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八週星期一(雙數年)

10:17-27 

耶穌正在出來行路時,跑來了一個人,跪在他面前,問他說:「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麼?」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善?除了天主一個外,沒有誰是善的。誡命你都知道: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不可欺詐,應孝敬你的父母。」他回答耶穌說:「師傅!這一切我從小就都遵守了。」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樣: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背著十字架,跟隨我!」因了這話,那人就面帶愁容,憂鬱地走了,因為他有許多產業。耶穌周圍一看,對自己的門徒說:「那些有錢財的人,進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啊!」門徒就都驚奇他這句話。耶穌又對他們說:「孩子們!仗恃錢財的人,進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啊!駱駝穿過針孔,比富有的人進天主的國還容易。」他們就更加驚奇,彼此說:「這樣,誰還能得救?」耶穌注視他們說:「在人不可能,在天主卻不然,因為在天主,一切都可能的。」——上主的話。

反省

少年人跑來,跪在耶穌面前請教:「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麼?」他真誠、謙卑地向耶穌請教,顯出他渴求永生。雖然擁有許多財富,但似乎仍不能滿足他的心靈。

他從小就遵守誡命,或許以為靠自己就能行善,或遵守誡命就能得到永生。耶穌指出為得永生,他還缺少一樣,「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背著十字架,跟隨我!」結果,他轉身離開,因為他有許多產業。他愛自己的產業甚於愛天主,財富竟成為他全心愛天主和愛人的障礙。富少年雖然全守誡命,卻被財富和社會地位所羈絆,而無法獲得生命的飽足。

耶穌不是反對我們擁有財富,而是不要讓財富成為我們的「天主」。假如這人不再依戀財富,便可承受永生,但他拒絕了。為此,耶穌又說:「仗恃錢財的人,進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啊!駱駝穿過針孔,比富有的人進天主的國還容易。」

猶太人相信財富是天主的祝福,以天主賞賜的財富承受永生,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耶穌指出,那些想要倚侍自己的能力進天主的國,其實是很愚蠢的想法。因為人擁有的東西,都是天主的賞賜。既是賞賜,人應該感恩,而不是用來和天主講價還價。而且,人有了財富,很容易將他的依靠寄託在財富上。所以,耶穌告訴門徒,要獲得永生,就必須回到天主面前。否則,想要用人的能力或其他方法獲得永生,就像駱駝穿過針孔,永遠不可能做到。

實踐

財富、知識、社會地位,都是人在這世上最容易被誘惑遠離天主的東西。因此,耶穌教導我們,誰若想獲得永生,必須作出明確的抉擇。人必須先捨棄身上令人自負的東西,才能真正地謙卑下來,讓天主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

是日金句

「在人不可能,在天主卻不然,因為在天主,一切都可能的。」(谷10:27

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八主日(丙年)

6:39-45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講了這個比喻:「瞎子豈能給瞎子帶路?不是兩人都跌在坑裡嗎?

「沒有徒弟勝過師父;凡受過完備教育的,僅相似自己的師父而已。

「怎麼,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不理會你眼中的大樑呢?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兄弟,讓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而你竟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樑呢?假善人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樑,然後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

「沒有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每一棵樹的好壞,憑它的果子,就可認出來。人從荊棘上,收不到無花果;從茨藤上,也摘不到葡萄。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惡庫中,發出惡來;因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常常教導祂的門徒,要想改變別人,首先要由改變自身開始。耶穌在今日的福音,透過三個形象化的比喻說明:正人必先正己。

耶穌時常指責法利塞人缺乏自省的能力,因為他們總是要求別人多過要求自己。人缺乏自省能力,就會「偽善」,所以耶穌教導門徒要防範法利塞人的酵母,不要像他們一樣。同理,一個人眼中若有「大樑」、「偏見」,就跟「瞎子領瞎子」,這樣自我中心、缺乏自省能力的人,更無法用耶穌的眼光分辨世物。

怎樣才能使我們不致成為偽善的人,陷入如同瞎子領路的危險呢?就是時刻自我省察,而省察的依據是祈禱和閱讀聖經。基督徒需要以耶穌的話時刻自我反省、悔改、認罪,別無其他更好的途徑了。如果不祈禱、不讀聖經,就像心靈的「瞎子」,既無法看清楚前面的路,也無法指導別人朝向正確的方向。所以,「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樑,然後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就是邀請我們自我反省,清除偏見,如此我們心靈的眼睛才能夠看得清楚。

實踐

今日的讀經邀請我們要以智慧度日,否則我們會向錯誤的方向發展。歸根究柢,我們應該選擇好的師傅,從哪裡找到好的師傅呢?耶穌基督就是最好的師傅,我們要與祂建立緊密的關係,把根基穩紮在這磐石上,這樣才能保守我們的心思及意念能夠常常在耶穌基督內。只有師從祂,才能穩妥地引導我們的生命到達天主那裡。

是日金句

「爐火試煉陶匠的陶器;言談試驗人的人格。」(德27:6

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七週星期六(雙數年)

10:13-16 

那時候,有人給耶穌領來一些小孩子,要他撫摸他們。門徒卻斥責他們。耶穌見了,就生了氣,對他們說:「讓小孩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耶穌遂抱起他們來,給他們覆手,祝福了他們。——上主的話。

反省

馬爾谷福音說有人帶小孩來到耶穌面前,是希望耶穌能夠「撫摸他們」。瑪竇福音的記載是請耶穌為他們「覆手祈禱」,路加的記載跟馬爾谷一樣是「撫摸他們」。雖然用詞不同,但意思都是一樣,都是希望耶穌祝福小孩。

「小孩子」的特質是全心地依賴和相信父母,主耶穌願意我們在小孩身上看見他們單純的信賴與服從,用同樣的心思信賴和服從天主,這是我們畢生都要學習的功課。此外,小孩子也代表當時社會裡那些最沒有地位、或是被邊緣化的人。

耶穌固然對門徒阻止小孩接近祂而生氣,更讓祂「生氣」的,是門徒到這個時候還不明白祂的教訓,還在爭論「誰最大」,所以無法領悟天國的價值觀。耶穌不但希望門徒「要像小孩子」那樣單純,也要「接納小孩子」,即接待那些地位低微的人。

所以,耶穌告訴門徒,只有像小孩一樣,以天主為他們生命的中心,才能夠進入天國。我們不可自作聰明,以我們的想法來侍奉天主。所以,要如同小孩般謙卑、信賴天主的人才能進天國,相反那些心高氣傲的人,都不會得到天主的降福。

實踐

「讓小孩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今天,當我們來到天主面前,宜保持著一顆像小孩子般單純信靠的心,才能得著天主的恩典和祝福。

是日金句

「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天國的奧秘啟示給小孩子。」

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常年期第七週星期五(雙數年)

10:1-12 

那時候,耶穌來到猶太境界,約旦河的對岸,群眾又聚集到他那裏,他又照常教訓他們。有些法利塞人前來問耶穌:「許不許丈夫休妻?」意思是要試探他。耶穌回答他們說:「梅瑟吩咐了你們什麼?」他們說:「梅瑟准許了寫休書休妻。」耶穌對他們說:「這是為了你們的心硬,他才給你們寫下了這條法令。但是,從創造之初,天主造了他們一男一女。為此,人要離開他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以致他們再不是兩個,而是一體了。所以,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回到家裏,門徒又問他這事,耶穌對他們說:「誰若休自己的妻子而另娶,就是犯奸淫,辜負妻子;若妻子離棄自己的丈夫而另嫁,也是犯奸淫。」——上主的話。

反省

「許不許丈夫休妻?」如果你是耶穌,明知是個陷阱,你會如何回答呢?耶穌反問:「梅瑟吩咐了你們什麼?」法利塞人說梅瑟容許他們寫休書休妻,耶穌卻指出這是因為他們心硬,當時的婦女只是男人的資產,結婚、離婚尤如土地買賣般的交易。妻子被丈夫拋棄,便頓失依靠,所以梅瑟設立休書,是為了保護無助被休婦女的清白書。

耶穌引用創世紀的故事來講述天主的心意:「從創造之初,天主造了他們一男一女。為此,人要離開他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以致他們再不是兩個,而是一體了。所以,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耶穌肯定夫妻的關係是「天主所結合的」,是故不容許人以任何理由把它拆散、破壞。這句話表明婚姻有「盟約」的內涵,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關係,也不只是兩個家族的姻親關係,乃是有天主參與其中。夫婦二人應該彼此連結、相愛和互相扶持。耶穌期望人視婚姻為永久的盟約,從一而終,婚姻才會美滿。

