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十三週星期三(單數年)

8:28-34 

那時候,耶穌來到對岸加達辣人的地方,有兩個附魔的人從墳墓裏走出,向他走來;他們異常兇猛,以致沒有人能從那條路上經過。他們喊說:「天主子,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時期還沒有到,你就來這裏苦害我們嗎?」離他們很遠,有一大群豬正在牧放。魔鬼懇求耶穌說:「你若驅逐我們,就趕我們進入豬群吧!」耶穌對他們說:「去吧!」魔鬼就出來進入豬內;忽然全群豬從山崖上直衝入海,死在水裏。放豬的便逃走,來到城裏,把這一切和附魔人的事都報告了。全城的人就出來會見耶穌,一見了他,就求他離開他們的地方。——上主的話。

反省

兩個附魔的人,在墳墓中過著非人的生活,不但別人管不住他們,連他們本人也是身不由己。因他們十分兇猛,所以沒有人敢從那裡路過。耶穌的出現,解除他們的束縛,釋放他們,使他們重獲自由。當耶穌走近的時候,他們喊說:「天主子,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時期還沒有到,你就來這裏苦害我們嗎?」他們知道耶穌是誰,也知道耶穌最後會毀滅他們。

天主為何容許魔鬼在世上作惡?為何不消滅牠們?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世人都活在罪惡的陰影下,每時每刻都被引誘犯罪,每天都與魔鬼做屬靈的爭戰.在罪的挾制下,我們都無能為力,人人極其兇猛。難道人就沒有得勝的希望嗎?不!天主已給我們留下一條出路,就是我們可以不怕魔鬼,可以戰勝魔鬼,只要我們悔改、信賴天主,捨棄自己、服從天主,選擇走十字架的路,選擇過一個聖潔的生活,魔鬼又能奈我們如何?

結果,耶穌一出手,讓這些邪魔進入豬群投海而死,全城的人卻請耶穌趕快離開他們的境界。他們竟然把豬看得比人更重要,拒絕耶穌,這不就跟魔鬼說的話一模一樣:「天主子,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就來這裏苦害我們嗎?」人寧願活著被魔鬼折磨,也不歡迎天主子來幫助他們,這就是今天許多不信天主的人的寫照,當中包括不少天主的子女。他們不願耶穌干涉他們的生活,寧可活在罪惡中。當人愛黑暗勝過愛光明的時候,他們就是把天主趕出去。然而,天主給人自由意志去抉擇,將來審判的時候,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和後果。

實踐

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受造的,擁有永恆的價值,然而人往往很容易把財富、物質的價值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這真是愚昧!面對耶穌的能力,我們是否也感到害怕?是否寧願耶穌離開我們,也不希望祂在我們身上完成祂的工作?讓我們藉著信德,接受耶穌為我們所做的事,接受祂是唯一可以把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救世主吧!因為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拯救人脫離邪魔的惡勢力。

是日金句

「天主子,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時期還沒有到,你就來這裏苦害我們嗎?」(瑪8:29

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節日)

16:13-19 

那時候,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

門徒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者先知中的一位。」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

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

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上主的話。

反省

與其說耶穌在意群眾對祂的看法,不如說祂更在意門徒對祂有多少認識。畢竟門徒是主親自召選的,而且三年之久共同生活,恭聆過祂的聖訓,見過祂行的奇蹟。耶穌希望門徒能夠「真正認識祂」,因為有正確的「認識」,才有正確的「相信」,從而產生正確的「信仰」。

伯多祿指出了耶穌的身份:「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默西亞」有「天主的受傅者」的意思,在舊約是用來指君王、司祭和先知。到了公元1世紀,「默西亞」這個字,專指君王,他在末世的日子要像達味一樣,戰勝以色列的敵人。伯多祿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這個充滿偶像崇拜的地方,道出了耶穌真正的身分是「永生天主之子」,有著重要的意義。耶穌不是人們用石頭雕刻、虛構出來、使人迷信的偶像;祂也不是一般人們所認知的受傅者或先知,而是與天主有一份獨特的關係,這獨特的身分就是「天主之子」。而且,伯多祿使用「永生」這個形容詞,也有區別真神與當地人敬拜的假神的意思。

耶穌對伯多祿的回答,予以肯定,但同時指出若非出於天主的啟示,沒有人能夠如此透徹認識耶穌的真正身份。同樣,我們對天主的認識,對耶穌的認識,實在需要從天父來的啟示,聖保祿證實了這一點:「除非受聖神感動,也沒有一個能說:『耶穌是主』的。」(格前12:3

「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伯多祿」這個字,在希臘文是一語相關,因為它的意思就是「磐石」:「你是伯多祿(Petros),我要在這塊磐石(Petra)上建立我的教會。」伯多祿宣認耶穌基督是永生天主之子,而教會就是建立在這真理上。因此,伯多祿能成為磐石,並非出於他個人的能力,而是因為他依靠耶穌這塊堅固的磐石——「建築物的角石」。每個主日,當我們誦念信經,在念到:「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時,我們是在宣認教會是建築在宗徒的基礎之上,而且將永遠如此。因為宗徒是耶穌基督親自揀選,為祂作證,並且受祂派遣向全人類宣講福音的人。

實踐

「你們說我是誰?」如果耶穌今天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如何回應?祂是不是我的主、默西亞呢?我們需要認真的去面對,誠實的問問自己,我真的認識耶穌嗎?這是每一天都要回答的問題,讓我們越來越認識天主和祂的心意。

是日金句

「你們說我是誰?」(瑪16:15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聖依勒內主教 (殉道)(紀念)

8:18-22 

那時候,耶穌看見許多群眾圍著自己,就吩咐往對岸去。有一位經師前來,對他說:「師傅,你不論往那裏去,我要跟隨你。」耶穌對他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門徒中有一個對他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對他說:「你跟隨我吧!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上主的話。

反省

今日的福音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耶穌和一個經師的對話,第二部分是耶穌和另一位門徒的對話。

經師是專門研究、教導和抄寫聖經的人,受民眾敬重,民眾也樂於聽從他們的教導。當門徒稱呼耶穌為「主」,這個經師卻稱耶穌為「師傅」,反映當中顯著的差別。門徒稱耶穌為「主」,表示樂意承認耶穌擁有至高的權威,不僅向祂學習信仰的知識,更是將自己的整個生命完全委身於祂;而經師稱耶穌為「師傅」,在他眼中,耶穌雖然很偉大,但僅僅只是一位辣彼而已。他跟隨的目的,並不是要把自己整個生命完全交託給耶穌,而是想要跟隨祂學到更多的知識。

耶穌沒有答應他,也沒有拒絕,只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耶穌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要跟從我,要計算代價;我並不是你想像中那樣一位偉大的師傅,你不僅要學習真理,更要為真理付出代價,就是在世生活得好像旅客,無處容人,卻四海為家,到處漂泊。」這是所有決心跟隨耶穌的人要準備面對的生活。

另一個門徒對耶穌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這個要求非常合理,對猶太人來說,好好埋葬自己的雙親是做兒女神聖的責任。但耶穌的回應很強硬和嚴厲,甚至不近人情。門徒的請求可能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就是,他的父親真的去世了,他要回去盡孝;另一層的意思是,他的父親還健在,他必須回去,直到父親去世以後再來跟隨主。

按猶太人殮葬的習慣,當日就要下葬,因此埋葬家人的事根本不影響跟隨耶穌的決定。顯然這人的父親尚在,他是要求耶穌讓他奉養他的父親,等到父親死亡後再來跟隨耶穌。這人可能已跟在耶穌周圍一段時間,現在才提出這個理由,顯然是個藉口。所以,耶穌的回應,是要求這個人當機立斷,立即跟隨主。

耶穌從不諱言作祂門徒的代價。德國神學家潘霍華說過:「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祂召他來為祂死。做耶穌的門徒意味著要效法祂和祂的生活方式,包括要放棄許多在世人眼中看來極為重要的事物。「誰愛父親或母親超過我,不配是我的;誰愛兒子或女兒超過我,不配是我的。」(瑪10:37)耶穌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不把祂放在事業、親人、父母子女和自己一切財富之上,拒絕把祂放在我們生命絕對的核心位置,不願高舉祂在我們生命中的一切視為重要的事物之上,就不配做祂的門徒。耶穌不希望我們跟隨祂,只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而是仔細計算代價後,忠誠到底,做一個真正的門徒。

實踐

今天的時代,常流於誇大跟隨耶穌的好處,甚少強調做基督忠誠門徒要付出的代價。這個不平衡的教導,往往造成不少信徒把信仰視為純粹的精神寄託,另一些則淪為滿足自己私欲的工具,一旦遇上逼害、困難和環境的變遷,就很容易跌倒,甚至放棄信仰。

