己溫故知新,學習敬畏天主。

實踐

舊約聖經幫助我們回頭了解以色列人失敗的教訓、蒙福的秘訣。他們的失敗,是由於不聽從天主的話,遵行天主的旨意;相反,他們的蒙福,是因為願意聽從天主的話。天主渴望與我們建立個別、深厚的關係,如同天主如何召叫亞巴郎、梅瑟,他也同樣渴望與我們每天同行,讓我們竭力認識天主,學習服從天主的話。願今日的集禱經帶給我們鼓勵:「上主,求你恩賜我們藉著四旬期的鍛鍊和聖言的滋養,能以聖善、淡泊的精神,全心事奉你,並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同心祈禱,團結一致。」

是日金句

「他向雅各伯曉示了自己的言語,他向以色列啟示了自己的誡律。」(147:19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Solemnity of the Annunciation of the Lord

Luke 1:26-38 

The angel Gabriel was sent from God to a town of Galilee called Nazareth, to a virgin betrothed to a man named Joseph, of the house of David, and the virgin’s name was Mary. And coming to her, he said, “Hail, full of grace! The Lord is with you.” But she was greatly troubled at what was said and pondered what sort of greeting this might be. Then the angel said to her, “Do not be afraid, Mary, for you have found favor with God. Behold, you will conceive in your womb and bear a son, and you shall name him Jesus. He will be great and will be called Son of the Most High, and the Lord God will give him the throne of David his father, and he will rule over the house of Jacob forever, and of his Kingdom there will be no end.” But Mary said to the angel, “How can this be, since I have no relations with a man?” And the angel said to her in reply, “The Holy Spirit will come upon you, and the power of the Most High will overshadow you. Therefore the child to be born will be called holy, the Son of God. And behold, Elizabeth, your relative, has also conceived a son in her old age, and this is the sixth month for her who was called barren; for nothing will be impossible for God.” Mary said, “Behold, I am the handmaid of the Lord. May it be done to me according to your word.” Then the angel departed from her.

Reflections

After Mary was engaged to be married to Joseph, an angel suddenly announced to her, “Behold, you will conceive in your womb and bear a son, and you shall name him Jesus.” This caused Mary to be greatly troubled: How could a woman who is not yet married have a child? Clearly, the angel's message was not simply about having children after marriage, but rather that she would conceive as a virgin. To human understanding, this was impossible and had never happened before. Thus, Mary asked, “How can this be, since I have no relations with a man?” Indeed, being pregnant while unmarried would make it very difficult for Mary to stand in society at that time.

The angel said to her in reply, “Behold, Elizabeth, your relative, has also conceived a son in her old age, and this is the sixth month for her who was called barren; for nothing will be impossible for God.” Unless God performs a miracle, there is nothing impossible. Since the angel was delivering God's command to Mary, announcing that she would conceive a child, from God's perspective, once God has spoken, it will certainly be fulfilled. Therefore, Mary’s focus needed to shift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humanity to the infinite power of God. From a human standpoint, it would obviously be impossible for a virgin to conceive; however, by trusting in God's power, through the Holy Spirit, this impossible mission became possible. Thus, when we face many impossible situations, we must look to Jesus. God encouraged Mary through the example of Elizabeth, who conceived in her old age. Similarly, God uses people to help others experience His grace. Just as in daily life, God continually uses us to help others experience His grace.

How did Mary respond to this difficult mission? She recognized that conceiving and giving birth was God's will, “Behold, I am the handmaid of the Lord. May it be done to me according to your word.” Mary's response shows her humility. She knew her identity and did not take pride in the great mission that came from God. She identified herself as the handmaid of the Lord, willing to dedicate herself wholeheartedly to her Master. Regarding the angel's announcement, she was willing to trust God with all her heart. Mary was also obedient to God. She had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ho God was, knowing that God loved her and also loved her people. Though she did not understand how it would happen and was awar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accepting this mission, she still willingly obeyed, simply because of God's love.