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認為只有男人才有權利休妻。為此,耶穌說:「誰若休自己的妻子而另娶,就是犯奸淫,辜負妻子;若妻子離棄自己的丈夫而另嫁,也是犯奸淫。」似乎耶穌認為妻子也有權利離棄丈夫。不過,耶穌的意思是,在婚姻裡,雙方關係應該是平等的,不該有高低之分、強弱之別。耶穌鼓勵我們要實踐二人成為一體的天主的美好旨意,彼此相愛。

實踐

度婚姻生活的需要努力經營,人與人相處原本就不容易,一起生活更不容易,兩人的相處有許多彼此包容、互相忍讓的地方。讓我們特別為度婚姻生活的人祈禱,讓他們能夠同心合意,互相許諾,忠信相愛,使他們的婚姻成為天主深愛人類的標記。

是日金句

「你們說話,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免得你們招致審判。」(雅5:12

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七週星期四(雙數年)

9:41-50 

那時,耶穌對他的門徒們說:「誰若因你們屬於基督,而給你們一杯水喝,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不會失掉他的賞報。誰若使這些信者中的一個小子跌倒,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套住他的脖子上,投在海裏,為他更好。

「倘若你的手使你跌倒,砍掉它!你殘廢進入生命,比有兩隻手而往地獄裏,到那不滅的火裏去更好。倘若你的腳使你跌倒,砍掉它!你瘸腿進入生命,比有雙腳投入地獄裏更好。倘若你的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你一隻眼進入天國,比有兩隻眼被投入地獄裏更好,那裏的蟲子不死,火也不滅。因為所有的人都要用火醃起來。鹽是好的;但鹽若成了不鹹的,你們可用什麼去調和它?在你們中間當有鹽,又該彼此和平相處。」——上主的話。

反省

如果有人因著門徒屬於基督而接待他們,即使所作的是多麼微不足道,天主也會記念並賞賜他們;反之,凡使一個信靠祂的小子跌倒,離棄天主的,乃極嚴重的罪行,必然要受極大的審判。耶穌說作這種事的人,倒不如把一塊驢拉的磨石綁在這人的頸上,把他投到海裡淹死。當時羅馬帝國有類似的刑罰,在被處死刑的人身上綁一塊大石頭,把他沉入海裡。所以,耶穌的意思是:如果有人使一個屬於天主的人失去信仰,淪落到罪惡中,那使人跌倒的人所犯的錯誤,比被判處死刑更要嚴重。

身體任何一部分對健康構成威脅的話,醫生尚且會把它們切除,免得危害整個身體。同樣,耶穌以三個平行的對比,且用三個不同的感官,表達出這些感官和行動可能導致人犯罪及其後果,來講述進入永生和投入地獄的分別。耶穌所要傳達的意思是,如果有任何會導致基督徒失落信德,陷入罪惡,甚至投到地獄裡的問題,都應該把它除去;即使因此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亦務必要除去它。以永生的角度而言,耶穌的比喻雖然誇張,卻很實在,因為罪惡跟細菌感染一樣,是會致命的,而且罪惡會使人失去永生,無法進入天主的國。

實踐

耶穌用誇張的手法來強調除去生命中罪惡的重要。祂對跟隨祂的人要求嚴格,例如:放棄與天主旨意相違的人際關係、工作和習慣。雖然這樣有如壯士斷臂,不過,為崇高的目標而作出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耶穌基督值得我們承受任何的損失。正如聖保祿宗徒說過:「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斐3:8),因此,我們不要在信仰路上放置任何障礙物。

為了使永生的路上暢通無阻,我們必須毫不留情地把罪惡從生命中剷除,這是我們生命中經常需要去面對和學習的操練。

是日金句

「你們接受天主的言語,並沒有拿它當人的言語,而實在當天主的言語領受了。」

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聖玻里加主教 (殉道)(紀念)

9:38-40 

那時,若望向耶穌說:「師傅!我們見過一個人,他因你的名字驅魔,我們禁止了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任何人,以我的名字行了奇蹟就會立即誹謗我的,因為誰不反對我們,就是傾向我們。」——上主的話。

反省

雖然耶穌教導門徒要棄絕自己、喪失自己的性命、做眾人的奴僕等等,但門徒對耶穌的身分和天國的價值觀仍然有很多誤解。今日的福音就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門徒禁止一個人奉耶穌的名字驅魔,因為那個人不跟從他們。

這番說話既反映了門徒當時的心態,也很能反映人性,雖然大家有共同目標,卻因為不是一夥的,就互相排斥。門徒的舉動反映出他們的自我和獨大的心態,但耶穌卻要他們去接納那些不跟他們同夥,卻有份參與拓展天國的人。

天國的價值觀就是以高舉天主和服侍人為本質的生命,不追求權位或別人的讚賞。耶穌願意門徒持守天國價值觀的時候,學習甘願為了天國而捨棄自己的所有,包括優越感。所以,要活出天國的價值觀,門徒就需要在生命中作出改變,就像耶穌對伯多祿所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我們看到,門徒還未願意放下自己既有的思維和價值觀,他們現在所做的,正是體貼人的事,而不是天主的事。

實踐

「誰不反對我們,就是傾向我們。」耶穌的意思,是指跟隨祂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個性,只要目標一致(建立天國)便不成問題,所以不應讓彼此的分歧,阻礙共同目標的達成。因此,耶穌這番話,不獨對門徒而說,也是我們與別人合作的原則;「不要禁止他」,提醒我們應有寬廣的心胸,要跟眾人保持友好的關係,凡不是反對我們的人,都是我們的朋友。今天,讓我們特別為基督徒的團結和共融祈禱。

是日金句

「你們卻猖狂自誇,這樣的自誇,都是邪惡的。」(雅4:16

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建立聖伯多祿宗座(慶日)

16:13-19 

那時候,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上主的話。

反省

群眾知道或聽過耶穌的名字,從他們的看法,顯然並沒有真正認識耶穌;伯多祿是有福的,因為他認識耶穌,知道祂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唯有耶穌是真天主,我們的信仰才有真正的希望,也只有這樣才能帶領我們走正確的人生道路。

「默西亞」(基督)有「天主的受傅者」的意思,就像舊約中的先知、司祭、君王都是受傅者。耶穌不僅是「人子」、是「默西亞」,更是「天主子」,同時具有司祭、先知、君王三個角色。耶穌是「君王」,拯救我們脫離黑暗,掌管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生命唯一的主宰;耶穌是「先知」,宣講天主的話,指出我們應走的路,叫我們在真理的路上行走;耶穌是「司祭」,為我們的罪祭獻、代求、犧牲,使我們得著安慰和釋放。

伯多祿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這個充滿偶像崇拜的地方,道出耶穌真正的身分,有重要的意義。祂不是人用石頭雕刻、虛構出來的偶像;也不是一般人們所認知的受傅者或先知,而是永生天主之子。「永生」這個形容詞,有別於當地人所崇拜的偶像。

耶穌對伯多祿的宣信,予以肯定,但同時指出若沒有天主的啟示,沒有人能夠如此透徹的認識。同樣,我們對天主、對耶穌的認識,也需要從天父而來的啟示。「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伯多祿」這個字,在希臘文一語雙關,因為它的意思就是「磐石」。伯多祿宣認耶穌基督是永生天主之子,而教會就建立在這真理上。因此,伯多祿能成為磐石,並非出於他的能力,而是由於他依靠耶穌這塊堅固的磐石——「建築物的角石」。

耶穌又說:「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這個在磐石上建立的教會的特點,是與死亡對立的,死亡黑暗的權勢不能戰勝教會,亦無法拘禁所有信賴耶穌的人。因為教會將被託付天國的鑰匙,為一切願意接受天主的人打開天國之門,幫助人脫離罪惡的綑綁,在耶穌裡得到真正的自由。

實踐

「你們說我是誰?」如果耶穌今天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如何回應?祂是不是我的主、默西亞呢?我們需要認真面對,誠實的問自己,我真的認識耶穌嗎?願天主幫助我們,能夠越來越明白祂的心意,又願意藉著順從祂的旨意,成為教會的磐石。

是日金句

「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瑪16:17

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七週星期一(雙數年)