耶穌從未應許過跟隨祂是一件很輕鬆的事,相反,祂清楚地宣告,如果有人要跟隨祂,必須甘願過一個十字架的生活。這條路絕不容易,卻充滿著喜樂,因為天主的恩寵可以幫助跟隨祂的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是日金句

「你跟隨我罷!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瑪8:22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乙年)

5:21-43 

那時候,耶穌乘船,回到對岸;有大夥群眾,聚集在他周圍。耶穌於是留在海濱。當時,來了一個會堂長,名叫雅依洛,一見耶穌,就跪伏在耶穌腳前,懇求耶穌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請你來,給她覆手,叫她康復,使她活下去。」耶穌就同會堂長一起去。有一大群人,跟隨著耶穌,擁擠著耶穌。

當時,有一個婦人,患血漏已有十二年。她在許多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痛苦,花盡了她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見效,反而病勢日益加重。她聽了有關耶穌的傳說,便來到人群中,從後邊摸了耶穌的衣裳,因為她心裡想:「只要我一摸他的衣裳,我的病就會好了。」結果,她的血漏,立刻停止了,並且覺得身上的疾病也好了。

耶穌立刻覺得,有一種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於是,在人群中,回過頭來,說:「誰摸了我的衣裳?」

耶穌的門徒向耶穌說:「你看!群眾四面擁擠著你,你還問:誰摸了我?」

耶穌四周觀望,要看做這事的婦人。那婦人明知在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事,就戰戰兢兢地前來,跪伏在耶穌腳前,把實情完全告訴了耶穌。

耶穌便向那婦人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回去吧!你的疾病必得痊瘉!」

耶穌還在說話的時候,有人從會堂長家裡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你還勞煩師父做什麼?」

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給會堂長說:「不要怕,只管信。」

除了伯多祿、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外,耶穌沒有帶任何人跟他去。他們到了會堂長的家裡,耶穌看見群眾非常喧嘩:有的哭泣,有的哀號;耶穌便進去,給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喧嘩哭泣呢?小女孩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他們都譏笑耶穌。耶穌卻把眾人趕出去,帶著小女孩的父親和母親,以及同他在一起的人,進去小女孩所在的地方。

耶穌拿起小女孩的手,對她說:「塔里塔,古木!」意思是:「女孩,我命令你起來!」那女孩就立刻起來行走,原來她已十二歲了。

眾人都驚訝得目瞪口呆。耶穌卻嚴厲命令他們,不要叫任何人知道這事;又吩咐給女孩子食物吃。——上主的話。

反省

雅依洛不顧自己會堂長的身份,在眾人面前謙卑地跪下。從他迫切的言辭,顯示出他對耶穌有絕對的信心。會堂長對女兒的愛、謙卑和堅定的信心感動了耶穌,決定走訪他的家,但路上一個患血漏的婦人的出現,拖延了行程。可以想像雅依洛的心情有多焦慮和忐忑,巴不得耶穌儘快到他的家,醫治女兒。

這個婦人花盡畢生積蓄,為求痊癒而遍尋良醫,非但沒有成效,反而病勢加重,可以想像她的痛苦有多大,然而她沒有放棄,把最後的希望放在耶穌身上。《肋未紀》記載,女人患血漏病是不潔的,要被隔絕,以免使別人也成為不潔。現在,那擁擠著耶穌的人正好成了她的屏障,免得她不潔的身份被人知道。她無法貼近耶穌,就想:「只要我一摸他的衣裳,我的病就會好了。」果然,糾纏了十二年的血漏病立即痊癒,她本想溜之則吉,讓這事神秘地結束。

耶穌感到身上有一種能力從身上出去,就轉身問:「誰摸了我的衣裳?」這婦人明知在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事,無法隱藏,就恐懼戰兢地來到耶穌腳前跪下,把實情告訴祂。「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回去吧!你的疾病必得痊瘉!」這話事關重大,耶穌特別指出她的信德。血漏病得到治癒是她來的目的,正因為有信德,她所得到的就遠遠超過她原先所期望的。其實,耶穌不是要為難她,而是要她站出來,向她宣告這個好消息。福音記載,「她的血漏,立刻停止了,並且覺得身上的疾病也好了」,這僅是她個人的感覺而已,沒有任何證據保證她今後不再有血漏,可能會在她的心裡留下一個陰影,一個不確定的因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舊病復發。而且,這一件暗地做的事,沒有其他見證人,憑什麼證明自己已經痊癒,可以回到社區生活,不再受隔離呢?既沒有辦法好好地作見證,也就很難當著眾人面前光榮天主了。「你的信德救了你」,不僅救了她的身體,更重要的,是救了她的靈魂,恢復了她因疾病和貧窮所失去的尊嚴,相信她已和耶穌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屬靈關係。

這時從會堂長的家傳來噩耗,雅依洛僅存的希望完全幻滅,耶穌卻安慰他說:「不要怕,只管信」,意思是提醒雅依洛:「不要怕,事情還沒有到終點,不要以為已成定局,你要相信我!」撒殫常常用各種手段試圖粉碎我們對天主的信德和望德,正是在這些關鍵的時刻,天主藉著聖言,和信徒的鼓勵,給予我們適時的安慰。縱使眼前的事不順利,但沒有關係,我們有希望,知道事情還沒有到結局。耶穌對雅依洛所要求的,絕不比患血漏婦人的信德小,甚至遠比當初求耶穌醫治命危的女兒時的信德更要大。耶穌要他不單要相信女兒的病可得痊癒,更要相信祂有能力使他的女兒起死回生。

來到會堂長的家,「耶穌看見群眾非常喧嘩:有的哭泣,有的哀號」,暗示當時不只有哀聲,還包含忿怒、不滿,也許是怪責耶穌姍姍來遲,令女孩失救致死。耶穌安撫眾人,對他們說:「小女孩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眾人都譏笑耶穌,耶穌把他們趕出去後,讓女孩的父母和三個門徒一起見證女孩從死裡復活的奇蹟。眾人都驚訝耶穌竟然可以救活一個已死的人,他們過去只知耶穌能醫治病人,從未想過耶穌原來也可復活死人。 

最後,「耶穌卻嚴厲命令他們,不要叫任何人知道這事」,因為耶穌不希望人們到祂跟前來,只為治病驅魔,而是希望他們能夠認識祂真正的身份,是天主派遣來拯救他們脫離罪惡的默西亞。

實踐

真正的信德是包括行動,而信德是建基於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如果我們的信德不能使我們有所行動,那根本算不上有信德。當我們因著信德而行動,耶穌就會按我們信德的大小而工作,讓我們經歷祂的作為。雖然雅依洛和患血漏病的婦人,身份和地位都不同,但兩人都藉著信德,經歷耶穌的能力,可見經歷天主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認識和相信天主。

是日金句

「不要怕,只管信。」(谷5:36

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十二週星期六(單數年)

8:5-17 

那時候,耶穌進了葛法翁,有一位百夫長前來到他跟前,求他說:「主!我的僕人癱瘓了,躺在家裏,疼痛得很厲害。」耶穌對他說:「我去治好他。」百夫長答說:「主!我不堪當你到我舍下來,你只要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會好的。因為我雖是屬人權下的人,但是我也有士兵屬我權下;我對這個說:你去,他就去;對另一個說:你來,他就來;我對奴僕說:你作這個,他就作。」耶穌聽了,非常詫異,就對跟隨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在以色列我從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心。我給你們說:將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同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國裏一起坐席;本國的子民;反而被驅逐到外邊黑暗裏;那裏有哀號和切齒。」耶穌遂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就照你所信的,給你成就吧!」僕人就在那時刻痊愈了。

耶穌來到伯多祿家裏,看見伯多祿的岳母躺著發燒,就摸了她的手,熱症就從她身上退了。她便起來伺候他。到了晚上,人們給他送來了許多附魔的人,他一句話就驅逐了惡神;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這樣,就應驗了那藉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話:「他承受我們的脆弱,擔荷了我們的疾病。」——上主的話。

反省

這位百夫長很愛自己的僕人,他請求耶穌治好他患病的僕人,這跟當時大多數羅馬人對待自己僕人的態度大不同。在當時的社會,僕人只是主人的工具、財產、奴隷,根據古羅馬的法律,主人可以任意對待自己的僕人,就算把他們打死或折磨致死也不違法。在這種背景下,百夫長對他僕人的愛深深打動了耶穌。

外邦的百夫長請求耶穌治好他的僕人,按照梅瑟法律,猶太人不能到外邦人的家,因為外邦人的住所是不潔的。為此,百夫長向耶穌說:「主!我不堪當你到我舍下來,你只要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會好的。」因為他熟悉猶太人的文化,知道猶太人的忌諱,因此不敢強求耶穌親自到他的家去醫治。他不願意耶穌為他僕人而「破戒」,亦不願使耶穌落入被人攻擊的把柄。

