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聖熱羅尼莫司鐸 (聖師)(紀念)

9:46-50 

那時,門徒間開始爭辯誰是他們中最大的。耶穌看透了他們的心思,就領來一個小孩子,叫他立在自己身邊,對他們說:「誰若為了我的名字收留這個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誰若收留我,就是收留那派遣我來的;因為在你們眾人中最小的,這人才是最大的。」若望說:「老師!我們曾看見一個人,因你的名字驅魔,就禁止了他,因為他不與我們同夥。」耶穌卻向他說:「不要禁止!因為誰不反對你們,就是傾向你們。」——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第三次預告自己將要受苦受難,門徒似乎不太在意,反而關心他們當中誰要當老大。很明顯,門徒沒有理解耶穌的話,他們把耶穌藉著受難和復活所建立的國度,當成世界的國度,想要在其中獲得高位、權力。他們心中所想的不是耶穌的吩咐,而是個人的利益、面子和地位。跟隨耶穌多年,聽了耶穌那麼多教導,我們心中在意和關心的又是些什麼呢?

耶穌讓一個小孩子來到門徒面前,藉此教導他們,作他的門徒不是來爭取地位名份,而是要成為一個願意謙卑服務他人的人。在當時的文化,小孩子不起眼、不被重視,也不為成功和野心所纏累。如果我們滿足於小孩子在猶太文化中所擁有的卑微的特質,我們將走上最大的道路。耶穌又把小孩子和自己聯繫起來,「誰若為了我的名字收留這個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誰若收留我,就是收留那派遣我來的」。當一個基督徒因為耶穌的緣故,服從耶穌的教導,像耶穌那樣去愛一個人,他不但是「為耶穌的名收留小孩子」,也是愛耶穌在天上的父。因此,真正的偉大在於關懷那弱小的、無助的、被世界忽略的人,任何人因天主的名收留一個小孩子,就是接待天主。

此外,門徒也有很深的門戶之見,他們無法接受別人打著耶穌的名號驅魔,卻不跟他們同夥。他們沒有為附魔的人重獲自由而高興,反而關心誰能夠奉耶穌的名字驅魔。他們認為那人必須跟他們一起跟從耶穌,暗示自己的地位比那人高,因自己是被主特別揀選的,顯出這是另一種爭論誰最大的心態。

實踐

我們跟隨耶穌,如果還帶著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就會像門徒一樣,以自己的心意取代天主的心意。耶穌教導門徒,「因為誰不反對你們,就是傾向你們。」我們要學習這門功課:看到別人過得不錯,甚至做得更好,可能會嫉妒或有不安全感,感覺對方好像要威脅自己,害怕失去自己的地位與價值等,冒出想要阻止對方繼續發展的念頭。我們要相信天主的偉大可以用不同的人,去成就他完美的計畫,要相信天主不但會用他,也會用我們,唯有站在更高的高度,去肯定自己,也欣賞別人,才能夠繼續走在天主的計畫中。所以,需要依靠聖神,認識我們所信仰的耶穌基督,尋求明白和按照他的心意生活。

是日金句

「請你彰顯你奇妙的慈愛,將投奔到你右邊的人,從敵人的危害中救出來。」(詠17:7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乙年)

9:38-43, 45, 47-48 

那時候,若望向耶穌說:「師父!我們見過一個人,他因你的名字驅魔;我們禁止了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

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一個人,以我的名字行了奇蹟,就會立即誹謗我,因為誰不反對我們,就是傾向我們。

「誰如果因你們屬於基督,而給你們一杯水喝,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不會失掉他的賞報。

「誰如果使這些信者中的一個小子跌倒,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套在他的頸項,投到海裡,為他更好。

「倘若你的手使你跌倒,砍掉它!你殘廢進入生命,比有兩隻手,而下地獄,到那不滅的火裡去更好。倘若你的腳使你跌倒,砍掉它!你瘸腿進入生命,比有雙腳,而被投入地獄裡更好。倘若你的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你一隻眼進入天主的國,比有兩隻眼,而被投入地獄裡更好;那裡的蟲不死,火也不滅。」

——上主的話。

反省

若望告訴耶穌,有個不屬於他們團體的人,卻以耶穌的名義驅魔,門徒制止這人,「因為他不跟從我們。」我們常犯這個毛病,只因為對方跟我們屬於不同團體,就排斥、眼紅別人所做的事。當我們的心專注於自己而不是耶穌,嫉妒就在心中慢慢滋長。耶穌糾正若望,「不要禁止他」,「因為誰不反對我們,就是傾向我們」。這是要求門徒應有更開闊的心胸,接納那些不在他們團體內,卻參與拓展天國的人。狹隘、排他的想法,是不利於天國擴展的。福音挑戰我們對於接納他人的態度,真正的信仰應是包容的,必須學習欣賞他人,這份精神促使我們走出舒適區,學習與不同的人建立關係,共同追求真理和愛。

耶穌又教導門徒,如果是為基督的緣故,即使一個最小的善行(一杯涼水的接待),天主也必賞報行這事的人;但是,任何人絆倒信者中一個小子,天主絕不輕饒,「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套在他的頸項,投到海裡,為他更好。」「小子」是指信德薄弱,屬靈生命尚未成熟,根基還不很穩固的信徒。耶穌沒有解釋「絆倒人」是指甚麼罪行,但從他接下來的話,暗示是使人犯罪離開天主的意思。這提醒我們要檢討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有否妨礙弱小者和天主善良子民的信德。

罪的遺害比任何病症都更嚴重,保祿書信教導「治死舊我」就是這個意思,盡一切來除去使我們跌倒的絆腳石。耶穌用誇張的手法,要人寧願砍下自己的手、腳或挖掉眼睛,都不要犯罪,因為犯罪的後果極其嚴重。他教導我們除了要嚴肅和徹底地對付那叫人跌倒的肢體外,也告訴我們,為了獲得及保存永生,任何肉身的痛苦都是值得忍受的。因此,我們要以永恆的眼光來看天主的國,不要只著重眼前短暫的享受。很多誘惑可能使我們偏離正道,失去對天主的專注。

實踐

在信仰團體的生活中,不乏熱心的教友參與堂區的服務。但人性往往會將這些工作私有化,隻手遮天,不讓其他人參與,恐怕別人搶了自己的功勞。今日讀經一與福音都邀請我們敞開心胸,接納聖神在那些常被我們瞧不起的人身上的神妙作為。他們或許資歷淺、沒有資格,但他們仍然可以成為天主聖神的工具。讀經一梅瑟的寬宏大度,彰顯出天主賞賜恩寵時的慷慨無私。而且,他明白天主的心意,不怕被人超越,反樂見更多人蒙受祝福,成為天主的工具。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能夠像梅瑟一樣,願意接納他人的貢獻,欣賞他們在信仰中的熱誠?