9:14-29 

那時候,耶穌同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下山,來到門徒那裏,看見一大群人圍著他們,經師和他們正在辯論。全民眾一看見了耶穌,就都驚奇,立刻向前跑去問候他。耶穌問門徒說:「你們和他們辯論什麼?」人群中有一個回答說:「師傅,我帶了我的兒子來見你,他附著一個啞巴魔鬼;無論在那裏,魔鬼抓住他,就把他摔倒。他就口吐白沫,咬牙切齒,並且僵硬了。我曾請你的門徒把魔鬼逐出,他們卻不能。」耶穌開口向他們說:「哎!無信的世代!我與你們在一起要到幾時呢?我容忍你們要到幾時呢?帶他到我這裏來!」他們就把孩子領到耶穌跟前。魔鬼一見耶穌,立時使那孩子拘攣了一陣,那孩子便倒在地上,打滾吐沫。耶穌問他的父親說:「這事發生在他身上有多少時候了?」他回答說:「從小的時候;魔鬼屢次把他投到火裏或水裏,要害死他。但是,你若能做什麼,你就憐憫我們,幫助我們吧!」耶穌對他說:「『你若能』,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小孩子的父親立刻喊說:「我信!請你補助我的無信吧!」耶穌看見群眾都跑過來,就叱責邪魔說:「又聾又啞的魔鬼,我命你從他身上出去!再不要進入他內!」魔鬼就喊叫起來,猛烈地使那孩子拘攣了一陣,就出去了;那孩子好像死了一樣,以致有許多人說:「他死了!」但是耶穌握住他的手,拉他起來,他就起來了。耶穌進到家裏,他的門徒私下問他說:「為什麼我們不能趕他出去?」耶穌對他們說:「這一類,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上主的話。

反省

這孩子境況十分淒慘,飽受魔鬼的折磨,多次被投到火裏或水裏。瑪竇福音記載,說他得了「癲癎病」,這種病在聖經時代幾乎無藥可救。

門徒這次不能逐出魔鬼,令人費解,因為耶穌之前已授給門徒權柄驅魔,門徒也的確曾經成功地以主的名治病及驅魔。為什麼這次門徒卻無能為力呢?

耶穌把門徒的「不能」(驅魔)跟人的「無信」扯上關係,而祂與那個父親的對話也是圍繞著這兩個主題。父親說:「你若能做什麼,你就憐憫我們,幫助我們吧!」耶穌回應說:『你若能』,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言下之意,耶穌認為關鍵不在於祂能不能,而在於這個父親信不信。父親表現出人所經歷過信與不信的矛盾,「我信!請你補助我的無信吧!」我們想要信,卻發現內心充滿疑慮。

如此,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耶穌說:「哎!無信的世代!我與你們在一起要到幾時呢?我容忍你們要到幾時呢?」這番話不單為門徒,也是為群眾和經師而說的。雖然經師一再看見耶穌施行奇蹟,但他們仍不肯相信,還要求耶穌行更多的奇蹟給他們看,正是耶穌感嘆的原因。

孩子的父親坦承自己對孩子得醫治的信德很小,可能是眼見他的孩子多次被魔鬼折磨,也可能是門徒經過一番努力仍對付不了那個魔鬼。他懇求耶穌能夠幫助他,並求耶穌出於憐憫解決多年來困擾他家人的問題。耶穌遂其心願,逐出啞巴魔鬼,那孩子就痊癒了。因此,每當我們的信德下滑,只要我們求祂,祂一定會增強我們對祂的信德。

實踐

「為什麼我們不能趕他出去?」「這一類,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耶穌沒有直接回答門徒的提問,而是為他們的無信提供出路,即:祈禱和禁食。正如那個父親坦然承認自己的信德不足,於是呼求耶穌介入,改變他的無信,給門徒一個重要的提醒和榜樣。耶穌教導門徒要禁食和祈禱,依靠天主的能力,而不是靠自己。四旬期將至,提醒我們也要信賴天主,依靠祂的能力,戰勝魔鬼的誘惑。

是日金句

「『你若能』,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谷9:23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七主日(丙年)

撒上26:2,7-9, 12-13, 22-23 

那時候,撒烏耳動身下到齊弗曠野,同他去的,有三千以色列精兵,在齊弗曠野,搜捕達味。

達味和阿彼瑟,在夜間深入敵營,見撒烏耳睡在軍營中央,他的槍插在他頭部旁邊的地上;阿貝乃爾和部隊,睡在他四周。

阿彼瑟對達味說:「今天,天主將你的仇人,交在你手裡了!現在,讓我用他的槍,把他釘在地上,只要一下,不需要第二下。」達味卻對阿彼瑟說:「不可殺他!因為誰敢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而能無罪呢?」

達味於是從撒烏耳頭部旁邊,拿走了槍和水壺,兩人就走了。誰也沒有看見,誰也沒有理會,誰也沒有醒來,都沉睡了,因為上主使他們呼呼大睡。

達味走到對面,站在離撒烏耳相距很遠的山頭上,大聲喊說:「大王的槍在這裡,叫一個僕人過來拿回去吧!願上主報答各人的正義和忠誠!因為今天上主把你交在我手中,但我卻不願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上主的話。

反省

古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教人聯想到暴力和仇恨,但其原意是為報復行為設立邊界,防止人肆意復仇。然而,耶穌卻要求我們愛仇人,善待他們,為毀謗者祈禱,這並非示弱、息事寧人,或者消極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而是邀請我們以更積極的行動表達對他們的愛。

論善待仇人的典範,首推達味。天主通過重重困難不斷提升和塑造達味的屬靈生命,在第24章時達味有機會殺死撒烏耳,但他放棄,因為他認為「決不能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到第26章,殺死撒烏耳的機會再次放在他面前。亞彼瑟對達味說:「今天,天主將你的仇人,交在你手裡了!現在,讓我用他的槍,把他釘在地上,只要一下,不需要第二下。」

人總會找到很多似是而非的理由和藉口,甚至會說那是天主的意思,何況追殺自己的人就在眼前,這是個大好機會啊!這是天主給達味的第二次考驗,雖然亞彼瑟的說話滲透著魔鬼的試探,但達味始終不願伸手加害撒烏耳,「不可殺他!因為誰敢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而能無罪呢?」從這番話,我們知道達味沒有殺害撒烏耳的想法,印證了達味對撒烏耳絕不還手,在任何機會下都不攻擊上主的受傅者。無論撒烏耳對自己做了多麼可恨可惡的事,達味始終沒有選擇為自己申冤報仇,也沒有假天主的名義「替天行道」,即使身邊的人都煽動他,並且環境也容許他如此做。他沒有憑自己的人性行事,而是選擇將他的冤情交給天主,證明他是個敬畏天主的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相信撒烏耳身上也有天主的肖像。

有時我們會覺得某個人不順眼,或者認為某個人明顯地跟我們作對,有可能是天主給我們的考驗,藉此幫助我們成長,學習去愛和寬恕。表面上是撒烏耳追趕達味,其實是天主在考驗達味是否可以完全不去傷害天主的受傅者。所以我們要明白在困難中,天主和我們同在,而且也要知道在每一次困難中天主要藉此教導我們甚麼功課。事實上,每一次的困難都讓達味的屬靈生命成長。

實踐

耶穌說:「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因為有天父的慈悲,我們才有愛仇敵的能力。達味和耶穌都選擇了走一條艱難、凶險的路,他們把自己的意思放下,專心仰望那位賞賜人生命的主,這份對天主的堅定和勇氣正是這個時代的我們都要學習的。祈求天主幫助我們不只領受祂的愛,更依靠祂的恩寵,活出這種超越世界、不尋常的愛。

是日金句

「我們怎樣帶著那屬於土的肖像,也要怎樣帶著那屬於天上的肖像。」(格前15:49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六週星期六(雙數年)

9:2-13 

那時候,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單獨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他的衣服發光,那樣潔白,世上沒有一個漂布的能漂得那樣白。厄里亞和梅瑟也顯現給他們,正在同耶穌談論。伯多祿遂開口對耶穌說:「師傅,我們在這裡真好!讓我們張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他原不知道該說什麼,因為他們都嚇呆了。當時,有一團雲彩遮蔽了他們,從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他們忽然向四周一看,任誰都不見了,只有耶穌同他們在一起。

他們從山上下來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非等人子從死者中復活後,不要將他們所見的告訴任何人。他們遵守了這話,卻彼此討論從死者中復活是什麼意思。他們就問耶穌說:「為什麼經師們說厄里亞應該先來?」耶穌對他們說:「厄里亞固然要先來重整一切:但是經上關於人子應受許多痛苦,被人輕慢,是怎樣記載的呢?可是,我告訴你們:厄里亞已經來了,人們任意對待了他,正如經上關於他所記載的。」——上主的話。

反省

由於門徒還不理解耶穌作為默西亞必須受難和死亡的意義(谷8:31-38),所以耶穌特意帶領三個門徒上山,在他們面前榮顯聖容。山,常令人聯想到親近天主和預備領受天主的話,因為祂曾在山上向梅瑟和厄里亞顯現。