Practice

Let us learn from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Like you and me, she was an ordinary person, yet she was willing to fulfill a difficult mission and achieve an extraordinary life. When facing the mission (or trial) that God gives us, these three “beholds” help us understand that relying on human strength alone makes it hard to accomplish the mission; but with God's strength, nothing is impossible. Though we may feel discomfort along the way, as long as we focus on Jesus, let go of ourselves, humble ourselves before God, and willingly obey, always ready to bear suffering, and patiently wait for God's marvelous works, we will find that our lives will become different.

Today’s Bible verses

“To do your will, O my God, is my delight, and your law is within my heart!” (Psalm 40:9)

預報救主降生(節日)

1:26-38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俾額爾奉天主差遣,往加里肋亞一座名叫納匝肋的城去,到一位童貞女那裏,她已與達味家族中的一個名叫若瑟的男子訂了婚,童貞女的名字叫瑪利亞。天使進去向她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她卻因這話驚惶不安,便思慮這樣的請安有什麼意思。天使對她說:「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看,你將懷孕生子,並要給他起名叫耶穌。他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達味的御座賜給他。他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他的王權沒有終結。」瑪利亞便向天使說:「這事怎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天使答覆她說:「聖神要臨於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蔭你,因此,那要誕生的聖者,將稱為天主的兒子。且看,你的親戚依撒伯爾,她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她原是素稱不生育的,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天使便離開她去了。——上主的話。

反省

當瑪利亞與若瑟訂婚後,天使忽然向瑪利亞宣告,「看,你將懷孕生子,並要給他起名叫耶穌。」這事令瑪利亞深感疑惑:一位未嫁的女子如何生子?明顯,天使的話並非簡單的婚後生孩子,而是她要以童貞女的身份生子。在人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事,從古至今都未曾發生過。所以瑪利亞問:「這事怎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實在,未婚懷孕,將使瑪利亞難以在當時的社會中立足。

天使告訴瑪利亞,「且看,你的親戚依撒伯爾,她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她原是素稱不生育的,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除非天主行奇蹟,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天使既然奉天主的命令,向瑪利亞宣告她要懷孕生子,就是從天主的角度來看,也就是天主既然說了,就一定成就,所以是要瑪利亞的目光,從有限的人身上轉移到無限的天主。靠人,童貞女生子,當然不可能;可是信靠天主的大能,通過聖神的能力,這不可能的使命就成為可能。因此,當我們面對許多不可能的事情時,當仰望耶穌。天主通過依撒伯爾年老懷孕的事來鼓勵瑪利亞,同樣,天主也通過人來使人經歷他的恩典,就如在日常生活中,天主一直通過我們幫助別人經歷天主的恩典。

瑪利亞如何回應這艱難的使命?她體認到懷孕生子是天主的旨意:「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瑪利亞的回應顯示她的謙遜,她知道自己的身份,不因自己有從天主而來的偉大使命而自豪。她以上主的婢女自居,只願專心一意為主人效命。對於天使的宣告,她願意全心信賴天主。瑪利亞對天主也是服從的,她對天主有清楚的認識,知道天主愛她,也愛她的民族。雖然她不明白如何做,也知道接受這使命的後果,但她仍然甘心樂意地服從,只因天主的愛。

實踐

讓我們向聖母瑪利亞學習,她跟你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卻願意完成艱難的使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當面對天主給我們的使命(考驗)時,這三個「看」,使我們明白到,單靠人的力量,使命難以成就;但靠天主的力量,就沒有難成的事。雖然在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感到難受,但只要把目光轉到耶穌身上,放下自己,在天主面前謙卑,並且甘心樂意服從,隨時要有受苦的心志,最後,還要耐心等待天主奇妙的作為,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生命變得不一樣。

是日金句

「我的天主,承行你的旨意為我所喜愛,你的法律常存於我的心懷。」(40:9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四旬期第三週星期一

