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三週星期三 (單數年)

4:1-20 

耶穌在海邊上開始施教,有大顆群眾聚集在他跟前。他只得上了一隻船,在海上坐著,所有的群眾都在海邊地上。他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事。在施教時,他向他們說:「你們聽: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頭地裏,那裏沒有多少土壤,即刻發了芽,因為所有的土壤不深,太陽一出來,被曬焦了;又因為沒有根,就乾枯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把它窒息了,就沒有結實;有的落在好地裏,就長大成熟,結了果實,有的結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他又說:「有耳聽的,聽吧!」當耶穌獨自一人的時候,那些跟從他的人和十二門徒便問他這些比喻的意義。耶穌對他們說:「天主國的奧義只賞給了你們,但對那些外人,一切都用比喻,使他們看是看,卻看不見;聽是聽了,卻聽不明白,免得他們回頭,而得赦免。」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個比喻,又怎能明白其他的一切比喻呢?那撒種的人撒的,是所講的「話」。那撒在路旁的「話」是指人聽了後,撒殫立時來,把撒在他們心裏的「話」奪了去。同樣,那撒在石頭地裏的,是指人聽了這「話」後,立刻欣然接受;但他們心裏沒有根,不能持久,及至為了這「話」發生艱難或迫害,立刻就跌倒了。還有那撒在荊棘中的,是指人聽了這「話」後,世俗的焦慮、財富的迷惑,以及其它的貪欲進來,把「話」蒙住了,結不出果實。那撒在好地裏的,是指人聽了這「話」,就接受了,並結了果實,有的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上主的話。

默想

耶穌給群眾講完「撒種的比喻」後,門徒私下請教耶穌這個比喻的意義。耶穌說:「天主國的奧義只賞給了你們,但對那些外人,一切都用比喻,使他們看是看,卻看不見;聽是聽了,卻聽不明白,免得他們回頭,而得赦免。」為什麼耶穌要這樣說呢?外人又是指誰呢?

耶穌用比喻講解天國的奧義,是為讓聽的人能夠意會。天國的奧義,只為那些心裏渴慕的人開啟,這些人是指跟隨耶穌的門徒;至於一般聽道的群眾(外人),他們只是指望能從耶穌得到什麼好處,至於耶穌講了什麼,他們根本沒有興趣。

因此,耶穌通過「撒種的比喻」,說明人聆聽的態度。天主已將「祂的話」(種子)撒出去,是否有願意聆聽和接受信息的人呢?比喻的開始和結束都強調「聽」,可見聆聽的重要性,然而,只用耳朵聽是不夠的,還要用「心」。

對渴慕天主、天主的話的人,祂樂於更多的啟示給他們;至於對天主、對祂的話,對天國沒有興趣的人,耶穌當然沒有什麼好說了。因為「有耳的人」,即使不明白,他們也會追問,了解清楚。所以門徒在乎,耶穌就給他們解釋清楚。至於其他人(無心追求天國的人),比喻為他們只是個故事而已,由於不在乎,說了也是白說。我們到底是耶穌口中的「外人」?抑或是可以和耶穌交心的「門徒」呢?

然而,耶穌又說:「免得他們回頭,而得赦免」,這是祂給「無耳的人」指出一條明路,如果他們願意悔改,轉向天主,就可以得到寬赦。可以看出天主給我們這樣的罪人何等大的恩典啊!幾時當我們願意謙卑地向耶穌尋問時,祂一定會把天主聖言的奧義向我們顯明,讓我們明白清楚。我們願意每天花15分鐘的時間,懷著謙卑的心,讀經、默想、祈禱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四(雙數年)

路 7:36-50   那時,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他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赴宴。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來站在他背後,靠近他的腳哭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以後抹上香液。那請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