「厄里亞和梅瑟,也顯現給他們,正在同耶穌談論」,談論耶穌將要完成的使命,就是要把自己交付給耶路撒冷的敵人。梅瑟代表「法律」,厄里亞則代表「先知」,在舊約時代,法律和先知都預言默西亞的出現和祂的使命。二人的出現,顯明耶穌就是舊約法律和先知所應許的那一位,祂不是人們眼中的若翰或厄里亞,也不僅僅是人們眼中的一位先知,而是天主的獨生子,祂的權威和能力遠遠超過眾先知。耶穌顯聖容的目的,是要增加門徒的信心,讓他們一方面看見耶穌受苦是天父的心意,也相信耶穌就是那位「乘著天上的雲彩而來,走向萬古常存者」的人子。

當時有一團雲彩,遮蔽了他們,從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雲彩常伴隨天主的同在、保護和引導。在西乃山下,以色列人看到天主降臨時,有厚厚的雲彩降臨在山上,天主就在雲彩當中,發出隆隆的雷聲;天主也曾透過雲彩,帶領以色列人走過曠野的旅程。昔日天主透過與梅瑟的對話,叫以色列人聽見後可以信靠祂的僕人梅瑟,現在天主也希望透過與門徒的對話,堅固他們的信德。

當他們下山時,耶穌再次吩咐他們:「非等人子從死者中復活後,不要將他們所見的告訴任何人」,因為門徒還沒有明白祂將要被殺害和復活的事實,等到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他們才會完全明白。為猶太人,他們都知道人死後必要復活的真理;使他們困惑的是人子的復活,因為他們無法接納一位受苦和受死的默西亞。

實踐

耶穌基督以十字架的痛苦得到光榮,跟隨祂的人也要這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才能獲得生命。因此,信仰帶給我們的,是讓我們有勇氣面對人生的苦難。雖然在山上的經驗是非常美好,但這並不是耶穌榮顯聖容的目的,因為祂還有更大的使命需要去完成。門徒也要從山上下來,即使前路充滿挑戰,也要勇敢地面對。更何況,耶穌已經戰勝死亡,復活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因此,耶穌讓我們明白為天國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和所承受的苦楚,不會是徒然的,就如耶穌走過的路一樣,最終我們將與祂一同為王。求主幫助我們靠著主賜予的力量,學習背起十字架跟隨主。

是日金句

「上主的聖言是真誠的聖言,如同純銀經過七次的鍛鍊。」(詠12:7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常年期第六週星期五(雙數年)

8:34-9:1 

那時候,耶穌召集群眾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和福音的緣故,喪失自己性命,必要救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而賠上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誰若在這淫亂和罪惡的世代中,以我和我的話為恥,將來人子在他父的光榮中,同諸聖天使降來時,也要以他為恥。」

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人中,就有幾個在未嘗到死味以前,必要看見天主的國帶著威能降來。」——上主的話。

反省

在預告自己的受難後,耶穌向門徒作出挑戰:「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祂呼籲跟隨祂的人要把心思放在天主的事情上,而不要放在人的事情上。「棄絕自己」,就是不按照自己的意思,而應一心一意按照天主的心意去想、去行,如同耶穌一樣。假如我們下定決心要作主的門徒,就要效法耶穌,背起我們的十字架。

這是一個生與死的抉擇,耶穌用「賺得」、「賠上」和「益處」等概念幫助我們思考如何作祂的門徒。世人所追求的東西,可能是財富、權勢、地位,但這些東西並不能持久,手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什麼東西最寶貴?莫過於我們永恆的生命,沒有它,我們便失去一切。無論我們積存多少財富,它們決不能為我們天上的帳戶帶來任何利益。耶穌說過:「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瑪6:21)如果過份專注於世俗的事,我們就無法全心全意地作主的門徒。我們必須先捨棄世上的一切,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天主身上。

世俗的價值觀,強調體貼、滿足自己的需要,以自我為中心。耶穌這番話邀請我們,好好想清楚,計算代價,再決定是否要做祂的門徒。

實踐

當許多人不顧一切,朝向世俗的成就邁進時,耶穌卻以十字架的愛,為我們指出通向天國的生命之道。許多人花畢生的時間尋找快樂,但耶穌卻說:「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而賠上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若把快樂建立在地位、權力和物質上,最後我們將會一無所有。我們若汲汲於追尋「快樂」的人生,不過到最後,只會發現一生都是空虛、徒勞的。唯有跟隨耶穌,我們才會知道甚麼是豐盛的生命。十字架的道路,雖然開始的時候看起來很窄,但卻是真正能夠帶領我們進入生命、平安的道路。

是日金句

「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而賠上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谷8:36-37

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六週星期四(雙數年)

8:27-33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起身,往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附近的村莊去;在路上問自己的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他們回答說:「是洗者若翰;也有些人說是厄里亞;還有些人說是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耶穌就嚴禁他們,不要向任何人談及他。

耶穌便開始教訓他們: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耶穌明明說了這話。伯多祿便拉他到一邊,開始諫責他。耶穌卻轉過身來,注視著自己的門徒,責斥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上主的話。

反省

斐理伯的凱撒勒雅,是一處拜偶像非常興旺之外邦地域。耶穌選擇在這裡問門徒:「人們說我是誰?」以及「你們說我是誰呢?」,就是希望門徒弄清楚祂的身份。

當伯多祿說出耶穌是「默西亞」時,耶穌嚴禁門徒告訴別人,就像祂之前禁止邪魔說出祂的身份,是因為門徒還未能理解和掌握「默西亞」的真正含義。因為猶太人所期待的「默西亞」,是能夠幫助他們復興以色列國的救世主。換言之,耶穌不希望門徒把這消息傳揚出去,誤導猶太人。及至當伯多祿聽到耶穌預言自己將要被殺害時,就想要阻止耶穌,更加證明了伯多祿和門徒對「默西亞」的認知跟耶穌要門徒明白的有很大分別。

對門徒而言,耶穌的預告為他們的「信仰」帶來很大的衝擊。事實上,耶穌的預告(谷8:31)是整卷馬爾谷福音的轉捩點,因為耶穌首次說出自己必須受苦、被殺害和復活。在前八章的經文裡,耶穌以大能、奇蹟來展現自己人子的身分;在伯多祿宣認耶穌是「默西亞」之後,耶穌就開始向門徒啟示祂作為「默西亞」的使命,就是要走一條在世人眼中徹底失敗、失去尊嚴並最終導致自己喪命的路。

伯多祿的勸阻也許是出於愛主,不願意耶穌受苦。但這種膚淺的愛,使伯多祿變成天主事業的「絆腳石」,「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耶穌並非指伯多祿成了魔鬼,而是說他受了魔鬼的迷惑,沒有體貼天主的心意。魔鬼會利用人性裏面「貪圖安逸、害怕受苦」的傾向,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淪為牠的工具。所以,我們不要用人的眼光,而要用天主的眼光看事情。

實踐

當我們決定跟隨天主的旨意時,一定會出現不同的聲音勸我們放棄。信德不夠堅定的話,就會屈服、順從魔鬼的聲音。所以,耶穌吩咐伯多祿退到祂的後面去,就是要他跟隨自己,體貼天主的心意。在每天的生活,我們都必須來到天主面前,尋求祂的心意。有時候病痛、挫折、不順利,可能是天主的提醒,叫我們不要迷失方向。因此,在面對抉擇時,我們必須要謹記:不要用人的想法去分辨,而應該思考天主的想法是什麼,以及天主希望我在這件事上學習些什麼。

是日金句

「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谷8:33

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六週星期三(雙數年)

8:22-26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來到貝特賽達,有人給耶穌送來一個瞎子,求他撫摸他。耶穌便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在他的眼上吐了唾沫,然後又給他覆手,問他說:「你看見什麼沒有?」他舉目一望,說:「我看見人,見他們好像樹木在行走。」然後,耶穌又按手在他的眼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竟能清清楚楚看見一切。耶穌打發他回家去說:「連這村莊你也不要進去。」——上主的話。

反省

有聖經學者認為,耶穌醫治這個瞎子,跟之前又聾又啞的病人,是同一件奇蹟。因為兩件奇蹟剛好都在增餅奇蹟後發生,兩人都被耶穌帶離群眾到村外,並用唾沫治病。馬爾谷似乎有意作出這樣的編排,暗示耶穌也要開啟門徒屬靈的耳朵、舌頭和眼睛。

耶穌分兩個階段治好這個瞎子,先在他的眼上吐唾沫,他的視力還很模糊,看到的人都像樹木在行走;為他覆手後,他就看得清清楚楚了。這絕不是耶穌第一次醫治失利,要進行第二次醫治,而是藉此教導我們,耶穌不單讓我們肉身的眼睛能夠看見,更要讓我們屬靈的眼睛能夠看清。可見,耶穌的奇蹟不拘形式、方法,而在於祂自己。同樣,耶穌也是按著門徒的程度讓他們漸漸看得清楚,就好像開啟瞎子的眼睛一樣。