列下5:1-15 

在那些日子,阿蘭王的軍長納阿曼在他的主上面前,是個很受尊重愛戴的人,因為上主曾藉他使阿蘭人獲得勝利;這人雖英勇有為,無奈患了癩病。阿蘭人先前曾結隊出外劫掠,從以色列地擄來一個少女,這少女做了服侍納阿曼妻子的婢女;她對自己的主母說:「哎!如果我的主人去見撒瑪黎雅的先知,他一定會治好他的癩病。」納阿曼去告訴他的主上說:「以色列地的少女曾如此如此說。」阿蘭王說:「你去!我也給以色列王寫一封信。」納阿曼於是帶了十「塔冷通」銀子,六千「協刻耳」金子和十套禮服去了。他給以色列王呈上信,信上說:「你收到這封信,就知道我打發我的臣僕納阿曼來見你,是要你醫好他的癩病。」以色列王一念了這信,就撕裂自己的衣服說:「難道我是天主,能使人死使人活嗎?這人竟然給我送這個人來,叫我醫好他的癩病!你們只要想一想,便可看出,他是找機會來與我為難。」天主的人厄里叟聽說以色列王撕裂了自己的衣服,便打發人去見君王說:「你為什麼撕裂了你的衣服?叫他來見我,他就會知道在以色列有先知。」納阿曼於是乘坐車馬來到厄里叟的屋門口,就停下了。厄里叟派了一個使者對他說:「你去,在約但河裡洗七次,你的肌肉就會復原,得到潔淨。」納阿曼生了氣,且走且說:「看,我原想他會出來見我,站在我面前,呼求上主他的天主的名,在患處揮動他的手,治好這癩病。大馬士革的阿巴納河和帕爾帕爾河,不比以色列所有的河水都好嗎?我不能在那裡洗得潔淨嗎?」他於是轉過車來,氣憤憤地走了。他的僕人們前來對他說:「我父!如果先知吩咐你作一件難事,你豈不是也要做嗎?何況他只對你說:你去洗洗,就潔淨了呢!」納阿曼便下去,按照天主的人的話,在約但河裡浸了七次;他的肌肉就復了原,如同嬰兒的肌肉一樣,完全潔淨了。

納阿曼於是同他的全體隨員,再回到天主的人那裡,站在他面前說:「現在我確實知道: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上主的話。

反省

戰場上,納阿曼是戰無不勝的勇士,幫助亞蘭取得很多勝利,也因此獲得尊榮,卻不幸患上癩病,一種可致人於死的皮膚病,使他的人生跌入痛苦的深淵。一個由以色列擄來,做了他妻子的婢女,為他黯淡的人生帶來一道光明。少女建議納阿曼去見撒瑪黎雅的先知,尋求醫治,於是他帶著禮物和介紹信,開始他的醫治之旅。

納阿曼帶著重禮來求醫,當他來到厄里叟的家門,先知沒有出來迎接他,只派一個使者叫他去約但河浸七次,就可痊癒。納阿曼非常生氣,惱怒先知的冷待,也不甘心被先知的僕人使喚,他原指望先知會站在他面前,呼求天主的名,在患處揮動他的手,治好這癩病。況且,敘利亞有兩條更好的大河,他何必要長途跋涉去到約但河洗七次?傲慢且不信天主的納阿曼,就這樣被厄里叟戳破他的假謙卑,讓他裡面的驕傲馬上跑出來。可見,納阿曼一生最難攻克的敵人,竟是他的自尊。當人自以為懂得越多,就越難接受別人的勸告。

幸好納阿曼的僕人提醒他別意氣用事,要聽從先知的話,果然得了潔淨,否則他便因個人的驕傲和成見而錯失被治癒的機會。重點不在於河水和地點,也不在於洗多少次,而是在於人是否聽從天主的話,相信天主的大能,天主的作為只有在信德和服從兩者兼備時才生效。納阿曼在河裡浸了七次,由水中上來時,「他的肌肉就復了原,如同嬰兒的肌肉一樣,完全潔淨了」。過去他只從被擄的少女口中聽說有天主,現在他卻親身經歷了:「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