是日金句

「求你使你僕人免於自負,求你不要讓驕傲佔有我;如此,我將邁向完善,不受重大罪惡的玷污。」(詠19:14

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廿五週星期六(雙數年)

9:43-45 

當眾人驚奇耶穌所作的一切時,他向自己的門徒說:「你們應謹記這些話:人子將要被交於人的手中。」但他們不明瞭這話,這話為他們還是蒙蔽著,他們仍不能了解;他們又怕問他這話的意思。——上主的話。

反省

在門徒經歷過耶穌的光榮(顯聖容)、大能(驅魔)之後,他立即告訴門徒自己將要受苦受難。這是耶穌第二次預言自己的受難,經文說門徒「怕問他這話的意思」,正表示他們是知道的,但他們的不明白也反映出耶穌對他們的指責是正確的:「無信而敗壞的世代」(路9:41),即不願意接受耶穌的死亡,也不願意相信默西亞可以透過死亡來拯救萬民。

當時,門徒可能對耶穌還有不設實際的幻想,以為默西亞是來推翻羅馬統治。耶穌預言自己的死亡意味他們理想的破滅,以致不敢要求耶穌澄清,害怕他們的恐懼最終會發生。無論門徒或群眾,都不能明白和認同耶穌的使命,在他們心目中,耶穌似乎只是一個滿足他們需要的救星而已。

耶穌所做的事,讓當時很多以色列人詫異,包括門徒,雖然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曾在山上親睹耶穌顯聖容,又聽見耶穌預言在耶路撒冷將要成就的事,還是不明白箇中意思。他們原以為耶穌將要在這個世界上為王,他們也可以得到光榮,所以耶穌再一次提醒他們,「人子將要被交於人的手中」,這十字架的路是他自願要走的。但是他們最終會明白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的意義,明白這是天父最完美的拯救罪人的計畫。耶穌升天之後,當五旬節的聖神降臨在門徒身上,他們就完全明白了。

實踐

耶穌要門徒明白舊約所應許的默西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雖然有伯多祿宣認他是「天主的受傅者」,但門徒還不明白耶穌真正要做的事情。我們有時候也會被這個世界裡的假像所迷惑,弄錯了我們生命中的優先次序;認為天主對我們生命裡的旨意和計畫是難以置信的,甚至令我們感到傷心,常常用自己的旨意和計畫來替代天主的。所以,我們要常常省察,記得我們都是軟弱的,需要天主的憐憫;更要求主幫助我們明白天主的旨意,並且努力奉行。

是日金句

「求你教導我們詳數年歲,使我們達到內心的智慧。」(詠90:12

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聖雲先司鐸(紀念)

9:18-22 

有一天,耶穌獨自祈禱,門徒同他在一起。他問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卻說是厄里亞;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位先知復活了。」他問他們說:「但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回答說:「天主的受傅者。」但耶穌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清楚知道跟隨他的群眾雖多,但並不真正相信或認識他。群眾只看見奇蹟,卻沒有留心聆聽耶穌的話,所以對耶穌的認識僅止於一位「先知」。耶穌接著詢問門徒:「他」是誰?伯多祿代表門徒宣認耶穌就是「天主的受傅者」(基督),即舊約所應許的默西亞。

即使有了這樣的宣認,門徒仍需要更多了解耶穌將是怎樣的默西亞。耶穌嚴厲吩咐門徒不要把他的身份張揚,原因可能有二:一,避免政治上的干擾,當時的以色列人期待的「默西亞」是一位拯救他們脫離羅馬統治的政治領袖。耶穌不願意他的真實身份過早曝光,免除不必要的麻煩。二,連門徒本身也不明白和坦然接受耶穌的身份——受苦的默西亞,他需要時間讓門徒對他有更深的體會、經歷、認同,好能分擔他的使命。門徒的確遵從耶穌的吩咐,沒有到處張揚,一直到耶穌受審的時候,才公開承認自己的身份。

既然讓門徒了解他的真實身份,耶穌就告訴他們他來到世界的目的,不願意他們再作無謂的幻想、誤解,他預言自己將要走一條被人羞辱、殺害的受苦之路。這與眾人所期待的是何等大的落差,他清楚告訴門徒,他來到世上的目的,是要在世上受苦、被殺害,然後復活。耶穌的受難宣言提醒我們,唯有為主受苦,才是真正通往光榮與復活的道路。

實踐

知道耶穌是誰,不足以使我們成為基督徒,因為一個人可以很熟悉耶穌的事蹟,卻不是基督徒。只有和耶穌基督建立起個人的關係,讓他成為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才能明白做基督徒的意義,甘願背負十字架,踏上耶穌基督的苦路。

是日金句

「天主所行的一切事宜,都很適時,並賜給人認識時事的經歷,但人仍不能明瞭天主自始至終所做的工作。」(訓3:11

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廿五週星期四(雙數年)

9:7-9 

那時,分封侯黑落德聽到耶穌所做的一切事,猶疑不定,因為有些人說:「若翰從死者中復活了。」但另有些人說:「是厄里亞出現了。」還有些人說:「是一位古先知復活了。」黑落德且說:「若翰我已經斬首了;而這人到底是誰?關於他,我竟聽到了這樣的事!」便設法看看耶穌。——上主的話。

反省

由於門徒傳道的成效顯著,以致黑落德聽到關於耶穌的傳聞,心神猶疑不定。坊間出現各種關於耶穌的傳聞,令黑落德猶疑不定,因為他對殺害若翰洗者感到心虛,良心不安導致他困惑和猶疑不定。黑落德曾敬重若翰是一個義人,喜歡聽他講道,為了面子,他不能接受若翰的批評,也無心悔改自己越軌的行為,將若翰拘押在監裡,最後受黑落狄雅和她女兒的唆擺,將若翰斬首。

耶穌到底是誰?有些人認為耶穌像若翰洗者一樣,是民族悔改的前驅;有些則認為耶穌是像厄里亞一樣的先知,屢次行奇蹟;也有人認為耶穌是古時的一位先知,也許是梅瑟應許要來的那一位。可見大家對耶穌的看法還停留在「先知」,還沒有認識耶穌不僅是人,也是天主。

黑落德想要見耶穌,但並非以一個真誠尋求者的身份,或許只是想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又或是想以對待若翰的方式來對付耶穌。路加記下這點,是為了強調耶穌的事工越來越危險。畢竟對黑落德來說,權勢和地位比一切都重要。對於群眾跟隨耶穌,他可能有感這股民間勢力,威脅他的地位。他的想法跟他的父親(大黑落德)不謀而合,當大黑落德得知猶太人的君王誕生時,就想要殺害他。

實踐

犯罪後,人的內心就會非常痛苦,因為罪惡感一直追逼他,使他失去平安。就像黑落德明知自己殺了無辜的義人(若翰洗者),罪惡感一直在他心裡。或許我們此刻也被罪惡感追逼,心中沒有平安,正因如此,我們需要救主。感謝天主,我們有幸認識耶穌基督,他不但是天主之子,更是我們的救主,是能夠將我們從罪惡的權勢、罪惡感的控告中拯救出來的那一位,唯有他才是我們真實的救主!

