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三(雙數年)

7:31-35 

耶穌說:「我可把這一代的人比作什麼呢?他們相似什麼人呢?他們相似坐在街上的兒童,彼此呼喚說:我們給你們吹笛,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唱哀歌,你們卻不悲哭。因為洗者若翰來了,他不吃餅,也不喝酒。你們便說:他附了魔。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你們又說:這是個貪吃嗜酒的人,是稅史和罪人的朋友。但一切智慧之子,必彰顯智慧的正義。」——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和若翰洗者,分別是天主揀選的救世主與前驅,但那時的人卻對他們惡意批評及厭棄。若翰因為宣講悔改的洗禮,在曠野中過著刻苦的生活,「不吃餅,也不喝酒」,人們就說:「他附了魔」;耶穌擁抱群眾,與眾人一起吃喝,卻被批評為酒肉之徒,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

「我可把這一代的人比作什麼呢?他們相似什麼人呢?」耶穌講的是他那個世代之人的本性,以及他們在接受天主的信息和對待他的先知,是如何挑剔和猶豫。耶穌用吹笛和舉哀兩種作例子,吹笛是猶太人舉行婚禮會用來招呼賓客,吹著輕快又歡樂的笛聲,告訴大家盛宴就要開始,賓客則歡喜跳舞,或者跟隨吹笛的人邊走邊跳;舉哀是指喪家穿著喪服,對著路人哀哭;而路人看到這樣的景象就知道這一家有喪事;於禮,親戚朋友或路人就當與喪家一起哀傷,這就是舉哀與哭泣。耶穌引用這兩個例子說明缺乏熱情的冷漠世代,對人、對天主、對救恩都無動於衷,暗指以色列人就是以這樣冷漠的態度來對待他和若翰洗者。他們困在有限的框架裡,舉凡不是自己喜歡、認識或認可的方式,總是直接拒絕而不願多花時間思索默想。

如果宗教領袖對宗教腐敗的現象沒有反應,又如何去引導當時的百姓和社會?耶穌沉痛地指出「人心的冷漠」才是信仰最大的危機。心死的人對外界已失去感受的能力,如同行屍走肉,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冷漠亦如此,當對周遭事物缺乏熱情,生命也會漸漸枯竭。

人最大的軟弱,就是不認識自己的軟弱,在黑暗中看不見自己的需要,也不明白天主的恩典。驕傲和自以為義的態度,覺得不需要救恩和耶穌基督,可以靠自己自力更生。這種依靠自己、不依靠天主的態度,正是罪惡的根源。為此,耶穌得出結論:「但一切智慧之子,必彰顯智慧的正義」,意思是只有敬畏天主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天主的智慧,了解天主的心意,他們是一群願意把生命的主權交給天主的人。

實踐

我們要戒避法利塞人和經師們那種自以為是的心態,他們以為自己比任何人更了解天主的話,因此拒絕若翰洗者和耶穌的教導。他們被自高自大、自以為義的驕傲心態所支配,因而錯失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包括:天主的救恩。有云:眼光決了視野和方向,眼光也決定了未來和選擇,願我們打開眼光和心懷,接受耶穌的教導,讓他的話影響我們的生命。

是日金句

「尊上主為自己天主的民族,真是有福!上主選為自己產業的百姓,真是有福!」(詠33: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四(雙數年)

路 7:36-50   那時,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他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赴宴。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來站在他背後,靠近他的腳哭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以後抹上香液。那請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