實踐

納阿曼康復後,不只外觀起了變化,連內心也跟著起了變化。他親身經歷了天主的大能,這件事讓他確信:「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剛開始的時候,納阿曼放不下面子,但當他放低身段,謙卑自己,照著先知的指示去做,就親身經歷了奇蹟。原來,癩病不是最可怕的絕症,因驕傲而拒絕天主,才是真正無藥可醫的絕症。厄里叟要納阿曼明白,醫治人的是天主,而不是人,得救完全是天主的白白恩典,而非人的功勞或名位,或用金錢買來的。在經歷天主奇妙醫治後,納阿曼改變對天主的態度,下決心只做天主的僕人。今天,天主也給我們預備他的禮物,讓我們放低姿態,謙卑領受天主的祝福,好能親身經歷天主的大能,像納阿曼一樣。

是日金句

「我就要走近天主的祭壇前,走近我最喜悅的天主面前。」(聖詠43:4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丙年)

13:1-9 

那時候,有幾個人,把有關加里肋亞人的事,即比拉多把他們的血,攙和於他們的祭品的事,報告給耶穌。

耶穌回答說:「你們以為這些加里肋亞人,比其他所有加里肋亞人更有罪,才遭此禍害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

「就如史羅亞塔倒下,壓死了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耶路撒冷其他所有居民,罪債更大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

耶穌講了這個比喻,說:「有一個人將一棵無花果樹,栽種在自己的葡萄園內。他來在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便對園丁說:你看,我三年來,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竟沒有找到。你砍掉它吧,為什麼讓它白佔土地?

「園丁回答說:主人,再留它這一年吧!等我在它周圍掘上土,加上糞;將來,如果結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話,你就把它砍掉。」

——上主的話。

反省

猶太人跟我們華人一樣有「惡有惡報」的觀念,當災難發生時,人們便假設:這些人一定做了什麼惡事,才會遭到天主懲罰,災難才會降臨到他們身上。耶穌察覺到群眾這種想法,藉此提醒他們:所有人都犯了罪,違背天主的心意,人應該認真省察自己的言行,罪不分輕重多少,必須來到天主面前悔改認罪,否則,都要同樣喪亡。「喪亡」的意思,並非指「現眼報」般慘死,而是死後要面對天主最後的審判,失去永恆的生命。

耶穌又以不結果實的無花果樹為喻,要求人反省自己的生命。在聖地,無花果樹隨處生長,但在猶大和加里肋亞,無花果樹有時候會被栽種在葡萄園內;比喻中的園主就是這樣,他刻意將它種在葡萄園內悉心照顧。無花果樹一般每年收成兩次,但這棵無花果樹竟然三年來沒有結出果實。園主感到失望,想把它砍掉,因為不結實的無花果樹不但浪費空間,也辜負他的心血。園丁為無花果樹求情,他願意「精心栽培」,多給些肥料,看看它能不能結出果實。

無花果樹、葡萄園通常用來象徵天主的子民以色列,但這比喻不僅指以色列人,也包括我們每一個人。天主就是這葡萄園的主人,他細心栽培我們,也期待我們的生命都像無花果樹,能夠結出果實。無奈,我們一次又一次讓天主的期望落空,辜負他的心意。耶穌則是這位園丁,他為我們罪人向天主求情,懇求天主再給予寬限期,提醒我們,寬容是有限期的,天主待人仁慈,但不會無限地寬容與忍耐罪人。換言之,我們要抓緊機會,趕快來到天主面前悔改。四旬期正是一個讓天主照料心靈,幫助我們結出悔改、善良和聖潔果實的時刻。