是日金句

「眼看,看不夠;耳聽,聽不飽。」(訓1:8

2024年9月25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廿五週星期三(雙數年)

9:1-6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離去。人若不接待你們,你們要離開那城,拂去你們腳上的塵土,作為反對他們的證據。」他們就出發,週遊各鄉村,宣傳喜訊,到處治病。——上主的話。

反省

這是耶穌第一次派遣門徒出去,宣講天主聖道,就像一個師傅教導徒弟後,給他們實習的機會。跟隨耶穌多時的門徒,在接受訓練後,開始出去宣傳天國的喜訊。

這次的派遣,宣講和憐憫人的行動(制伏魔鬼、治好病人)是雙管齊下的。門徒不僅醫治人身體的疾病,更藉著所傳的福音醫治人靈性的疾病,這是比身體得到治癒更大的神蹟。人身體的疾病治好後仍然要死去,但福音的大能使人相信耶穌基督,有永恆的生命。而且,這次派遣也考驗門徒的信德,「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這是要將門徒對於物質的依賴,轉移到耶穌身上,完全交託供應一切所需的天主。他能夠充足地供應我們一切所需用的,而且還有剩餘,就像五餅二魚的奇蹟一樣。

門徒出去傳揚福音的時候,有天主的能力、權柄在他們身上。但是,這樣的權柄並非強迫別人接受,若遇到不願意接待他們的人,轉身離開就是,不用在意,亦無須感到丟臉,因為別人拒絕的是天主。這正是耶穌教導門徒拂去腳上塵土的意思,並非要詛咒拒絕門徒的人,只是表明這城市的結局將與門徒無關。耶穌在訓練門徒關心別人生命的同時,也教導他們無須對別人的生命負責任到底,學習尊重與界限,尊重別人的選擇,每個人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實踐

耶穌將他的能力和權柄,授予十二宗徒,要他們專務傳福音的工作,即宣講天國、治病、驅魔。他特別強調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放下對物質的執著,藉這機會培養門徒在福傳工作中對天主德能的完全信賴和依侍。天主已經將傳揚福音的使命交在我們手中,無須擔心自己的能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各處宣講天主的話。別人可以選擇認同或不認同耶穌的福音,但他們的「不」認同一點都不影響耶穌福音的價值。而且,人們的不歡迎也是在考驗我們對天主的信心,是跟隨民眾的聲音,抑或要繼續跟隨耶穌?

是日金句

「天主的每一句話,都是經火精煉的;凡托庇於他的人,他必要作其護盾。」(箴30:5

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廿五週星期二(雙數年)

8:19-21 

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到他這裏來了,因為人多,不能與他相會。有人告訴耶穌說:「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站在外邊,願意見你。」他卻回答他們說:「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才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上主的話。

反省

猶太人很強調血緣關係,認為只有他們才是天主的選民;但耶穌卻明白指出,凡願意聆聽和實行天主的話的人,只要心懷信德,即使是外邦人,也是耶穌所愛的。耶穌打破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隔閡,彼此都是天父的子女,主內的一家人和弟兄姊妹。

這段經文有時候被誤解為耶穌沒有接見他的母親,有違親情。其實,只要查考聖經,就知道耶穌的母親,終其一生,在信德和服從上,均為基督徒樹立了榜樣。她蒙天主揀選,成為救世主的母親,因為她是一位「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人」。所以,耶穌說這話,並非否定親情關係,而是更注重屬靈關係,他鼓勵人認識他、相信他,並遵守天主的話,提升我們和他的關係,成為他家庭的成員。

今天,當我們互稱弟兄姊妹時,是否在感受上,真的情同弟兄姊妹?抑或只是跟某些人相熟,其他人不相熟的,則繼續跟他們保持距離或「沒有關係」?這樣的話,還算是弟兄姊妹嗎?「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才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耶穌的話很清楚,基督徒的友誼,建基於「實行天主的話」。唯有願意聆聽天主的話並加以實踐,才能在主內成為弟兄弟姊妹,因為「聽」帶來生命的改變。所以,當我們用生命來反映天主的性情、用生活來見證天主的真理,我們就是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姊妹了。

實踐

由撒種的比喻,耶穌強調「聆聽的態度」;然後,用點燈的比喻,強調那些「留心聽從」天主教導的人,將會領悟更多;現在,耶穌繼續談「遵行」天主的話的重要性,至於如何明白和實行天主的旨意,秘訣就是由閱讀天主聖言開始,這是作為天主子女不可或缺的功課;當我們明白他的教訓,也要祈求天主賞賜我們足夠的恩寵,將他的話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盼望當我們彼此互稱弟兄姊妹時,也再次省思我們的關係有否像耶穌所說是建立在「遵守天主的話」嗎?

是日金句

「求你教訓我遵守你的法律,我要以整個心靈持守不渝。」(詠119:34

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聖碧岳.庇特來司鐸(紀念)

8:16-18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沒有人點上燈,用器皿遮蓋住,或放在床底下的,而是放在燈台上,為叫進來的人看見光明;因為沒有隱藏的事,不被顯露的;沒有秘密的事,不被知道而公開出來的。所以,你們應當留心要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從他奪去。」——上主的話。

反省

種子是指天主的話,緊接撒種的比喻,耶穌再將他的教導和天主的話,比喻為在燈台上點亮的「燈」。當時,晚上使用油燈作照明的工具,所以不會用器皿把油燈蓋住,或把燈放在床底下,這樣只會使燈失去用途。耶穌說他是世界的光,跟隨他的必不在黑暗中行走,因此,燈就是指耶穌自己。當我們相信耶穌,服膺他的真理,就不要停留在聽聽而已,應當廣為宣揚,讓更多人知道,讓真光照耀這世代,這是基督徒的使命。

耶穌用撒種的比喻,向群眾挑戰,到底他們屬於哪種土壤。然後鼓勵門徒,不但要聽,成為好的土壤,更要使自己成為基督的燈,照亮世界。「因為沒有隱藏的事,不被顯露的;沒有秘密的事,不被知道而公開出來的。」光的特性,能顯明一切的黑暗,包括我們內心的隱情。燈台上的燈,燈火雖小,卻能夠照亮房間內每個漆黑的角落;同樣,耶穌的教導和行動,也要將天國的奧秘顯明出來,同時要顯露人聽道後的反應。在沒有認識耶穌之前,我們彷彿在黑暗中生活;相信耶穌,接受他的光照後,我們才明白自己的黑暗在哪裡,心中的隱情是什麼。

