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7:24-30
耶穌從革乃撒勒動身,往提洛和漆冬境內去了。耶穌進了一家,不願任何人知道,但是不能隱藏。當下就有一個婦人,她的女兒附了邪魔,一聽說耶穌,就來跪伏在他腳前。這婦人是個外邦人,生於敘利腓尼基;她懇求耶穌把魔鬼從她女兒身上趕出去。耶穌向她說:「應先讓兒女們吃飽了,因為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那婦人卻回答說:「主,是啊!可是小狗在桌子底下,也可吃到孩子們的碎屑呢!」耶穌對她說:「為了這句話,你去吧!魔鬼已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她一回到自己家裏,看見孩子躺在床上,魔鬼已出去了。——上主的話。
無論耶穌到哪裡,祂的名聲一直伴隨著祂,連外邦人也來找他,就像這位外邦的婦人,她生於敘利腓尼基,大約是今天的黎巴嫩。雖然祂不願任何人知道,卻隱藏不住。這婦人可能聽見耶穌的事蹟,她跪伏在耶穌腳前的動作,不僅表達她那渴望求救的懇切,也顯露了她對耶穌的信賴。在瑪竇的敘述中,耶穌還特別讚賞這婦人的信德。
耶穌對她說:「應先讓兒女們吃飽了,因為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耶穌的回答似乎很刻薄。難道耶穌罵她是狗嗎?狗是猶太人對外邦人常見的稱呼。其實,耶穌用的是「小狗」,即家中飼養的寵物。婦人聽出其中的意思,也看到了耶穌給她留下的那點希望,就抓住這個機會,懇求耶穌的憐憫,就像小狗期待吃到主人從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由此可見,她的信德是多麼大。她的信德和謙卑感動了耶穌:「為了這句話,你去吧!魔鬼已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
子女和狗的比喻,涉及一個先後次序的問題。在一般家庭中,先讓子女先吃飽,然後才讓小狗吃,是很合理和自然的事。這樣的先後次序,絕非對後者的藐視。耶穌就以這個比喻來說明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關係,符合天主的整個救世計畫和啟示的先後次序。天主先揀選以色列為祂的選民,是一個救恩史的事實,但並不妨礙救恩也可以臨到外邦人,否則耶穌也不會刻意來到提洛和漆冬這個外邦的地方。
在關乎「潔」與「不潔」的爭論後,耶穌治好了外邦婦人的女兒,祂不但用行動除去食物中潔與不潔的區別,更用行動化解猶太人與外邦人的隔閡,顯示天國已經伸展到外邦人地區。而且,外邦婦人顯得比門徒更有信德。相對於法利塞人和門徒,這個外邦婦人內在的謙卑,以及對話中展現的智慧,比他們更勝一籌。因為她作為外邦人,並沒有因為她的身分而覺得自己不蒙天主悅納。
實踐
有時耶穌似乎把我們拒之門外,不俯聽我們的祈禱。其實祂是在考驗我們的信德,像祂考驗這個婦人一樣,是為叫我們越發緊緊地靠著祂和祂的許諾。最終的目的,不是使我們遠離天主,而是讓我們更加接近祂。當生活的環境考驗我們的信德時,我們要更加緊緊地依靠耶穌,請謹記,祂絕不會讓我們失望,並把祂認為為我們最需要的、最大的益處豐富地賞賜我們。
是日金句
「上主,求你為了你對百姓的仁慈,記念我,又求你按照你施救的扶助,看顧我。」(詠106: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