而且,百夫長一席話也表現出他那驚人的信德。他用自己的軍階來理解耶穌的權威,他並不需要凡事親力親為,而是發號施令,在他權下的人就會執行他的命令,成就他所願之事。百夫長深信耶穌好比那些執掌大權的指揮官,不用親臨,也能一句話就治好他的僕人。百夫長對耶穌的權威和能力堅信不疑,這信德之大更令耶穌驚奇:「在以色列我從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心。」從耶穌的話可以看出,以天主選民自居的以色列人本應更相信天主的作為,然而他們還不如這個外邦百夫長的信德。

實踐

我有百夫長的信德嗎?我對天主有多大的信德?是否完全信賴、完全交託?瑪竇福音告訴我們,只要相信,事情就能成就。耶穌說:「你回去,就照你所信的,給你成就吧!」百夫長的信德,是他專心仰望依靠主耶穌,值得我們效法。現階段我們對天主的旨意也許一無所知,但至少可以這樣相信:「我雖不明白祢的計劃,但我知道祢愛我,祢所做的都是為我好的,我一定會得到祝福。」並且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的每一個狀況,即使處於生命的低谷,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期待天主可以扭轉乾坤,如同祂所許諾過的。

是日金句

「你回去,就照你所信的,給你成就吧!」(瑪8:13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常年期第十二週星期五(單數年)

8:1-4 

耶穌從山上下來,有許多群眾跟隨他。看,有一個癩病人前來叩拜耶穌說:「主!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耶穌就伸手撫摸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吧!」他的癩病立刻就潔淨了。耶穌對他說:「小心,不要對任何人說!但去叫司祭檢驗你,獻上梅瑟所規定的禮物,給他們當做證據。」——上主的話。

反省

當時的社會,癩病是一種很可怕的疾病,得了這種病的人基本上被視作已死的人,按照法律的規定,他們必須被隔離在社會群體之外。身患癩病的人,要穿撕裂的衣服,披頭散髮,將口唇遮住,並且喊說:「不潔!不潔!」(肋13:45)任何人和物件,和他們接觸,都會成為不潔。人們普遍將這些癩病人視為是由於犯罪,而被天主咒詛和懲罰的人。這些人被社會棄絕,與所有人,包括自己的親人隔離,在孤苦無依中絕望地等待死亡。

聖經描述這個癩病人前來叩拜耶穌。「叩拜」在希臘原文有崇拜、敬拜的意思,顯示這人相信耶穌不是一般的先知,很有可能相信耶穌就是默西亞。而且,他稱耶穌為「主」,表明他認為耶穌和他之間是一種主僕的關係,他必須以完全謙卑和懇求來到耶穌跟前求醫治。

癩病人對耶穌能夠治好他具備完全的信德,同時表達完全的謙卑,他沒有強求耶穌一定要醫治他,而是尊重耶穌的意願,說:「主!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他也深信耶穌的慈悲,當時癩病人要出現在眾人面前是十分危險的事,他隨時會面對被人辱罵、驅趕甚至扔石頭的風險。他能夠來到耶穌跟前求醫治,表明他確實擁有整大的信德和勇氣,正是這信德和勇氣,打動了耶穌,就治好了這個人。

當時,一般人對癩病避之則吉,擔心被感染,成為不潔,耶穌不僅沒有迴避,反而伸手觸摸他,表達對這個人深切的同情、體恤、關懷與接納。這份無比的大愛,不僅超越了法律,甚至成全了法律「愛人如己」的精神。耶穌藉此給門徒上了寶貴的一課:絕不可因那些向他們求助的人患了被社會棄絕的疾病或惡習而再次棄絕他們,反而要主動地接納他們,用福音和必要的手段挽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身體。因為福音的精神,是用天主的愛去擁抱一切有需要的人,無論他們是潔淨還是不潔的,福音不歧視任何人,祂接納並包容所有的罪人。當我們能夠毫無保留地愛那些困苦貧乏的人,就是愛天主了。

實踐

當我們遭遇困苦患難,無力自救,甚至連指望都幾乎失去時,我們能夠像這個癩病人以同樣的信德和勇氣來到天主面前,把一切希望單單放在耶穌基督身上嗎?藉著天主的恩寵,耶穌有能力將我們由黑暗中拯救出來,讓我們緊緊地「抓住」祂,也讓耶穌緊緊地「抓住」我們,使我們的身心靈都得到痊癒。

是日金句

「耶穌就伸手撫摸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吧!』」(瑪8:3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聖若翰洗者誕辰(節日)

1:57-66, 80 

依撒伯爾滿了產期,就生了一個兒子。她的鄰居和親戚,聽說上主向她大施仁慈,都和她一同歡樂。到了第八天,人們來為這孩子行割損禮,並願意照他父親的名字,叫他匝加利亞。

他的母親說:「不,要叫他若翰。」

他們就向他母親說:「在你親族中,沒有人叫這名字的。」他們便給孩子的父親打手勢,看他父親願意叫他什麼名字。

他父親要了一塊小板,寫上:「若翰是他的名字。」眾人都驚訝起來。匝加利亞的口和舌頭,立刻開了,就開口讚美天主。

於是,所有鄰居,都滿懷害怕之情;這一切事,就傳遍了全猶大山區;凡聽見的人,都將這事存於心中,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

這小孩漸漸長大,心神堅強。他住在荒野,直到他在以色列人前出現的日期。——上主的話。

反省

在以色列家裡,一個男孩的出生,是件大喜的事;為匝加利亞及依撒伯爾這對年老夫婦來說,更是雙喜臨門,因為天主在他們身上,顯示了自己的大能和憐憫,除去了依撒伯爾無法生育的恥辱,讓他們老年得子。左鄰右里的親戚都和他們一同歡樂,讚美天主。

男孩出生後八天舉行割損禮,同時為孩子改名。按猶太人的習慣,會由他們親族的名字中,給孩子起名。當時人們主張為孩子取名「匝加利亞」,但依撒伯爾卻堅持叫「若翰」,這原是天使顯現時給孩子起的名字。「若翰」有「天主的恩賜」的意思,為素不生育的依撒伯爾來說,實在是天主的恩賜;「若翰」的另一個意思是「天主是仁慈的」,更正確地說是「天主顯示了自己的仁慈」。就如耶穌的名字是天主所定,若翰的名字也是上主所給予的,兩人的誕生互相輝映,彰顯天主的光榮。

當匝加利亞在一塊小板寫上「若翰是他的名字」時,他的口和舌頭立時開了,就開口讚美天主。本來依撒伯爾老年得子已是奇蹟,現在成了啞巴的匝加利亞,竟能重新開口說話,更加令人讚歎!聖經說眾人都「滿懷怕情」,不是恐懼,而是人與超性接觸時產生對天主虔誠的敬畏。他們感受到天主的手與這孩子同在,不禁問:「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雖然他們尚不明白天主對這嬰孩有什麼計畫,卻已經隱約感覺到在他身上將發生偉大的事。給嬰孩行割損禮、取名字,原是平常之事,他們卻經驗到天主的臨在和祂的仁慈關懷,心中洋溢著喜樂與驚訝。

實踐

雖然我們對若翰的童年事蹟所知不多,但卻能從經文感受到,若翰的鄰里都對其出生和成長充滿著期待,知道天主正在行大事,路加為這莫名的喜樂提供了一個理由:「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同樣,天主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召叫與使命,讓我們在一生的道路上能夠不偏左,不偏右,每一天緊緊地跟隨耶穌。

是日金句

「凡聽見的人,都將這事存於心中,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路1:66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十二週星期三(單數年)

7:15-20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要提防假先知!他們來到你們跟前,外披羊毛,內裡卻是兇殘的豺狼。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荊棘上豈能收到葡萄?或者蒺藜上豈能收到無花果?這樣,凡是好樹都結好果子;而壞樹都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也不能結好果子。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要砍倒,投入火中。所以,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上主的話。

反省

假先知「外披羊毛,內裡卻是兇殘的豺狼」,說明他們的外表會瞞騙人,本質卻是饑餓殘暴的豺狼。這些人假借天主的名義發言,其實天主並沒有派遣和吩咐他們。他們披著羊皮混入羊群的真正目的,絕不是為了牧養羊群,而是為了伺機吃掉他們,滿足自己的肚腹。

由於假先知擅於偽裝,而人的天性普遍又很容易被外表欺騙,稍一不慎就被他們的「教導」誤導,結果瞎子領瞎子,從窄門小路上轉往滅亡的寬門大路,離天主越來越遠。那麼,如何分辨他們?