因此,「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從他奪去。」耶穌在這裡警告那些領受他的話而沒有作好見證的人,他們的祝福將被奪走。當我們自以為擁有福音的種子而不去撒種,以為自己是義人而輕視他人的,當心天主要奪去我們「自以為有的」。相反,那些能夠實踐耶穌的教導,擁有福音的種子而繼續撒種,使種子長大的人,將要得到天主更多的祝福。

實踐

任何人渴慕天主的話,會不斷地追求,天主聖神也會不斷啟迪他,使他明白更多,在他的生命上必然反映出聽道的效果。天主的話如同撒種一樣,撒種者若倍加愛護,給予更多營養,就能結更多的果實。反之,沒有被天主的話改變的人,如同撒種比喻中的第二與第三種心田,由於沒有在心中生根,或沒有除去雜草,以至於無法生長。我們是帶著什麼態度聆聽天主的話?是抱著渴慕認識和隨時準備好相信和實踐,抑或純粹抱著好奇,但愛理不理的態度?如果我們把耶穌的生命生活出來,將會結實纍纍得著更多。

是日金句

「智慧的人必承受尊榮,愚昧的人必蒙受羞辱。」(箴3:35

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乙年)

9:30-37 

那時候,耶穌和門徒經過加里肋亞。耶穌不願叫人知道,因為他那時正教訓他的門徒。

耶穌給他的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中,為人所殺;被殺以後,過了三天,他必要復活。」門徒卻不明白這番話,又害怕詢問他。

他們來到葛法翁,進入屋裡,耶穌問他的門徒說:「你們在路上爭論些什麼?」他們都默不出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

耶穌坐下,叫那十二人過來,給他們說:「誰如果想做最大的,就得做眾人中最小的,並要做眾人的僕役。」

耶穌於是拉一個小孩子過來,放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給門徒說:「誰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誰收留我,並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來的。」

——上主的話。

反省

門徒在路上爭論在他們當中誰是最大的,他們仍然沉浸在默西亞榮耀的國度,並覬覦那個顯赫尊貴的位置。「你們在路上爭論些什麼?」門徒的沉默,因為他們感到慚愧。耶穌並沒有責怪他們,因為渴望成功是人的本性,藉機教導門徒成為偉大的正確方法。「誰如果想做最大的,就得做眾人中最小的,並要做眾人的僕役。」真正的偉大,不是爭先,而是自願成為最小的;不是要別人來服侍自己,而是願意成為眾人的僕人。世界強調的是要得到眾人的認同和讚賞,追求的是名聲、受重視、影響力、權勢。以自己獲得的成就而驕傲,只願凌駕他人之上,而不願把自己放在別人之下。我們有沒有被這樣的欲望折磨:想被人認識、想受人尊敬?

但耶穌指出這樣的心態永遠不能成就真正的偉大。真正的偉大,在於把自己放在最後,自甘卑微,看自己算不得什麼。當我裡面的「野心連同舊我」都消失,在天主眼中真正的價值才會顯出。我們總希望作「巨人」,但耶穌要我們學習他那樣作「僕人」,為服事人而犧牲自己。當我們感到「服侍別人」比「服侍自己」更好的時候,屬靈生命就開始邁向成熟,因為基督在我們裡面開始成形。

耶穌接著將一個小孩抱在手中,告訴門徒,我們怎樣接待像小孩一樣的人,就如同怎樣接待他。在當時的社會,小孩是最沒有地位的,不被接納。對於一向看不起小孩,並將他們趕離耶穌的門徒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教訓。小孩或許微不足道、人微言輕,但正代表門徒對自己應有的定位。耶穌用小孩強調謙卑和接納的重要性,真正的偉大不在於權力和地位,而在於愛與服務。當我們願意放下自我,關心他人,並在生活中實踐愛的時候,我們才真正體驗到天主的愛和恩典。因為定義我們的不是看我們所做的事,不是所取得的成就,也不是我們的地位和身分,而是天主的恩典使我們被基督充滿,使我們能放下虛榮、驕傲和野心,去服事他人。

實踐

世界許多衝突和爭鬥源於人內心深處的欲望與貪求。當我們追求個人的利益、權力或名聲時,往往引發與他人的矛盾,不僅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也讓我們遠離天主的旨意。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的世界。所以,我們要尋求天主的智慧,謙卑地承認天主是我們生命的主。天主的智慧帶來的是和平而不是混亂,帶來正義而不是邪惡的行為。當我們誠心尋求天主的智慧和旨意的時候,他就將各樣美好的事物厚賜給我們。這就是為什麼雅各伯要我們想清楚自己行事背後的動機: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抑或為了天主的旨意成就?是在尊崇或羞辱天主?祈求天主改變我們的心,讓他所想的成為我們的心之所向。

是日金句

「那裡有嫉妒和紛爭,那裡就有擾亂,及種種惡行。」(雅3:16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聖瑪竇宗徒 (聖史)(慶日)

9:9-13 

那時候,耶穌從葛法翁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塞人看見,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上主的話。

反省

稅吏,一向為猶太人所痛恨,一方面因為他們為羅馬政府效力,壓榨同胞,另一方面亦乘機貪污自肥。在猶太人眼中,稅吏與強盜、殺人犯齊名,是公認的罪人。

耶穌經過稅關時,一句「跟隨我」,瑪竇就立即起來跟隨了耶穌。他雖然有錢有勢,卻沒有真正的朋友;他窮得只剩下錢,卻沒有永恆的盼望;罪人怎能獲得天主的憐憫,怎配得有永生?因此,瑪竇想改變,他發現心靈的喜樂、自由,以及生命的尊嚴,比他擁有的更好、更重要,所以他能夠這麼爽快回應耶穌的召喚。瑪竇擁有一顆渴望改變的心,因為一個願意改變、渴望改變的人,才能經歷改變。

在近東的文化,同枱吃飯不只是一件普通的社交活動,也是一種親密的舉動。瑪竇既表達對耶穌的敬意,同時也是公開承認耶穌、講述他與救主關係的機會。這場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大家公認的罪人參與其中,所以,法利塞人就質疑耶穌身為師傅,為什麼會跟罪人一同吃喝。

耶穌以醫生病人為例,說明有病的人需要醫生,同樣,罪人也需要救主。換言之,耶穌知道他們是罪人,他們也知道自己是罪人,為此他來到他們中間,向他們施恩憐憫,宣講悔改赦罪的福音。對法利塞人來說,當然不願承認自己需要耶穌;但為那些真正認識自己的罪,知道自己需要尋求和相信耶穌的,必定得到耶穌的幫助、醫治和救恩。

實踐

「跟隨我!」耶穌召叫瑪竇跟隨他,改變了他的生命,他由被人厭棄的稅吏,成為宣揚天國喜訊的使徒,他撰寫的福音,不但改變無數猶太人的生命,使他們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更繼續影響千千萬萬的人。他由收取那會朽壞的稅金,到成為給予許多人心靈祝福的人。我們也願意踏入改變生命的旅程嗎?所以,沒有甚麼人不能被召叫跟隨主,天主的憐憫和恩慈是大的。