當我們帶著渴望尋找真理時,就像瞎子在第一階段的醫治後,看東西仍然模糊不清,也類似門徒對耶穌的認識還很片面。藉著耶穌對門徒的循循善誘,不斷啟發他們,他們的眼睛才完全打開,認出耶穌的身份。同樣,信仰也需要漸進的學習,逐漸進步,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清楚真正認識信仰的內涵。

實踐

我們都很容易犯了耳聾、舌結、眼瞎的毛病,因著天主的恩寵和憐憫,我們才有機會去看、去聽。因此,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要非常謹慎自己是否認真在聽、在說和在看。我們要懂得分辨哪些是天主的話,哪些是人的教訓。耶穌通過治好這個瞎子,教導我們要學習用屬靈的眼睛去看,且要看得清楚。我們該求天主開啟我們屬靈的眼睛,好能更明白和實踐真理。

是日金句

「你們要脫去一切不潔和種種惡習,而以柔順之心,接受那種在你們心裏,而能救你們靈魂的聖言。」(雅1:21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六週星期二(雙數年)

8:14-21 

那時候,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外,隨身沒有帶別的食物。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應當謹慎,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他們彼此議論:他們沒有餅了。耶穌看出來了,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議論沒有餅了?你們還不明白,還不瞭解嗎?你們的心仍然遲鈍嗎?你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見嗎?你們不記得:當我擘開五個餅給五千人的時候,你們收滿了幾筐碎塊?」他們回答說:「十二筐。」「還有,七個餅給四千人的時候,你們收滿了幾籃碎塊?」他們回答說:「七籃。」於是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還不瞭解嗎?」——上主的話。

反省

少量的「酵母」能使麵團發酵,成為香口軟熟的麵包。但在這裏卻象徵邪惡,法利塞人和黑落德的酵母不起眼卻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他們的心硬能夠滲透和毒害整個猶太人的群體。

法利塞人的特質,就是注重外表,卻忽略真誠的內心;黑落德黨人的問題,在於他們的狡猾,他們在政治上熱衷跟統治者合作,獲得許多利益,但相對於信仰的追求,並不真實。因此,「法利塞人的酵母」,是指他們假冒為善,著重規矩,不但自己奉行,還要求百姓跟他們一樣,將人定的傳統凌駕於天主的誡命之上;「黑落德的酵母」,則指他們追求世俗的權力、金錢,背棄天主。

耶穌吩咐門徒要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不要效法他們。但門徒誤會了耶穌的意思,以為耶穌是因為他們忘記帶餅而不高興。反映門徒的目光只停留在物質層面的世界裏面,用世俗的角度去思考、去生活。雖然目睹過奇蹟,聆聽過耶穌的教訓,但門徒的心還是很遲鈍,對於屬靈的事還未開竅。他們還未能從兩次增餅奇蹟中,領悟到耶穌就是那位能夠厚賜萬物的天主。很多時候,我們的領悟力也跟門徒一樣遲鈍,雖然經歷過天主的奇蹟,仍然把天主為我們做過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實踐

世人的關心只注意身體、飲食、需要,而耶穌關心的是我們屬靈的生命,以及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不是說物質不重要,而是指出沒有屬靈的生命,我們所追求的物質都有滅亡、敗壞的一天,唯有屬靈生命和天主的關係,才能存留到永生。所以,「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提醒我們要醒寤、要擺脫內心的遲鈍,要學習用屬靈的眼光觀察事物。

是日金句

「你們應當謹慎,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谷8:15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聖濟利祿隱修士及聖默多狄主教(紀念)

8:11-13 

那時候,法利塞人出來,開始和耶穌辯論,向他要求一個來自天上的徵兆,想試探他。耶穌從心裏嘆息說:「為什麼這一世代要求徵兆?我實在告訴你們,必不給這世代一個徵兆!」他就離開他們,再上船往對岸去了。——上主的話。

反省

在舊約,先知證明自己是由天主所派遣的,就要顯一個從天上來的奇蹟,厄里亞與巴耳邪神的假先知鬥法就是一個最著名的例子。假如他們的說話不能應驗,猶太人的法律容許以石頭處死他們。馬爾谷用「辯論」、「試探」這些字眼,正正表明法利塞人並非真心想知道耶穌是否來自天主,而是故意要找把柄除滅祂。因為「試探」在原文就有「陷害」的意思,跟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用的是同一個字。

「為什麼這一世代要求徵兆?我實在告訴你們,必不給這世代一個徵兆!」耶穌知道他們的詭計,斷然拒絕他們無理的要求,而且祂在瑪竇福音12:3916:4講得更清楚,譴責當代是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聖經常以夫婦關係比喻以色列和天主的關係。因此,當以色列人心中另有所屬時,正是耶穌所講「邪惡淫亂」的意思。所以,耶穌說,除約納先知的徵兆外,再沒有其他徵兆,因為約納三天三夜在魚腹裡,正預表祂將要為世人的罪過被釘在十字架上,然後三天後從死者中復活。「耶穌從心裡嘆息」,嘆息他們的心硬,同時也明白,無論顯多少個奇蹟,他們總是不信。

法利塞人熟識聖經,卻不肯從客觀事實接納耶穌,反而處心積累否認祂。於是耶穌「就離開他們」,「離開」有「放棄、拂袖而去」的意思。福音很少耶穌主動離開人群的記載,而這些法利塞人,不顧耶穌所顯的奇蹟,還故意來試探祂,所以他們是定意不承認耶穌就是默西亞。因此,耶穌主動離開他們,任憑他們拒絕救恩。祂的離開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表示如果他們還不悔改,他們的命運就已成定局了。

實踐

有信德的人,絕不會要求天主顯個奇蹟來證明祂的能力。反之,法利塞人心硬的程度,就連最具說服力的事實和例證,放在他們面前,他們也拒絕相信。實在,生命的存在就是最好的奇蹟,一個人能夠活著,就是奇蹟。還記得當我領洗時,收到一張賀卡,上面寫著:「你的生命被天主觸及,是最大的奇蹟。」奇蹟並不是距離我們很遙遠的地方,它就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天主的恩寵十分奇妙。

是日金句

「祈求時要有信心,決不可懷疑,因為懷疑的人,就像海裏的波濤,被風吹動,翻騰不已。」(雅1:6

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丙年)

17:5-8 

上主這樣說:「凡信賴世人、以血肉的人為自己靠山、決心遠離上主的人,是可咒罵的:他必像一株在曠野中的檉柳,住在曠野乾燥之處,無人居住的鹼地,即使幸福來到,一點也不覺察。

「凡信賴上主,以上主為依靠的人,是可祝福的:他必像一棵種在水邊的樹,在河畔扎根,不怕炎熱的侵襲,枝葉茂盛,不愁旱年,不斷結果。」——上主的話。

反省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然而,選擇為善抑或作惡,卻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

人如果不認識天主,理所當然會認為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做到的。但以色列人是認識天主的,卻任意妄為,不信賴天主,反而倚靠偶像和軍事聯盟(埃及、亞述)。先知警告這樣的人有禍了,他們就像不能結果實的檉柳,將如同沙漠和曠野一樣荒涼。

然後,先知又為我們提供另一種選擇,就是依靠天主。他們好像種在水邊的樹,每天汲取養分,自然枝葉茂密,結出果實。因為天主是他們的幫助和力量,以致在危難時,仍能保持信德,不但自己站立得穩,也能夠支持和激勵別人。

可見,「曠野中的檉柳」與「種在水邊的樹」代表了兩種生命,兩種不同的抉擇。前者偏離天主,沒有跟天主建立內在的生命關係,後者則凡事依靠天主,以天主為自己的避難所。這兩種生命的抉擇,代表不一樣的人生路,不同的結局。那有天主作為他們的生命活泉,就能走在永生的路上,結出豐盛的美果。

實踐

是福是禍,是最清楚不過的選擇,但為什麼為我們會這麼難呢?是因為天主看不見,摸不著。而且人總是要看見才相信,因為「信賴世人、以血肉的人為自己靠山」來得更實在,可以抓得住。讀經一和答唱詠都不約而同指出,是福或是禍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抉擇:只要單單依靠主,堅信除祂以外別無救援,就能得著永遠的福樂。

懇求天主賜給我們眼光,使我們能夠看清眼前的路;求主保護我們的腳步,引導我們走在正確的路;更求主賜給我們智慧,分辨祂的心意,幫助我們活在祂的恩典中,全心信賴祂。

是日金句

「因上主賞識義人的行徑;惡人的行徑,必自趨沉淪。」(詠1:6

2022年2月12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五週星期六(雙數年)