要分辨真假先知,得從他們生活中結出的果實察驗出來。外表可以偽裝,但內在的生命卻不能偽裝。耶穌說:「荊棘上豈能收到葡萄?或者蒺藜上豈能收到無花果?」有謂荊棘能結出狀似葡萄的黑色果實,蒺藜也能長出彷彿未成熟的無花果,然而緃使外表相似,其實甚麼都不是。因此,真假先知從外面看似乎非常相似,他們的言談舉止也似乎非常合宜,然而他們所結出的果實卻有本質上的差別,而且也能夠從果實反過來推斷這個人本質的好壞(好樹或壞樹)。因為好樹只能收到好果子,壞樹那裡也只能收到壞果子。

耶穌說,這些假先知的結局就是喪亡。一棵樹的本質決定了它的結局:是被砍下來投入火中,抑或被留在地裡繼續生長?耶穌清楚地警告在末日審判時,必有許多自稱為門徒的人被擋在天國門外。

實踐

結果實的重點在於我們所連結的對象,到底是天主?還是世界、自我?藉著超性的生命去生活,就可以結出好果子來;憑著本性的生命去做,即使所作的是好事,也必定結出壞果子來。因為超性的生命使人注目於天主,愛慕天上的事;本性的生命則叫人注意自己,顧念地上的事。我們必須在基督內重生,做一個有名有實的基督徒,否則有名無實的基督徒只會導向喪亡的結局。

是日金句

「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瑪7:20

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十二週星期二(單數年)

7:6, 12-14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珠寶投在豬前,怕牠們用腳踐踏了珠寶,而又轉過來咬傷你們。所以,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法律和先知即在於此。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寬門和大路導入喪亡;但有許多的人從那裡進去。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狹!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上主的話。

反省

「你們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珠寶投在豬前,怕牠們用腳踐踏了珠寶,而又轉過來咬傷你們。」這節經文跟耶穌教導「不要判斷人」有連帶關係,承接上文,假如我們已經尋求天主,先除掉自己眼中的大樑,看得清楚了,也準備好除掉兄弟姊妹眼中的木屑時,需要求天主賜予我們智慧,去分辨時機是否恰當,以及要使用的方法、方式,來達到勸勉的目的。因為有時候對方的心尚未準備好,或屬靈生命尚未成熟,這時候給予勸導,可能適得其反。

「狗或豬」,是指當時在巴勒斯坦野生的狗或豬,有攻擊性。這些野生動物的本能是尋找食物,自然不會將聖物或珍珠視為寶貝,一旦發現不是食物,就會把給予聖物或珍珠的人,當作獵物攻擊。耶穌以此為喻,說明一個人不認識屬靈的真理,自然不會領受,反把這些東西踐踏罷了。天主的話和真理是非常寶貴的「珍珠」,但對於屬肉體的人,真理毫無價值可言。因為他們孜孜追求的,只是俗世的東西。對這些心硬的人,耶穌的教導是「不要把聖物和珠寶給他們」,免得他們「踐踏了珠寶,轉過來咬傷你們」。因此,碰上這些人不用多言,免得真理受到糟蹋,基督徒需要屬靈的洞察力去作出分辨。

聖保祿說過:「凡以前對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為了基督,都看作是損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斐3:7-8)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珍惜天主的生命是「寶貝」,而隨意踐踏,天主就視那人為狗、為豬,祂也不會將自己交給他們。相反,如果為要得著耶穌基督而不斷祈求,祂就把自己當成禮物賜給我們。

實踐

人與天主之間正當的關係,正是人與人之間正當關係的基礎。天主既然以為父的心腸對待我們,給我們好東西,我們也當照樣以天主的心腸善待別人。正如我們怎樣獲得天主的恩待,也當照樣恩待別人。「所以,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要時時設身處地為別人設想,這是天國子民待人的原則。同樣,和別人談論屬靈的事,我們需要保持謹慎,先考慮對方領受的程度、吸收的能力,因為任何屬靈的真理都是為了造就人,傳送天主的恩寵,決不可使「寶貝」遭到踐踏,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是日金句

「所以,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法律和先知即在於此。」(瑪7:12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聖類思.公撒格 (會士)(紀念)

7:1-5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因為你們怎樣判斷人,你們也要怎樣受判斷;你們用什麼尺度量給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給你們。為什麼你只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對自己眼中的大樑竟不理會呢?或者,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讓我把你眼中的木屑取出來,而你眼中卻有一根大樑呢!假善人哪!先從你眼中取出大樑,然後你才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上主的話。

反省

人一生犯得最多的罪,是和口舌有關。哪裡有人聚集,哪裡就有人熱烈地說判斷人的閒話。因為人人都自以為是天主,以自己的標準為絕對的標準,我們喜歡以這樣的心態判斷別人,定別人的罪。

耶穌說:「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不要把自己當成天主,去判斷別人,定別人的罪,這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天主才能夠看到真正的對錯,作出最公正的判斷。所以在作出判斷前,我們要謙卑,想到自己的有限,想起自己是個罪人。

「為什麼你只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對自己眼中的大樑竟不理會呢?」是的,人的本性都是看不到自己的軟弱、罪惡,卻判斷別人,定他們的罪,這樣做是為了顯示自己有理,換句話說,就是自以為義。所以耶穌說:「先從你眼中取出大樑,然後你才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耶穌吩咐我們不要判斷的同時,並沒有禁止我們判斷是非、對錯、善惡,祂說過:「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7)反之,當我們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天主,忘記自己是蒙恩的罪人,卻去判斷別人,我們跟別人所行的根本沒有分別,那就是定自己的罪。因此,耶穌強調的重點,不是指「判斷」這件事,而是指我們的內心是否合乎真理。

我們必須要先糾正自己的缺失,才能去糾正別人,並且總要使我們的判斷是出於愛天主愛人的心。由於我們所知的十分有限,所以在作出判斷前,需要先尋求天主的幫助和指引。

實踐

批評、判斷的說話,只會帶來破壞,完全沒有任何建設的效果。求天主幫助我們勒緊、約束自己的唇舌,不說惡言,不隨意判斷;也提升我們自覺性,本著愛德,多說造就、鼓勵、安慰人的說話。

是日金句

「先從你眼中取出大樑,然後你才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瑪7:5

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乙年)

4:35-41 

有一天傍晚,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海,到對岸去吧!」門徒於是離開群眾,載耶穌走了;與耶穌一起的,還有其他小船。

忽然狂風大作,波浪打進船裡,以致船已積滿了水。耶穌卻在船尾,依枕而睡。門徒叫醒耶穌,給他說:「師父!我們要死了,你不管嗎?」耶穌醒來,叱喝了風,並向海說:「不要作聲,平靜吧!」風就停止了,於是風平浪靜。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為什麼這樣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

門徒非常驚懼,彼此說:「這人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上主的話。

反省

加里肋亞湖四面環山,一旦有風吹過,海上發生風浪的情況並不罕見。但這一次很不尋常,風浪將水打進船內,而門徒中不乏漁夫,理應知道如何面對,這次卻顯得十分狼狽,手忙腳亂。

對猶太人來說,黑夜和水是他們最忌諱的。為猶太人,「黑夜」是魔鬼橫行、活躍的時候,若非特別原因,他們絕不會在深夜外出;至於「水」,以色列文化相信,是邪惡勢力聚集的地方,也是天主用來懲罰、禁閉邪惡力量的所在地,他們稱之為「深淵」。恰巧,奇蹟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正是猶太人最忌諱的。

然而,在風浪中,「耶穌卻在船尾,依枕而睡。」恐懼的門徒,與平靜的耶穌形成強烈的對比。面對威脅生命的危難,恐懼乃人之常情。待風浪平靜後,門徒的恐懼才隨之消失。為我們而言,這種難堪的經歷何等真實!許多時候,我們活在惶恐中,直到困境過去,心情才能平靜下來。耶穌讓我們明白在暴風之中毋須害怕,祂親自示範,在暴風、在危難中,我們完全可以享受內在的平安。事實上,我們該體會的,應是風浪中的平安,而不是風浪後的平安。

耶穌既然在船上,為何仍容許暴風無情地撃打這條小船,危害門徒的生命?也許在出發前,耶穌已經預知有風浪,祂容許這事,是為考驗門徒的信德。平息風浪後,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為什麼這樣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基督徒的信德,是在突然的風暴中,才顯出其真實性。我們將人生的船,完全交託在天主的手中,讓祂來引導,並且堅信祂就在船上,以致當面對突然的暴風來襲時,我們依然能夠保持平安,顯出真正的信德。

當耶穌平靜風浪後,門徒對祂有平伏大自然的力量,感到相當驚懼,彼此說:「這人到底是誰?」這讓他們深思,這位站在面前的不是普通的師傅,而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門徒對耶穌有了全新的認識,雖然他們曾看過耶穌施行奇蹟,但只算是旁觀者,但這次是身歷其境,是經歷天主後而有的敬畏。約伯在經歷那麼多苦難以後,總結說:「以前我只聽見了有關你的事,現今我親眼見了你。」(約42:5)當我們親身經歷過,也會時刻懷著對天主敬畏的心。

實踐

面對困境,我們有足夠理由可以除去恐慌,因為我們相信天主會為我們平息風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由於沒有信德,懷疑天主的眷顧與保守,而與船上的門徒一樣恐懼。這個奇蹟幫助我們明白,如果我們信賴天主,祂必然幫助我們解決難題、度過難關,如此我們可以在任何環境,都能經歷內在真正的平安,這就是耶穌向門徒所許諾的平安。