是日金句

「我這在主內為囚犯的懇求你們,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弗4:1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聖金大建司鐸、聖丁夏祥及同伴 (殉道)(紀念)

8:1-3 

那時候,耶穌走遍各城各村講道,宣傳天主國的喜訊,同他在一起的有那十二門徒,還有幾個曾附過惡魔或患病而得治好的婦女。有號稱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魔鬼;還有約安納,即黑落德的管家雇撒的妻子,又有蘇撒納;還有別的許多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產資助他們。——上主的話。

反省

在耶穌的跟隨者中,除十二宗徒外,不乏曾經附魔或患病被治好的婦女。這些被視為不潔、不被社會接納的婦女,在經驗過耶穌身上的大能後,並沒有就此心滿意足。在當時的社會,女性不被允許拋頭露面,所以她們用自己的財物供奉耶穌和門徒,不僅表達了對耶穌的感恩,也讓耶穌和門徒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傳揚福音。她們中有的來自低下階層,也有的來自上層社會,兩班社會地位南轅北轍的婦女,都因著耶穌所宣講的聖道而走在一起,成為耶穌的跟隨者。這樣的組合說明了,生命被天主更新的人,不因身分的貴賤、社會地位的高低,只要被天主醫治,生命得著更新的人,都能同心服侍天主來答謝天主的救援。

路加特別提到跟隨耶穌的幾個婦女,這是很不尋常的。因為耶穌對婦女的態度,跟當時的宗教領袖不同。在猶太人的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也是很低的,但耶穌卻容許這些婦女與他同行,表明所有人在天主面前都是平等的。有趣的是,在四卷福音中,反對耶穌的人都是男人。

這些婦女用自己的財產慷慨支持耶穌的傳教事業,沒有她們的默默付出,耶穌與門徒傳福音的工作勢必更加艱辛。而且,她們毫不吝嗇自己的財物,也許是因為她們找到了生命中真正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耶穌自己。同樣,無論我們在教會內屬於什麼位置,都可以將自己的力量奉獻給天主,只要是全心全意的,天主都會悅納。

實踐

在當時以財物供應師傅,是虔敬的表現,由此可見這些婦女的信仰態度。與耶穌的相遇,使她們的生命發生逆轉,她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幸福所在——耶穌基督。我們也該學習她們的美好榜樣,因著愛天主的緣故,奉獻我們的服務和財物,全力支持教會的傳道事業。天主記得那些站在福音前線的人,也記得默默為福音付出的人,因為他們都是基督的肢體,為福音各司其職。我們是否也願意在恩典中回應天主,並在教會中用自己的神恩,服侍天主與眾人呢?祈求天主幫助我們更深體驗他的慈愛。

是日金句

「如果我們只在今生寄望於基督,我們就是眾人中最可憐的了。」(格前15:19

2024年9月19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四(雙數年)

7:36-50 

那時,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他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赴宴。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來站在他背後,靠近他的腳哭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以後抹上香液。那請耶穌的法利塞人見了,就心裏想:「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是誰,是怎樣的女人:她是一個罪婦。」耶穌發言對他說:「西滿,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說。」西滿說:「師傅,請說吧!」「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一個欠五百德納;另一個欠五十。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赦免了他們二人。那麼,他們中誰更愛他呢?」西滿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穌對他說:「你判斷的正對。」他遂轉身向著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你沒有給我行口親禮,但她自從我進來,就不斷地口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她卻用香液抹了我的腳。故此,我告訴你:她的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耶穌遂對婦人說:「你的罪得了赦免。」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他竟然赦免罪過!」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回去吧!」——上主的話。

反省

路加沒有透露這位城中罪人的名字,卻仔細描述她的一舉一動。她並非法利塞人的客人,卻不請自來,站在耶穌背後,用自己的方式向耶穌表達敬愛之情,更不理會旁人的眼光,用淚水為耶穌洗腳,用自己的頭髮抹乾,更將最珍貴的香油給耶穌傅抹。

西滿,即請耶穌吃飯的那個法利塞人,把一切看在眼裡,帶著冷嘲熱諷的心態藐視耶穌接受這女人的行為,甚至質疑他是否真的是先知。傲慢、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法利塞人跟這位罪婦的謙卑形成強烈的對比。耶穌看出主人的心思,就主動向西滿講一個比喻,來解答他心中的疑惑,也糾正他對那婦人的偏見。比喻中兩個欠債,卻無力償還的債戶,一個欠五百德納,一個欠五十,兩人同時都獲得寬免,耶穌問:「他們中誰更愛他(債主)呢?」西滿答覆:「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穌贊同西滿的回答,也藉此告訴他,他對耶穌是多麼的怠慢和不尊重。由耶穌進門開始,西滿沒有行待客之道:為耶穌洗腳,跟他行口親禮請安,用油抹耶穌的頭。反觀這位不請自來、羞愧的婦人,站在耶穌背後,用眼淚濕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用嘴親吻耶穌的腳,然後把原為婚嫁用的香液,抹在耶穌的腳上。

這個罪婦的所為跟德高望重的法利塞人是多大的對比,兩者的分別,在於這個被人鄙視的婦人,清楚自己的諸多罪孽,從頭到尾謙卑流淚來到耶穌面前祈求赦免,所以能夠經驗更多的寬恕、更多的愛;相反,西滿自覺沒有犯罪,不需要赦免,對赦免他罪的人就不會有多少的愛。只有當我們明白自己曾經怎樣背叛天主,又感受到天主對我們的寬容和接納,才能明白天主是怎樣的愛我們。

耶穌肯定這婦人全心全意的愛,公開宣告:「你的罪得了赦免。」同時也暗示他有赦罪的權柄。從法利塞人西滿和這個罪婦的對比中,我們發現:耶穌看到的不是我們身上滿滿的罪惡,而是看到罪惡蒙赦免後,我們內心的感激與愛。

實踐

有一件事,可以使人與天主隔絕,就是自大,而最大的罪就是自覺無罪。法利塞人注重外表,卻沒有真正認識耶穌,雖然跟他同席,卻沒有與他相遇;相反,這個被視為城中罪人的婦人,卻看見耶穌是罪人的朋友,因此帶著痛悔的心來到耶穌面前,尋求寬恕。唯有明白自己罪孽深重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天主完全赦罪的宏恩。當我們願意如同那位罪婦,來到天主跟前向他悔改認罪,天主必定寬恕我們的過犯,他不會因我們的罪過太小而輕忽,也不因我們的罪過太大而不理會,而是不斷向我們彰顯他奇妙的大愛。

是日金句

「因天主的恩寵,我成為今日的我」(格前15:10

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三(雙數年)