實踐

「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遲於發怒。」雖然聖詠103篇的作者讚美天主向自己的子民施予恩典,但不能忽略當中的關鍵,就是「不要忘記他的恩寵」。作者提醒我們,不要成為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人在順境的日子、幸福美滿的時刻很少想到天主,只有遇到患難時才會想到他,但往往是抱怨、質疑,我們捫心自問可曾在乎過天主?亡國後的以色列人經過反省,認為得罪天主是由他們對天主的失憶開始。作者沒有迴避現實,承認天主子民也曾做出得罪天主的事,但天主沒有按他們的罪孽對待他們,反而赦免他們,讓他們重新開始,恢復與他們的關係。這首聖詠告訴我們,天主的慈愛是無盡的,他眷顧我們,愛我們到底。只要我們願意遵守他的話,那麼天主的恩典與慈愛必永遠臨於敬畏他的人。讓我們尋求他的寬恕,許諾度悔改更新的生活,讓聖神的德能使我們在基督內日新又新。

是日金句

「凡自以為站得穩的,務要小心,免得跌倒。」(格前10:12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四旬期第二週星期六

7:14-15, 18-20 

上主,求你拿你的牧杖牧放你的人民,就是那獨留在草莽中,在田園間,作你基業的羊群;讓他們在巴商和基肋阿得獲得豢養,一如昔日。上主,讓我們一如在你出離埃及的時日內,見到奇蹟。

那裡有神相似你,赦免罪惡,寬宥他的基業——遺民的過錯,不堅持憤怒於永遠,反而喜愛仁慈?你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邪惡踏於足下,將我們的一切罪過投入海底。你必按照你昔日向我們祖先所發了的誓,對雅各伯表示忠信,對亞巴郎施行仁慈。——上主的話。

反省

先知告訴以色列人,第一,沒有其他神明可以跟領他們祖先出埃及的天主相比,因為他是大能的天主;第二,天主慈悲寬仁,在他內有豐富的慈愛,他會寬恕他的百姓,因他守約施恩。因此,以色列人應當明白,他們受苦跟他們背叛天主有密切的關係。先知指出,天主透過外邦人的手懲罰他們,是要他們知道,認罪悔改才是得到天主寬恕和拯救的唯一出路。換言之,以色列受到懲罰是天主的計畫,是要徹底破碎他們敗壞的生命,最終目的是要為他們塑造一個全新的生命。

「上主,讓我們一如在你出離埃及的時日內,見到奇蹟。」先知讓以色列人回顧他們祖先的歷史,看見天主當年如何拯救他們離開埃及,而天主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將來也一定會拯救他們,藉此重建他們跟隨天主的信心。人沒有辦法靠自己克勝罪惡,然而天主以他難以置信的憐憫向我們伸出援手,賜予我們恩典,並提供我們永遠無法獲得或應得的更新,將我們的罪過一筆勾銷,還將我們的罪惡踏於足下,投入海底。「將邪惡踏於足下」,是指天主將戰勝罪惡。古代中東的君王在戰勝仇敵時,會把腳踏在敵人頭上,表示勝利;「將一切罪過投入海底」,是指天主將徹底赦免、清除百姓的罪惡。

先知的名字「米該亞」的意思就是「誰如同上主」,而第七章亦發出同樣的信息:「那裡有神相似你,赦免罪惡,寬宥他的基業——遺民的過錯,不堅持憤怒於永遠,反而喜愛仁慈?」天上地下沒有任何的神可以跟天主相比!唯有他能夠赦免罪孽、憐憫軟弱的人、擊敗仇敵,使我們的生命得到更新。天主雖然有審判,但目的是為了煉淨罪惡,然後再賜恩憐憫遺民,領他們重回故土,將豐饒肥沃之地賜給他們作食物,好像昔日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樣,今日要再帶領遺民由充軍之地歸回故土,讓他們經驗到天主的奇妙作為,認識天主的宏恩是無法數算,他對以色列祖先的誓諾必要實現。