耶穌沒有應許我們生命中不會遇見風浪,但卻應許必要與我們同在,直到今世的終結。今天的福音,一再提醒我們:「耶穌仍在船上」,外在環境固然惡劣,天主仍然掌權,祂一直是我們生命的舵手。

是日金句

「你們為什麼這樣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谷4:40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六(單數年)

6:24-34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重視這一個而輕視那一個。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為此,我告訴你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什麼?或喝什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什麼。難道生命不是貴於食物,身體不是貴於衣服嗎?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它們不播種,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裏屯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牠們;你們不比牠們更貴重嗎?你們中誰能運用思慮,使自己的壽命增加一肘呢?關於衣服,你們又憂慮什麼?你們觀察一下田間的百合花怎樣生長:它們既不勞作,也不紡織;可是我告訴你們:連撒羅滿在他極盛的榮華時代所披戴的,也不如這些花中的一朵。田地裏的野草今天還在,明天就投在爐中,天主尚且這樣裝飾,信德薄弱的人哪!何況你們呢?所以,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上主的話。

反省

「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的確,在世上拼命為自己積財的人,必定會為自己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而憂慮,因為他指望這短暫的財富可以保證他今世的利益;相反,那為自己積財於天的人,他的心只為天主而雀躍。在今天的經文,耶穌強調一個真正屬於天主的人,絕不為今生暫時的需要而憂慮,因為他有天父永遠的保障和看顧。

在這段講道中,耶穌教導的核心就是:「不要憂慮」。耶穌道出一個極其重要的真理:「難道生命不是貴於食物,身體不是貴於衣服嗎?」我們的生命和身體既然都是天主的賞賜,難道祂不也把餵養我們生命的飲食和裝飾我們身體的衣服一同賜給我們嗎?天主是慈愛和信實的,祂必定在各方面看顧我們。

跟隨耶穌的我們,如果仍然為飲食和衣服這些外在的需要而憂慮,就表明我們對天父的信賴是假的,因為我們的行為顯示我們並不真正相信天主會看顧我們,並滿足我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還記得那個窮寡婦嗎?她只有兩個小錢,卻願意把一切都投入銀庫裡,因為她相信天主。天主既是她所愛的,當然就不覺得孤單貧窮,也沒有什麼需要憂慮了。

耶穌又以飛鳥和田間的百合花為例,顯明天父對我們的看顧,說明即使像它們不播種、不勞作,天父尚且養活它們,何況我們擁有天主肖象所造的人呢!我們受造的價值上豈不比飛鳥和百合花更貴重嗎?

憂慮背後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耶穌告訴我們治癒憂慮的藥方:「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6:34)不管困難有多大,只要我們完成今天的事情就足夠了。畢竟,人不能控制明天,也不能改變昨天,對過去或未來的事憂慮,只會搞亂我們今天的生活。如果一直掛心未來或者過去,只會使我們陷於很大的壓力。

實踐

人的心放在什麼事物上,那事物就是他的主人,他就是那事物的奴隸。人的心若放在天上,他就是天主的僕人,天主就是他的主人;人的心若放在地上的事物,他便是吃喝穿戴的奴隸,私欲和敗壞便是他的主人。對物質的憂慮只會使人心煩意亂,一事無成,基督徒不應為這些東西浪費光陰和生命。反之,當我們把天主的事放在生命的首位,先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天主知道我們的需要,必會充足地賞賜我們。

是日金句

「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6:33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五(單數年)

6:19-23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不要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在地上有蟲蛀,有銹蝕,在地上也有賊挖洞偷竊;但該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那裏沒有蟲蛀,沒有銹蝕,那裏也沒有賊挖洞偷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眼睛就是身體的燈。所以,你的眼睛若是健康,你的全身就都光明。但是,如果你的眼睛有了病,你的全身就都黑暗。那麼,你身上的光明如果成了黑暗,那該是多麼黑暗!」——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並不反對人擁有財富,祂要我們注意的,是把財寶積聚在什麼地方。「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如果認為財富和物質很重要,人就會努力追求這些東西;如果認為地位和名譽很重要,人就會努力追求這些東西;如果認為事業和成功很重要,人就會努力追求這些東西。因此,人視為最重要的東西在哪裡,他的心就在那裡。耶穌所講的「心」不是指心臟,而是指我們的理性、認知、思考和分析能力,更是指我們靈魂的所在。

假如我們的財寶積存在地,心就會被地上的事所霸佔。「你們不要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耶穌的意思是物質不能予人保障,地上一切的物質財寶不是會自然朽壞,就是被賊人偷去,唯有天上的財富永存不朽。凡天主所造的事原都是美好的,包括家人、學問、成就等等,但是罪使我們天生傾向把一切受造之物奉為神明,並將其供奉起來膜拜,最明顯的莫過於外在的金錢和名譽等等,內在的、不易察覺的就是我們的驕傲和自義。

所以,耶穌教導我們要「積財於天」,地上的財寶何其短暫易逝,唯有天上的財寶卻是恆久穩固,這財寶就是那永生的喜樂和光榮。我們渴望今生所做的事都有永恆的價值嗎?如果我們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就必存留到永遠。

耶穌又說:「眼睛就是身體的燈。所以,你的眼睛若是健康,你的全身就都光明。」「眼睛」和「心」一樣,都是指我們的心智、悟性,更是指我們本質的所在。箴言說:「在一切之上,你要謹守你的心,因為生命是由此而生。」(4:23)眼睛看見甚麼,心就會想到甚麼。如果眼睛昏花,代表我們的靈性被物慾、貪婪弄得黑暗,以致靈性受到蒙蔽,以為財寶能夠帶給我們安全感和保障。我們的心若專一地只思念天上的事,眼睛就會單一地注視天主,如此整個人也就明亮,靈魂的心竅就必開啟。如果我們在生活上追求永恆美好的事物,我們的生活必定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真正的幸福就是一個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生活。

實踐

《要理問答》第一問說:「你為什麼生在世上?」答:「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靈魂;並負起教友傳教的責任,救別人的靈魂。」這是《要理問答》的根基,也是我們信天主的基礎。如果我們真的愛天主、信賴天主,必定會把天主放在生命中「主人」的位置,那麼我們與天主就有了正確的關係,生命中的一切都會被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才會有永恆的意義。相反,如果我們的「眼睛」(心)被今世短暫的享樂所蒙蔽,而看不到永生的喜樂和光榮,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憐呢!人若不認識天主,必要終身活在黑暗中,最終的結局必定是永遠的沉淪。

是日金句

「眼睛就是身體的燈。所以,你的眼睛若是健康,你的全身就都光明。」(瑪6:22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四(單數年)

6:7-15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蒙允。你們不要跟他們一樣,因為你們的父,在你求他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所以,你們應當這樣祈禱:我們在天的父!願你的名被尊為聖,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在天上一樣!我們的日用糧,求你今天賜給我們;寬免我們的罪債,猶如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兇惡。因為你們若寬免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免你們的;但你們若不寬免別人的,你們的父也必不寬免你們的過犯。」——上主的話。

反省

祈禱的中心是天主,而不是我們自己。祈禱是向天主傾訴,是為了讓我們更明白祂的心意和旨意,也在祈禱中把自己的重擔和憂慮交託給祂。「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蒙允。」耶穌的意思並不是說不能用重複的話祈禱,而是不要說無意義、重複的話,他們以為這樣做顯得更有深度、更有感情,卻根本沒有好好思考那些話的含義,這在天主眼裡是沒有價值的。天父看重的是祂的子女尋求祂、依靠祂的心。

「你們的父,在你求他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假如一位父親尚且會為子女預備好他們所需要的一切,何況我們在天之父呢?因此,讓我們懷著坦然的心來到祂面前,盡可向祂直求,因我們確實是祂的子女。而且,天父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的狀況和需要,祂常在我們尚未祈求祂時已俯允我們,祂所賞賜的也常常遠超我們所求所想的。但我們仍須凡事藉著祈禱、祈求和感謝,將我們所需要的告訴天主,因為當我們這樣做時,是在天主面前承認我們的需要,並且學習依靠祂。

耶穌教導門徒如何祈禱(天主經),前三項是祈求天主彰顯祂的光榮,後三項與我們今世的和屬靈的福祉有直接關係,整篇禱文表達出對天主的完全信賴和依靠。在天主經之後,耶穌針對寬恕提出了一個嚴厲的警告:我們不肯寬恕別人,天主也不會寬恕我們。為甚麼呢?因為我們不寬恕別人,就是否認自己也是需要天主寬恕的罪人。其實,天主很願意寬免我們的過犯,只是我們不肯寬恕會妨礙我們與祂的關係,阻礙我們接受天主白白赦免的恩寵。

實踐

天主賞賜我們美好的生命,是為了讓我們享受這生命的美好。如果我們把那些得罪我們的事都放在心裡,就完全浪費了天主的美意,因為不肯寬恕就永遠活在黑暗和痛苦中。不妨把天主曾經寬恕自己的事寫在一張紙上,旁邊再寫下別人得罪自己的事,然後作比較。然後,我們會明白,我們對天主的虧欠是何等大,祂也願意一一寬恕,是要我們學習去寬恕別人。因為在經歷寬恕時,我們才得到釋放和自由,繼續向前走。

是日金句

「因為你們若寬免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免你們的;但你們若不寬免別人的,你們的父也必不寬免你們的過犯。」(瑪6:14-15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三(單數年)

6:1-6, 16-18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所以,當你施捨時,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如同假善人在會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樣,為受人們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將報答你。」——上主的話。

反省

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我們是如何行事為人呢?沒有道德法律的束縛,我們是否還能潔身自愛?一旦挪去別人的讚美、欣賞,我們還願意慷慨施捨嗎?