7:31-35 

耶穌說:「我可把這一代的人比作什麼呢?他們相似什麼人呢?他們相似坐在街上的兒童,彼此呼喚說:我們給你們吹笛,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唱哀歌,你們卻不悲哭。因為洗者若翰來了,他不吃餅,也不喝酒。你們便說:他附了魔。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你們又說:這是個貪吃嗜酒的人,是稅史和罪人的朋友。但一切智慧之子,必彰顯智慧的正義。」——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和若翰洗者,分別是天主揀選的救世主與前驅,但那時的人卻對他們惡意批評及厭棄。若翰因為宣講悔改的洗禮,在曠野中過著刻苦的生活,「不吃餅,也不喝酒」,人們就說:「他附了魔」;耶穌擁抱群眾,與眾人一起吃喝,卻被批評為酒肉之徒,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

「我可把這一代的人比作什麼呢?他們相似什麼人呢?」耶穌講的是他那個世代之人的本性,以及他們在接受天主的信息和對待他的先知,是如何挑剔和猶豫。耶穌用吹笛和舉哀兩種作例子,吹笛是猶太人舉行婚禮會用來招呼賓客,吹著輕快又歡樂的笛聲,告訴大家盛宴就要開始,賓客則歡喜跳舞,或者跟隨吹笛的人邊走邊跳;舉哀是指喪家穿著喪服,對著路人哀哭;而路人看到這樣的景象就知道這一家有喪事;於禮,親戚朋友或路人就當與喪家一起哀傷,這就是舉哀與哭泣。耶穌引用這兩個例子說明缺乏熱情的冷漠世代,對人、對天主、對救恩都無動於衷,暗指以色列人就是以這樣冷漠的態度來對待他和若翰洗者。他們困在有限的框架裡,舉凡不是自己喜歡、認識或認可的方式,總是直接拒絕而不願多花時間思索默想。

如果宗教領袖對宗教腐敗的現象沒有反應,又如何去引導當時的百姓和社會?耶穌沉痛地指出「人心的冷漠」才是信仰最大的危機。心死的人對外界已失去感受的能力,如同行屍走肉,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冷漠亦如此,當對周遭事物缺乏熱情,生命也會漸漸枯竭。

人最大的軟弱,就是不認識自己的軟弱,在黑暗中看不見自己的需要,也不明白天主的恩典。驕傲和自以為義的態度,覺得不需要救恩和耶穌基督,可以靠自己自力更生。這種依靠自己、不依靠天主的態度,正是罪惡的根源。為此,耶穌得出結論:「但一切智慧之子,必彰顯智慧的正義」,意思是只有敬畏天主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天主的智慧,了解天主的心意,他們是一群願意把生命的主權交給天主的人。

實踐

我們要戒避法利塞人和經師們那種自以為是的心態,他們以為自己比任何人更了解天主的話,因此拒絕若翰洗者和耶穌的教導。他們被自高自大、自以為義的驕傲心態所支配,因而錯失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包括:天主的救恩。有云:眼光決了視野和方向,眼光也決定了未來和選擇,願我們打開眼光和心懷,接受耶穌的教導,讓他的話影響我們的生命。

是日金句

「尊上主為自己天主的民族,真是有福!上主選為自己產業的百姓,真是有福!」(詠33:12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二(雙數年)

7:11-17 

那時,耶穌往一座名叫納因的城去,他的門徒和許多群眾與他同行。臨近城門時,看,正抬出一個死人來,他是母親的獨生子,母親又是寡婦;且有本城的一大夥人陪著她。主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遂上前按住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他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眾人都害怕起來,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於是,稱述耶穌的這番話,傳遍了猶太和附近各地。——上主的話。

反省

在猶太人的社會,婦女喪夫已經生活困苦,現在唯一的兒子也死了,她除了心靈憂傷之外,也失去了一切可以倚賴的,意味著她的後半生將非常悲慘。她不能繼承丈夫的遺產,也不能繼續留在丈夫的家族,除非有近親願意娶她,並願意為她的丈夫續後,她才能繼承亡夫的產業。城裡的人可能同情她的遭遇,都來送殯。這些送殯的人,包括寡婦,並沒有請求耶穌的醫治,他們甚至不認識耶穌。然而,耶穌看見寡婦的悲痛,心生憐憫,上前按住棺材,將他復生,並交給他的母親。

按住棺材這一舉動,為身邊人是相當震撼的,因為猶太人認為遺體是不潔的,棺材也是不潔的,禁止觸摸。耶穌很清楚自己應該避開這個送殯的行列,但他卻主動向前,因為體會到這寡婦已經失去了唯一的依靠。耶穌不顧忌禮儀上的不潔淨,因為他不會因摸了死人而被玷污;相反,死人卻因他的觸摸而復生。「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原本一個哀慟悲傷的場合,因著耶穌讓寡婦的兒子復生,一切都轉為喜樂。

在場的群眾無不感到驚奇,歸光榮於天主:「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猶太人歷史上的大先知包括厄里亞、厄里叟,而且納因城距離厄里叟當年為一個婦人死去的兒子祈禱讓他復生的地方很接近,因此認為耶穌如同厄里叟是天主所興起的大先知。群眾雖然不知道耶穌就是天主子,但確實相信是天主派遣他來拯救他的百姓。

實踐

納因城的寡婦徹底地陷入絕望,因著耶穌的介入,使她的孩子死而復生,她由悲傷、絕望的眼淚,轉化成喜樂和希望的眼淚。也許我們正經歷絕望的事,生命受到捆綁,耶穌今天仍然「眷顧他的百姓」,伸手讓痛苦、絕望停止,並救我們脫離眼淚、悲傷、無助。耶穌過去怎樣讓絕望的人成為有盼望,今日仍然要讓我們的絕望轉變為盼望,並親身見證他的臨在與拯救。

是日金句

「因為上主良善寬仁,他的慈愛直到永恆,他的忠信世世常存。」(詠100:5

2024年9月16日 星期一

教宗聖高爾乃略及聖西彼廉主教 (殉道)(紀念)

7:1-10 

那時,耶穌進了葛法翁。有一個百夫長,他所喜愛的僕人病重垂危。百夫長聽說過耶穌的事,就打發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往他那裏去,求他來治好自己的僕人。他們到了耶穌那裏,懇切求他說:「這個人值得你為他做這事,因為他愛護我們的民族,又給我們建造了會堂。」耶穌就同他們去了。當他離那家已不遠時,百夫長打發朋友向他說:「主啊!不必勞駕了!因為我當不起你到舍下來。為此,我也認為我不堪當親自到你跟前來,只請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雖是受派在人權下的,但是,在我下也有士兵;我對這個說:你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你來!他就來;對我的奴僕說:你作這個!他就作。」耶穌一聽這些話,就佩服他,遂轉身向跟隨自己的群眾說:「我告訴你們:連在以色列,我也沒有見過這樣大的信德。」被派去的人回到家中,見那僕人已痊癒了。——上主的話。