8:1-10 

在那些日子,有一大群人,沒有什麼吃的了。耶穌叫過門徒來,給他們說:「我很憐憫這批群眾,因為他們同我在一起已經三天,也沒有什麼可吃的了。我若遣散他們空著肚子各自回家,他們必要在路上暈倒;況且他們中還有些是從遠處來的。」門徒回答說:「在這荒野裏,人從那裏能得餅,使這些人吃飽呢?」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耶穌就吩咐群眾坐在地上,拿起那七個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的門徒,叫他們分開;他們就給群眾分開。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福後,也吩咐把這些小魚分開。人都吃飽了,把剩下來的碎塊收集了七籃子。人數約有四千;然後耶穌遣散了他們,即刻同門徒上船,來到了達瑪奴達境內。——上主的話。

反省

這是馬爾谷第二次記載耶穌增餅,是次奇蹟的對象是外邦人。聖經裡的數字都有意義,例如:「五」個餅、「五」千男人、「十二」籃子對猶太人都別具意義;同樣,「七」個餅、「七」籃子、「四」千人,都跟外邦人有關。天主帶領以色列人進入客納罕地時,那裡住著七個外邦民族;而默示錄就以「四角」寓意所有地方。

當時群眾已經與耶穌在一起三天三夜,顯然,他們不是為了看奇蹟才跟隨耶穌,因為在第一和第二天耶穌沒有供應他們食物,他們也沒有離開,堅持留在耶穌身邊。可以想像,他們是有備而來的,到了第三天,自備的食物已經吃完了。

福音強調耶穌「很憐憫這批群眾」,祂不僅想到要為現場的群眾預備食物,更為那些遠渡而來的群眾,預備他們回程時所需要的食物。可見,耶穌對群眾的需要總是照顧周到,無論在肉身上、靈性上,都看顧他們。凡來到耶穌面前的人,絕不會空手而回,肉身和心靈上都得到滿足。

「在這荒野裏,人從那裏能得餅,使這些人吃飽呢?」門徒已經經歷過五餅二魚的奇蹟,但當耶穌要他們再次餵飽群眾的時候,他們的信德還是很薄弱。然而耶穌的恩典和能力,讓他們再次經歷奇蹟。耶穌問他們:「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在天主面前沒有難成的事,無論是五餅二魚,抑或是七個餅幾條魚,都沒有區別,祂要的是甘心樂意奉獻的心。而且,在耶穌手中可以被加倍祝福,餵飽四千人。待群眾吃飽以後,把剩下的零碎收集了七個籃子,耶穌才遣散他們。

實踐

門徒完全忘記耶穌上次怎樣增餅,餵飽五千人的奇蹟,反映他們對信靠天主的心並沒有增長。許多時候,我們也很容易忘記在困難時,天主曾經給予的奇妙恩典,以致當有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時,我們就顯得徬徨,手足無措,沒有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然而,耶穌總是向我們顯示祂的慈愛,在信仰路上,雖然一再經歷考驗和失敗,但祂總是讓我們再次經歷祂的恩典和奇妙,體驗祂就是那位能夠使無成為有的天主。

是日金句

「他們竟將拯救自己的天主忘記:他曾在埃及地顯示了奇事,他也曾在含邦施行過靈蹟,他也曾在紅海發顯過奇異。」(詠106:21-22

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露德聖母(紀念)

7:31-37 

耶穌從提洛境內出來,經過漆冬,向著加里肋亞海,到了十城區中心地帶。有人給他帶來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求他給他覆手。耶穌便領他離開群眾,走到一邊,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裏,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然後望天嘆息,向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吧!」他的耳朵就立時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耶穌遂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但他越囑咐他們,他們便越發宣傳;人都不勝驚奇說:「他所做的一切都好:使聾子聽見,叫啞巴說話。」——上主的話。

反省

「十城區中心地帶」正是耶穌之前驅逐革辣撒附魔人的地方。相信那裡有不少人都知道耶穌有能力治病驅魔。於是這個又聾又啞的人被帶人到耶穌面前,請求耶穌為他覆手。

耶穌沒有照他們的請求「為他覆手」,反而將他帶離群眾。江湖術士都是靠敲鑼打鼓吸引別人的注意,但耶穌卻私下服侍這個人,用手指探入他的耳朵。當時的人相信唾沫有殺菌、治療的能力,所以耶穌也用唾沫為這人治病。

然後,耶穌望天歎息,說:「厄法達」(就是「開了吧」的意思)。「望天歎息」,既表示祂的能力來自天父,並非魔法或咒語;同時亦因為祂感歎人犯罪墮落,不但破壞了與天主的關係,也破壞了與人、與自己的關係。所以「望天歎息」,不僅是為人因犯罪帶來的痛苦而難過,更是為人在罪惡中成了屬靈的「聾人」、「啞巴」而歎息!

「他的耳朵就立時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眾人都驚奇耶穌所作的事,「使聾子聽見,叫啞巴說話」。耶穌醫好一個又聾又啞的外邦人,是一種諷刺手法,表達肉身上(外表)又聾又啞並不是問題,屬靈上的又聾又啞(法利塞人的虛偽和門徒的愚頑)才是更嚴重的問題!

實踐

假如我們屬靈的「耳聾」、「舌結」,想要得到痊癒的話,也必須「離開群眾」,單獨來到耶穌面前,經歷祂與我們個人關係的更新。因為祂不是高高在上,發施號令說:「厄法達──開了吧!」,而是屈降就卑,降生成人,親自承擔我們的軟弱和痛苦,甚至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使我們藉著祂的寶血,得以跟祂和好。

是日金句

「我的百姓沒有聽我的呼聲,以色列人也沒有服從我的命令。因此,我就任憑他們的心靈頑硬,讓他們隨自己的私意而行。」(詠81:12-13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聖思嘉 (貞女)(紀念)

7:24-30 

耶穌從革乃撒勒動身,往提洛和漆冬境內去了。耶穌進了一家,不願任何人知道,但是不能隱藏。當下就有一個婦人,她的女兒附了邪魔,一聽說耶穌,就來跪伏在他腳前。這婦人是個外邦人,生於敘利腓尼基;她懇求耶穌把魔鬼從她女兒身上趕出去。耶穌向她說:「應先讓兒女們吃飽了,因為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那婦人卻回答說:「主,是啊!可是小狗在桌子底下,也可吃到孩子們的碎屑呢!」耶穌對她說:「為了這句話,你去吧!魔鬼已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她一回到自己家裏,看見孩子躺在床上,魔鬼已出去了。——上主的話。

反省

一個外邦婦人,為著附魔的女兒,不顧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隔閡,謙卑地跪伏在耶穌腳前,放膽地懇求耶穌逐出女兒身上的魔鬼。

耶穌對她說:「應先讓兒女們吃飽了,因為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的確,猶太人習慣以狗形容外邦人,但耶穌並不是要蔑視她。這裡的小狗,是指家中飼養的寵物,而非街上的流浪狗。福音是傳給世上所有的人,不分種族,這是無可置疑的,只是在次序上是先傳給猶太人(兒女),然後再傳給外邦人(小狗)。外邦婦人的回應更反映她的謙卑、信德和鬥志:「主,是啊!可是小狗在桌子底下,也可吃到孩子們的碎屑呢!」她的話似乎表達:「父親為子女預備食物,是豐盛有餘的,請把孩子們掉下的碎屑給我吧。」換言之,她認為天主對猶太人剩餘的恩寵,對外邦人也是珍寶。她的信德和謙卑感動了耶穌:「為了這句話,你去吧!魔鬼已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

在關乎「潔」與「不潔」的爭論後,耶穌治好了外邦婦人的女兒,祂不但用行動除去食物中潔與不潔的區別,更用行動化解猶太人與外邦人的隔閡,顯示天國已經伸展到外邦人地區。而且,外邦婦人的表現,顯得比門徒更有信德。相對於法利塞人和門徒,這個外邦婦人內在的謙卑,以及對話中所展現的智慧,比他們更勝一籌。因為她作為外邦人,並沒有因為她的身分而覺得自己不蒙天主悅納。

實踐

婦人頑強的堅持,以及不死的信德,值得我們學習。其一,她為了她女兒的痛苦,不輕言放棄。她不錯過這個黃金機會,堅持懇求耶穌,求主將少許的恩惠和憐憫施捨給她;其二,她留心注意耶穌的話:「應先讓兒女們吃飽了」,雖則暗示猶太人有權優先接受天主的救恩,但並不表示外邦人沒有機會分享天主的恩賜。她堅信耶穌會因著她不屈不撓的懇求,而對她施以援手。所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功課,就是在天主面前保持謙卑的態度與堅持祈禱的信德。縱然我們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不堪當,但仍然堅持不懈地祈禱,相信天主會俯聽我們的祈禱,且把最後的結果交給祂,相信祂的決定就是最美好的安排。