耶穌時常引用極端與誇張的例子作教導,目的是諷刺當時的猶太人,他們雖然表面上遵行法律,內心卻早已遠離天主,不過是利用法律來滿足個人的私慾,與天主訂立法律的原意背道而馳。不論是「行善」、「施捨」,抑或是「禁食」、「祈禱」,耶穌都指出「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因為他們所做的是故意叫人看見,為得到別人的讚賞,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不是說外在的行為不重要,而是耶穌更重視我們內心的動機,這才是天主鑑察人心的重點。世人重視外貌,天主著重的卻是人的內心。法律、誡命中最大最重要的,是活出愛天主、愛人的生命,只有出於愛天主愛人所做的一切,才能使天主喜悅。

耶穌很清楚怎樣的善行才是真正的悅樂天主,就是當我們行善、祈禱,懷著對天主的感恩與讚美,一切都只是為了光榮天主,如此才能把我們裡面滿溢的愛湧流出來,成為祝福別人的管道。至於那些單靠自己做出「假冒偽善」的善行,其實跟天主沒有任何關係,他們內裡沒有生命,沒有愛,所作所為都是為得到別人的掌聲、利益、光榮等等,天主並不悅納這些人。

耶穌多次強調:「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雖然我們所做的不為人知,但天主知曉一切,祂不動聲色,暗中察看,鑑察人的内心肺腑。天主要親自賞報那行在暗中的善事,祂報答的方式是要把自己賞賜給我們。因此,我們應該時刻省察的,是我們行事的心態和動機。

實踐

人很容易為了得著賞識或稱讚而行善,為了確保我們不是出於自私的動機,我們行善時要最大限度的低調和隱藏自己的行為,而不期望任何回報,以及將一切光榮歸給天主。耶穌教導我們從三方面:施捨、祈禱、禁食,去檢討自己的動機。這些行動不應該以自我為中心,卻要以天主為中心;不是為了炫耀自己,而是為了光榮天主。請謹記,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的奉獻絕非愛的奉獻。當下次行善,不妨先問問自己:「如果沒有人知道,我還會做這些事嗎?」

是日金句

「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將報答你。」(瑪6:18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二(單數年)

5:43-48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賞報呢?稅吏不是也這樣作嗎?你們若只問候你們的弟兄,你們作了什麼特別的呢?外邦人不是也這樣作嗎?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上主的話。

反省

「你應愛你的近人」,出自肋未紀19:18;但舊約並沒有「恨你的仇人」這一條,應是經師和法利塞人加上去的。那麼,舊約關於對待仇人有什麼教導呢?「若仇人餓了,你要給他吃;若是他渴了,應給他水喝:這是將火炭堆在他頭上,上主也必要因此還報你。」(箴25:21-22)很明顯,天主吩咐祂的百姓要以憐憫和慈愛對待自己的仇敵;「為孤兒、寡婦主持正義,友愛外方人,供給他們食糧和衣服的天主。為此,你們也應友愛外方人,因為你們在埃及也曾做過外方人。」(申10:18-19)天主吩咐祂的百姓要善待寄居在他們中間的外邦人,也要愛他們如同愛自己。可見,舊約並沒有「恨你的仇人」這一條,天主也從來沒有吩咐過以色列人要這樣做。

為什麼經師和法利塞人會有這樣的教導,或許跟當時以色列人被羅馬人征服和統治的歷史背景有關,以致他們很容易在實際生活中實踐並強化這觀念。為此,耶穌提出,「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藉著這種在人看來違背常理和本性的愛,耶穌確立新約的愛的總綱。如果說舊約裡天主子民的愛是有差別的,那麼耶穌所宣告的新約的愛則是無差別的、一視同仁的愛。

天國子民若能如此實行,就能彰顯天父的慈愛。耶穌以「天主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和善人,也降雨給義人和不義的人」為例,不但解釋了天父慈愛的性情,也說明了天國子民必須學習天父性情的原因。這不是從人的本性所發出的愛,因為我們本性裡面因著罪的緣故,已沒有這樣的愛;耶穌所教導的是出於天主的愛,是被聖神充滿,生命經過重整和更新的基督徒所懷有的愛。所以,耶穌說:「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成全」不是指完全無罪、毫無瑕疵,除耶穌基督,世上沒有人能夠達到這個標準;「成全」該是指一個基督徒屬靈生命的成熟,從他身上流露出天主慈悲的本性,「成全」應當反映在門徒能夠去愛仇人,並毫無差別地善待他們的朋友或敵人。

實踐

一個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是否成熟,在於祂肖似耶穌基督的程度。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祂也為罪人祈禱:「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23:34)當我們面對惡,是為了要我們效法十字架上的耶穌,活出天主子女的生命,學習成全如同天父,不只在行為上,也在心思意念上度合乎天主心意的生命。

是日金句

「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5:48

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一(單數年)

5:38-42 

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那與你爭訟,拿你內衣的,你連外衣也給他。若有人強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兩千步。」求你的,就給他;向你借貸的,你不要拒絕。」——上主的話。

反省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原初的用意不是鼓勵人無節制的報復,而是通過法律,對於犯罪者的懲罰不能超過他所干犯的罪過本身,以防止仇恨不斷升級。後來,猶太人亦逐漸放棄按法律的字面意義來執行,因為這樣可能反而導致不公正的結果,於是他們就允許以罰款來抵償所造成的傷害。

舊約講理,新約耶穌就講愛。耶穌基督對祂的門徒有更高的要求,祂要求我們在遭遇傷害時,「不要抵抗惡人」。請不要誤會,耶穌不是要我們縱容作惡者和他們的惡行,而是教導天國的子民不要以血氣行事,卻要以聖神內住的屬靈生命作回應,因此祂所舉的例子都是講天國子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原則,並不是談社會倫理準則或者國家之間的關係。

「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那與你爭訟,拿你內衣的,你連外衣也給他。若有人強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兩千步。」其實耶穌的意思並非說基督徒要完全無條件地放棄自己所有的權利。事實上,這些要求也不是靠人的忍耐、修養就能做到,當世人要求公平、正義時,天國子民尋求的卻是天主的旨意。

耶穌說,「不要抵抗惡人」,祂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要因為被人傷害了,就變成跟傷害我們的人一樣。如果受到惡人的傷害,基督徒不該採取報復的手段,因為這樣做無異於以「惡」來對抗那加害我們的惡人。耶穌並非要求我們逆來順受,息事寧人,相反基督徒更應以善勝惡,以善良對付罪惡。

實踐

耶穌的教導,是天主的子女有超越的愛,這是一種由天主而來的愛。這愛促使我們遇到惡言惡行時,不是去想怎樣反擊,而是想起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想到祂如何對待我們這些常常得罪祂、頂撞祂的罪人,教導我們充滿耶穌慈悲的心,以祂的愛去面對我們所要面對的,效法祂的精神。除非我們完全被聖神充滿,否則根本不可能實踐耶穌的教導,只有當我們讓耶穌基督坐在我們內心至高的寶座,讓祂完全掌管我們的生命,才能實踐以愛去回應羞辱和不公平的事。

是日金句

「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瑪5:38-39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乙年)

4:26-34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裡;他黑夜白天,或睡覺或起來,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因為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長滿麥粒。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他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

耶穌又說:「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裡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粗大的枝條,以致天上的飛鳥,都能棲息在它的葉蔭下。」

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按照群眾所能聽懂的,給他們講道。如果不用比喻,耶穌就不給他們講什麼,但私底下,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上主的話。

反省

種子撒在地裡後,有一天忽然發芽生長,至於如何生長、怎麼生長,撒種的人卻不知道。到底是什麼要素令種子發芽生長呢?有人說是農夫的耕耘,也有人說是靠陽光和水份,如果是這樣,森林裡的樹木,沒有農民的辛勤勞動為何仍能繼續生長?而且陽光和水份太多,也會使種子窒息死亡,顯然這都不是種子發芽成長的決定因素。那到底是什麼呢?原來一粒種子能夠發芽、生長,它必須是活的,只有活的種子才可能會生長。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祂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都是由祂而來的,生命在於祂,有祂就有生命。