實踐

天主並非一個冷冰冰、嚴厲的神,而是一位充滿智慧、恆久忍耐、有著無限慈愛,但又聖潔正義的天主。「你必按照你昔日向我們祖先所發了的誓,對雅各伯表示忠信,對亞巴郎施行仁慈。」上主在古時曾指著自己起誓,應許亞巴郎成為萬民之父,又應許他和依撒格、雅各伯,他們的後裔多如天上的繁星、海邊的沙粒。實在,行奇事是天主的本性,施憐憫、發慈愛也是他的屬性,從過去到現在,直至將來也必如此。只要人願意歸向天主,天主與人建立的盟約就永遠堅立。就像福音中浪子比喻中的父親,慈悲為懷,期待著小兒子悔改回來,同樣,天父也懷著同樣的心情,期待我們跟他和好,重新建立親密的關係。

是日金句

「他沒有按我們的罪惡對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過犯報復我們。」(103:10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四旬期第二週星期五

37:3-4, 12-13, 17-28 

以色列愛若瑟超過其他的兒子,因為是他年老生的,並給他做了一件彩色長衫。若瑟的哥哥們見父親愛他勝過其餘的兒子,就忌恨他,不能與他和氣交談。

若瑟的哥哥們去了舍根,放他們父親的羊。以色列對若瑟說:「你哥哥們不是在舍根放羊麼?來,我打發你去看看他們。」於是若瑟便去追尋他的哥哥,在多堂找到了。他們老遠就看見了他;在他尚未來近以前,就已決定要謀殺他。他們彼此說:「看,那作夢的人來了!我們殺掉他,將他拋在一口井裡,說是猛獸吃了。看他的夢還有什麼用?」勒烏本聽了,就設法由他們手中救他,遂說:「我們不要害他!」勒烏本又對他們說:「你們不要流血;只將他丟在這曠野的井裡,不可下手害他。」他的意思是想由他們手中救出他來,還給父親。若瑟一來到他哥哥們那裡,他們就脫去了他穿的那件彩色長衣,抓住他,把他丟在井裡;那井是空的,裡面沒有水。

他們坐下吃飯時,舉目看見一隊由基耳阿得來的依巿瑪耳人;他們的駱駝滿載樹膠、香液和香料,要下到埃及去,猶大遂對兄弟們說:「殺害我們的弟弟,隱瞞他的血,究竟有什麼益處?不如將他賣給依巿瑪耳人,免得對他下毒手,因為他究竟是我們的兄弟,是我們的骨肉。」兄弟們聽從了他的意見。米德楊的商人經過那裡時,他們便從井中拉出若瑟來,以二十塊銀錢賣給了依巿瑪耳人;他們便將若瑟帶到埃及去了。——上主的話。

反省

雅各伯對若瑟的偏愛,遠勝對其他兒子。他送給若瑟一件彩色長衣,這彩衣代表若瑟家中的地位,以及父親的寵愛。為雅各伯可能覺得沒甚麼,但為若瑟的兄長們看在眼裏卻不是滋味,因為這件彩衣成為兄弟鬩牆的原因之一。加上若瑟常向父親告發兄長們的惡行,讓他們十分忌恨他。因此,每當若瑟穿著這件長衣在兄長們眼前出現的時候,好像不斷提醒他們的父親偏愛若瑟的事實。他們心中對父親不滿,卻無可奈何,於是心中轉而憎恨父親所寵愛的若瑟,作為對父親的報復。

當他們放羊的時候,雅各伯打發若瑟去看看兄長和羊群是否平安。「看,那作夢的人來了!」兄長們遠遠看見穿著彩衣的人來了,就想同謀殺害他。勒烏本身為長子,極力阻止他的兄弟們殺害弟弟,以「不要害他」、「不要流血」、「不可下手害他」,強調他們絕不可做這事,他建議把若瑟丟在曠野的井裡,原意是要救若瑟脫離他們的手,然後將他還給父親,這是一個暫緩又不犯眾怒的建議。當若瑟來到兄長們面前,他們就脫去他那件彩色長衣,就像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士兵拈鬮瓜分了他的外衣。