是日金句

「上主,求你為了你對百姓的仁慈,記念我,又求你按照你施救的扶助,看顧我。」(詠106:4

2022年2月9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五週星期三(雙數年)

7:14-23 

那時候,耶穌叫群眾來,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聽我,且要明白!不是從人外面進入他內的,能污穢人,而是從人裏面出來的,才污穢人。凡有耳聽的,聽吧!耶穌離開群眾,回到家裏,他的門徒便問他這比喻的意義。耶穌就給他們說:「怎麼,連你們也不明白嗎?你們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人內的,不能使人污穢,因為進不到他的心,但到他的肚腹內,再排洩到廁所裏去嗎?」他這是說一切食物都是潔淨的。耶穌又說:「凡從人裏面出來的,那才使人污穢,因為從裏面,從人心裏出來的是些惡念、邪淫、盜竊、兇殺、姦淫、貪吝、毒辣、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愚妄:這一切的惡事,都是從內裏出來的,並且使人污穢。」——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列舉12種由心裡發出的惡念,有說前六種在原文都是眾數,意思可能是指這些惡念會重複出現,成為人的壞習慣;而後六種在原文則是單數。無論如何,這12種惡念可能指人處於這些惡念的狀態,並非一個實數。肯定的是,人心是一切不潔的根源。

耶穌又說:「一切食物都是潔淨的」,因為天主曾規定以色列人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不可以,主要取決於食物的本質(潔與不潔),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另一種是由於它們曾經用作異教的祭品而成了不潔。天主禁止以色列人進食這些食物,有與異教劃清界線的意思。

耶穌以食物為例,表達天主著重內心,而不是外表,因為人內心有惡念,才會污穢人,而食物本身是不會污穢人的。同樣,外邦人被猶太人視為「不潔」,僅僅基於他們敬拜外邦神明,並非因為他們本質上是外邦人之故。因此,耶穌說:「一切食物都是潔淨的」,並非針對梅瑟誡命中關於食物的規定,而是說明天主已接納那些昔日敬拜偶像,而如今卻願意單單依靠天主的外邦人。縱然他們曾經是不潔的,現在天主已不再視他們為不潔了,因為再不潔的人都可以因著信耶穌而成為聖潔。由此可見,唯有信賴耶穌基督,人一切的污穢和罪惡都可以在基督內獲得潔淨。

實踐

污穢源於不潔的內心,而非由於違犯外在的規矩。法利塞人和經師本末倒置,將人的傳統凌駕在天主的誡命之上,值得我們引以為鑑,是否過於注重外表的整潔,多於我們內心的動機?耶穌說過,祂來不是為廢除法律和先知,而是為成全。基督徒的成聖,非因遵守外在的規矩,而是因為耶穌基督更新了我們的心思意念,按照祂的肖像來改造和更新我們。願我們靠著耶穌的寶血,與遵行天主的話,與天主建立真正而緊密的關係。

是日金句

「不是從人外面進入他內的,能污穢人,而是從人裏面出來的,才污穢人。」(谷7:15

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五週星期二(雙數年)

7:1-13 

那時候,法利塞人和一些從耶路撒冷來的經師,聚集到耶穌跟前。他們曾看見他的幾個門徒用不潔的手,就是用沒有洗過的手吃飯——原來,法利塞人和所有的猶太人,都拘守先人的傳授: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從街市上回來,若不先沐浴,也不吃飯;還有其他許多傳授應拘守的事:如洗杯、洗壺、洗銅器等——法利塞人和經師們就問耶穌說:「你的門徒為什麼不遵守先人的傳授,而用不潔的手吃飯?」耶穌對他們說:「依撒意亞論你們這些假善人預言的真好,正如所記載的:『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恭敬我,也是虛假的,因為他們所講授的教義,是人的規律。』你們離棄天主的誡命,而只拘守人的傳授。」又向他們說:「真好啊!你們為拘守你們的傳授,竟廢除了天主的誡命。梅瑟原說過:『你該孝敬你的父親及母親。』又說:『咒罵了父親或母親的,應處以死刑。』你們卻說,人若對父親或母親說:我所能供養你的,已成了『科爾班』,即『獻儀』,那麼就准許那人不必再為父母做什麼了:這樣你們便為了你們所傳授的遺教,廢棄了天主的話;並且你們還行了許多其他諸如此類的事。」——上主的話。

反省

梅瑟法律規定,司祭在走近祭壇供職前必先洗手洗腳,表示先自潔,才堪當接近天主。但不知由何時開始,法利塞人卻將此擴充至百姓的生活細節上,例如用餐前洗手,每道菜也洗淨,又講究洗滌用的水、器皿、方法等等。

法利塞人和經師對門徒的指控,跟衛生無關,而是關乎聖潔與不潔。他們以為天主悅納他們是因為他們外表的潔淨,耶穌卻指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祂引用《依撒意亞先知書》的話,指出法利塞人的偽善,表面上欽崇天主,實際上卻圖謀私利。表面上在遵守天主的誡命時,其實只是遵守先人的傳授;又或在遵守先人的傳授時,竟廢棄了天主的話。

法利塞人和經師原本想要教訓耶穌,反被耶穌狠狠地教訓,祂以「科爾班」(獻儀)為例,說明指出法利塞人把用以供養父母的財物,當作祭物獻給上主,以恭敬天主為藉口,豁免遵守十誡中孝敬父母的誡命。耶穌指他們還假借天主的名義,要求人們遵守外在的儀式,取代真實愛主愛人的誡命。

其實,耶穌並非要推翻由人所建立的傳統,只是反對人為遵守人的傳授而廢棄天主的話。

實踐

法利塞人的謬誤,在於把焦點放在「外表」而忽視「內心」,即只在口頭上讚美天主,卻沒有從心裡遵守天主的教導。我們必須自我檢視一番,有沒有犯上相同的錯誤,只有外表的虔誠?今日的讀經指出拒絕聆聽和跟隨天主的話,如同拒絕與天主建立活潑和緊密的關係,更可怕的是以默守成規的宗教生活為滿足,還自以為很虔誠。假如我們不能全面地了解天主的話,不但無法明白天主的心意,更容易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解讀。所以我們要在天主的話下功夫,每天的讀經和祈禱是必需的。

是日金句

「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谷7:6

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五週星期一(雙數年)

6:53-56 

那時,耶穌和他的門徒渡過了海,來到革乃撒勒,就靠了岸。他們剛一下船,人立刻認出他來,便跑遍那全地域,開始用床把有病的人,抬到聽說耶穌所在的地方去。凡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莊,或城市,或鄉間,人都把患病的人放在街道上,求耶穌容許他們,至少摸摸他的衣邊;凡摸到他的,就都痊癒了。——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本來和門徒坐船去貝特賽達,途中遇上風浪,最後他們在革乃撒勒上岸。群眾馬上認出耶穌,就從村莊、城市、鄉間把有病的人帶到耶穌面前。

群眾對耶穌有更多的認識,他們也知道自己的需要,相信耶穌可以滿足他們,決定要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身體或心靈上尋求主的醫治。

馬爾谷記載群眾「跑遍那全地域」,「跑遍」顯示革乃撒勒人跟納匝肋人不同,他們相對地更接納耶穌。「開始用床把有病的人,抬到聽說耶穌所在的地方去」、「求耶穌容許他們,至少摸摸他的衣邊」,這兩件事都跟信德有關,令人聯想到癱子(2:1-12)及患血漏的婦人得醫治(5:25-34)的奇蹟,都是由於信德。革乃撒勒的人可能聽說過這兩件奇蹟而帶著同樣的信德來找耶穌。而且,他們的信德很簡單,於是「凡摸到他的,就都痊愈了。」(6:56)其實,真正使他們痊癒的,不是主的衣服有甚麼神奇的力量,而是他們對穿著那件衣服的耶穌有信德。

實踐

福音的作者有意指出,群眾的信德比門徒要大。雖然門徒跟耶穌朝夕相處,又親身目睹和經歷過耶穌所行那麼多奇蹟,然而他們對耶穌的認識及信德反而比不上一般群眾。這個是否也是我們的寫照?也許我們跟隨耶穌多年,會否也沒有認識祂的身分和能力,以致常常對耶穌缺乏信德?願我們能夠真正認識到耶穌是我們在世上唯一的救主,也是我們生命中唯一的主宰。

是日金句

「凡摸到他的,就都痊癒了。」(谷6:56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丙年)

6:1-2, 3-8 

烏齊雅王逝世那年,我看見上主坐在崇高的御座上,他的衣邊拖曳滿殿。「色辣芬」侍立在他左右,他們互相高呼說:「聖!聖!聖!萬軍的上主!他的光榮充滿大地!」由於呼喊的聲音,門限的基石也震撼了;殿宇內充滿了煙霧。