基督徒屬靈生命的成長,也是如此。就如當我們看到植物的生長,卻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且同一幅地所撒的種子都一樣,為什麼有的長得高,結實多,有的就長不好,結實少,甚至不結實。這一切只有天主知道,因為人的屬靈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天主在人的不同階段做不同的工作,好使人的屬靈生命能夠健康地成長,如同種子「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長滿麥粒。」耶穌說:「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在我內,也一無所能。」(若15:4)我們必須住在基督內,祂也住在我們內,就能多結果實。是甚麼使我們屬靈生命可以自然地成長呢?撒種的比喻告訴我們,種子必須撒在好地裡,因此,有好的屬靈根基,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才會長大成熟,而天主的話就是屬靈生命的食糧。

芥子雖然並非世上最小的種子,但在以色列地域,芥子代表「極小」的意思,不起眼、不受人重視,然而當它成長起來,飛鳥都棲息在它的葉蔭下。耶穌說,天國也是這樣,由微小到成長,越長越大。種子在天主的時間裡成長、開花、結果,都是天主的旨意。當我們在好地裡不斷地成長,我們的屬靈生命也可以像一棵枝葉茂盛、結滿果實的大樹,不但可以遮蔭,也可以成為百鳥棲息的地方。

耶穌說:「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他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這是預表審判,也是人向天主交帳的時刻,那時候就可以看到每一棵結出多少果實。所以,耶穌在這裡所說的,不是普通的收成,而是講論天國的圓滿實現。我們要把握時間,千萬不要浪費光陰,讓我們努力做好天主要我們做的工作,承行祂的旨意。

實踐

耶穌切願所有人都能明白和接受天主的國,祂用比喻教導,是要讓我們有自省和悔改的機會。因此,我們要以正確的態度和動機跟隨天主,為天國的緣故努力結出果實。即使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中生活,我們仍然能扎根於主的聖道上,渴慕天主聖言,努力活出美好的見證,結出豐碩的果實。

是日金句

「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他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谷4:29

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聖母無玷之心(紀念)

2:41-51 

耶穌的父母每年逾越節往耶路撒冷去。他到了十二歲時,他們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了。過完了節日,他們回去的時候,孩童耶穌卻留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未發覺。他們只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遂走了一天的路程;以後,就在親戚和相識的人中尋找他。既找不著,便折回耶路撒冷找他。過了三天,才在聖殿裏找到了他。他正坐在經師中,聆聽他們,也詢問他們。凡聽見他的人,對他的智慧和對答,都驚奇不止。他們一看見他,便大為驚異,他的母親就向他說:「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裏嗎?」但是,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他就同他們下去,來到納匝肋,屬他們管轄。他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上主的話。

反省

瑪利亞和若瑟每年都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證明他們是虔誠的猶太人,孩童耶穌就在這種深厚的猶太信仰及文化下被孕育、薰陶和成長。他們對天主的虔敬,深深影響著耶穌。

按猶太人的規矩,男孩子十二歲的時候,就算作成年人,成為「法律之子」,要遵守梅瑟法律。因此,耶穌十二歲的時候,祂首次以成人的身份上去守逾越節。當瑪利亞和若瑟離開聖城時,耶穌沒有跟他們同行,他倆也是在一天後才發現他不在同行的人中間,於是急返折返,「過了三天,才在聖殿裏找到了他。」原來猶太人上耶路撒冷守節,多結伴而行,回程也是如此,而且通常婦孺走在男人前面,一家人到約定的地點再相聚。在逾越節期間,辣彼習慣在聖殿裏,當著眾人面前公開討論信仰的問題,耶穌就是在這裡和他們探討信仰和天主的話。

「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裏嗎?」路加福音這段獨家的記述,揭示耶穌與聖殿的特殊關係。祂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以及和猶太人所欽崇的天主有特殊的父子關係,同時也感受到天父賦予祂在這世界上有特殊的使命。上述這句看似不近人情的說話,顯明祂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特殊身份,祂不僅是瑪利亞和若瑟之子,更是天主子,應當以天主的事為念。儘管耶穌與天父的特殊關係,必須凌駕於肉身父母的關係之上,但祂回到納匝肋後,仍然屬他們管轄。

「他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從天使對瑪利亞說話的第一天開始,雖然她不能完全理解她藉聖神降孕的事,但出於對天主的信賴和愛,她服從天主的旨意。然而,服從天主的旨意不代表事事順利,她慢慢體會到這個孩子將會帶給她更多心靈的苦澀,正如西默盎對瑪利亞所說的:「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2:34-35)瑪利亞由始至終,都將這些事默存心中,反覆思考。直到耶穌被釘十字架時,瑪利亞總算了解,天主賜給她的這個兒子,是天主子,而耶穌「必須」走上這條天主為祂預備的路。

實踐

今天的故事,從十二歲的耶穌身上看到祂降生成人的意義,就是天主愛我們的記號。瑪利亞雖然有著種種疑問,但她卻把這一切默存心中,以信德、盼望等待天主的作為。我們不妨嘗試效法瑪利亞尋求天主的方式,在心中反覆思想:天父與耶穌關係、我與天父的關係等,並用一生的時間找到真實的耶穌,真實地與祂相遇。

是日金句

「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裏嗎?」(路2:49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耶穌聖心節(節日)

11:1, 3-4, 8-9 

上主這樣說:當以色列尚在童年時,我就愛了他;從在埃及時,我就召叫他為我的兒子。

是我教了厄弗辣因邁步,雙臂抱著他們,但他們卻不理會是我照顧了他們。是我用仁慈的繩索,愛情的帶子牽著他們,我對他們有如高舉嬰兒到自己面頰的慈親,俯身餵養他們。

我的心已轉變,我的五內已感動;我不再按我的盛怒行事,不再毀滅厄弗辣因,因為我是天主而不是人,是在你中間的聖者,而不是伏於城門的仇敵。——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聖心節慶祝的是天主待人的無窮慈愛。

讀經一開始就描述天主對以色列的愛,是不離不棄的愛,從以色列年幼的時候,天主就愛了他。「是我教了厄弗辣因邁步,雙臂抱著他們」,這話十分動人,天主彷彿父母教導孩子學習走路,在後面拉著他的衣服,在前面伸出手臂讓孩子得到保護,不致跌倒。天主也這樣循循善誘教導我們,祂的手扶著我們的手,伸手保護著我們,當我們快要跌倒時即刻扶住我們。當我們真的跌倒了,祂就扶我們起來。

天主一直提供以色列人的需要,但祂的百姓卻視而不見,毫無感謝之心,忘恩負義是人的通病。以色列像「不孝子」,拒絕天主的養育之恩,是多麼令天主難過的事。天主對以色列的愛超乎人的想像,祂用盡各種方法令他們回心轉意,有引導,也有餵養,慈繩愛索有時緊,有時鬆,總的來說,祂以愛來管教以色列。他們卻一次又一次地背叛祂、拒絕祂。如果天主容讓自己的怒氣爆發,絕對可以毀滅以色列,但祂不願意如此。天主不再在盛怒中行事,卻要用憐憫和慈愛等待他們悔改歸向祂,祂的愛使祂無法冷眼看著以色列人滅亡,祂也不甘心祂的子民最後得到如此結局。

「因為我是天主而不是人,是在你中間的聖者,而不是伏於城門的仇敵。」天主不在烈怒下審判祂的子民,為我們是何等大的恩寵。如果天主是人,老早就把人消滅;如果按著人的方式行事,祂的怒氣早就把人置於死地。天主不但用能力和智慧顯明祂是獨一無二的,也用堅定不移的愛顯明祂是無與倫比的。祂是獨一無二的「聖者」,祂的愛遠遠超越人的愛,既能毫不妥協地懲罰罪惡,又能堅定不移地向罪人顯出祂的「憐愛」。天主的愛就這樣彰顯出來。祂要引導我們回頭,用永遠不變的慈愛來愛我們。

雖然我們常常得罪天主、遠離天主、讓祂傷心難過,如同浪子般傷透父親的心,但祂仍然以無盡的愛情來愛我們,祂如同張開雙臂、倚門盼望的父親,天天等候悖逆的孩子回家。天主的愛真是「廣、闊、高、深」(讀經二),我們不明白天主為何要這樣愛我們,但這份無可言喻的愛情,正是我們這些軟弱的人,生命中最大、唯一的希望。