反省

百夫長雖然是羅馬的軍官,但他很照顧護猶太人,為他們建造會堂。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會關心奴隸和僕人的死活,但這百夫長委託猶太人的長老去找耶穌,為的是拯救他所喜愛,病重垂危的僕人,可見是個十分難得的主人。

當耶穌還在路上時,百夫長打發朋友告訴耶穌,不敢勞駕主光臨他的寒舍。一來是由於他的謙卑,雖然貴為權勢,仍自覺不配見到耶穌;二來是熟悉猶太人的傳統,知道自己是個外邦人,了解猶太人進入外邦人的家有諸多顧忌,不願令耶穌犯禁;三來是對耶穌的權柄和醫治能力充滿信德,認為耶穌只須說一句話,他的僕人就會痊癒。難怪,連耶穌也說:「連在以色列,我也沒有見過這樣大的信德。」耶穌對百夫長的謙卑和信德讚口不絕,就成全百夫長的願望,治好他的僕人。

百夫長的信德十分值得我們借鏡,其實他不認識耶穌,只聽說過耶穌的事,就打發猶太人的長老去求耶穌來救救他垂危的僕人。而且,他認定耶穌有權威和能力,靠著聽聞耶穌的事蹟,就對耶穌深信不疑,認為不必親臨他的寒舍,只需說一句話就可以治好他的僕人。我們不只聽說過耶穌,而且更有很多機會在生活上經歷過天主的祝福、憐憫。然而我們大多數時間只是把和天主的關係停留在聽說的階段,沒有更多的去經歷天主,領受天主聖言的大能,豈不可惜?

實踐

這件神蹟不單單是耶穌或百夫長就能夠成就,還是要加上兩群人:猶太的長老們和百夫長的朋友,才能夠一起成就神蹟。人的信與不信,都與群體分不開,我們若不是藉著別人認識天主,就是將別人帶到天主面前;當然,另一種可能性是:我們若不是阻礙別人到天主面前,就是我們因為別人而不屑跟隨主。因此,一個人能夠相信天主、認識天主,團體的支持固然重要,更重要是天主子女們的見證。我們是影響他們願意來親近耶穌的人,抑或是使他們遠離耶穌呢?

是日金句

「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11:26

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乙年)

8:27-35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起身,前往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附近的村莊。在路上,耶穌問自己的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

他們回答說:「是洗者若翰;也有些人說,是厄里亞;還有些人說,是先知中的一位。」

耶穌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呢?」

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耶穌就嚴禁他們,不要向任何人談及他。

耶穌於是開始教訓門徒: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

耶穌坦白地說了這番話。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開始諫責他。耶穌卻轉過身來,注視著自己的門徒,責斥伯多祿說:「撒旦,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耶穌於是召集群眾和門徒,對他們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會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和福音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會救得性命。」——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詢問門徒:「人們說我是誰?」這是耶穌對門徒信仰的考驗,也是對我們每人的挑戰。要跟隨天主,必須先認識——耶穌是誰。耶穌深深意識到他在耶路撒冷最後的死亡,一天比一天更為接近。跟隨他的門徒必須對他的身分和使命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繼續他的天國事業。當時群眾雖然時常跟在耶穌身邊,聽他講道,又目睹他的奇蹟,但他們並不認識耶穌,以致對耶穌有許多錯誤的猜測──說他是若翰洗者、厄里亞、或先知中的一位。

然後,耶穌引導門徒進入一個個人的問題:「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的答覆,既是個人的,也是有代表性的,他常是門徒中的發言人。「你是默西亞」,然而,並非表示伯多祿對這個絕對重要的名號,有真正的認識。當時人們普遍期待默西亞解救猶太人擺脫羅馬的管治,復興以色列國。為了糾正門徒對默西亞的錯誤期望,耶穌告訴門徒,默西亞的使命不是世人所期待的光榮,而是受苦、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換言之,耶穌基督不只是王者,更是那位願意為我們的救恩而受苦的僕人。

伯多祿聽罷將耶穌拉到一邊,責備他剛才所說有關受苦和被殺的事。耶穌轉身注視門徒,責斥伯多祿:「撒旦,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耶穌並非指伯多祿是撒旦,而是說他的想法來自撒旦,淪為撒旦的代言人。事實上,魔鬼的工作,由耶穌受試探開始,一直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嘗試破壞耶穌的工作。最有效和最徹底的破壞工作,莫過於阻止耶穌受苦和死亡。因為耶穌身為「受苦的僕人」只有通過受難的十字架,才能完成救世的使命。從這個觀點來看,伯多祿對耶穌的責備,在本質上跟撒旦的試探是一致的。沒有復活,耶穌必須受苦和死亡就沒有意義了。

實踐

「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這番話直指信仰的核心,讓我們明白跟隨耶穌是一條需要勇氣和犧牲的道路。棄絕自己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經常面對自我中心的誘惑,追求個人的舒服與成功。然而,耶穌卻召喚我們放下自我,選擇愛、服務和犧牲。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時,是否願意承擔自己的十字架,並在困境中尋求天主的引導?

是日金句

「請看!有我主上主扶助我,誰還能定我的罪呢?」(依50:9

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光榮十字聖架(慶日)

3:13-17 

那時候,耶穌對尼苛德摩說:

「沒有人上過天,除了那自天降下,而仍在天上的人子。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裡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使凡信的人,在他內獲得永生。」

天主竟然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上主的話。

反省

當年以色列人發怨言得罪天主,天主遂打發火蛇懲罰他們,很多人給火蛇咬死。僥倖生還的以色列人哀求梅瑟為他們向天主求情,天主令梅瑟造一條銅蛇,懸在木杆上,凡瞻仰銅蛇必得生存。這是天主所訂救恩的方法和原則,人若要得救,必須遵照天主的話生活。無論在舊約、新約,相信天主的話最為重要。誰願按照天主的話生活,就可以存活。

尼苛德摩夜訪耶穌求問重生之道,耶穌便以舊約梅瑟高舉銅蛇的啟示,指出他就是那要成就救恩的主。就像舊約裡以色列人必須「仰望」銅蛇,必能保存生命,同樣,那些仰望耶穌這份天主賜予世人之愛的禮物的人,也將得到永生。因此,「銅蛇」只是一個路標,指向拯救的主。

銅蛇讓以色列人看到天主的正義,也體驗他的慈愛。天主藉此顯示他的正義與憐憫,透過懸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完成永恆的救贖。仰望銅蛇象徵人順從天主的話,信賴天主的救援。同樣,當人瞻仰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也代表人願意服從天主的命令、接受天主的恩典。而且,耶穌懸在十字架上所帶來的效果,不只以色列人受惠,也臨到萬民身上,得到的生命不只是今生,而是永恆的生命。

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我們明白他的救贖之恩嗎?只要我們全心仰望,憑信德接受就可以獲得永生。信德就是聽從天主的話而生活,以及和天主建立親密的關係。恩寵是天主白白的賞賜,除非我們願意謙卑地懇求聖神進入我們的生命,否則仍在舊我中生活,無法活出天主所賞賜的新生命。