當他們看見依市瑪耳商人,猶大靈機一觸,便提議賣掉若瑟,其實他也不想弟弟死去,但他知道他的兄弟們不會放過若瑟,因此提出拆衷的辧法,將他賣為奴隸,如此他們不必再看到他得寵,也不必再聽他講述的夢境。想營救若瑟的勒烏本正好不在場,其餘的兄長們就聽從猶大的建議,以二十塊銀錢把若瑟賣給依市瑪耳人。巧合的是,主耶穌也被同名的「猶大」(猶達斯)以三十塊銀錢出賣。

實踐

若瑟被兄長賣到埃及,在人看來是不幸,卻是天主美好的旨意。因為整個過程中發生的每一件事,由雅各伯的考慮不周、兄長們的殘酷,到剛好路過的依市瑪耳商人,沒有一件不是天主所容許的,因為天主決意要將若瑟遣到埃及,透過他來保全以色列全家。雖然這一整章都沒有提到天主,甚至若瑟被賣的時候天主好像消失了,但其實他一直都在。對我們而言,很多時候我們苦難中看不見天主,感覺他非常遙遠,但願我們在我們無助的日子,即使看不見天主的時候,仍然相信天主。

是日金句

「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21:42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四旬期第二週星期四

17:5-10 

上主這樣說:「凡信賴世人,以血肉的人為自己的臂膊,決心遠離上主的人,是可咒罵的!他必像一株在曠野中的檉柳,即使幸福來到,一點也不覺察,只住在曠野乾燥處,滿含鹽質無人居住之地。凡信賴上主,以上主作依靠的人,是可祝福的:他必像一株栽在水邊的樹木,生根河畔,不怕炎熱的侵襲,枝葉茂盛,不愁旱年,不斷結實。人心最狡猾欺詐,已不可救藥;誰能透識?我上主究察人心,考驗肺腑,依照各人的行徑和作為的結果,給人報酬。」——上主的話。

反省

天主訓誨以色列人要單單倚靠他,不要倚靠自己的能力。他以「曠野中的檉柳」和「栽在水邊的樹木」為喻,分別描述兩種人的下場。凡依靠自己的人是有禍的,他們必像「曠野中的檉柳」,沒有幸福,生命枯乾;至於依靠天主的人是有福的,他們有如「栽在水邊的樹木」,因有活水供應,無懼炎熱乾旱,不斷結出果實,跟聖詠第一篇表達的意思不謀而合。先知用強烈的對比,說明幸褔別無他路,唯有專心信靠天主。

天主的百姓雖然有法律的指引、也有先知的警告作為鑒戒,為什麼仍然不斷陷於罪惡?究其原因,耶肋米亞先知指出了重點,人心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人心的敗壞,使人變得非常詭詐和貪婪,他們明知天主的禍福之道,卻執意不選擇信靠天主。

耶肋米亞先知身處在一個背叛天主的時代,無論先知如何大聲疾呼,百姓就是拒絕聆聽。在這樣的環境中,先知堅定的選擇依靠天主,拒絕把生命的根基放在世人自以為的安全裡,而是深深地扎根在天主內,就像一株栽在水邊的樹木,即使有炎熱的侵襲,仍然可以在天主內得著極大的滋潤與喜樂。

實踐

「我上主究察人心,考驗肺俯,依照各人的行徑和作為的結果,給人報酬。」我們以為天主只看人心,不看行為,因為我們習慣於把信心與行為分開,以至於把心和行為也分開。實際上,在天主眼中,人心和人都是赤露敞開的,沒有分別;而且心和行為是一個整體。所以,如果我們屬靈的生命想要茁壯成長,就必須像樹木一樣,與根部保持連結,得以時常保持活力。同樣,當我們緊緊依靠天主,從聖言及聖事提供的恩寵汲取力量,在祈禱中與天主交談,我們也能得著他所供應那賜人生命和維繫生命的力量。