實踐

天主的話常常臨到我們,然而我們如何回應呢?是當下很感動卻沒有行動,還是像以色列人,天主越呼喚他們,他們卻越跑開?今天,耶穌聖心再一次召喚我們,用祂不止息的愛情召喚我們,接下來是看我們的回應了。我們是祂的子女,千萬不要踐踏祂的恩寵、濫用祂的寬容,應當感恩地、戰兢地、迅速地投奔祂的聖心,遠離一切罪惡,緊緊的抓住天主!請記得,天主知道我們的處境,祂仍然接納我們,愛著我們。

是日金句

「是我用仁慈的繩索,愛情的帶子牽著他們,我對他們有如高舉嬰兒到自己面頰的慈親,俯身餵養他們。」(歐11:4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常年期第十週星期四(單數年)

5:20-26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不可殺人!』誰若殺了人,應受裁判。我卻對你們說:凡向自己弟兄發怒的,就要受裁判;誰若向自己的弟兄說『傻子』,就要受議會的裁判;誰若說『瘋子』,就要受火獄的罰。所以,你若在祭壇前,要獻你的禮物時,在那裏想起你的弟兄有什麼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裏,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當你和你的對頭還在路上,趕快與他和解,免得對頭把你交與判官,判官交給差役,把你投在獄裏。我實在告訴你:非到你還了最後的一文,決不能從那裏出來。」——上主的話。

反省

「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耶穌的意思是說,即使我們嚴格遵守舊約法律的每一條,好像經師和法利塞人那樣表面上守法,仍然進不了天國。他們只注重文字(法律條文),卻忽略法律的真義。

基督徒遵守法律,不是因為害怕刑罰,而是基於對救主的愛。耶穌在山中聖訓的教導超越了舊約法律的標準和要求,祂列舉的幾個例子,說明祂的教導如何成全舊約的法律和先知,著重內心的動機與生命被改變,例如古人說:「不可殺人!誰若殺了人,應受裁判」,耶穌卻說:「凡向自己弟兄發怒的,就要受裁判」;古人說:「不可姦淫」,耶穌卻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裏姦淫了她。」由此可見,主的吩咐不但堅守法律和先知的教導,更揭示了更深的屬靈含義。

「不可殺人」(毋殺人),是舊約十誡中的第六誡。舊約法律的重點在於管束人的行為,而耶穌的教導則著重行為的動機,要求自律與心靈的潔淨。因此在祂看來,凡心裡充滿仇恨,甚至大動肝火的,都跟「殺人」無異,兩者都難逃天主的審判。因此,基督徒不僅不該有殺人,甚至連仇恨、憤怒的意念,連辱罵人的說話都應該避免。

耶穌又舉另一個例子,說明在祭獻前獻禮物,以及和弟兄和好的關係。根據耶穌的教導,我們都活在雙重關係中:我們跟天主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祭獻」的目的是為了「建立或恢復」與天主的共融;「和好」是為了「修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而,這兩者之間,應該有一個優先次序,就是應該跟他人先和好,然後再跟天主建立或重建關係。

實踐

經師和法利塞人、基督徒義德的分別,在於前者是靠自己的努力遵守法律、拒絕接受天主的恩寵而產生自義的心態;後者的義德是藉著信靠耶穌基督而來,因為基督徒的義德就是耶穌基督。藉著耶穌基督的救恩和聖神的助佑和塑造,幫助我們進一步明白天父真正的旨意,經驗由內而外的更新,活出天主子女的生命,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國子民」。

是日金句

「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瑪5:20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常年期第十週星期三(單數年)

5:17-19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即使天地過去了,一撇或一畫也決不會從法律上過去,必待一切完成。所以,誰若廢除這些誡命中最小的一條,也這樣教訓人,在天國裏,他將稱為最小的;但誰若實行,也這樣教訓人,這人在天國裏將稱為大的。」——上主的話。

反省

「法律和先知」是猶太人對舊約的代稱,因此,「廢除法律或先知」有推翻舊約的意思。耶穌說:「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祂雖然藉著山中聖訓,頒佈天國新的價值觀,但是並沒有廢掉舊約的意思,不僅沒有,反而是成全、恢復舊約法律的精神,甚至提高舊約法律的標準。如果仔細讀下去,會聽到耶穌教導的類似模式:「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我卻對你們說……」,我們會發現,舊約法律的要求是基本的,然而耶穌的要求更高。換言之,如果要達到耶穌基督的標準,必須要先滿全法律的要求。

過去,以色列人一直在舊約梅瑟法律的規範之下生活,以遵守梅瑟法律作為行事為人的最高標準,以為單靠法律約束外在的行為,就能活出聖善的生命,事實證明是失敗的。所以耶穌降生成人,直接向世人展示,如何活出屬靈的生命與品格,活出與天主、與人和好的真實關係。從內在的動機與性情的更新,到外在活出悔改的生命,這就是耶穌成全法律真正的意思。

人在天國裡的大小,取決於我們對天主的話遵守的程度。耶穌說:「誰若廢除這些誡命中最小的一條,也這樣教訓人,在天國裏,他將稱為最小的;但誰若實行,也這樣教訓人,這人在天國裏將稱為大的。」一個事事叫天主喜悅的基督徒,必定身體力行遵守,又教導別人這樣做;他們不但口頭上宣講,也在生活和教導中實踐天主的誡命。而且,教導別人遵守天主的吩咐是基督徒的重要責任,也是天主對我們的明確命令。

實踐

十誡是天主直接頒佈給人的法律,祂要求人嚴格地遵守。透過這些法範,天主向人啟示了祂的本質和旨意,以及天主的話是真理,永恆不變,到今天仍然適用,正如耶穌說:「即使天地過去了,一撇或一畫也決不會從法律上過去,必待一切完成。」天主的話值得我們窮一生的時間去追求、信賴和實踐,讓我們加強對天主聖言的認識,特別在今天一個動盪不安的世代,更需要天主的話來幫助我們。

是日金句

「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瑪5:17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常年期第十週星期二(單數年)

5:13-16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並不是放在鬥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上主的話。

反省

「鹽」的主要作用是調味、防腐,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所以基督徒在世的使命有兩個:(1)使人和睦共融、(2)防止、消殺罪惡和敗壞。

鹽能夠調味,但它必須先溶解,才能發揮作用;同樣,基督徒必須捨棄自己、犧牲自己,才能成為別人的祝福。基督徒就是被「基督化」的人,我們身上的味道不是由自己而來,而是出於基督的,因為與天主建立了關係,有了新的生命的緣故。我們「是」世上的鹽,不是「作」世上的鹽;我們在世的作用,該是自然流露的,而不是勉強做出來。

為什麼耶穌說:「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使它再鹹呢?」純鹽當然不可能失去鹹味,但為當時的猶太人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當時所用的鹽是從死海海灘上挖出來,這種鹽裡面的氯化鈉成分一旦分解,慢慢就不再鹹了。鹽若失去了鹹味,就再無用處,唯一的用途也只是被丟在路上任人踐踏。同樣,如果鹽和泥土混和,就不能顯出鹹味;基督徒若是愛世界、同流合污,沾染罪惡,當然也就失去味道,對世界不能發揮「鹽」的功效。

如果「鹽」是天國子民的生命質素,那麼,「光」就是天國子民的生活見證。耶穌說:「你們是世界的光」,光能照耀指引,基督徒應有光的功用,照亮在黑暗中的人,並且彰顯耶穌基督的光榮。要發光,就必須經過燃燒,否則就不可能有光的照耀;如果我們要發揮光的功用,就必須犧牲、捨己、付出代價。

在若望福音裡,耶穌多次稱自己為世上的光,我們既然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就是光的跟隨者。耶穌是唯一的光源,我們就是這光的反射,如同月亮反射出太陽的光芒。耶穌說:「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因此,基督徒不應該把自己的恩賜和善行隱藏,不應該用各種自我保護的藉口,把自己隔離於世界,相反應該努力為主發光,主動進入這個被罪惡和死亡所控制的世界,把福音之光帶給那坐在黑暗中、住在死蔭之地的世人。基督徒必須透過自己的生活見證,證明自己確實是耶穌基督的跟隨者。基督徒是光,他分享耶穌基督教導、帶領、喚醒和安慰世人的使命。可以說,基督徒的生命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兩者並不矛盾,一切都是為了光榮天主而做。

實踐

耶穌已經賦予基督徒光和鹽的使命,又派遣聖神住在我們內,成為光和鹽的能源。因此,鹽和光都必須奉獻自己、燃燒自己,才能發揮實效。讓我們在世上努力發揮鹽和光的雙重影響力,既阻止世界走向敗壞、滅亡,也為世界的黑暗帶來光明。

是日金句

「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界的光」(瑪5:1314

常年期第廿四週星期三(雙數年)

路 7:31-35   耶穌說:「我可把這一代的人比作什麼呢?他們相似什麼人呢?他們相似坐在街上的兒童,彼此呼喚說:我們給你們吹笛,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唱哀歌,你們卻不悲哭。因為洗者若翰來了,他不吃餅,也不喝酒。你們便說:他附了魔。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你們又說:這是個貪吃嗜酒的...