實踐

「天主竟然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這是福音的核心,簡單道出福音的真義。這段經文最令人驚訝的是——天主愛這個不值得愛的世界,這世界卻恨惡他、拒絕他。但他仍然深愛這個世界,甚至願意將他最好的賜給我們。福與禍,生與死都清楚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如何抉擇?讓我們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吧!這十字架原是刑具,象徵死亡;藉由耶穌基督的自我犧牲,代人受死,十字架轉化成生命、愛情的標記,成為我們得救的依靠,顯示天主深愛世人的證據。

是日金句

「上主擊殺他們,他們即來尋覓上主。他們回心轉意,熱切尋求天主」(詠78:34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金口聖若望主教 (聖師)(紀念)

6:39-42 

那時,耶穌向門徒講比喻說:「瞎子豈能給瞎子領路?不是兩人都要跌在坑裏嗎?沒有徒弟勝過師傅的:凡受過完備教育的,僅相似自己的師傅而已。怎麼,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樑,倒不理會呢?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兄弟,讓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而你竟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樑呢?假善人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樑,然後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上主的話。

反省

「瞎子給瞎子領路」的比喻,是說人在論斷他人的時候,自己反成了瞎子,看不見自己的錯失。在耶穌的教導中,他常指責當時的宗教領袖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總是要求別人多於要求自己。耶穌把這種欠缺自省的人說是「假冒為善」,甚至清楚地指出法利塞人就是這樣的偽善之徒。

瞎子不能帶領瞎子,這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們決不應指望其他瞎子能夠帶領我們,而我們也不應該盲目地帶領別人。耶穌口中的「瞎子」是指法利塞人和經師,被領路的「瞎子」是指無知的百姓,也包括被今世的神蒙蔽心眼,以致看不見福音之光的人。耶穌要我們提防那些瞎子(經師和法利塞人),雖然他們在會堂內講解聖經,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真正明白聖經的意思。相反,我們應該讓耶穌成為我們的帶領者,他是我們的師傅,能看見並知道一切事情。換言之,跟隨錯誤的師傅,徒弟屬靈上也會一樣盲目。

如何避免落入瞎子領瞎子的陷阱?第一,承認耶穌是唯一的道路,唯有跟隨他才能進入永生;第二,祈禱和聆聽天主的話,聖經如同指南針,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不讀聖經如同心靈的「瞎子」,前路既看不清楚,又怎能指導別人走正確的路?難怪耶穌說:「怎麼,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樑,倒不理會呢?」如果看不到自己的盲點,又怎能指正別人呢? 

耶穌幽默地使用了木屑和大樑這兩種實物,表明我們對自己的罪,往往比對別人的罪寬容得多。一個人的眼睛插著一根大樑,卻試圖幫助朋友除去眼中的木屑,不是很諷刺嗎?耶穌奉勸我們,若看不見自己身上的缺點,就不要指正別人;明明是個瞎子,就不要裝作眼睛健全去引領其他瞎子走路;明明是徒弟,就不要以師傅自居去教導連自己都不知道、不明白的事;明明眼中有大樑,就不要妄想幫助取走別人眼中的木屑。在耶穌看來,這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實踐 

「人貴有自知之明」,驕傲令人看不到自己,唯有謙卑,自我省察,才能看清事實和真相。因此,醒覺的能力必須由自身開始,正人先正己,唯有真正悔改的人才能幫助別人。耶穌並非說我們不能指出別人的過失,而是要先自我省察和悔改,然後,才能「看得清楚,以便取出兄弟眼中的木屑」,以恰當的方式、出於愛的動機去提醒別人。只有當我們知道怎樣才能克服自己的缺點和過犯的時候,才能用我們的親身經歷來幫助他人。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怎樣到耶穌面前認罪悔改的人,又怎麼可能帶領他人認罪悔改呢?

是日金句

「我痛擊我身,使它為奴,免得我給別人報捷,自己反而落選。」(格前9:27

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聖母瑪利亞聖名(紀念)

1:39-47 

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一座城。她進入匝加利亞的家,就向依撒伯爾請安。

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腹中歡躍。依撒伯爾於是充滿了聖神,高聲說:

「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我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看,你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

瑪利亞於是說:

「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上主的話。

反省

當天使告訴瑪利亞她將成為救世主的母親時,也告訴她依撒伯爾也懷孕了。瑪利亞的信德並沒有停留在口頭上,而是立即行動。她單純的信德產生純潔的愛心,她為天主在依撒伯爾身上所成就的,以及天主在她自己身上將要成就的感恩,她去探望依撒伯爾,關懷她、鼓勵她、也照顧她。當她向依撒伯爾請安時,依撒伯爾的胎兒(若翰)也在腹中歡躍,連胎兒也知道瑪利亞的胎兒是獨特而向他致敬,一同見證天主在瑪利亞身上的奇妙作為。

路加告訴我們依撒伯爾充滿了聖神,高聲喊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然後她又為「我主的母親」的親臨而感到莫大的恩惠。依撒伯爾讚賞瑪利亞的信德,充滿聖神的她有著常人所無法參透的洞見與信心。靠着這些話,瑪利亞對懷孕及其未知後果的恐懼,都消失在更大的信德中。要知道匝加利亞先前由於不信天使的話而成為啞巴,依撒伯爾有充足的理由對瑪利亞的信德表示驚訝。而且,當依撒伯爾宣稱瑪利亞為「我主的母親」,顯示聖神曾啟示她,讓她知道瑪利亞腹中的孩子就是默西亞,承認耶穌也是「她的主」,連她腹中的胎兒也歡喜跳躍,加入讚美的行列。

依撒伯爾更宣告:「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這是依撒伯爾為瑪利亞的信德所作的見證,相信天主必要實現自己的許諾。她對瑪利亞的祝福也是對天主的讚美;這也是她為了天主的降臨而歌唱,因為他是長久以來人們所盼望、歎息、等待的那一位。瑪利亞接著讚美天主,因他賜下這等待已久的救恩,他的來臨表示過去的許諾終於得到應驗,他的子民要歡喜踴躍。

實踐

「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特別強調相信天主的話的重要性。服從讓我們可以更多、更深的經歷天主,瑪利亞是我們信德的模範,因著她對天主的信德,因著信德而服從天主,以致她可以經歷天主的話實現的恩寵。沒有服從的心,就無法經歷天主,這樣跟天主的關係也將停滯不前。當天主的話臨到我們時,讓我們單純地相信吧!

是日金句

「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路1:46

諸聖嬰孩 (殉道)(慶日)

瑪 2:13-18   賢士們離去後,看,上主的天使托夢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他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裏,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他殺掉。」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他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了。留在那裏,直到黑落德死去。這就應驗了上主藉先知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