是日金句

「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了,他們也必不信服。」(16:31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聖若瑟 (聖母淨配)(節日)

1:16, 18-24 

雅各伯生若瑟,瑪利亞的丈夫,瑪利亞生耶穌,他稱為基督。

耶穌基督的誕生是這樣的。他的母親瑪利亞,許配於若瑟後,在同居前,因聖神有孕的事,已顯示出來。她的丈夫若瑟,因是義人,不願公開羞辱她,有意暗暗休退她。當若瑟在思慮這事時,看,在夢中,上主的天使顯現給他,說:「達味之子若瑟,不要怕,娶你的妻子瑪利亞,因為在她內受生的,是出於聖神,她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這一切事的發生,是為應驗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有一位貞女,將懷孕生子,人將稱他的名字為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若瑟從夢中醒來,就照上主的天使所囑咐的辦了。——上主的話。

反省

關於大聖若瑟,聖經記載的篇幅雖然有限,但足以讓我們了解他的為人,以及天主所賦予他的使命。他是一位卑微的木匠和「義人」,按教宗方濟各所描述,若瑟「以父親的心愛了耶穌」。

作為「服從的父親」,教宗說:「聖若瑟的偉大,在於他作了瑪利亞的淨配及耶穌的父親,由此他正如金口聖若望所言『參與整個救恩計劃』。」瑪利亞的懷孕,曾經令若瑟感到困擾。身為一個「義人」,若瑟在倫理上、法理上,都無法迎娶一個「不貞」的女人。他大可讓全城的人知道瑪利亞犯了錯,以猶太人的法律,用石頭打死她。但他顧念瑪利亞的名聲,不願意使她在眾人面前受羞辱,決定暗暗休退她,秘密解除婚約。

教宗方濟各說:「縱使若瑟不明白全局,他仍決定要維護瑪利亞的名聲、尊嚴和生命。在他處於思慮如何作出最佳行動的猶疑中,天主透過啟發他的判斷來幫助他。」天主透過夢境啟示若瑟,表明他的救恩計劃:「因為在她內受生的,是出於聖神,她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若瑟醒來後,遵照天使的話,無條件接納及迎娶瑪利亞。他以服從天主去突破困局,同時解救了瑪利亞的困境。

在生命中的每一刻,若瑟始終耐心地與天主的計劃合作,他清楚自己的角色,並承受天主給他的命令,例如:為逃脫黑落德的毒手,他聽從天使的話逃往埃及,沿途保護瑪利亞和嬰孩耶穌;在埃及,若瑟懷著信心和耐性,等待天使的吩咐,才起程回到家鄉。終其一生,即使顛沛流離地逃難,若瑟仍然勇敢地承擔保護聖家的責任。

實踐

若瑟深信天使的說話,無條件接納瑪利亞,並維護瑪利亞的名聲、尊嚴和生命。他一生平凡,是個普通的木匠,為了家庭與生活,默默耕耘。在聖經的描述中若瑟頗為沉默,沒說過一句話,但他全心信賴天主,即使有些事情的發生不在他的計劃,仍然遵照天主的吩咐去做,他的服從使他成為整個人類獲得救恩的工具。我們的角色也許不像聖母瑪利亞如此顯眼,但也可以像聖若瑟那樣,成為天國事業的推手。教宗方濟各說:「納匝肋的木匠若瑟時常信賴天主上智的安排,因此他懂得化難為機,只要我們也運用像他一樣的富有創意的勇氣,天主總能有方法拯救我們。」讓我們面對重大抉擇面前,都能效法聖若瑟,悉心聽從天主的指引。

是日金句

「我同他永遠保持我的慈愛,我同他所立的盟約,永遠不得破壞。」(89:29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星期三(單數年)

路 9:1-6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