我於是說:「我有禍了!我完了!因為我是個唇舌不潔的人,住在唇舌不潔的人民中間,竟親眼見了君王——萬軍的上主!」

當時有一位「色辣芬」飛到我面前,手中拿著火鉗,從祭壇上取了一塊火炭,接觸我的口說:「你看,這炭接觸了你的口唇,你的邪惡已經消除,你的罪孽已獲赦免!」

那時,我聽見上主的聲音說:「我將派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回答說:「我在這裡,請派遣我!」——上主的話。

反省

「不要怕!」翻開聖經,無論是舊約,抑或新約,每當人面對天主或天使顯現時,他們幾乎都用這句說話安慰人。的確,面對不速之客而驚訝是很自然的,尤其是面對如此大的能力,相比之下人總自覺十分渺小。歸根究底,恐懼的主因還在於:面對至聖、至善的臨在,人感到有罪和不堪當。因為人越接近天主,越發覺自己的生命有缺陷、不完美。

依撒意亞在聖殿中聽見天主的聲音,面對天主的光榮,他深感大禍臨頭,因他自覺是個唇舌不潔的人,又住在唇舌不潔的人民中間。一個不完全的人,在聖善的天主面前,理所當然感到害怕。天使在祭壇上取了一塊火炭,碰觸依撒意亞的嘴唇,除去他的罪。

面對聖潔的天主,依撒意亞謙卑承認自己的罪過和軟弱,他知道自己是不潔的罪人,需要天主的恩寵及憐憫。這種對天主敬畏的態度,對我們的信仰生活,是很重要的提醒。天主固然慈愛、憐憫,但祂亦是聖潔、正義的主,因此真正認識天主的屬性,能使人每次面對祂,都懷著謹慎、敬畏的心情。

依撒意亞聽到天主說:「我將派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他馬上回應說:「我在這裡,請派遣我!」絕不是一時衝動,也不是個人的意願,而是跟天主相遇後內在深沉的體驗和回應,因為他體會到天主在他身上的恩寵,而他也知道──以色列也需要同樣的恩寵,使他敢於回應天主的召叫,承擔使命作天主的先知。

實踐

我們信仰的天主,不是一位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主,而是一位會主動和人建立關係,以及直接和人溝通的主;祂更不會因為我們的卑微和罪惡而離棄我們。昔日天主怎樣感召了依撒意亞、伯多祿和保祿,今天祂也同樣揀選我們作祂的僕人,讓我們勇敢答覆祂的邀請。因為真正的謙卑不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是認定天主在我們身上工作,從天主的角度重新評估自己,承認祂所賜的恩寵,與祂緊密合作。

是日金句

「我有禍了!我完了!因為我是個唇舌不潔的人,住在唇舌不潔的人民中間,竟親眼見了君王——萬軍的上主!」(依6:5

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

聖亞加大 (貞女、殉道)(紀念)

6:30-34 

那時,宗徒們聚集到耶穌跟前,將他們所作所教的一切,都報告給耶穌。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很多,以致他們連吃飯的工夫也沒有。他們便乘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了。人看見他們走了。許多人也知道他們要去的地方,便從各城徒步,一起往那裏奔走,且在他們以先到了。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上主的話。

反省

門徒傳教回來,向耶穌滙報工作的成果。耶穌體貼門徒的疲乏和困倦,建議門徒一起到荒野去休息。荒野是無人居住之地,既是耶穌接受試探的地方,也是若翰洗者使命開始的地方。耶穌要門徒到荒野去休息,除了讓他們歇息外,也讓他們遠離群眾,親近天主,免得他們被成就感所迷惑,忘記了天主揀選他們的心意和初心。地位越高、成就越大的時候,越容易把成就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耶穌教導門徒,在面對成功和被群眾追捧時,更要退往荒野地方,尋求天主,淨化侍奉的動機。

群眾注意到耶穌與門徒搭船走了,也知道他們要去的地方,就徒步去找他們。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門徒要去的地方是貝特賽達城,可能就是葛法翁城外的荒野。從葛法翁到貝特賽達的水路約六公里,而繞著湖邊走也要十六公里。門徒一下船,就看見大批群眾。徒步走的群眾,竟比坐船的還要快。可以想像,船航行的速度很慢,目的是讓門徒休息,並有足夠的時間與主交談。

耶穌吩咐門徒私下到荒野,原本就是想避開群眾,然而一下船就看到他們,耶穌不禁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羊要是沒有牧羊人就沒法生存,會迷失方向,隨時掉進坑裡,或掉下懸崖摔死,甚至被野獸吞噬。耶穌肩負牧羊人的責任,把迷失的羊引回羊棧。祂深深曉得這群百姓屬靈上的飢餓,就對他們講論天國的道理,以屬靈的食糧餵養他們。

實踐

我們需要從耶穌身上學習「憐憫」,祂不但關注人們肉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們渴求天主的話。要解決人們當前的急需,意味著我們可能要把自身的需要放在一旁。我們也要在屬靈生命上好好裝備自己,以便隨時供應別人屬靈上的需要。

是日金句

「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谷6:31

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常年期第四週星期五(雙數年)

6:14-29 

那時,耶穌的名聲傳揚出去,黑落德王也聽到了。有人說:「洗者若翰從死者中復活了,為此,這些奇能才在耶穌身上運行。」但也有人說:「他是厄里亞。」更有人說:「他是先知,好像古先知中的一位。」黑落德聽了,卻說:「是我所斬首的若翰復活了!」

原來這個黑落德,為了他兄弟斐理伯的妻子黑落狄雅的緣故,因為他娶了她為妻,曾遣人逮捕了若翰,把他押在監裏;因為若翰曾給黑落德說:「你不可佔有你兄弟的妻子。」黑落狄雅便懷恨若翰,願意殺害他,只是不能,因為黑落德敬畏若翰,知道他是一個正義聖潔的人,曾保全了他;幾時聽他講道,就甚覺困惑,但仍樂意聽他。

好機會的日子到了:當黑落德在自己的生日上,為自己的重要官員、軍官和加里肋亞的顯要,設了筵席的時候,那個黑落狄雅的女兒便進來跳舞,獲得了黑落德和同席人的歡心。王便對女孩子說:「你要什麼,向我求吧!我必賜給你!」又對她發誓說:「無論你求我什麼,就是我王國的一半,我也必定給你!」她便出去問她的母親說:「我該求什麼?」她母親答說:「洗者若翰的頭。」她便立刻進去,到王面前要求說:「我要你立刻把洗者若翰的頭,放在盤子裏給我!」王遂十分憂鬱;但為了誓言和同席的人,不願對她食言,王遂即差遣衛兵,吩咐把若翰的頭送來。衛兵便去,在監裏斬了若翰的頭,把他的頭放在盤子裏送來,交給了那女孩子,那女孩子便交給了自己的母親。若翰的門徒聽說了,就來領去了他的屍身,把他安葬在墳墓裏。——上主的話。

反省

從黑落德說出「是我所斬首的若翰復活了」,可以看到他內心充滿了恐懼,為顧全個人的面子而把若翰殺害,心裡一直沒有平安,在聽見關於耶穌所行的奇蹟後,更感到害怕,堅信一定是若翰洗者復活了。

在耶穌派遣門徒出去傳教和門徒回來滙報傳教成果之間,馬爾谷加插黑落德殺害若翰的經過,是有意提醒我們,當耶穌的門徒帶著先知的身分去傳道時,不要以為他們必然會受歡迎或得到認同,相反,門徒有機會被人拒絕,甚至殉道。馬爾谷把若翰洗者的結局和耶穌日後的苦難連結起來,預示了耶穌和祂的門徒也將要為義而受迫害,我們是否已作好心理準備,將要為捍衛真理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雖然黑落德對若翰洗者有好感,但最後還是把他殺害了,何況那些對先知懷有敵意的人呢?換言之,馬爾谷通過記載若翰洗者的死,暗示耶穌的傳道事業將會使祂與宗教領袖產生衝突,祂也因此走上了一條會被置於死地的路。

實踐

馬爾谷巧妙地把耶穌在納匝肋被拒絕、門徒傳道成功的經歷、以及若翰洗者被殺的記載放在一起,是要提醒我們侍奉天主時,不應以成功和受人歡迎為目標,而要像耶穌一樣懷著憐憫他人和捨棄自己之心情,忠心地完成天主託付的使命。

是日金句

「是我所斬首的若翰復活了!」(谷6:16

諸聖嬰孩 (殉道)(慶日)

瑪 2:13-18   賢士們離去後,看,上主的天使托夢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他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裏,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他殺掉。」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他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了。留在那裏,直到黑落德死去。這就應驗了上主藉先知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